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苗族舞蹈;地域特征;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06-1

引言

苗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农耕民族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苗族舞蹈便是苗族人民记录本民族的战斗历史和实际生活,表达苗族人民顽强的性格和美好追求,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审美艺术特色。

一、苗族舞蹈的基本情况了解

苗族的文化是一种“既耕且游”的文化,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苗族人民经常处于迁徙的状态,且大多生活在被群山包围的村寨之中,日常生产劳动也以农耕为主。由于受到实际地域特点和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影响,苗族舞蹈形态十分丰富,具体的舞蹈动作也大多取材于日常的生产和劳作,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点,并集中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审美文化。

二、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

(一)农耕特征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苗族是一个长期处于迁徙状态的民族,并长期生活在较为偏僻的山区,过着“既耕且游”的农耕生活。并且,苗族舞蹈也立足于苗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时间,出现了许多与农耕活动紧密相连的舞蹈类型,并形成十分鲜明的农耕特征。于是,在苗族舞蹈中,很多舞蹈动作都带有十分鲜明的农耕特征。

(二)巫教特征

湘西的苗族舞蹈和巫术文化联系十分紧密,长期以来,苗族人民一直保持着信鬼好巫的传统,巫术已经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巫教文化也对苗族舞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苗族舞蹈各种舞蹈动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服饰特征

苗族舞蹈还具有明显的服饰特征,在各种各样的苗族舞蹈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许多色彩艳丽,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例如,在表演“锦鸡舞”的时候,苗族姑娘大多会身穿短裙,外系前短后长的围腰片,并系上很多用丝线织成的锦带,头戴银花银角冠,跳舞的时候,头上的银饰锦鸡便随之舞动,如同锦鸡亮翅一样,而具体的舞蹈动作也像锦鸡一样优美动人。

(四)歌乐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舞蹈开始逐渐融合舞蹈和歌乐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歌舞融合的歌乐特征。于是,在湘西的许多苗族地区,我们都会看到苗族舞蹈和歌乐高度结合的情况。尤其是在各种集体活动上,苗族人民经常会选择歌舞相伴的形式,唱和相继,舞蹈和歌乐结合在一起,整体气氛十分热烈。

三、苗族舞蹈的审美文化

(一)坚韧雄浑之美

舞蹈本身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具有鲜明的动态,苗族舞蹈更是如此。苗族的先民十分尚武,大量参与战斗,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的舞蹈以战斗为主,因此具有鲜明的阳刚之美。于是,在苗族舞蹈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伴随着激昂的鼓声,人们纵队而出,动作矫健,飞腾跳跃,气势逼人。

(二)阴柔深情之美

苗族舞蹈十分注重抒情,并通过各种动作来表达感情。于是,伴随着有节奏的边鼓鼓点,人们表演着各种舞蹈动作,并积极地表情达意。尤其是各种扭腰和摆胯的动作,采用的是以姿示意的方式,并眉目传情,含蓄抒情,具有阴柔深情之美,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三)雄壮威武之美

苗族舞蹈在审美方面还具有独特的雄壮威武之美,并具体表现在将大量凶恶、丑陋的形象应用在具体的舞蹈动作之中。例如,苗族舞蹈中的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容丑陋的妖魔形象,但这些妖却具有高尚的品格,是捉鬼压邪的英雄。因此,带给人们的感觉并不是丑陋的,反而让人觉得十分威严和雄壮。

(四)希望欢乐之美

苗族舞蹈充分表达了苗族人对未来和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具有希望欢乐之美。在苗族舞蹈中,大量表现出希望与欢乐的内容,具有浓郁的美学情趣。于是,人们可以所感染,的从苗族舞蹈中感受到希望与欢乐的审美体验。

(五)和谐一致之美

苗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会体现出十分和谐一致的美感。首先,苗族舞蹈的节奏是十分和谐的,各种鼓点高度和谐,具有和谐的美。而且,苗族舞蹈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将多种元素及其他多种艺术手法广泛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具有和谐一致之美。

四、总结

目前,苗族舞蹈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流传且深受人们所喜爱的舞蹈类型,这与其具有的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审美文化是分不开的。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发现,苗族舞蹈根植于苗族人民的实际生活,具有鲜明的农耕和服饰等多方面的地域特征,并展现出雄浑阳刚和节奏和谐等审美特点。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注意进一步深入分析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和审美文化,以进一步将其发扬广大,使苗族舞蹈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洪雪飞.湘西苗族舞蹈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06):22-23.

[2]郭世.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审美艺术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9,(06):85-86.

[3]侯晋芳.苗族舞蹈审美特征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09,(06):64-65.

苗族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苗族舞蹈;形成;审美艺术;分析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苗族舞蹈便是其中之一。纵观苗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它主要是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状态,保留了大量的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美好理想追去的具体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

一、苗族舞蹈艺术的形成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合而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具魅力的艺术文化。在这些艺术文化中,苗族舞蹈正是由于具有魅力和特色,因此使得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苗族舞蹈在原始社会便已经形成了,从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苗族人民迫于生活或者是躲避战乱,从而选择人烟比较稀少的偏远山区,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由于生活困苦,他们的精神生活也非常贫乏。但是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坚韧不拔、质朴善良,向往美好的生活,并执着于此,于是在平时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根据劳作的动作,创造了苗族舞蹈,长期以往,从而形成了独具湘西特色的苗族舞蹈。苗族舞蹈彻底体现了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苗族舞蹈又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它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向人们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场景,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副动态的“清明上河图”,记录着苗族人民从古代到现在的发展历史过程。除此之外,由于历史、文化、审美、政治以及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苗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叙事性,通过苗族舞蹈向人们描述了苗族人的性格。在历史中,苗族舞蹈产生于祭祀活动,与傩歌、傩戏结合表演或交换表演。对苗族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对我国的音乐、舞蹈以及傩文化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苗族舞蹈不仅真实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物质精神文化,而且还充分的表达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特色。

二、苗族舞蹈艺术的艺术特色

(一)摹拟性

苗族舞蹈主要是根据苗族人民日常的生活和生产情况而产生的,因此使得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拟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动作,例如农夫插秧、犁地耕田、收割打鼓、绣花数纱、美女梳妆等等,还有的舞蹈动作是动物的行为习惯而模仿的,例如公鸡啄米、大鹏展翅、猴子摘桃、黄牛摆尾等,这些动作都是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知,模拟性在苗族舞蹈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特色。

(二)娱乐性

苗族舞蹈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每逢苗族的传统节日,例如踩花山,只要有苗族人民的生活的地方,都会立花杆,举行非常盛大的踩花山活动,这不仅是苗族年轻男女谈恋爱的最佳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娱乐活动的重要地方。每年这个时候,无论是是男女老少,都会盛装打扮,从各个地方感到花杆脚下,弹响篾、吹芦笙、跳脚架、斗牛、耍大刀、斗画眉、爬花杆等,从而使得苗族舞蹈具有浓厚的娱乐性。

(三)竞技性

一提到吹芦笙,大家都会想到芦笙舞。芦笙舞一般在重要的节日和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形式进行表演,有的地方还以村寨为单位举行跳芦笙舞比赛,例如黔东南的傍洞、从江县一带,只要每次到了重大的节日时候,附近的村寨都会以单位的形式举行吹芦笙以及跳芦笙舞的比赛,比赛的主要内容又吹奏乐曲的多少、声音是否动听、动作是否优美、步伐是否丰富、舞蹈时间是否充实等,有的地方则是以个人比赛的方式进行表演,这种竞技性的表演为苗族舞蹈增加了另一大特色。

(四)宗教祭祀

苗族舞蹈将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阶段的生活生产状态都反映了出来,自然也包含着宗教文化。苗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对自然进行崇拜,例如苗族人民非常重视参拜树神、雨神、火神、水神、猎神、山神等,同时还有祖先崇拜,这些崇拜都需要一场祭祀舞蹈。例如花鼓舞,在农历的赶夏、六月六、赶秋、八月八等时节,苗族人民便会在广场的中央拜访着一个非常大的打鼓,由两个人击打鼓皮,一人负责击打鼓梆,参加舞蹈的人们,没有人数和性别的限制,在跳舞之前,击鼓者会用苗族语言歌颂木鼓的发明者,以此对祖先进行祭奠。

三、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分析

(一)苗族舞蹈艺术中的民族风格和特征

苗族舞蹈中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征,例如在木鼓舞,木鼓舞是苗族人民每隔13年便举行一次“吃牯脏”时才跳的一种舞蹈,最开始的时候,木鼓舞使用的是一根挖空的树干,在树干的两端用牛皮蒙上。按照风俗,跳木鼓舞时,需要一新一旧的鼓进行舞蹈,跳完后需要静旧鼓送到悬崖峭壁上任其风化、腐朽,新鼓则是保存在下来,待下次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木鼓舞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苗族舞蹈的服装艺术

苗族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每次跳舞之前,苗族人民都睡穿金戴银,盛装打扮。苗族服饰样式繁多,色彩艳丽,是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苗族传统的盛装,插在头发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一般上身床大领、窄袖、对襟短衣,下身穿的是百褶裙。而苗族男子上身穿的是对襟短衣,肩披羊毛毡,头缠包头,小腿上裹着绑腿。当苗族男女在舞蹈的时候,这些服饰随着身体动作左右摇摆,从而形成民浓厚的族舞蹈风格。

(三)苗族舞蹈的肢体语言艺术

随着发展,勤劳聪明的苗族人民对生活和生产中的动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变,除去糟粕,取其精华,根据“形式美”的原则和要求,对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进行了总结和贵南。例如在苗鼓舞中的“旋、闪、拧、翻、倾”的舞蹈动作和多种“抡、翻、盘、绕”的手腕动作,对其进行了重新的组合,从而体现出了优美的舞蹈动作。除此之外,苗族舞蹈还体现出了苗族人民的肢体语言,例如《刀梯舞》、《巾舞》、《迁徙舞》等,表现的是苗族人民稳健的性格,并在舞蹈中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彪悍勇敢、气势浑厚的形象,通过这些肢体语言,反映出了苗族人民对于生活和精神上的追求。

(四)宗教神话特点

在苗族的宗教文化中,苗族人民把龙当做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认为只有龙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幸福安康,因此而创造出了接龙舞。接龙舞主要表现的形式是由一个人穿着盛装,在队伍前面手捧瓷碗,后面的人拿着红旗和绿旗形成一个龙的形状,紧接着一群漂亮的苗族姑娘穿着美丽的服饰,左手执花帕,右手拿伞,跟着领舞者翩翩起舞,并不断旋转手中的伞,表示龙随雨来。这种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神话性特点,在国际的舞蹈领域中是非常罕见的。

结束语

总之,苗族舞蹈之所以能够得到我国甚至外国人民群众喜爱和赞扬,这主要是由于苗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浓厚的文化气息。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很多人越来越关注民族性的东西,而苗族舞蹈的“民族性”又集中体现在了它的审美艺术上,因此才使得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作者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绍东.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文化管窥[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3,(10):106.

[2]周吟,朱奕.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J].艺海,2011,(6):105-106.

[3]洪雪飞.湘西苗族舞蹈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6):160-160,164.

[4]龙兴.苗族村寨小学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4.

苗族舞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民族心态;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17-01

鼓舞作为苗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几千年来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且世代相传。这种历史悠久的舞蹈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凤凰、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等县的苗族山寨。

ス奈瓒杂诿缱謇此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它更多的是苗族民族精神与心态的体现。这种民族心态涵盖了苗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世界的看法以及苗族人民所共有的价值认同。苗族的民族心态取决于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民族的兴衰、迁徙、变革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积聚而来。而在鼓舞中,我们可以从苗族的历史、生态环境和三个方面追溯苗族民族心态的形成原因。

1 苗族历史

ッ缱宸⒄沟睦史,更像是一段伴随着压迫和反抗的血泪史。距今大约5000年前,苗族就已经存在了。然而从黄帝时期开始,每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中都是关于苗族被驱逐、进攻、掠夺或者压迫的记载。虽然,苗族从黄河以北不断被迫往西南迁徙,但是在压迫与对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难怪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曾在著作《山地的移民》中,将苗族与犹太民族描述成是世界上最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两个民族。这种曲折历史,一方面造就了苗族人民的顽强,另一方面,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被带到了苗族鼓舞当中,决定了鼓舞的社会功能。

ナ紫龋鼓舞能团结民族成员。古时,鼓是部落和民族的象征,苗族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必举行盛大的“吃牛祭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支系或部落,将所有的鼓合在一起,跳起庄重严肃的鼓舞。百鼓齐响,则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鼓舞大家抵御异族压迫。苗族鼓舞除了具有为战争祝捷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求团圆的功能。相传苗族由洞庭迁至深山后,由于无法维持生计,有人外出乞讨,有的去外面帮工,四处逃荒。大家约定,每年的腊月二十八都要回苗寨团圆。那一天,所有人都回到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团聚在一起,击鼓歌唱,以示团结。

2 苗族生态环境

ッ缱迳活的山寨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间,恶劣的环境,多变的天气,交通的闭塞、频发的疾病,给他们的生存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面对恶劣的环境,苗族人没有对生活失去指望,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积雨水、修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幸福和生存的价值。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和适应中,苗族人民时刻都用积极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威胁,因此形成了苗族乐观的民族心态特征。

フ庵置褡逍奶带到鼓舞中,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一种娱乐的社会功能。人们用鼓舞来增加人生的乐趣,提高精神修养、促进身体健康。在苗寨,鼓舞是苗家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嫁迎娶跳猴儿鼓舞,人们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因为有了鼓舞,苗人的生活就有了乐趣;因为有了鼓舞,苗人才有了这种乐观的民族心态面对生活的艰苦。

3 苗族

プ诮绦叛鲈从谠始社会蒙昧的社会状态以及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生老病死的古老认知。而苗族的内容混杂着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巫术崇拜等多种信仰形式。对瓠(或称盘瓠)的图腾崇拜,对祖先蚩尤的敬仰,对鬼神的迷信,对巫术的崇尚,构成了苗族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由来的认识,由此形成的特有民族心态通过舞蹈外话出来,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祭祀的功能.

ジ据苗族的历史传说,苗族祖先的灵魂是藏在鼓里的,奏出各种鼓点能使舞者在鼓声中和祖先之灵沟通,击鼓能通神,击鼓可招魂。因此,在祭祀祖先“吃牯脏”的重大活动中,鼓舞是首先要跳的祭祀性舞蹈。人们在“吃牯脏”活动中,一边听着老人们唱《开天辟地》《洪水滔天》以及描述迁徙的《跋山涉水》等古歌,一边跟着巫师跳着请神赶鬼、消灾灭祸的鼓舞,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ソ裉欤越来越多的舞蹈工作者都开始关注民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要将一个民族舞蹈的形式记录下来很容易,而要将这个民族的民族心态记录下来却绝非易事。其实作为外在肢体表现形式的舞蹈,实际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对舞蹈形态的观察,最终还应把握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心态。

ト欢,就目前来看,鼓舞传承的形势并不容乐观。传统的苗族鼓舞主要是靠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尽管今天各种鼓舞形式仍在湘西苗族村寨间流传,但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鼓舞本身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的局限,使得鼓舞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寨子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很少有人再去学习鼓舞,政府虽然指定了传承人,但在旅游开发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面前,他们是否还能保留那份执着与祖先留下的精神特质,谁也无法确定。

ニ淙唬各种各样传统的鼓舞在湘西地区的民俗村、度假村中被保留了下来,以苗族鼓舞为题材创作的剧目在各种各样舞蹈比赛和文化活动中也随处可见,然而,苗族鼓舞的魅力并不在于现代都市劲歌热舞中摇头扭腰的妖艳与,而是一种生命本身所散发的质朴的活力,这种律动通过苗族人原始而具有感染力的鼓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们舞蹈时对神灵膜拜的心态,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对族人彼此的信赖,以及舞者在鼓声、歌声、呐喊声组成的天籁之音中近乎于疯狂的舞蹈,是除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以外的人无法模仿的。

おげ慰嘉南祝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第一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2]马 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第一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月.

[3]李廷贵,张 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第一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4]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第一版.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苗族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 服饰 风俗

一、黔西南民间民族舞蹈服饰

最早的舞蹈服饰并非像现在的民族舞蹈服饰那样复杂,多层次。处于原始时期的民族舞蹈服饰更多的是原始人体的装饰和有实用性的身体保护,原始初民多用油和灰图在身上以御寒,或用牛粪和灰涂在身上防蚊患。当这种实用性得到满足的同时,原始初民会出于审美的需要或图腾崇拜祭祀的需要,来进行一种自己认为美观的装饰。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各种布料和材料的出现,给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其变化发展的“宗源”是不变的。

如苗族女子在节日或重大活动中都会戴的银牛角头饰,是由于牛耕改善了苗族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苗族的农业效率,给苗族农业劳动带来更多的财富,于是对牛充满了崇拜和感激之情,于是把牛角形象作为装饰纹样,大量运用在其服装的织绘绣染中,同时根据牛角形状制成银牛角头饰。这种装饰行为,其实是“具有宗教、祭祀和祈求财富的象征意义”的。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其文化的诸方面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故而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例如苗族根据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又分为“黑苗”、“花苗”、“歪梳苗”“海军苗”等等,歪梳苗是苗族的一支,因发髻上斜叉一把木梳而得其名。歪梳苗姑娘的服饰色彩斑斓,上衣较为宽大;下装着至膝下中长百褶裙,既美观又不误劳作。苗族的另一支系黑苗,女子服饰在色彩上较为深沉,以藏青色和铁锈红为主,上衣较为和体,下装着及脚背百褶长裙,看上去华丽而不失庄重。苗族支系众多,而每个支系均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苗族服饰美伦美奂,足以让人过目不忘,无论是服装款型的变化还是装饰的丰富都是超乎想象的;其中最负盛民的当属刺绣、织锦、银饰、蜡染、堪称图案华美、工艺精湛。

由此可见,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乃至民族气质等的不同,各民族的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等都是多种多样的。其舞蹈服饰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民族对布料的使用会根据各民族所生活的地域和气候不同,宗教图腾崇拜的不同和本民族喜好的不同来设计制作。

二、舞台民族舞蹈服饰

随着舞蹈表演空间的转换,舞蹈服饰的设计也随着其艺术需要而变化。就在少数民族的广场舞蹈成为创作舞蹈的同时,其舞蹈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显示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预示着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舞台化、艺术化、舞蹈化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少数民族创作的舞蹈艺术中再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而又符合时代感,就必须从艺术审美的舞蹈表演艺术效果出发,进行夸张、变异和丰富。但所有的变化,都必须是在尊重传统服饰的前提下,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需要说明的是,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艺术化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随着创作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层面,反映出民族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的舞蹈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强烈的民族民间舞蹈新语言,必须将民族民间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民族民间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民族民间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民族民间舞蹈服饰的设计中,使民族民间舞蹈服饰变得艺术化。

例如布依族原生态服装具有宽大而笨重的形式,第一版舞蹈《饰韵》的服饰,从最初的以贞丰地区布依少女的装束为原形,上装为白色带条纹斜襟式宽松上衣,围腰和裤子为黑色发亮棉土布,裤形宽大而厚重。到后来二度创作《饰韵》舞蹈作品,其舞服的设计已完全摆脱了原有的样式,以白色质感柔软为衣裤面料,上衣保留了布依族传统的斜襟式衣领,同时,为突出手臂动作而裁去衣袖,上衣变形为斜肩紧身背心,下装为直筒和体长裤。以简洁、短小、色彩明快的形式表达出布依少女的含蓄和柔美,拓展了舞者的形体表现力、舞服设计更显艺术化。

苗族舞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步苗舞 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城步苗舞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贯穿在舞蹈课中。城步苗舞极具邵阳地区的民族特色。在表演风格上既粗矿又细腻,同时热情奔放.朴素大方,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娱乐身心,是宗教、音乐、美术、舞蹈和民族武术特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宝庆地区苗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城步苗舞不仅具有精湛的技艺技巧,而且它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历史典故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通过多年来的挖掘和整理。城步苗舞如今已进入大学及部分中小学的课堂,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人才脱颖而出。

苗族是一个在歌舞中生活的民族,歌舞对于他们来说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千百年来,苗族的歌舞在祖祖辈辈中传承发展,它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细致地反映出少数民族人民独有的的生活习俗。城步苗舞的风味极具山野风,既有古朴、粗犷的一面,又能表达自己民族最真挚、纯朴的思想,也最能使人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城步苗舞的历史悠久,早在大唐盛世,城步苗舞的独特魅力就名闻天下,连远在日本的史料都有记载。在当时的京城引起轰动。《唐史·南蛮曲苗舞传》载:“一人作鼓笙,如竹节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从城步苗舞的原始、古朴的风貌即我们可以了解到,绝大部分城步苗舞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丧葬祭祀、恋爱婚姻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文字无法记载,自唐代代起才载入史册。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舞台经验,笔者归纳和总结了传统的苗族鼓舞的一般造型动作和身形步伐:

城步苗舞是以木鼓组合为伴奏乐器的原生态民族舞蹈,一般在苗族传统的节庆时举行。城步苗舞分为生产劳动类,祭祀祭祖类和娱乐游戏类三大类。生产劳动类城步苗舞鼓点生动激烈,节奏张力强劲,落差起伏大,且不失生动趣味;祭祀祭祖类城步苗舞木鼓鼓点匀称有力,节奏舒缓苍劲,形式庄重肃穆;娱乐游戏类城步苗舞木鼓鼓点繁琐复杂,速度力度变化跳跃性大,既轻松活泼又幽默风趣。

在祭祀祭祖类城步苗舞鼓中,男性的基本动作是以头,腰,手和脚的大幅度前后左右摆动和踩踏,这样能很形象地表达出庄严肃穆的意境,女性的基本动作是一般以胯部的扭动和胸腰的挺屈为主,男性和女性整个舞蹈组合能给人们以热烈磅礴的气势和富有蓬勃朝气,充沛的生命活力。

在生产劳动类城步苗舞鼓中,男性的基本动作是以手和脚的上下前后左右淋漓尽致地挥舞和踩踏,这样能很形象地表达工作劳动的意境,女性的基本动作大多是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有“美女梳头”、“巧妇织锦”、“绣花挑花”、“包头洗面”等等有趣的名字,这些动作一般都非常文雅、端庄。舞蹈者因以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的花衣长裙为美,动作受到一定制约,使舞蹈相应地形成一种自然地甩手摆腰、轻轻地抬腿踢脚的风格特点。主要动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

木鼓舞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一般在“吃鼓藏”(鼓社祭)时举行。其鼓点繁多,节奏铿锵多变,音律各不相同。表演时由鼓手伴奏,男女舞者随鼓点节奏起舞,舞姿干净利落,舞蹈动作幅度大且规范优美,层次分明,既粗犷奔放,又和谐洒脱,具有浓郁的山地风情。独具神韵的台江木鼓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木鼓舞动作特点是踏4/4、3/4拍进行,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上,和谐统一。该舞蹈以“甩同边手”为其特点,它一反常人出左脚甩右手的习惯。但通过侧身变形半转体跳,使不协调的动作在舞蹈中达到协调,给人以美感。舞时,头、肩、腰、胯、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中约莫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扭转甩动的幅度宽为最佳舞姿,动作古朴粗犷,洒脱奔放。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按“缓起,中渐快,尾愈紧”的程式,逐步展开,推向高潮。全舞蹈大至可分为五个自然部分,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