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正确使用教材数学教学论文

正确使用教材数学教学论文

一、教材对教师的意义

1.关注学习起点关注学习起点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就是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收获到下一步继续探索的过程.换句话讲,就是让学生在情智方面产生上课前后的“差距”,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因这节课的学习产生持续学习的课堂向心力.

2.抵达教学目标怎样抵达教学的目标?我们提倡实施“过程化”教学.为了力求有效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总体目标,教师要为学生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即实施“过程化”教学.例如,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折叠”过程,发现“折痕”的关键作用,并进而发现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领悟数学的本质,实现教学目标的回归.当然,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法也有它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师如何使用教材

准备上课前,教师当然离不开手中的教材.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能深刻理解教材,突破教材的局限,对教材进行重组、重塑或者再创造.

1.理解教材的意图首先是看懂,即理解教材的意图.由于教材的简明性,关于“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隐性地存在文本中,作为向导的教师就要在教材没有言说的地方寻找教学设计的意图和价值.再次还要深刻理解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比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二课时的教材呈现方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列表尝试求解———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新问题解决.关于列表法求方程组的解,曾有教师产生异议,认为采用这个内容是否有必要,教材编写者是否忽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并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却能创造性地使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求方程组的解,这看似也验证了教师的判断,也许学生并不一定能够体会到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

2.教材的重组和创新有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改变教材呈现文本的方式即重组教材,重组教材就是要以教学目标为先导,抓住本节教材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联系,从而选取最能体现问题本质、最典型、最有包容性且最具可接受性的素材,建立思路更加清楚、结构更加和谐、实现目标更加便捷的教学体系.诚然,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局限于教材的重组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创新地使用教材,来满足我们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我们以苏科版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为例.我们曾作过这样的设计:首先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擦去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提出问题:如何根据这个三角形把它还原为平行四边形呢?在这个问题下,学生自然想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它们都分别对应着一种画法,准确地说,每一个性质都给我们以某种画法的启示.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学生的画法中获取命题,产生猜想.你画的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接着就是证明它,确认它可以作为判定定理.这个设计和教材的设计是不同的,我们来看它的好处.

(1)画图虽然不能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依据,却要联想到性质,这样来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比直接提问好;

(2)画图作为学生的一种行为,我们通过学生的行为获取命题,这实际是一个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3)图是你画出来的,在画图的过程中,性质只是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但不能作为依据.你凭什么确认它是平行四边形呢?这样,判定定理的产生就成了一种必须,证明也就成了探究活动的自然延伸.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苦,学生累,效果差.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材是为课堂服务的,叶澜教授曾充满诗情画意地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对师生来说,教师不再将教材文本强行塞给学生,不再无视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重塑教材不再违背教学规律.而教师对教材费尽心机地处理,才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作者:陈艳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