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凡勃伦机制演变理论分析

凡勃伦机制演变理论分析

本文作者:赵雪梅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某种思想习惯(制度)一旦得到人们的认可,便会成为人们日常行为选择的权威和规范,从而对那个社会中成员的性格和思想习惯产生影响。进而对人们的秉性和性格的养成发挥适应性监督作用。一些人的习性之所以能被社会所认可,是因为受到了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教育或教化的影响;而另一些人的习性之所以会遭到排除或淘汰,就是因为不符合社会公认的结构所认可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制度对社会成员产生的淘汰性的监督作用。

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发现原有的观念或习惯不合时宜时,便不得不对原有的制度和习惯性观念进行调整,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和形势。所以,这种改变往往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性质是对已有不适应所带来的刺激的一种反应。因此,人们在进行调整时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形势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力度。如果有一部分人所受的刺激和压力比较大,他们就会对改革产生迫切的要求,投入较大的热情;而如果另一部分人所受的刺激和压力比较弱,他们对改革就不会有那么急切的愿望,更不会投入热情,甚至会抵制改革。而这种人为的抵制情绪往往会阻碍社会改革的进程。凡勃伦指出,“对于促进变化和调整的经济力量,富裕的阶级就处于这样的屏蔽地位。”[4]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有闲阶级在形势上要求制度进一步改进,在重新适应改变了的工业局势时,其反应是社会各阶级中最消极的,他们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就是阻碍社会变革,保留过时的事物。

1、制度变迁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促使了人们对生产技术的探索和改进,同时,技术的改进使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获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存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当旧制度成为技术进步的阻力时,人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得不变,“日常生活的常识表明,一个面临‘转制’的大家庭最可能尖锐的矛盾并不是‘要不要分家’的矛盾,而是‘如何分家’的矛盾。”[5]于是,我们认为,社会发展所催生的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2、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

凡勃伦认为人们“对制度和习惯观念的调整,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是为了回应外来的压力,其性质是对刺激的反应。”[6]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旧有思想习惯的调整只是在形势的压力下,在明显感受到旧有观点已经站不住脚时,才勉强进行的。所以在这一变迁进程中,只有那些对新形势的感知比较敏感的人群是推进改革的主体力量,他们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比较大,甚至个人生存也面临着威胁,因而对改革比较急迫;而那些暂时还没有感受到生存压力的人群,在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时,对旧有思维习惯的调整会较为迟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成为阻碍制度变革的因素。

凡勃伦的制度变迁理论可以从如下这个线索来概括:他首先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习惯性的思维来支配的,人们不断改善生存条件的要求推动着技术的改进,技术的改进使环境发生了变化,旧有的经验形成的思维习惯与技术发展之间产生冲突,因此需要对现存制度加以变革。而变革后的制度同样只是适应已有的技术需求,新技术不断发展,所以制度的变革速度总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成为技术进步的阻力。于是社会的发展就表现在使制度和技术相适应的不断调和中,当认识到旧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形势时,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勇于创新,以推进社会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