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摘要:本文选取2016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提出人才培养对策,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意向;人才培养;启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池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就业意向的相关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调查问卷的编制采用大量的开放式访谈,在广泛收集各专业学生对就业问题看法的基础上,根据聚类分析的原则进行归类,从就业态度认知、就业行业选择、地域倾向和自我认知评价等方面共确定了20道题目。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法,调查共发放了问卷222份,回收222份,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为2016届毕业生222名毕业生,其中女生137人,男生85人。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调查情况做出统计并进行合理的分析,梳理和总结毕业生就业意向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就业有一定的准备,但不够充分。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在校期间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目标,“简单规划”“认真规划”占78.83%和11.71%,“不知如何规划”和“无所谓”占9.46%;是否了解适合从事何种工作,“很了解”“说不清”占38.74%和42.79%,“不了解”和“很不了解”占到18.47%。对学校的就业流程和相关就业制度是否了解,“很了解”仅占29.73%“,不太了解”占到56.31%“,不了解”占13.96%。问及对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乐观”的占31.53%,“一般”或“悲观”占56.31%,“焦虑、不知道”占12.16%。这说明,毕业生对就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但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这导致到了毕业时期对自身的发展了解不足,发展目标不清晰。由于没有很好的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设置,而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不了解的占了大部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加上对自身的了解不足,使得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充满悲观和迷茫,焦虑程度高,需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疏导。

2.对就业地域、单位趋于务实理性,但薪酬期望值仍过高。

毕业后所选工作地:“大城市、发达地区”占30.63%,“一般的中小市县”占46.40%,“基层地区”占17.12%,“家乡、城镇”占5.85%。这表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方面发生了转变,部分毕业生虽然仍有大城市情结,但更加务实理性,选择中小城市的比较多。通过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可说明,毕业生对工作的稳定性的选择比较多,数据比例显示,毕业生的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选择就业的单位。根据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的数据调查说明,毕业生在选择工作考虑方面,比较理性,能把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从对上述地区和单位的选择原因可得出毕业把发展机会作为选择的首位,比较理性,恋乡情结比较少。在选择就业的薪资方面调查说明,毕业生在工资方面,期望值相对较高。

3.毕业生择业因素较多,缺乏相对的自主性。

通过择业调查中影响就业最大的因素的数据分析说明,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锻炼和积累比较少,今后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引导。通过求职中最受困扰事情的调查可得出:毕业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这也说明在今后工作中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的重要性。对你择业观念影响最大的人是:选择“父母或其他亲人”占35.13%,“学校老师”占30.63%,“同学或校友”占20.72%,“其他成功人士”占10.36%“,其他”占3.16%。这说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在学校老师影响相对较少,今后应当加强和毕业生的接触和了解,发挥其引导和影响作用。

4.乐于扎根基层,但缺乏主动。

你对服务基层或偏远地区建设的态度是:选择“有必要,我去”占79.28%,“有必要,但我不去”占12.16%“,没必要”占8.56%。这说明,毕业生对基层态度比较包容,比较向往、乐意。如求职较为困难,你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选择“乐于接受”占37.84%,“实在没有机会时可以接受”占59.01%,“坚决不接受”占3.15%。这说明,毕业生对到小城镇就业存在勉强和不得已的心理。

5.积极主动就业,但自主创业偏低。

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学生对就业所持态度,“先就业再择业”占75.23%,“先择业再就业”占11.25%,“考研”占5.86%,“自主创业”7.66%。此项说明本系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严峻面前比较务实、积极,但是从数据的比例显示,少数部分毕业生待业的心理还是存在,考研比例偏低,自主创业教育和鼓励有待进一步加强。你有没有意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选择“感兴趣,有意向”占28.83%,“不感兴趣,没有意向”占17.12%“,看情况,不一定”占54.05%。这说明,毕业生对自谋职业意识、自主创业比较低,有待加强。

6.就业指导和服务总体满意,但个性化指导不够。

求职之初,你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方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占20.27%,“简历制作、求知礼仪和面试技巧”占48.19%,“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解读”占9.46%,“个性化的就业心理辅导”占15.77%,“收集和整理社会上有关人才需求的信息”占6.31%。这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帮助需求方面比较多,特别是基本的求职礼仪和技巧方面。你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是否满意:选择“满意”占32.43%,“比较满意”占42.34%“,不满意”占25.23%。这说明,毕业生对我们提供的就业服务方面满意度不高,必须予以加强和改进。

7.学生能力素质总体良好,但个体核心竞争力不强。

在求职过程中,你认为你的强项有(多选):选择“人际关系好社会活动能力强”占19.82%“,成绩好专业知识过硬”占21.62%,“实践操作能力强”占12.16%,“团队协作管理能力突出”占13.96%,“语言表达能力好”占9.46%,“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占10.36%“,其他能力”占12.62%。这说明,毕业生的能力各方面都不错,但还是有待提高。你倾向于如何在应聘过程中突出自己:“制作精美、详尽的自荐材料”占20.27%,“通过直接沟通让招聘者记住自己”占16.67%,“面试时在着装、形象、礼仪上下功夫”占27.48%,“突出自己的特长,表示自己完全能胜任招聘岗位的要求”占21.17%,“事先充分了解单位,表示自己有充分的兴趣和准备”占10.36%,“请有信誉威望的人推荐自己”占4.05%,这说明,毕业生对应聘如何突出自己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

三、调查结果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找准办学定位,确定发展目标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本地区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使命。高等学校要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用这一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1]。紧紧围绕人才质量这一中心,结合高校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自身的办学特点,找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积极挖掘和利用本地方的特色资源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避免盲目跟风,片面增加学校规模发展而不顾实际追求“高、大、空”的目标。

(二)加强教育改革创新,科学设计课程

信息时代下,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能力,促进教育内容新颖。通过教学软件开发、学科竞赛、教学比赛等手段,加强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2]。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安排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特别要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以及基本技能的教育。加强对课程开设效果的评估、跟踪和反馈,建立科学的考评考核体系,突出专业的课程特点。

(三)科学管理,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更新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派送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和交流访学不断增加教师对外界信息和发展形势的了解和把握,增强教师的眼界和见识,避免偏居一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二是正确制定科研和教学的政策导向,引导两者均衡发展,既要鼓励科研的开展,也要奖励教学的突出。避免教师因职称而科研,马虎应付教学。三是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评比活动。通过教师基本技能大赛、教学名师评比、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活动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

(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校园育人环境

多方面争取和筹集资金,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学生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满足学生教学实践的需求。科学规划校园建设,避免过度商业化、市场化、世俗化,增强校园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

四、结束语

就业是学校人才培育的直接体现,而就业高低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标尺。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和分析中的问题,侧面反映了高校对人才培养能力的不足。因此,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学校顶层对人才培养的科学设计,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敏.大学生就业现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7,8:175-177.

[2]周耀明,王彬,韩善仓.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7:84-86.

作者:张明进 单位:河池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