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评价往往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计算没有失误,那么数学计算教学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计算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教学就是失败的。这种教学评价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评价时,过于简单,而且它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教学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重理解、重思考。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不同,运用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笔算能力差,但是估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笔算,提升他的综合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数学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运用好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程中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2篇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

《课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的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层面,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处理事务的能力。数感作为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意在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能以数学的思维去研究。要学好、用好数学,培养学生数感极其重要。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其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结合各位学者的理论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的能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计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为今后更深层次空间几何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例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3+4=7,4+3=7,3+4=4+3; 15+6=21,6+15=21,15+6=6+15; 24+58=82,58+24=82,24+58=58+24; …… a+b=b+a 数学核心素养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和运算的意识倾向或者理解,而这种本领能促使人在处理与数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作出科学判断与有效策略。简单说,数感是学生通过学习的积累对周围事物数与量的感觉和感知力。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小学数感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感教育认识不全面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对数感一词耳濡目染。但是,真正明白其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们对数感教育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数感教育仅限于教会学生数数、计算,实际上,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数感。"教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数感的意义,内心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感概念,不能对其抱有一个足够重视的正确的态度,自然也没有意识去利用身边的`一些素材或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培养方式机械化

培养数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数感同语感、乐感类似,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每个人对数感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数感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所采用的情境导入过于单一,没有一丝的好奇感,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字,甚至厌烦数字。教师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情境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的兴趣,领会数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主动探索数字的奥秘,逐步形成数感。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建议

数感是学生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提高的一项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因此,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以上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有效提升小学生数感提出相关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感教育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首先,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利用课下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明确数感的内涵、意义,深入研究数感。其次,教师在深入了解数感后,要将数感知识融合于课程中,创造新型课堂。最后,教师在图书角摆放数感的相关书籍,学生课下阅读了解,逐步认同数感的培养。

(二)注重数感培养形式多样化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含义

纵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过程,"双基"―"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中凸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聚焦性。当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将核心素养和数学课程有效的连接在一起,而数学素养和核心也具备共性与特性之间的包含关系。从这一层面上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必备品格中涉及到联系、语言、量化、综合、反思,而关键能力主要指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具体化

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一向多发展,提高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性,进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合质量水平的提升。

(二)整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体系要具备完整性,丰富课堂教学环节,从课前引入到课后反思巩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浅显易懂到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体系的数量和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丰富学生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数学素养,进而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

(三)操作性

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积极探索利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感受数学

人文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升级和优化,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要从数学素养开始着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教学理念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引入人本化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内容设计,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进而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落实核心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与交流,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出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教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课堂管理方面,融合民主元素,在课堂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环节中,以民主理念为主导,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了解学和收集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反馈,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结构调整,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实现核心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意识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核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将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方式结合在一起,了解各个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缺点,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服务于教学目标,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质,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师要将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引入小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目前而言,最常见为信息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软件开发网络课程等形式。

(三)完善教学内容,贯彻数学思想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得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中,而是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注意观察,善于用辩证性思维看待数学问题,丰富解题技巧,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网络体系,掌握基础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中可以自动检索网络体系中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本文以小学四年级《倍数和因数》一课为例,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有自然数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后,教师可以丰富学生自然数的认识,明确自然数之间倍数和因数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每个自然数都有不同个数的因数,为以后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通分、约分和分数加减作必要的准备。本节课教学目标一是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二是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三是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探究

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两对父子去吃饭,每人用一个碗,可只要了三个碗,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相互依存关系,为倍数因数的理解打下基础。在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微课视频播放,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并出示实例,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观察与比较,为因数探究指明方向。学生寻找因数的方法有很多,既有根据乘法算式想,也有根据除法算式想,但沟通方法之g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一对一对"找的,教师启发式的提问"这有什么好处呢?".经过这样从不同到相同,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学生的思路也因此变得清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三)教学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而难以理解,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先通过实际问题或者是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础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探究,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进而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 改革 学科融合 现状 思考 展望

日前,一则题为《英国决定出资3.5亿元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的新闻在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这则新闻称,因为孩子们糟糕的数学成绩,英国将在超过半数的英国小学,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此前,英国BBC拍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中国教师带的班 3 科全胜,尤其在数学方面,中国班的平均分是 67.74,而英国班只有54.84,内心崩溃的英国人民不禁要问,怎么才能让咱们的孩子像中国孩子一样擅长数学?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性的考试中所展示的优势不言而喻,尤其在各类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更是证明了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强大。但是频频夺得“国际第一”的背后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组数据:在今年的QS世界大学数学学科排名中,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中国最靠前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三十。按理硭担好的基础教育应该更能够培养出推动学科发展的优异人才,我们有理由要问,基础教育和优异人才培养是否有了断裂层?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外,是否还需要发展更重要的一些内涵?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2016年9月正式出炉。明确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关系如下图:

那么由此相对应的是,小学数学如何在“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行为之中?下面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视角下的课程现状,谈一点思考和展望,求教于专家和同人。

一、现状

(一)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共识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

如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十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课标解读》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1]

而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的话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尚志教授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则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最为基本的一个含义,就是我们应当学会“数学地看待世界,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它的真正内核所在是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思维,这并非是指想得更快一点、如何能够与众不同,而是我们应当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2]

虽然存在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研究立场,对于“什么是数学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对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数学的核心素养和数学理解、数学思考与数学问题解决有关”“数学素养唯有通过数学学习才能习得,是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收获,是数学学习独特的结晶”“人的核心素养发展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观念却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其实质是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素养的解读,是对《课标(2011年版)》中“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念做出的个性诠释。

(二)顶层设计下的研究重心转移

据悉,高中教材正在全面修订中,将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教材,并增加学业质量标准,以便与新高考方案全面对接,相互适应。教育部指出此次课程改革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二是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无论是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田慧生提到的“将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教材”,还是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所长崔允t所说的“新课标与现有的课标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这四个字,既是高中新教材的重头戏,也成了2016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词”。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t教授看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打个比方,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课堂教学的提升、变革是课程发展与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握教学的主方向和着力点,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研究重心与主阵地。

而事实上,从教育部对高考方案教材改革的顶层设计,到全国各地以“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教学变革研讨、教学观摩研讨、常态课堂落实等活动,自上而下的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正持续推进。如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会,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800余名教育专家与教师代表参加,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再如在杭州举办的以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力提升”为主题的“千课万人”第二届课堂教学观摩会。小到地区、县市一级,如绍兴市教育教学院举办的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常态课堂”研讨,诸暨市教研室主办的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研讨”学科研讨活动等,正可谓方兴未艾。

(三)整合课程后的拓展日趋丰富

2016年教育部明_提出将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并在考试大纲中增加了数学文化的内容,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从学科角度来看,知识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因此越来越强调传统学科相互之间的融合。而从小学数学角度去分析“整合课程”这一概念,各种版本教材的“综合实践”内容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整合”已经有所体现。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所以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由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数学学科素养培养提供了重要途径。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1页至第112页“有趣的平衡”,就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

如北师大版四下“图形分类”中课程内容安排从“搭三角形、四边形框架”(重点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到“解释凳子加固的原理”(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再到“动手操作搭桥”(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在“操作―思考―再操作”中引导学生体会三角形特性。

而科教版科学六上教材“做框架”中课程内容从“扎一个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重点感受受力作用时哪一个容易变形)到思考“增加的斜杆起什么作用?”(联系三角形的稳定性,感受作用)再到“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操作―思考―操作”中感受做框架时三角形稳定性所起的作用。

因为两者学习思考路径和学习方式的极度相似性,完全可以整合后进行教学,其意义就在于:能够使学生获得自然世界的数学和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和科学的思维习惯,将数学思考和科学侧重于在实践中学习的特点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从而发展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事实上很多教师也在尝试根据学生的需要,打破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的界限,将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学习内容加以融合,以一个主题为统领,开展跨学科整合(尤其是和数学学科具有相通性的科学学科)。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

目前,一些学校的整合数学课程已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整合正走向深入,他们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3]“数学学科内部的整合”[4]“课堂内外的整合”,用“学有联系的数学”的观点践行,跳出学科本位的思维方式,实现由分科教学走向学科融合。又如浙江省杭州时代小学一直所倡导的数学阅读拓展课程,结合数学经典科普作品,努力和课堂教学相联系[5],关注阅读过程和结果的素养积累和动态发展,不限于原来的知识技能的巩固,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方式,“整合数学”跳出了学科本位的思维方式,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打通学科界限,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改变原来过于强调数学知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路径,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执行者身份,丰富了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拓展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渠道,从而在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二、思考

从实际教学现状看,顶层设计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已逐步得到社会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核心素养”概念需要厘清

尽管《课标( 2011年版) 》中有四处出现了“数学素养”这一术语,可是由于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中缺乏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人士的《课标解读》都没有对数学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导致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模糊。

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可见,对于“什么是数学素养”的标准和界定是不同的,并且具有区域特色,但都强调数学素养的重要性。也潜在地具有一些共识,如数学素养唯有通过数学学习才能习得,是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收获,是数学学习独特的结晶。中外研究者都将“素养”与“素质” 聚焦到了数学方法和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上。[6]英、美、芬兰、日本等国已经将跨学科的这些核心素养分解到了各个具体学科,这些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晰,对教材编写、教师的课程实施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有了这样的研究基础和可借鉴经验,课程改革中更需要加快将“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的概念厘清,这样在课堂实践中,一线教师也就有了教学的抓手。

(二)课程内容如何实现合理调整

正如本文开头描述,我国课程标准当中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结构安排,常被欧美教育学者称道,认为这是中国中小学生有良好的基础知识的原因。然而,由于我们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内容往往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较为抽象的学科知识,缺少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所以常被诟病为“应试教育”,而从学生的学习看,确实也存在创造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那么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程应该保留什么?发展什么?改变什么?向国外学习什么?

其中李旭辉教授在访谈中举例:中国数学的教材目录一律都是第一章《整数》,第二章《分数》,第三章《有理数》,第四章《无理数》,按照数学概念和过程的演进来编排。而美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往往是用“第一章《John和他小狗的奇遇》,第二章《一条蛇的故事》……”这种模式来编排,每个章节围绕一些故事情节和问题情境展开,涉及多个数学概念与过程,而不是从某个固定概念出发作讲解。虽然这只是表面形式的差别,却能反映更深层次理念的特点。[7] 由此可见,我国教材的结构很好地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核心重点,而美国的教材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侧重概念叠加整合。实际上美国的这种教材编排方式与我们现在探索的整合数学中的“数学内部整合”有密切联系。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整合课程”后既能保护自身已有的优良传统,又能成功借鉴一些好的经验。从而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基本原则。

(三)教教学理应实现专业多元

从我国现有的教师知识结构看,传统的分科教学影响根深蒂固,同时教师自身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发展而来的,受入职培训、专业提升等培训形式后的教师视角更为聚焦到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中,缺少再去深入研究其他学科教学的机会,缺少了联系和发展的教育眼光,当然自身也就缺乏引导其他学科教学的能力。

而教学改革必须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革新。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大家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8]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行为变化在先,只是停留在呼口号学理论的层次上,那么他的教学观念转变必定是不深刻的。现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化”很难一下子转变,这对于“不同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毫无疑问会造成新的障碍。

当然,课程的整体优化与建设并不是一定要取消现在的课程分类和已有的学科,它的着力点是打破那些固有的不同学科之间界线分明的边界,是要穿越那些近乎僵化的学科与知识的界限,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9]那么如何帮助教师实现教学专业能力发展的多视角、多元化,站在“专业”的角度打通“全科”?如何让教师有意识、有能力地去进行“数学课程的整合拓展”,从而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如何实现顶层设计到课堂实践的过渡?这些都值得思考探讨和加以实证研究。

三、展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蓝图下如何践行”?由此,笔者在此“大胆设想展望”,以期“描绘美好教育愿景”,求教于专家同人。

(一)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发生转变

正如开篇提到,随着国际数学教育的频繁合作交流,我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正走出国门,成功背后的优良传统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相关研究机构所关注。同时我国的小学数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培养人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国际大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实践与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框架。如果说以前的研究是从“理论到实践”,那么可预期展望的是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将使小数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趋于大同,从而形成“将丰富的实践提升为理论”,使“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落地生根。

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必然与国家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践相互结合,协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将促进课程体系发生与时俱进的发展和转变。实际上就是解决提出的“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而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课程内容转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多元而丰富的课程体系。

(二)相关学科深度融合,教师专业实现1+X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问题―互动”

近几年,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核心素养格外关注,自从提出核心素养之后,也就说明人们开始注重教育领域人才的培养。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产生的,也是人们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对社会的全新挑战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从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以及总结汇总等方面入手,对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时,一定要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从主观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在教师引导和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如斑马线、桌子的两条对边等,之后可以问学生:“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是平行现象?”从而引出平行线的学习。在导入课程之后,教师还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实现互动,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我们在过马路时都会看到地上有斑马线,同学们可以说一下它们有什么特征?”这时可以将之前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互动欲,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整合教学内容

在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时,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

的,要对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将它们有效整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就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以教材为主,这样不仅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多姿多彩的图形”的教学时,教师不能只给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还应该利用多媒体、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使学生对图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有哪些图形,“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中都有什么图形?”从而实现教学中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另外,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可以与其他学生结合在一起,如与道德学科实现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道德时感受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时引发问题。总之,要想实现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中养成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等,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教学,“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将课程看作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整体,而教学目标着重体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从而实现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问题―互动”式教学一定要在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融合,重点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旋转”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旋转的概念,了解图形的旋转以及中心对称等方面的内容。基于该种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关于中心对称的图形,如有的学生做了一个风车,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想到做风车?风车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会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育,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在这种“问题―互动”模式下,还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交流,会更利于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定要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引起重视,在“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以及总结汇总等措施的实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以后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