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发挥积极心理效应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发挥积极心理效应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心理效应也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的影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水平。

一、运用首因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当人接触新事物时,初次接受的信息占据主体地位。比如我们对某人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会更愿意去接近他和相信他。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个双向互动环节,如果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好,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很难进行。可是,有很多班主任在任教一个新班级时,初次见面总是很严厉,因为他们觉得首次要树立威信,以后才能管得住学生。其实,这样做或许“威信”是树立了,但是学生与你的距离也远了。所以,班主任或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对新老师的好奇、期待和“恐惧”心理,初次见面一定要留给学生一种温和、平易近人的感觉。你的微笑可以缩短你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会认为你可以成为朋友;你的微笑可以稀释学生的紧张和羞怯,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二、重视蝴蝶效应,全面了解学生

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故事其实是指一个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着系列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它告诉我们,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点点累积、传递的结果,所以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的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细小变化。一个人心理的发展是在教育和环境共同影响下的结果。所以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马卡连柯也曾说过:“教育工作中没有小事,最好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忽略细节与小事的。”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也引用了大量翔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身边的小事,关注事情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为我们揭示出一个“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和“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这给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以很大的启示。作为关乎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者,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番训斥、一种习惯都有可能在学生心里产生连锁的“蝴蝶效应”。正如2010年春晚小品里的一句台词所说的,“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把学生看成罪无可恕,不可救药,而是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宽容,不要吝惜一句赞美,一句勉励。事实上,教师的赞扬与鼓励对学生来说作用巨大,也许你的赞美与鼓励会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很有可能对学生一生都有影响。有的学生会有最恨的老师,其实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也许就是当年老师一句无心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和信心;也有很多学生有恩师,其实也不一定有多大的恩情,也许就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件鼓励的事,让他信心大增,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进而发奋努力,走向成功。

三、避免破窗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心理学实验表明,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建筑物的一扇窗玻璃,而这扇窗玻璃又没有被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进而去打破其余还完好的玻璃,这栋建筑物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久而久之,在这个大众麻木的气氛中,犯罪的意念就会在无形中滋生、蔓延,这就是破窗效应。作为一位班级管理者,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破窗效应导致的“墙倒众人推”现象。那些经常被老师指责的学生,就如同那栋被打破一扇窗玻璃的建筑,若不及时修复,久而久之,就会对班级的其他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他是不可救药的。我们成人尚且有“破窗效应”,那就更不用说学生了。教师的言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教师对某一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学着关心、帮助;教师对某生讽刺、挖苦,学生也会对其冷漠、排斥。因此,我们对学生应该慎用一些批评与指责,多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时纠正他们的不正确言行,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行为科学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充分鼓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鼓励,那么他的能力就有可能发挥80%~90%,甚至更多。如果教师能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用自己的行动去修补“破窗”,那么对于学生的进步就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四、减少踢猫效应,共建快乐向上的班集体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踢猫效应”,它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董事长为重整公司状况,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可有一次他看报入迷,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他的情绪糟糕至极,回到办公室时,便将销售经理叫到面前训斥一顿。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回到自己办公室,也将秘书叫来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下班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的猫狠狠踢了一脚。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它所描述的是坏情绪传染的一种典型。在学校里,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老师了。有些老师往往把学生当成出气筒,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学生吹毛求疵,爱理不理,这就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不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可是如果园丁整天带着情绪去浇灌花朵,花儿是不会健康成长的。”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把坏情绪带给学生,就会导致学生把坏情绪带给家长,或带给一些学校公物,如桌凳、玻璃、花草等,它们则成了无辜的出气筒。教师不是圣人,他也只是平凡的个体,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永远那么豁达和热情,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克制情绪,尽全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应该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积极建立一个快乐向上的班集体。

事实证明,正确运用心理效应,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学生,搞好师生关系是作用巨大的。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这样,我们管理班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教育是科学的,管理是艺术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就一定能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快乐和谐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