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旅游管理对口生培养模式创新

小议旅游管理对口生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旅游管理对口生具有特殊的生源渠道,与普招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特殊的培养要求。传统高校本科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则直接导致旅游管理对口生尴尬的生存发展环境。应在更新办学理念、营造专业氛围、创办“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验区”等方面加强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创新。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生;能力本位教育;专业思维

一、旅游管理对口生特征分析

(一)对口生生源不一,素质有别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对口生源类型较复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等。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职业中学和技校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素质较好,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大多数是在没有任何专业和职业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旅游高等教育的。面对这样一群生源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采取单纯的传统普通本科教育方式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学习动机与心理特征

首先,在学习动机上,对口生虽然是本科生群体的一部分,但与普通招生有差异。具体体现为: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对口生倾向于一般性的“好背,好记”和“考试过关”,而很少考虑知识的储备性,不求甚解、知识融合应用能力差,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次,对口生具有不同于普招生的心理特点。具体体现为:(1)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对口本科生由于避开了“万人过独木桥”的普招路线,普遍有一种心理自豪感。但与基础宽厚、知识面广的普招生相比,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使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焦虑不安的境地。(2)强烈进取心与自身素质较差相冲突。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对口生普遍知识面窄,基础较差,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心理压力过大。(3)心理成熟较早,依赖性强。对口生曲折的求学经历使他们比普招生的心理成熟较早,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进人大学后,存在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不适应,在遇到陌生而复杂问题和情境时,依赖心理表现突出[1]。

(三)对口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旅游管理对口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旅游教育培养的只会操作的人才,其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级性。旅游管理本科对口生的培养除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行业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旅游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旅游职业教育。(2)职业性。旅游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应当以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接受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对口生要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3)技能性。旅游对口生毕业后,首先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与操作能力。这必须通过一定的专门训练来完成。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鲜明的特色。(4)基层性。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毕业去向绝大部分是到企业,具有很强的基层性。旅游高等教育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其生命力所在。

二、旅游管理对口生尴尬的生存环境

高校旅游管理对口本科生尴尬的生存环境,主要体现为[2]:

第一,考研存在先天不足,难上加难。基础较差的旅游管理对口本科生往往面临着考研的尴尬。其中英语、数学是巨大障碍。第二,考公务员陷入无奈。从全国公务员招考简章和职位信息中,并没有设置旅游管理这个职位,这让那些想考公务员的旅游管理毕业生陷入无奈和尴尬中。第三,就业率还不如本专业中专生。在职场中,旅游行业的用工原则是从基层做起,从基本服务技能做起。很多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基层还不如有几年经验的中专生混得好、待遇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育与企业实际的脱节,同时也存在大学本科毕业生定位不清,眼高手低,心高气傲的通病。第四,难于守望的职场环境。从学生毕业就业职位转换角度来看,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流失率和流转率在职场环境中为最高,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工资待遇低、工作性质相对单调、机械、不受人尊重,以及企业视“人”为成本而不是资源及人事资源管理机制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三、旅游管理对口生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一)更新办学理念,培养旅游人才创新能力

目前旅游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只注重脱离现实的纯理论式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忽视学生专业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固守成规的“笨鸭”。必须要从传统办学理念的弊端中解放出来,以社会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一套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定位以及实际办学能力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要构建以上模式,重点需要解决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问题和教育观念转变问题[3]。

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问题,关键一点是要真正确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4]。针对旅游业应用性强的行业特点,通过教育技术与教育方式的转变实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从知识教育转向智能教育,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重视“专业思维”的塑造。专业思维是融合了理性的经营管理和感性的丰富想象力的特殊思维,它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的优秀思维品质[5]。培养中应通过课程设计来加强对学生“专业思维”的塑造,升华其思想境界,丰富、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逻辑思维到想象思维,再到创造思维的过渡。

教育观念转变问题,关键一点是切实改变传统“三中心”(课堂教学、教师、知识灌输)教育模式,应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爱好,重视和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自觉性。应积极创新实践与实习机制,实行专业见习经常化、专业实习基地化[6]、实习管理规范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二)重视学习微环境建设,培养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第一,要坚持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应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理想,要消除学生的自卑感,灌输和培养学生的“帅才”意识、“创业”意识、“老板”意识等,从而铸就学生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学习激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7]。要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与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主和次、重点与非重点,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参加社团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树立以专业学习、读书为中心,把握自己专业学习的中心职责与任务,从而集中精力与时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创新教育的主旨就是教师以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真正有意识和热情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要有强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与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与动力落实在教学活动中。第三,落实服务型教学管理是关键。在教学管理中,是以“官本位”式的“准行政性”管理为主,还是以“知识本位”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将会导致学校在教学中心地位和政策措施的倾斜上是不一样的,同时它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学校的教学管理要宽严相济、管理和服务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各项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制度和规范要严格执行。

(三)应积极创办“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验区”

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验区的目的是通过鼓励学生或学院设立旅游公司,将公司运营、教育创新、人才培训三个板块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经营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体验到作为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四年教学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完成由一线员工到基层管理人员角色的转变。洛阳师院的战桂城认为,在培养模式上,旅游管理专业应推行“先实习,再学理论,最后再实习”的方式,重在让学生对旅游管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因此,通过创建“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验区”,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学校开放办学条件下学院成立旅游公司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企业经营实际环境,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创新。另外,在创办各级“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验区”同时,提升开放式办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业、协会、民间团体等之间的友好合作,则是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