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杂交水稻病害防范探析

杂交水稻病害防范探析

摘要:简要概述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识别,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补救措施等方面介绍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识别;综合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2008年,沭阳县1代灰飞虱发生量极大,带毒率高,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重。一般发病田块损失产量1~2成,重者损失3~5成,成为杂交水稻的突发性病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现将其发病症状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症状识别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共同特征是:病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直,新叶有的出现扭曲皱缩。在不同时期发生症状是:①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会抽穗。而由除草剂药害引起的是枯黄;由植物生长调节剂药害引起的是扭曲畸形;由杂交稻种性不纯引起的杂株在秧苗期一般看不出来。②分蘖期症状。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而处于分蘖期的药害病株,其所在叶片均质地刚直,心叶扭曲畸形,边缘白化;而杂交稻种性不纯的杂株则生长都比较正常,一般为株形矮小,叶片宽窄和色条变化等。③抽穗期症状。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褶皱;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在感病的粳糯稻茎秆上可见白蜡状突起的脉肿斑。这是当前黑条矮缩病的最突出表现症状。

2综合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1)合理田间作物布局。因地制宜做好作物布局,合理安排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尽量做到连片种植,创造一个不利灰飞虱生存活动与栖息的生态环境,阻断灰飞虱传毒。

(2)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目前在生产上主栽的杂交水稻汕优10号等属抗病品种,应因地制宜选用抗性良种。

(3)在水稻播种前及时做好秧田四周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阻断媒介昆虫在上下季作物、不同熟期之间和杂草之间的迁移传病。

(4)避免在病源地附近培育秧苗。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重病田,提倡秧田集中连片培育秧苗。否则田头零角做秧田,其秧苗受染传毒几率较高。

(5)加强秧苗期管理。秧苗期应合理平衡施肥,切不可氮肥过头,严控秧苗过嫩过绿,否则易招诱灰飞虱传毒发病。在重病区,应改两段育秧为单段育秧,秧苗不能培育过稀过强,其秧苗密度应相应提高。秧苗相对弱势则抗病力较好。

(6)适当提高杂交水稻插种株数和插种密度。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毒病,单株插一旦发病则成丛矮缩。在重病区适当提高插种株数和插种密度,可减少相对侵染几率,减轻传毒侵染发病。

2.2化学防治

(1)认真做好种子处理。在结合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的同时,应用优质吡虫啉做好浸种工作,减轻秧苗灰飞虱传毒。

(2)策略性防治。应做好田边、沟边杂草灰飞虱全面药剂防治,在水稻播种前应做好田间的化学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尽量减少传毒来源。

(3)秧田期和大田初期防治。杂交水稻秧苗二至七叶期是灰飞虱的主要传毒关键期,做好秧苗期和大田初期治虱防矮是控制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措施。

(4)药剂防治技术。选准药剂,用足药量,并且持效性药剂与速效性药剂配合,不同药剂配方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适宜的药剂配方有:①40%盖仑本90mL/hm2+25%噻嗪酮0.9~1.5kg/hm2;②20%啶虫脒150g/hm2+25%仲丁威乳油2.25kg/hm2等药剂。确立以秧苗二至七叶期为重点、大田初期为补充的防治适期,并适当提高使用剂量。改进防治次数:在发病流行区应增加防治次数,凡每次防治后其残存虫量仍达到防治指标的需继续进行防治。为了有效控制发病流行,应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群防连治,做到统一时间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2.3补救措施

及时掰蘖补栽是应急补救的重要措施,即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d内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而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边,并适当加施速效肥,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其他照常管理。在已见较重发病的情况下此措施具有良好的除病保产效应。

参考文献

[1]仇广灿,成晓松,胡键,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3):51-53.

[2]夏心祥,张安存,李建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08(6):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