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县域旅游绩效管理论文

县域旅游绩效管理论文

一、县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县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县域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内部循环机制的基础和核心,绩效计划、执行管理、检查考核及绩效的改进提升都要以此为依据。

(一)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县域旅游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性

县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战略性要求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管理的顶层入手,设计总体指标的框架结构,构建具有先导性的评价体系,以实现总体明确、统筹兼顾、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重点突显的效果。

2.科学性

县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要求指标体系能反映出旅游绩效的核心任务、主要职责、重点难点等关键性问题,并且能从指标体系中进行反馈和修正,使县域旅游绩效评价真正成为县域政府执行的有效机制。

3.可衡量

县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衡量是指分解后的绩效指标在具体的工作和管理中必须是可以量化的。虽然绩效指标有定性与定量之分,但只有做到定量指标可计算、定性指标要量化,才能确保指标体系全体可衡量。

4.效用性

县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效用性是指体系设计能充分做到资源有机整合、管理趋于规范,同时在进行县域旅游绩效考评时做到资源共享、成本降低、收益提升。

(二)体系构建根据

上述原则,本文构建一个横纵双向的二维指标体系。横向指标指同层次的县域旅游绩效指标,具体包括经济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指标和支持指标四个并列的大项指标以及下面细化指标;纵向指标指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具体分解后的县域旅游绩效指标,具体呈现战略指标层、要素指标层和微观指标层三个层次。

1.横向指标构成

县域旅游指标的构成中,在考虑旅游项目建设预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兼顾同层的其他指标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维护和支持系统的建设。县域旅游绩效考评体系中的经济指标规定了县域发展旅游的目标是要发展本区域(本地区)的经济,促进本区域(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及延伸,为本区域(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作贡献,最终将旅游经济的福利反馈于本区域(本地区)的常住居民,让本地居民和旅游者更好地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县域旅游绩效考评体系中的生态指标具体包含本区域(本地区)发展旅游经济时要关注区域生态环境和本地旅游景观的保护。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以消耗生态环境为代价,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进一步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战略思想,就要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县域旅游绩效考评体系中的社会指标包含政府主导性问题的明确、旅游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县域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高低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社会指标的构建引入了县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责任、旅游企业、区域文化、资源禀赋和旅游服务五方的义务和责任,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提升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动力和持续力。县域旅游绩效考评体系中的支持指标具体加入了政府行政管理和宏观支持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更加宽泛的视角阐述了县域旅游绩效的诞生和县域旅游绩效考核的生存环境。

2.纵向指标构成

县域旅游指标在横向构建的过程中,还要从纵向角度进一步剖析和落实上述横向指标的任务,更方便县域旅游绩效管理对象订立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可以将县域旅游绩效指标从战略指标层、要素指标层和微观指标层三个层次逐层分解。将经济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指标和支持指标四个指标算作是县域旅游绩效的第一梯队:战略指标层。第二梯队:要素指标层则是对上述四个基本指标的大致考核要素分类。如将经济指标分解为县域旅游收入的多少、旅游企业的经济增长情况、旅游产业规模大小、县域政府经济的增长情况及旅游业发展对于解决本地居民就业的贡献等。以此类推将生态指标、社会指标和支持指标都作了大致分解。第三梯队:微观指标层则是将要素指标层的考核进一步量化,做到可测、可衡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具体的县域旅游绩效指标体系,进一步方便指标的说明和任务的考核。

二、县域旅游绩效的绩效计划

在县域旅游绩效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首要工作就是编制和确定绩效计划。所谓旅游绩效计划就是对县域旅游绩效指标的细化并落实工作方案。旅游绩效计划应当包括绩效管理的任务划分、关键节点、具体分工、完成周期、技术标准和进度要求等内容,也可以加入辅助支持的内容,方便管理对象找到快速、顺利完成任务的支持力量。

(一)绩效计划的意义

县域旅游绩效计划的制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绩效计划统一了对旅游绩效指标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绩效计划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双方的充分沟通,帮助管理对象和管理主体就绩效指标达成一致的理解,体现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契约内涵。这样便可以使绩效指标的认识统一、理解统一、行动统一和评价统一。

2.绩效计划有利于旅游绩效各项指标的更好落实

指标体系的构建只是构建了一个战略框架,再美好的蓝图规划最终还需要行动方案的落实。绩效计划恰好为旅游绩效指标的落地和完成构建了详细的行动方案,能更好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旅游目的地,怎样建设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等问题。

3.绩效计划能更好地做到管理明确、监督有效

计划的制定明确了县域政府旅游绩效的管理对象,梳理了现阶段的管理重心和节点;同时,县域旅游绩效计划的公布,也有利于社会各界的公开监督、监察和质询。

(二)绩效计划的制定

县域旅游绩效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先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完成过程,基本上包括三步走:第一步,旅游绩效管理对象对照县域旅游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自身情况编制初稿并提交;第二步,由旅游绩效管理主体进行审核,在双方充分沟通和确认后,形成最终有效的绩效计划;第三步,旅游绩效管理主体公布,旅游绩效管理对象签字确认后,形成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作为日后管理和行为的依据。

(三)绩效计划制定应注意的问题

1.绩效计划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

县域旅游绩效计划的制定要立足现实与实际,以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以本区域旅游资源的禀赋水平为准,切实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县域旅游绩效计划,杜绝“空想主义”。

2.绩效计划的制定要目标清晰

县域旅游绩效计划的制定要将未来完成的任务目标进行清晰描述,在对计划目标进行客观、具体描述时要坚持SMART原则,注意计划的约束条件,杜绝“模糊主义”。

3.绩效计划的制定要上下共识

县域旅游绩效计划的制定要做到基层上报的就是主管所需的,主管公示的就是基层要做的,这个计划要实现上下共识、上下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双方关注统一、行动统一、认识统一,杜绝“命令主义”。

三、县域旅游绩效的执行管理

县域旅游绩效管理的本质其实是对旅游规划和区域发展蓝图的执行,其关键在于对计划和规划的最终贯彻与落实。县域旅游绩效的执行管理多采用管理对象自我控制、定期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公开、定期协调促进“一自三定”的方法。

(一)绩效管理对象

自我控制旅游绩效的管理对象首先可以建立自我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机制,进行内部有效的任务执行和绩效管理。一般常用的有月报制、季度制和年度制的检查方法。即期初(月初、季初或年初)对照指标计划制定本周期内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完成目标,实行动态化、流程化的管理过程,到期末对本期内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特别对本期内没有完成的任务或者是出现的困难进行研究,找出原因并提出完成任务和解决困难的措施。

(二)绩效管理的定期监督检查

在旅游绩效管理对象自我管理的同时,旅游绩效管理主体也应该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在一个周期内根据绩效计划,对管理对象的业务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或全面的监督检查,及时处理和解决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定期监督检查可直接按时按点派人检查,如由旅游绩效管理主体抽调人员到旅游项目建设的现场进行对照检查,或调阅现场管理的相关资料和文件等形式;也可由旅游绩效主管对旅游绩效管理对象发出定时上报的要求,按期进行汇总检查。当然,定期监督检查并不妨碍旅游绩效管理主体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如采用随机暗访等形式的不定期监督检查。

(三)绩效管理的定期通报

公开县域旅游绩效管理的定期通报公开要求对监督检查的内容进行进度通报。对绩效管理对象的任务完成情况、指标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与不足等向社会进行反馈,做到“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和“奖优、治庸、罚劣”。定期通报公开的目的是:一方面给县域旅游绩效管理对象施加一定的压力,要求其“带压运行”;另一方面要将这一期旅游绩效的检查结果作为一个考核依据,便于绩效考核、绩效提升。“带压运行”能给旅游绩效管理对象一个责任感、使命感和驱动力,能纠正传统绩效管理仅“开开会、说说话”的弊病,让旅游绩效管理对象更好地自我努力。作为下一步旅游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旅游绩效的执行管理过程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要将执行管理过程中的成绩、不足、问题和进展情况公开,形成重要的评价“原始档案和资料”,防止不公开而随意修改的现象,这样的定期通报公开信息,才能更好地帮助管理主体进行旅游绩效管理对象的考核、评价和激励。

(四)绩效管理的定期协调

促进县域旅游绩效执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推进和落实绩效计划,因此,在自我管理和主体管理的同时,定期协调促进也能协助两者更好地沟通和解决困难。一是根据需要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对于资源调配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做好协调工作。在新项目的建设中,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注入等问题尤为重要和突出,而这些又涉及诸多部门和环节,单靠旅游绩效管理对象的自身力量是难以协调和运作的。因此,旅游绩效管理主体在对旅游绩效管理对象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有义务、有责任对其进行帮助。当然,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解药,只有大家联手合作、相互协调,才能“同舟共济”过难关。二是根据需要引入能力培养和提升机制,在新问题、新技术和新困难的解决上,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法,更好地提升旅游项目建设和管理能力。面对新问题、新困难,需要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解决,定期的分析、协调和沟通,就可以帮助旅游绩效管理对象产生灵感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甚至新的技术,从而帮助旅游绩效管理主体更好地管理,还可以帮助旅游绩效管理对象更好地运行。

四、县域旅游绩效的检查考核

县域旅游绩效的检查考核是指旅游绩效管理主体对旅游绩效对象的各项旅游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评。在这一环节中,旅游绩效管理主体应注意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建议借鉴政府绩效考评的管理机制,原则上应当做到考核内容全面化、参与主体多元化、考评程序规范化和考评结果公开化;内容上应当包括自评、抽查、他评和结论。

(一)旅游绩效自评

县域旅游绩效自评要彻底改变以往传统式的政府绩效考评模式。传统式的政府工作考评要么是主要领导的个人思想汇报,要么是工作报告,篇幅冗长,避重就轻,对日后的工作督导和提升毫无意义。这样的工作考评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没有认识工作的不足,更没有理解绩效的含义。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报告式自评模式,采用能客观反映和变现的形式,如自评评分表,将主观要素客观表达,有利于发现问题,自我评估。

(二)旅游绩效抽查

旅游绩效抽查是指旅游绩效的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选择性检查。意义在于:防止绩效管理对象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做到实际与报告对照、真实与客观对照。当然,在进行绩效抽查时要坚持快速性,不要给绩效管理对象充裕的准备和作假时间,尽量保证抽查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旅游绩效的他评

旅游绩效的他评主要是指在进行县域旅游绩效评估时要杜绝“一家言”、“一言堂”和“一支笔”等传统评价的不足,实施多元化考评、360度考评、第三方考评等新兴、科学的考评方式。进一步克服主观主义、人情主义、领导主义和随意主义等不良的考评风气,形成走群众路线的新型考评模式。

(四)旅游绩效的结论

旅游绩效的结论要求是:一方面,县域旅游绩效的评定一定要对旅游绩效管理对象作出一个科学、真实的成绩考评和排序,并有科学的、客观的、深度的数据分析作支持;另一方面,县域旅游绩效的评定结果要对社会层面进行公示和公开,做到部门审查到位、社会监督到位、群众评价到位。六、县域旅游绩效的改进提升县域旅游绩效的改进提升环节是指将旅游绩效检查考核的结果有效地应用于县域旅游绩效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而最有效地发挥PDCA考评价值。

五、总结

经过上述三个旅游绩效考评环节,基本已发现了现阶段的问题,并有了相应的思考、研究和解决办法。县域旅游绩效的管理最终是要推动旅游绩效的完善和提升。因此,还必须注意将上述环节反映出的问题认真落实到下一个循环周期中去解决和落实,因为县域旅游绩效管理和考评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推动工作的落实。绩效的改进和提升是旅游绩效管理PDCA循环机制的阶段性末端环节,既是一个阶段工作的结束,也是新阶段任务的开始和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依据PDCA评价环,通过对旅游绩效考评结果的分析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旅游决策的现实效果与问题所在,同时也为旅游决策的修正和改进提供相应的提升渠道,能更好地促进旅游绩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作者:闫玮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