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改

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改

一、明确教学目标

关于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着相似的明确的说法,即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在文学领域的光辉成就,培养学生在文学中陶冶感情的能力、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写作和审美的能力等,从而增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按说这样的目标是符合这门学科自身的特性的,它毕竟不同于理工科等实践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持久性,它是在长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陶冶读者,提升读者。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那种追求立竿见影教学效果的理念在这类学科中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蔓延,受这种思想的干扰,好多院校无形中对人文学科也提出了这些要求,即突出实践性,加大应用性,这实际是一种很不切合实际的做法。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现代教育理念过度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已经背离了人类教育的初衷。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目标在于培育精神、情感、体魄都高大健康的人,而不是为社会‘打造螺丝钉’”、“教育就是育人!所谓育人是说教育要以受教育对象为主体,关注其情感兴发与精神、人格、情趣的提升,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其知识灌输与能力训练”。当然,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古代文学有工具性的一面,即可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乃至审美能力。故此,根据专业特点适当突出抑或是延伸古代文学实用性的一面,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但这种延伸必须以深厚的文学积淀为基础,它其实是在以追求和实现人文素养提升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值,二者有本末之分。只有实现了人文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才会相应地有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的可能。

二、选用合适的教材

现在非汉语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材的选用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大多数院校基本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套,即将《中国文学史》作为主讲教材,以文学史的教学为主线,力求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数量的相对不足,这条线索往往就不是那么清晰完整。而对这种力求面面俱到的粗线条勾勒学生也是不感兴趣,由此,很自然地形成了教师虽尽心竭力讲授,最后却往往很难达到满意效果,学生更是心不在焉无所事事的现象。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教材选用不当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又回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上来了,如前所述,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其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及阅读、分析、审美的能力和相应的写作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系统地了解古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通过对大量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来启发感染学生,由教师引导到学生主动学习,通过长期的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在选用教材方面,就要选取淡化史的线索,突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选录并进行详细分析讲解的教材。让学生直接面向作品,老师主要讲解分析作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解读最终达到像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那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有不少教师也有同感,如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喻芳就曾撰文指出“我们应该用这种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方式对古代作家、作品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诠释,从而激活作品的内在价值,挖掘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所倡扬的人生意义、人格修养、精神境界、气节操守、做人原则、审美追求等等宝贵财富,以拉近古代作品与现实人生的距离,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学对于人的心灵启迪,从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最古老然而又是极其富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毕竟受教育对象不同,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非汉语文学专业的中文学科学生来说,在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一方面要体现学科的性质,突出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接受对象所学专业的特点,尽可能有意地搭建学科与专业对接的桥梁,让接受者充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对于自己专业学习及其今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重要意义的。就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妨在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进行名篇名作朗读的训练,通过朗读一则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二则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优美,亦或是意境的美妙,思想的深邃,感情的真挚,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播音和主持艺术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尤其需要强化识记功能,通过通读和背诵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发现美及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比如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音乐美、结构美、语言美等方面的美的特色,可以大力挖掘,借鉴并吸收。广告创意的成功与否,与其内容、形式、情感、理念等多种因素相关,好的广告往往是以美的意蕴来打动大众。如剑南春酒的广告语“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就很明显地借鉴了古典诗歌的对仗形式,不但结构整齐一致,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剑南春酒悠久的历史也让人回味无穷,昔日的尊荣地位和今日的盛世美景往往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古代文学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学期末的闭卷考试,超过六十分为通过,否则为不及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这种评价方式太单一,不足以反映出学生在该学科方面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尤其是面对非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更是弊端多多。众所周知,评价方式的制定最终是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即通过相应的评价方式要能够考察出我们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而非汉语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既有知识积累的层面,也有能力培养的层面,更有人文素养的范畴,后两者更倾向于日常行为的表现,那么单一的一份主要以考察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试卷如何能够涵盖多维的教学目标呢?因此,改革落后的评价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就成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同行和同类课程的经验,笔者提出如下设想:首先,打破一锤定音的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建立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比如将平时作业、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列入考核的范畴,平时成绩的比例不低于总评的百分之五十。其次,将侧重知识积累的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素养等多层面的考核。如果说期末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知识层面的考核上,那么平时的考核则主要应该集中于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考核。能力、素养的考核方式,可根据接受对象专业的特点,考察其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转化能力,比如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可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阅读来考察其对具体作品的领悟和接受程度,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则通过拟定一则广告语看其是否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有所借鉴,新闻专业的学生则重点考核其对作品的独到分析和评价。综上所述,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探讨,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多个方面。归根结底,就是要将课程的学习落到实处,通过学习,学生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而这也正是教师的心愿所在。

作者:刘贵生单位:衡水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