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析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

浅析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

摘要:后现代公共行政思潮是在当代国际社会“后现代性”的话语出现跨领域的背景下形成的,不同专业对“后现代”的说法不一,加之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的弊端,宪政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替代性公共行政模式竟相取代之,但在后现代的大的思潮影响下,俩者都无法成为一种理想的可取代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理想范式,话语理论针对俩者的弊端,以新的视角重新建构了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和正当性。

当今社会,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两股力量。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政府的公共行政与管理体系在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涌现,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建立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诉求也日益高涨,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成为后现代学者们思考的问题,话语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及其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都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中立的公共行政的传统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很有效的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的行政合法性问题。因而,伴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到来,传统的公共行政治理模式也渐渐的开始退出它的历史舞台。他的替代品因此也竟相取代之:新制度主义或宪政主义;社群主义和公民主义;由于社群主义与宪政主义之间在公共行政本身有合法化的义务和公共行政对外部的统治责任问题存在分歧和争论,一直无法成为一种正统的治理模式;而话语理论避免了宪政主义与社群主义本身的缺点,提出了合法性就存在于做事情的过程中,重视政策质量的优质性,强调的是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已经和正在做的事情中哪些应该合法化。同时也给了我们当代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公共行政的视角。

二、话语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构成主义的现象学基础

1.身体——主体既是物理的又是精神的。我们的身体实实在在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因为所有的意识都在身体中发生,并且某个个体的身体与其他相似的身体有明显的重叠能力,所以我们将最终消除根深蒂固的不兼容性,话语是可能的,由于这一具体的世界,新部落主义原则上是不会流行的。

2.意向性产生于世界中的主体——身体。它不仅仅是闲来无事的沉思,也不是出于兴趣的观察,而是为了能动性,为了行动,为了那些身体——主体。这也给了所有的身体一个不能更改的共同的特征。

3.意向性产生于有着各自的时代、阶级、性别和地位标识的身体——主体。已经存在的身体——主体获得了沉积的习惯性举止,获得了在世界中具有优势的存在方式。这些存在方式的组合形成具有无穷变化但唯一真实的自我。

4.身体——主体总有自己的定位。笛卡尔的想象力可以遨游于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但对于能动的人类的行动者来说,意识总是回归于被定位在世界中的身体——主体。

(二)结构化的理论

结构化的理论关键在于对重复的理解,是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发生。而重复又与习惯有关,或者用海洛-庞蒂哲学的话说,与具体的文化积淀有关。重复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创造力,但同时也不能不强调,他们也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机遇。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重复的实践,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说一种语言要从一大堆潜在的表达中选用特定的词库和短语,并把他们按照限制性更强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而一个特定的词库所能提供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是很难想象或设想,没有了这词库,人们就什么也不能表达。而在这样一个语境下,我想重申的是:规则像语言一样也是重复性的实践,当代机关行里的行为者,在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若干年之后,会有一大堆的规则,甚至比他们可能应用或打算应用的还多。

重复性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既不否认也不贬低人的能动性,它只是认识到这一能动性在每一时刻不可能在无限的方向上冒出火花。换言之,系统、制度以及其他的事物并不是存在于个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领域之外,而是内化于这一领域之中。简单的说,社会现实具有社会化结构,通过连续不断的人类的行为进行社会化的更新,而人类的行为又被可重复的实践所规范。

将社会结构扎根于变化着的绵延性与坚固性的重复实践中,可以把统治规范归于结构性原则下充实的结果,可以把制度和机构归于结构话理论所阐述的制度化的广义理解之下。而在制度与机构中给这些理论寻找更广阔的源头要考虑到合适的适应性来重新评估。

(三)公共领域作为能量场

对于能量,在字典中的一个典型的定义说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作用力,不论是否受到推动。所谓现象学的在场或目前,并非指钟表或日历上某个特殊的时刻或时段,目前作为一种扩展的在场,是在此情境中谋划未来的积淀性行为的集合。能量场是由人在不断变化的当下谋划时的意图、情感、目的和动机的构成。

能量场的概念,可以在不断的修正中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影响人们的相互行动,并对他们的重复性的社会实践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对其纠正使之改变;可以使组织的行为者和环境的行为者之间交互行动,从而使得他们的动机和他们带入场内的能量更具有自由性;能量场概念更强调一种根本上的相互依赖性,甚至说是一种渗透性,而不只是承认开放系统可渗透的边界观念。因此组织本身对能量场没有专利权,因为一个场通常会超越组织的最大和最小边界,在一定程度上说,参与者会因为某一被普遍理解和有意义的谋划目标而获得能量。许多重叠的能量场也将会部分的在组织中表现出来。

三、话语理论的正当性

(一)真诚

真实的话语需要参与者彼此之间的信任,不真诚的态度会破坏彼此间的信任。因此,有关严肃问题以及公共难题方面的话语,需要对话者有对真诚的渴望。我说的“渴望”是因为甚至是最真实的话语中最受尊敬的参与者,也很少能完全做到真诚,即使是对他们自己。当公共话语的竞技场被无诚意的诉求充斥着的时候,认识世界也将变的越发的困难。

(二)切合情境的意向性

切合情境的意向性是一种从比原子化的、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立场具有更高的概括性的立场来讨论问题的能力。在超越关注自身的意向性的过程中,某一公共利益的概念将会进入这一领域,在要求话语实现的情况下,个人利益总的来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是不能居于整体的利益之上的,在话语中论及公共利益的人有责任说出他们的社会目的的思想,并要说明这种目的要怎么样去实现,通过阐明公共目的,他们可以使得关于公共利益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从而实现个人利益。

(三)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的尺度体现在两个关键的方面:第一,缺少参与精神的参与者由于无法把握讨论的过程,因而无法真正的参与其中。心理上对讨论的远离使这些人失去了深入理解讨论中那微妙或细微之处的能力。第二,话语参与者肯定会怀疑一个没有自主精神的同事能否忠于事实。由于外在的压力而被迫参与其中的人进入话语阶段也是枉然。

四、结束语

假如公共对话不过是强者的角斗场,那么就必须有能够被大家普遍理解的话语规则以及参与互动型讨论会的社区,在那里不同的观点可以相互碰撞,被武断的排除在话语之外的那些人,也应该被包括进来,同时这一资格也只有在出现不真实的言说的行为的时候才能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