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管理森林效应探究

公共管理森林效应探究

一、森林效应的产生

森林效应是由于竞争具有正面作用以及群体和个体的特性决定的,具体来说,它产生的原因为以下两方面:

1.竞争的正面作用。森林效应的本质是竞争。竞争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作用,森林效应正是竞争积极作用的体现。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它给人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提高效率,使个体在竞争、比较中客观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而改正,从而使集体更富有生气,富有斗志。竞争也有不利的一面。它可能使某些获胜者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使某些失败者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竞争的压力可能引起过分紧张和焦虑,更严重的是,当虚荣心作怪的时候,会把别人的成绩看作是一种威胁,出现怨恨别人超过自己的忌妒心理。我们所研究的正是竞争的积极效应,即“森林效应”,产生这一效应归根结底是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个体只能借助有限的资源生存、发展自我,那么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性,最大限度的获取发展空间,这里所说的有限资源就是组织中的无形压力,森林效应则是优胜劣汰的具体表现。

2.群体与个体的特性。群体是人们彼此间有共同目地、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存在相互作用、心里存在相互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体。从“群体”的定义中可以明显看到,群体中的个体成员具有相互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森林效应”中也可以理解为开放性、比较性。所谓个体受到集体环境、要求的影响实则是个体受到了除他之外的大多数个体之和的影响,人性中的趋同性和自我保护性为个体向着集体行为标准靠近提供了心理动机;而个体的开放性和比较性又为个体提供了融入集体的可能和途径。所以,从群体和个体的本质特性出发为“森林效应”找到了依据,即能够以和谐方式接纳并适应群体要求的个体就是森林中那些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而以背离方式面对的则是那些不幸的“畸形树苗”。

二、森林效应对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政府管理等各类公共组织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中,人们较为重视管理技术、管理科学等应用型内容,对管理心理的研究较少,即使存在研究,也多关注微观层次的个体心理研究,如绩效管理、情感管理、素质管理等,对于群体之于个体影响的研究较少。不可否认,在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中,每个个体必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环境等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又是深入的、潜移默化的。由此可见,正确认识森林效应,充分发挥森林效应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从森林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来看。森林效应的存在是有一定前提的,即我们不能忽视,在一片茂密的森林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的弱小树木不断夭折,成为其自身不适应环境或是环境优化程序中的牺牲品,同样,在人类群体中也存在这样的竞争弱者或自身素质低下者,但人类是高级智慧生物,懂得以不断改变自己而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因此就存在通过激励手段变弱势为强者的可能,而如何转变就要依靠集体的引导和氛围来实现了。例如,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敢于参加集体暴动,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群体的力量;而一个激进冒险的人也可能变得退缩,因为他承受着集体的压力。通过正确运用森林效应,就可以使得组织尽可能的优化每一个个体,从而达到个体完善的最大化。虽然实验证明群体工作绩效常常不是个体工作绩效之和,但多一个优秀的员工比多一个糟糕的员工对组织发展更为有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从森林效应对组织的影响来看。根据森林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我们知道,当个体承受着外部压力时,还可以通过改变相互的关系来谋取对新形势的适应,从而导致了非正式团体和小集体的涌现,使得人们受到大集体环境影响的同时受到非正式组织的制约,使行为出现偏差。当非正式群体目标和正式群体目标一致时,会使群体更加团结健康,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但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则会干扰甚至破坏整个正式群体达到既定目标。因此,如何通过森林效应规范组织中的众多非正式群体也是十分有必要思考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与组织目标相背离的非正式群体较之竞争弱势的个体对组织的影响更大更深远。

三、森林效应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如何发挥森林效应在组织管理中的真正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他律的管理手段、情感化的管理模式、和谐竞争氛围的营造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入手,具体阐述如下:

1.运用他律的管理手段,发掘个体潜能。他律的管理方法是通过他人的监督、激励和控制提高个体绩效,就是让个体置身于集体的工作环境中,让个体真实的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或是集体的激励,从而激发个体自身的竞争意识,进而将竞争压力转化为动力,发掘自身潜力。这种他律管理的实施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这里所说的他律是以让个体感受到集体规范的存在,激发其自身走向自律、走向“良性生长”为根本目的的,而不是片面的以强硬的组织法则束缚个体发展、扼杀个体创造力为目标的;(2)在运用他律管理手段时还应当着眼于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平衡,过分奖励或惩罚某一个体,只能导致“一枝独秀”或降低组织凝聚力的不良后果。

2.倡导情感化的管理模式,营造个体交往的良好环境。在组织中加强感情化的管理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个体成员之间、个体与其它组织个体之间多一些交往的机会,通过交往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加速自身素质的提高。通常采用“信任”、“感情联谊”等方式来增进个体成员间的彼此交流沟通,减少矛盾的发生,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情治”管理理念———主张感情、价值观的认同来协调、统一个体的意志,以达到为组织作出贡献的合力效果,使组织成长为一片枝繁叶茂的“大森林”。在这里所论述的“情治”是与“法治”相对应的,即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权、责、利有着严格对应的评判标准的管理模式,并不是说法治不好,只是针对“森林效应”而言,法治更容易引起个体成员的心理冲突,扼杀创新意识,使组织逐渐丧失活力,这些都是不良竞争的现象,与“森林效应”所追求的良性竞争相违背,不是运用“森林效应”激活组织管理的有效手段。

3.注重营造和谐竞争的氛围,促使个体自发向上。有些组织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在内部树立标兵、典型,着力烘托榜样的形象,不可否认,这样做会产生一定的激励的效果,但也存在引起嫉妒、打击、排斥优秀的恶性后果。正所谓“一木不成林”,一棵树木再繁盛也不能称之为森林,不能和森林的贡献相媲美,也最终会走向枯萎和弯曲,同样一个人再优秀也离不开集体大众的帮助与映衬,也不能脱离集体单独生存,所以我们企图营造的是在“集体主义”支持下的和谐竞争,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通过适当的途径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固有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时代新的竞争观念,鼓励个体融入集体这个“大森林”中,争抢“水露”,竞取“阳光”,才能彻底改变“畸形”、“矮小”局面,使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扶正抑邪,是影响集体和个人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集体是否真正形成合力、是否有力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良好的风气有如春风化雨,对个体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不仅无形地支配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组织中的领导者可以根据本集体多数成员的特点,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风气。也要善于发现集体生活和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抓住火光,大力提倡,坚持不懈,使它逐步成为集体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同时更要经常注意群体中舆论的倾向,引导集体树立正确的舆论。要坚持表扬与批评明确化、及时化、针对性。对于好事,无论大小,都要充分肯定,这样可以造成人人争做好事的风气。对于不良的思想行为,要进行严肃的甚至是严厉的批评,及时杀住歪风邪气,这样可以让集体成员增强是非意识,明确判断标准。事实证明,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能为形成正确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