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汉语言文学论文

学生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用心品读,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

老师在课堂上如果总是用干涩的形容词和句子,学生体会不出任何的情感,怎能让学生感动呢?因此,这就需要汉语言文学老师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用心品志,用心感受,如此传递出来的情感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当学生发现老师是如此喜爱这篇诗文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而喜欢它。我在初次上《虞美人》这首词时效果很不理想,尽管自己在备课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无论是对李煜还是对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都熟记于心。但是在上课时,我就感到自己的语言再优美,学生仍是无动于衷。课后我深刻反思我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投入感情。是的,对这首词授课者都无法感动自己,又如何能让听课者感动?那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开始一遍遍地反复吟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开始真正感受到诗人那颗孤独的心,作为亡国之君的痛苦,悔恨乃至绝望。在第二次课上,我用自己的心来告诉学生我对李煜的感受:“这是一个让我很想心疼的词人,他的词,让我为之感动,我总觉得这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他的伤,他的痛。他的词,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用血和泪凝结而成的,最绝望的诗歌也是最美丽的诗歌。”最后,真情的交流让在座的学生也为之动容。

二、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是一首富有浓厚田园生活气息的诗歌,可学生在读了两遍之后,却只能看懂这些表面的文字,感受不到其中蕴藏的诗情画意。为此,我试着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这首诗。如体会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东辎”,我就带着学生一起想象山林中雨后的情景: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山林空蒙蒙的,异常宁静,空气潮湿,柴火点了许久终于开始袅袅生烟,雨天里男人们去东边田头耕作,女人们则在家里烧火做饭。在联想和想象中,学生们开始露出会意的笑容,这一幅幅的画面是多么熟悉啊,家里农忙的时候不就是这样一番景象吗?领悟诗境后,学生又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为此画面增添上富有生活情趣的镜头:女人在青砖砌成的土灶上捣米做饭,小孩在一旁烧火,烤红薯,画面里甚至还能闻到锅盖中透出的饭菜香,兴许还会夹杂着轻微的烧焦味……在老师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下,学生的记忆被唤醒了,原来抽象的文字顿时鲜活了面容,诗情画意不言而喻。汉语言文学和生活从来都是血与水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教学不是为了把学生放进课本,而是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生活的阳光照进去,在吸收与体悟中明白,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也是今天的青春飞扬。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

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首先可借助音乐传情达意的功能。音乐本身有着能诱发情愫的特殊力量,使人陶醉其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在《史记》的讲析课堂上,涉及到鸿门宴的章节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屠洪刚那首经典曲目《霸王别姬》,感人的旋律,豪迈的英雄气概和穷途末路四面楚歌的悲怆旋律,很快让学生融入这份浓厚的历史事件的氛围当中。其次可借助Flash等多媒体资料。Flash图文乐兼容,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意境中。比如上到柳永的婉约词《雨霖铃》的Flash,画面中的冷雨,寒蝉,兰舟,杨柳,残月,情侣分别时的对饮,执手相看泪眼,无不令人揪心。这种凄凉久久地萦绕在每个学生的心头。教学资源的适当运用无疑使整堂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教师生动的语言更能提高情感效果讲课不是发表演说,但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语言应与文学作品的基调一致,就要注意用词和句式,具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自己的爱憎、好恶,通过语言的抒发而得到呈现,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讲授的内容。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使教学活动赋予生机,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完成了育人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的生动语言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要多给学生制造情景,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积极地、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应用新知识。教师形象地复述作品的故事,联系学生的实际感受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情境,恰当地联系自然社会、生活的实例以及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成语典故等都会增加讲课的生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语言缺乏生动,也会把生动有趣的内容讲得干干巴巴,索然无味。对语文教师的语言比其他课教师要求更高,讲课时注意选词、句式和语言的感情色彩,应适时地引入新词。有时仅是一两句笑语和诙谐话也极活跃学生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杨丽君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莆田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