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和谐社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和谐社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靠的是“人力资源”这个第一资源。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又是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难点。文章通过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在新的时期,如何做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思路,以促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和谐社会是指一个和睦的、协调的社会,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从事生产与服务工作的人员。宏观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公共部门整个系统为了保证其工作的性质与人力资源的整体结构相匹配,对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进行统计、预测、规划,并制定基本制度和政策,维持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市场的秩序;微观管理则是指具体的公共部门对本部门内现实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管理的活动。两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互为条件、互相保证,共同构成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这个关键囚素,而人才的培养又有赖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与进程。而这其中的重点又是和谐社会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了更加优良的行政生态环境

首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影响政府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构成和素质的根本因素。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居于核心和关键作用。政府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完成。良好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控制政府人才的获取来源、任用的标准和方式、成长发展的机会和路径等等,从而使政府公职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结构得到优化。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价值目标的调整,指标体系的优化,而且需要开发主体的完善和整合及开发方法的改革。这些又与中国政治体系诸多方面的改革存在着联动的关系。如领导制度改革,权力下放,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息息相关。

其次,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能创造有利于公务员发挥作用的机制,创造公务员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之时,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环境。和谐社会能我们带来更加优良的行政生态环境。做任何事情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会改变文化,会改变人的价值判断。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重要。新时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改变以往单向性的思维方式,改变惟上是从、惟马首是瞻、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单向性思维和组织文化氛围;改变专制型的管理模式,并造就民族、平等、自由、参与、求实的多向性思维和组织文化氛围;培养组织成员敢想、敢说、敢做的作风,鼓励组织成员提意见,提建议,参与组织决策,要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扬长避短,调整其目标、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满足环境提出的各种要求。只有创造这样一种多维的组织氛围,公共部门才有可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才能迎接现实的挑战。

再有,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的本意是指具有差异的个体之间进行互补,产生一种协同效应。和谐社会是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人们的共识,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目前,要加大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力度,逐步建立起公务员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轮换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机制,补足公共部门紧缺人才的缺口。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首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政府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起点和归属,是强国之路和富国之本。我们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配置与管理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力争提高我国的执政能力,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未来我国政府发展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牢牢抓住迎头赶上大有可为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在这一时期,我们在实现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抓住一个战略机遇期,就必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有,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好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的过程,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和全世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政府行政体制和人事行政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要转变职能,在简放政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就是要对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体制进行调整和重构,构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化和法制化,确保市场化目标的顺利完成,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和谐社会,人才为本。我们要尽力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激发公共部门的创造活力,和谐社会的目标才有可靠的保证。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的构想:一)确立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新理念。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一味将GDP与公务员考核标准挂钩的弊端,正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人大代表建议把环保工作列入干部的政绩考核中。现时,国家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在经济发展上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再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目标,而把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成果作为考核公务员的标准,这应是一件益国益民的好事,表明国家对公务员的政绩考核已发生改变。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要打破只重经济指标的格局,在考核经济GDP的同时,还要考核绿色GDP、人文GDP、环保GDP,要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转变到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上来。要真正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干部,考出“真绩”来,不能只看一点不看全局,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必须正确处理好实绩与成本的关系、现时政绩与过去基础的关系、显性政绩与潜性问题的关系。改变过去片面地以GDP为标准的考核体系,进一步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致起来。

(二)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两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有人们之间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在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城乡、区域、部门和企业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人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保护、交换与发展的关系,本国资源与外国资源利用、保护、交换与发展的关系,各种自然资源利用与交换的关系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将在未来和谐社会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应以和谐社会的建立为最终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思考发展问题,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这无疑也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和谐的社会氛围。公共部门如果不能拥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和各部门间的关系,往往会形成许多内耗,降低公共部门的整体效率。因而,我国公共部门必须形成开放和谐的工作氛围,保持高度的凝聚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推动公共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与建立和谐社会统一起来。

(三)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和谐社会是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载体,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需要、自由个性、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都需要和谐社会为其提供现实条件。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努力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政府必备的能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和谐社会的创建有机结合起来,能带动组织的创新与成长,改善公共部门管理行为,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朝红:《和谐社会理念下的人才开发》,《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6月第3期。

[2]《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中国网2005年10月。

[3]辛铁梁:《为首都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求是杂志》2005年第14期。

[4]马颖:《人力资源管理更要以人为本》,《人才开发》2005年第7期。

[5]黄雄、刘传标主编:《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涂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