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县域经济行政管理革新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壮大县域经济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里,广大农村依托县域和中心镇,通过县级政府调控,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合理布局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以非农产业为主导,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形成的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1]县域不仅是工业原料重要的生产基地,而且是消费品最具有潜力的市场。县域经济处在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它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县兴则国富民强,县稳则国泰民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行政治理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根植于计划经济下的“市管县”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弊端。在分税制改革后,省级以下政府常常出现财权上收,事权下移,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省级财政越办越强,县级财政哭爹喊娘”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薄贵利、周天勇、张占斌等学者均先后指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激发县域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2]因此必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对此,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方面,从县域经济发展历程的角度,剖析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市管县”体制日益凸显的种种弊端,揭示了“省直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紧迫性(朱柏铭,2006;王承宇,2008;张占斌,2009);另一方面,通过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与“市管县”体制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总结“省直管县”体制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与经验,认为“省直管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体制保障和激励机制作用,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卢廷春,2007;凌学文,2008;刘福刚等,2009)。总之“省直管县”体制已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二、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背景下腾冲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和关键的作用。原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认为:县域经济是云南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影响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成为与发达省区的最主要差距。[3]云南省为了发展县域经济,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2009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扩权强县试点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的通知》,在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赋予试点县(市)与地级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2010年2月云南“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腾冲县、宣威市、镇雄县首先进行财政改革试点,原由市级审批或管理的经济事项,原则上改为由试点县市自行审批、管理等;省对下各项转移支付补助直接分配到试点县市,试点县市年终财政结算项目由省财政直接办理等。
(一)腾冲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及要素禀赋状况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总面积5845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总人口约65万人。腾冲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约148公里,境内现有国家一类口岸猴桥,还有滇滩等16条边境通道。腾冲历史上商贾云集、贸易繁荣,首开世界翡翠加工先河,是东南亚珠宝玉石集散地,被誉为“中国翡翠第一城”。腾冲物产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0%,木材储量居云南第二位;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丰富;是著名侨乡。腾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名县”,是云南省六个精品旅游区之一。
(二)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下腾冲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腾冲先后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60个发展县域经济联系县、云南47个发展县域经济试点县、以及目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直管县”试点县之一。腾冲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始终突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增强发展优势,提高发展质量。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年均增长14.6%。实现财政总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年均增长25.2%;一般预算收入6.57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年均增长33.9%,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2.3:23.3:44.4调整优化为26.0:30.5:43.5。其中:农业增加值17.9亿元,年均增长8.9%;工业及建筑业增加值21亿元,年均增长22.1%;服务业增加值30亿元,年均增长13.9%,[4]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三)“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下腾冲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及经验
腾冲县围绕“建设县域经济强县,争当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打造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县”的目标定位。按照“农业稳县、工业立县、贸易活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文化优势,着力培植工业、旅游文化、特色农业、经贸、城建等支撑产业,使全县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主要做法是:一是把工业摆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培植优势特色工业群体。立足于将腾冲建成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在全县规划建设“一园四区”;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全民招商,项目安商,拉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让腾冲成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新亮点。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原则,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全力打造腾冲旅游文化品牌;四是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群体进一步壮大。将农业作为工业化生产车间,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五是坚定不移地走出去,让腾冲在建设中缅印国际大通道中成为云南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近年来,腾冲多次与缅甸、印度等国家相关地区实现互访,达成了能源开发、农业合作、旅游合作等多项共识,彰显了腾冲“桥头堡”建设的区位优势。
(四)腾冲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腾冲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有着特殊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优势、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合作基础、口岸建设、产业优势、华侨优势等七个方面。[5]一要以实施“桥头堡”建设为重点,实行“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腾冲经济结构、商品结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等方面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在加快发展中要以旅游、矿冶、电力、建材、食品加工、生物资源开发、转口贸易、翡翠等为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外向型加工服务产业;二要以强化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发展方式新转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公共服务,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三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产业升级、特色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旅游文化项目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加速实施腾冲提出的“一核两带四区四板块”空间战略布局,壮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四要以投资拉动为重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交通瓶颈,为腾冲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加速度。腾冲距缅甸密支那仅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腾冲与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凸显,集中力量推进中缅印国际大通道,保山—腾冲、昆明—腾冲高速公路、腾冲机场建成及改造提升为口岸机场、通往腾冲猴桥铁路建设等,构建公路、航空、铁路立体交通网络,改善制约腾冲加快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成为带动腾冲经济腾飞的动力引擎。要把良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将腾冲建设成为一个信息交汇、商机无限的区域中心;五要以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培育会展经济,打造滇西边境金融中心,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始终坚持“做活口岸、做足文化、做大旅游”,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转变。同时,积极争取央行支持,试行人民币区域性跨境结算,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电子金融合作体系;积极培育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市场,推动区域金融发展。
三、云南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从总体上看,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经济呈现以下特点:县域经济不发达,区域差距大,多数县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具有债务负担过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多数县没有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体制和机制障碍突出等特点。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还没有一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截止2004年,仍有73个县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7个省级重点扶持县,116个县要靠省级财政补贴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6]呈现出典型的“讨饭财政”现状。
(一)实行“省直管县”是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及重要举措
从总体上看,当前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极不平衡。云南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2007年20个市辖区和州(市)行政中心所在县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46.92%,而其余109个县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53.08%。一方面导致云南省对“省直管县”这一制度有着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不同情况的县区市对于“省直管县”这一制度有着不同的需求。[7]总言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已极大地制约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状况下,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二)在“省直管县”背景下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挑战
云南省发改委、云南财经大学和云南省统计局的多位专家在专题研究基础上认为,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思想观念落后;贫困面大,劳动者素质低,脱贫难度大,自我发展能力差;县级政财失衡;县级财源建设项目效果欠佳,未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工业化进程缓慢;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弱小。[8]种种问题使得县域经济发展任重道远。有些地区县域经济落后并不是县级政区权力过小的原因,有其它诸如地理、观念等原因的制约,不是只靠扩大县的权力就能解决的。张占斌教授指出,发展县域经济特别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二是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三是“经济大拼盘”不具有竞争优势。[9]因此要把握好本省省情,理性思考,科学决策,遵循“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探索适合云南实际情况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战略。
(三)云南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下县域经济发展新战略
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和城镇化为导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特色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为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由(培育)发展的传统阶段;二是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凸显的整合发展阶段;三是创新发展的一体化阶段。[10]从百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科学地选择发展战略和路径,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按比较优势原则发挥县域的要素禀赋,实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县域发展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对自身要素禀赋的认识和比较优势的把握,而特色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县域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特色经济是由县域差异性、市场竞争的需要所决定的,是县域经济的灵魂。它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效防止和解决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的难题;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应;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商品优势,尽快增强县域经济实力。[11]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有竞争力的经济要素,以获得组合的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战略。因此县(市)要根据自己要素禀赋,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和特色资源,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唱好地方戏,巧打特色牌,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注重实现资源价值链的延伸,不断调整、改善和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能力。
2.实施以项目带动、支柱产业重点培植的发展战略,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没有项目,县域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就没有依托。项目集聚,形成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无县域经济可言。要把项目作为一项全局性、牵动性工作来实施,以项目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用项目扩张优势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发展,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促使支柱产业的形成和成长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云南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域,正处于支柱产业培育阶段和成长的时期,坚持“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市场效益高的企业和产业,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和培植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扶持。一方面,采取制定优惠政策方式,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领先企业,协调移植企业与本地企业、原料基地的关系,确保转移产业转化为县域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县域应采取鼓励和扶持本地企业开发县域特色资源型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的市场流通产业等方式,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县域支柱产业的形成和成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3.实施结构调整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集群经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集群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具有外部经济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学习和创新效应及品牌与广告效应,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关联。县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要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把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变成主导产业,着力把主导产业做大,通过产业聚集,把单一产业变成集群产业,把孤悬的点状企业转换成链条产业;着力优化工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提升产业层次,打造有竞争力的集群经济,努力使县域经济朝着科学、持续、健康方向发展。
4.高瞻远瞩,以“桥头堡”建设为重点,加强区域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云南紧邻当今世界资源富集、市场发展潜力大的东南亚、南亚国家,拥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和众多口岸县(市)。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合作前沿阵地,其天然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要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有效开发“两个市场”,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合力拓展向外发展的空间,加快“走出去”步伐,使云南成为国际区域合作的桥梁和枢纽。一方面,加快国际大通道、泛亚铁路、湄公河国际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河口、磨憨、瑞丽、腾冲等口岸县(市)基础设施,提升口岸综合功能,在边境沿线县(市)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建立物流产业园,促使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坚持合作共赢,全面拓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从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出发,针对东盟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各县(市)选择具有相对优势和互补性强的产业,加强对外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总言之,云南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下,各级政府应不断调适自己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上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软环境,积极推进管理制度创新,不断优化政府间的权力配置,调动县(市)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和社会改变观念上的困境与操作上的技术性难题,也面临着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惯性和障碍。与此同时,我们在给县(市)放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从制度上有效利用现有地级市经济中心的聚集功能,保障地级市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和嬗变,这都是迫切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需要学界和政界人士坚持不懈的理论探索和积极总结实践经验,为云南县域经济的壮大与腾飞做实践上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