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苗族民歌音乐艺术的分析

苗族民歌音乐艺术的分析

摘要:苗歌是苗族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本文从苗族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境遇两个维度出发,阐述苗族民歌面临的冲击和“瓶颈”,通过探索和挖掘苗族民歌的起源、分类、音乐特征和艺术形式,进而以传承为目的提出苗族音乐要保持纯洁性并与现代社会接轨,进一步促进苗族音乐文化在演唱特色以及艺术作品创作上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苗歌;生成境遇;音乐特征、传承;

苗族是中华民族中历史最长、文化积淀最丰厚、贡献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和自然、社会的斗争中,苗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艺术。苗歌就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传统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本源,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阅世千古而流传至今。苗歌是苗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当前多种外来音乐文化冲击着苗族民间音乐,苗族民歌面临如何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要实现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要从苗族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境遇两个维度入手,通过探索和挖掘苗族民歌的起源、分类、音乐特征和艺术形式,实现苗族音乐纯洁性特征的保持并与现代社会接轨。

一、生成视角:地理环境与人文境遇相得益彰

苗族民歌绵延至今,与其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黑格尔说:“助长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1]123 毋庸置疑,环境对音乐艺术的生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苗歌来说,地理环境与自然因素、历史演变及人文发展,既是苗族文化面貌的基础,也是苗族文化艺术产生的土壤。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山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崇山峻岭、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极富生命的灵性与韵动。生于斯长于斯,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构成了苗族人民独特的生存背景,世代的苗族人民即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水重峦间,大小田坝地,河流、山川、田野、草木,都深深影响着苗族人民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苗族人民就因受这山川秀水的滋润和熏陶,自然而然就生发出了美妙的歌喉,动听的乐声,酝酿出种种神秘、悠远的气氛,创造出自然、质朴、浪漫的苗族民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天天生活在歌声中,劳动的时候唱劳动歌来祈求丰收、赞美生活,祭祀的时候唱巫歌来消灾灭祸、敬奉神灵,谈恋爱的时候唱游方歌来表达情意、繁衍种族,教育子女的时候唱理歌来传诵伦理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自然地理环境是苗族民族文化与苗歌活动生成的客观基础,苗族音乐文化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发和创造。 不仅如此,苗族历史与人文生境也对苗歌的衍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苗族民族发展的历史也是苗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据文献记载,苗族最初是由以远古时期的亿夷、亿熊融合了三苗、盘瓤西等部落中的一些先民组成。由于苗族与周边民族发生战争失败后,不得不迁徙退出黄河流域,开始了漫长的大转移。[2]31由于迁移导致苗族人民地域分散, 难以建立自己相对稳定和独立的政权,在历史上处于“征讨”和长期被统治的地位,备受歧视和压迫。在这样生存境遇下,铸造了苗族人强悍爽直、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影响到文化上,也即形成了苗族族群音乐有关音阶、节奏、曲式、调式、旋法、润腔装饰和唱法的一系列特有的苗族音乐风格特色。可以说,苗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质朴,表现手法独特,是其苗族精神价值取向在人文生态中的提升与投射。根据苗族题材内容的不同,苗歌一般分为游方歌(情歌)、古歌、生活歌、酒歌、童歌五大类;根据声腔的不同,又将苗歌分为抒情性和叙事性两大类。苗歌丰富的音乐题材就来源于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多样的民族风俗文化。苗族音乐的产生、发展与苗族历史的迁徙和融合息息相关。苗族历史在它的苗族民间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种烙印又会反映在他们所拥有的苗族音乐之中。 可见,苗族人民的地理生境与人文生境促成了苗族民歌的生成,苗族民歌的产生、发展来源于苗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是苗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和交流工具。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演变进程,让苗族人民在顺应自然、掌握自然中,建构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生境,创造了内蕴丰富、个性独特的音乐文化,深刻地体现出苗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智慧、气质、情感、性格、心理以及审美习惯等,是苗族民歌音乐文化衍生和发展的基石。

二、实践视角:艺术特色和精神特质交相辉映

苗族民歌简称为“苗歌”,在苗语中称之为“萨”,唱苗歌又叫“歌萨”。一般情况下,苗族人民把苗歌分为“韶晤”和“韶萨”两大歌腔。“韶晤”和“韶萨”是苗语,翻译过来“韶”是歌腔,“晤”即“抒咏”,“萨”即“陈述”,所以苗歌又分为抒咏性和陈述性两种歌腔。在演唱的时候,苗歌开头音节叫“起腔”(苗语称为起萨),中间音节叫做“加腔”(苗语称为沙阿驼初),结尾叫做“绞腔”(苗语称为萨绞边)。[3]217一首完整的苗歌或一段苗歌,是由一个或两个音节加上起腔、绞腔等部分组成,根据需要,演唱的时候重复或反复重复变化,节奏相对自由和比较自由,散而不乱,有节有拍。演唱的时候,苗歌既讲究押韵又注重声调的和谐。首先,苗歌的押韵方式与律诗有所区别,律诗属于在同一诗中的偶句押韵,对首句和奇句没有过多的要求,可押韵可不押韵,而苗歌则不同,不管是奇句的“萨组”或偶句的“萨赖”,都要求押韵,每一句的字音抑扬顿挫,相荡相激、相辅相承,具体表现为奇句的一、二、三或偶句一、二或一、二、三、四句押韵。其次,苗歌注重声调的和谐,格式分为“∧”“∨”两种形式,有点近似于律诗的平仄。譬如苗歌《劝夫词》,奇句四句句末的字音即 11-1,先后为“秘”(仄声)、“bee”(仄声)、“duo”(仄声)、“gou”(仄声),偶句四句字音分别是“xin”(仄声)、“ren”(平声)、“do”(仄声)、“jio”(仄声),都属于“∨”形式。[4]79同时,还运用借代、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把苗族人民不怕困难、勤劳智慧、正直勇敢、真诚质朴等精神表现出来,试图通过歌唱来借物抒情,其唱腔优美,演唱时音节此起彼伏,此唱彼接,此唱彼和,或婉转悠扬,或悦耳愉心,其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富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和浪漫气息。苗族是一个乐观又真挚的民族,他们的苗歌是在现实劳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口传心授而得以流传下来的,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苗族民歌的演唱者其演唱技巧也逐渐提高,日益丰富,其苗歌表现出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和艺术特色。第一,热爱家乡,追求美好的浪漫情怀。苗族人民不仅把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民族文化中,还外化到具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特别是音乐文化上,苗歌就体现出对一切美好的向往。譬如苗族史歌《运金运银》唱到:“祖先的日子多富足!盖的是六根柱头的房屋,穿瓦顶好象穿山甲,屋里摆满了椅子,发出亮堂堂的红光,好象龙宫一个样。家家都一样富足啊,盖房比样子,吃饭比筷子,穿衣比绸缎,比比谁的最好看。”[5]21-22。第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气节。苗族有一段苦难深重、不屈不挠的民族历史,为了记住这段历史,苗歌就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唱段。譬如苗族迁徙史歌《鸺巴鸺玛》就唱到:“沿着长长的河水上来,顺着高高的大山上迁;穿过抬头望不见天的茫茫森林,冲过七拐八弯的激流险滩。”[6]97第三,荡气回肠、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苗族历史上有很多英雄,因此他们的苗歌里也记载了许多英雄事迹。譬如《石三保起义歌》、《女将出在黄瓜寨》、《歌唱吴八月》和《三年打不开龙门寨》等一系列歌颂英雄的苗族史歌,都永远地激励着后世的苗族人民不断向前。可见,苗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形成了独特的味道和风情,我们在具体的苗歌实践过程中,主要抓住了苗歌的味,就相当于把握到了苗歌的魂,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特质和苗歌的艺术特色。

 三、传承视角:保持纯洁性与现代社会接轨相荡相激

民歌是在特定时代生长起来的特定历史产物。苗歌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境遇而生发出来的特殊音乐形式。信息时代的来临,苗歌因其体现苗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民俗宗教、历史地理等而成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然受到现实严峻的挑战。随着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苗族民间文化正不断流失和消亡,苗歌的文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据有关人员统计,每年消失的苗歌就达到数以百计。原因即在于由于科技的进步,时代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致使苗族人民改变了延续许久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之外来复杂的文化元素冲击着苗族民间文化音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音乐形式的引入,让青少年认为苗歌这一音乐演唱方法和形式落后、土气、不时尚,对苗歌的兴趣日益递减并逐渐排斥。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传承和发展苗歌音乐文化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苗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应该朝着两个发展方向发展:一是要重点保护苗歌音乐文化的特性和演唱方法的纯洁性;另一个方向是要努力探索苗歌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接轨。苗歌的美,美就美在它很单纯、基本上不要伴奏,体现的是质朴和真挚,苗歌演唱者面对着天地、面对着劳动、面对着自己和他人,用歌声来表达情感。在苗族民俗文化传统中,苗歌是最符合苗族人民的性格、情感、心理和传统风格的,苗歌的纯洁性是苗族人民情感的特有表达方式的,因而我们应该保护它、尊重它,在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和苗歌演唱艺术特点时,要始终坚持苗歌的纯洁性。这里苗歌的纯洁性根植于苗族的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我们要保留苗歌演唱艺术中传统的民族特征、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有学者指出:“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冲击,是老百姓对自己的文化不再倾注那么多的热情了,普通老百姓的审美观和娱乐方式在改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渔民己经不用人力撒网了,开的是机动大船,怎么唱撒网号子”。内蒙古的牧民骑着摩托车去放牧,怎么唱牧歌老百姓有了新的追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迅速改变,这是必然而应该的。在这种背景下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遇到了两难境地。因此主张,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域里,先谈抢救、谈保护。”[7]另外,在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的纯洁性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苗歌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接轨。众所周知,有特色、有意义的演唱形式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苗歌之所以现在没有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就在于没有与时代接轨,没有与现代社会紧密融合。我们在传承和发展苗歌音乐文化的时候,要发掘苗歌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寻找到苗族音乐文化的基调和特色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要重点捕捉苗族人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特色,多创作出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歌词。艺术应该是起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全球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苗族民歌演唱者要在原来基础上遵行苗歌歌词的结构韵律,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多创造出体现现代苗族生活景象的具有新意和特色的作品。还要从苗歌音乐旋律和演唱的角度来注重与现代社会接轨。歌声是歌词和旋律的有效载体,如何把握苗歌的音乐旋律,运用好苗歌的演唱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歌曲所表现的风格。苗歌的发声技巧,在演唱时为了继承苗族传统民歌演唱的用声、运腔、运气以及咬字、吐字等,可以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多用假声、直声等润腔方式,使苗族民歌的演唱艺术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一些改编后的民歌,在演唱的时候就巧妙地借鉴西洋唱法的某些元素,既不失民族的风情和风味,使得音质更加圆润和纯正,给人带来了极致美的享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总之,苗族文化音乐是苗族在长期的历史沉淀和发展进程中苗族人民保留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苗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资源、顽强的苗族精神,在中国音乐文化中保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苗歌是苗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探讨和保护、传承苗歌传统艺术特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保留原有民族民间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度的音乐创造和艺术诠释,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才能推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6:123

[2] 《苗族简史》编写组. 苗族简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5:31

 [3] 樊祖荫.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217

 [4] 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9

 [5] 马学良、今旦. 苗族史诗[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21、97

[6] 陆蓉. 俞子正:传承与发展[J],星海音乐学报,2001(4)

作者: 韦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