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稻;分子标记;育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13-03

在水稻育种工作中,传统的育种方法通过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从后代中通过表型观察选择理想的重组基因型,耗时费力,而且选择难度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完善,不同类型的分子标记相继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育种实践当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也成为了水稻育种家们的研究热点之一。

分子标记是遗传标记的一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原理是运用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目的基因进行直接筛选,避免环境条件的影响,保证了选择的准确性。同时缩短了育种年限,加速了育种进程。

1 常用的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按技术特性主要分为4类: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DNA标记技术,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以PCR为基础的DNA标记技术,如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以PCR为基础结合限制性酶切的DNA标记技术,如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以单核苷酸多态性为基础DNA标记技术,如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水稻分子辅助育种中常用的标记主要有RFLP标记、SSR标记、AFLP标记、RAPD标记、ISSR标记和STS标记。分子标记众多,每种标记技术都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实验材料及实验条件,合理选用相应的标记技术,可以做到取长补短,顺利完成实验。表1是几种标记技术的特点。

2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连锁图构建及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2.1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连锁图构建中的应用 水稻全基因组长度只有430Mb,是禾谷科作物中最小的一个。同时它与其它禾谷科作物具有共线性,因此被遗传学及基因组学作为模式作物研究。1988年McCouch等[1]以籼稻IR34583及爪哇稻Bulu Dalam的F2代材料为作图群体,通过135个RFLP标记构建了第一张水稻分子连锁图谱。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RGP)以籼粳亚种F2为构图群体,构建了一张长为1 521cM,包含了2 275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每2个标记间平均距离仅为190kb左右[2]。之后,该项目又加密了近1 000个标记,使总标记数达到3 267个。另外,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IRGSP)以kasalath、Nipponbare、Azucena.和IR64等水稻品种为材料,相继构建了10张饱和的遗传连锁图[3]。

2.2 分子标记在水稻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在遗传连锁图构建的基础上,通过标记加密及表型鉴定,可以进一步进行基因定位,从而获取目的基因,为进一步的基因克隆以及育种上的应用奠定重要的基础。Sharma等[4]通过标记TRS26和TRS33将抗稻瘟病基因Pi-Kh定位到第11号染色体上,与两标记距离分别为0.7cM和0.5cM。陈大洲等[5]通过分子标记RM280、RM337,将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基因定位于第4、第8染色体上。苏昌潮等[6]运用标记RM463和RM5341将抗褐飞虱基因Bph9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上,与两标记距离分别为6.8cM和9.7cM。李金华等[7]通过SSR标记GR01和RM223将fgr基因定位在第8号染色体上,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3cM和5.7cM。

3 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3.1 在水稻质量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3.1.1 分子标记在基因聚合中的应用 基因聚合是指将多个有利基因通过选育途径聚合到一个品种中。倪大虎等[8]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抗稻瘟病基因Pi29(t)聚合到一起,育成4个含双抗基因的株系;邓其名等[9]通过回交、MAS,将Xa21和Xa4两个抗白叶枯病基因成功导入到感病的杂交稻恢复系绵恢725中;何光明等[10]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回交转育,首次成功进行了抗衰老IPT基因、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26的聚合。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博会;景观设计;稻;道

Abstract:The design develop the culture of rice,by"Road of the rice" for subject, using the metaphoricaldesign technique and fusing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 times. Divides the Changsha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6thofInternationalgarden &flowers exposition into the traditional rice cultural district of Huxiang , Yuan Longping hybrid r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a ,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rn infiltration area .It hasdesigned the att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oflandscape.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hture; ChinaInternational garden &flowersexposition; Landscape of design; rice; Road

1引言

稻,水稻,禾本科植物,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稻作文化。道,道路和发展历程;道理道德,一种文化学术思想体系,一种精神与情操。稻之道,以水稻为物质载体的文化历程与情操。

[1]湖南及长沙自古至今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和世界的农业发展做出的重要的贡献。2005年湖南道县玉蟾岩(稻种)遗址的发现,证明湖南是世界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在中国(封建)农业社会时期,湖南素有“湖广熟,天下足”、“鱼米之乡”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是中国传统稻作文明的核心区。始于北宋晚期,繁荣至民国的长沙米市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是湖湘地区发达稻作文明的表现;[2]当代长沙人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第二次绿色革命”发起者,成功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危机问题。

渊远的湖湘稻作文明彰显出优秀的湖湘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济民”是湖湘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世代湖湘人刻守的座右铭。湖湘地区无论作为古代稻作起源地、传统稻作文明核心区,还是当今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活工作地,这种开拓、发展、创新、奉献的行为就是湖湘精神。特别是当代袁隆平院士,从杂交水稻到超级稻的研究,历经40余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不懈探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年逾古稀的袁隆平仍壮心不已,坚持“科学没有止境,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稻谷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3] 袁隆平是新时期闪耀世界舞台的湖湘新星,袁隆平精神是湖湘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2景观规划设计

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以最具鱼米之乡特色的水稻作为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长沙展园景观设计的切入点,讲叙湖湘水稻和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即水稻起源——传统稻作文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道县玉蟾岩(稻种)遗址、长沙米市、袁隆平杂交水稻等为题材,采用传统融揉现代的园林艺术手法,营造乡土特色鲜明的园博会长沙展园。

2.1 基址概况

长沙展园位于厦门中国国际园艺博览园江南园,江南园占地积约8.8ha,水网纵横,水街相依,水巷和街巷形成整个空间系统的骨架,风格各异的石桥飞跨溪上,水街两侧传统建筑鳞次栉比,再现江南水乡特色和古镇风韵。长沙展园地处江南园中部J-05地块,面积约4000m2,四面环水,地势平坦,具有较好的造园条件。

2.2 总体构思

文化造园是在小范围场地展示多场景内容的基本方法。文化即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知能力,以及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的一切精神的物化产品[4]。因此,应将当地的文化通过浓缩、提炼和升华运用“摹写”的方式再现于场地之中。

长沙展园应秉承“和谐共存、传承发展”的园博会主题,宏扬渊远先进的湖湘人文历史,与时俱进,力求造园理念与手法的创新,彰显长沙乡土特色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2.3 景观设计原则

2.3.1 整体性原则

江南园通过江南水街将江南各省市展园有机串联,长沙展园应做到与之很好的协调。首先,园林立意选题、布局形式等与江南园相切合,选取江南——湖湘地区的乡土题材,采用自然山水园林形式;局部区域的通过框景、漏景等园林艺术手法成功实现空间的相互渗透和形式的协调统一[5]。长沙园入口为两主两次。即东南部现代区两园门与江南水街相连,为传统的青瓦白墙圆形园门;两次为西北和东北的两次入口,将长沙园传统区与外部相连,西北入口与稻种起源景点相对,开门见山点出主题。

2.2.2 文化性原则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了不同的伟大历史和杰出人物,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长沙展园作为展示湖湘的文化窗口,应结合造园需要选取其中精华代表片段作为题材。

2.2.3 创新性原则

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内,要成功展示丰富的景观及文化意境,就要求在选材、立意、手法等方面有创新。首先选材应避免大而全,可选取某一方面或片段以作深入的挖掘和展示;在理念立意方面,应继承古人的优秀传统,同时与时俱进体现人文历史的新发展;在手法方面,在成熟运用古典园林手法的同时,结合现代园林手法,以满足现代游览对园林空间要求。

2.2.4 乡土化原则

二十一世纪人类步入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及节能社会是新一届中国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园林是健康生态人居环境的主要建设行业,而园博会作为园林科技成就的展示就更应体现和谐生态原则。首先应有生态理念,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其次要求造园材料乡土环保,以乡土树种群落、乡土建筑材料等为主,体现乡土特色的同时,节约造园成本。

2.4 景观分区

根据景观立意将园区划分为:湖湘传统稻作文化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区和传统——现代渗透区。根据景观分区特色确立各区景点设计(见图1、图2)。

2.4.1湖湘传统稻作文化区

位于场地西北部,地形地貌为该处挖河堆山而成的山地丘陵,以稻种起源、传统稻作、长沙米市三大内容体现渊远的湖湘传统稻作文化。设计采用自然布局,主要景点有:稻种起源景点——道县玉蟾岩稻种遗址(见图4)、图腾石;传统稻作景点——山地梯田(见图6)、鱼塘、稻草垛、水车;长沙米市景点——草潮米码头、潮宗街木牌坊、湖湘稻作文化展示馆(传统民居)、米斛桶。

2.4.2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区

位于场地东南部,为寓意洞庭平原的田园广场式布局,以现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科技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为内容,展示现代水稻科技。设计采用现代广场式布局,主要景点有:现代田园广场、超级稻景观试验田(见图5)、耕耘——袁隆平抽象式主题小品、功勋玺(以石印章的形式含蓄的反映“世界粮食危机—湖湘精神—袁隆平——新时期湖湘精神”)等。此外,广场式布局既与该区现代格调相吻合,又作为长沙园主入口区便于人流集散。场地东南边界的青瓦白墙式的传统景墙形成的框景,使长沙园主题在江南园中得到有效的强化,形式也做到很好的统一。

2.4.3传统——现代渗透区

指位于场地东北-西南水系和东南-西北的木栈道,河流水系将传统与现代两区进行了空间的软分割,木曲栈道则使两区有机相联系。位于木曲栈道上的二十四节气景观柱,内容均为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区别在于传统区景观柱为古朴的天然开凿面方麻石柱,现代区景观柱则为现代建筑材料所做。空间总体上做到了隔而不断、联而有分、虚实相接,形散而神不散。

2.5游览组织

长沙园游览组织为环状线路,即主园门——现代田园广场(景观超级稻试验田、耕耘——袁隆平抽象式主题小品、功勋玺)——木曲栈道(传统山地梯田、二十四节气景观柱)——道县玉蟾岩稻种遗址——长沙米市景点(草潮米码头、潮宗街木牌坊、协丰粮栈、米斛桶、稻草垛等)——现代田园广场;或,次园门——道县玉蟾岩稻种遗址——长沙米市景点(草潮米码头、潮宗街木牌坊、协丰粮栈、米斛桶、稻草垛等)——现代田园广场(景观超级稻试验田、耕耘——袁隆平抽象式主题小品、功勋玺)——主园门。

2.6 竖向设计

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及长沙园主题意境,将长沙园竖向设计成“丘陵-水系-平原”式的园林地貌,颇具湖南地貌印象。整个场地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台地,两级地貌以水系梯田自然过度衔接,园内青山逶迤、碧水缠绕、屋舍俨然、香稻无垠。具体设计为:

平原地貌指的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区,地形基本保持不变。场地以现代广场式布局,方格铺地结合方形景观杂交水稻试验田,平原广场体现入口区的现代大方的气质。山地丘陵地貌为湖湘传统稻作文化区,以该处挖河堆成山地丘陵地貌,三座高度不一的土堆形成起伏连绵的气势,景点则布置与两山之间的山涧台地上,形成幽静丰富的山地丘陵地貌园林景观,切合该区园林主题氛围。

2.7植物景观设计

切合长沙园设计主题,选取树型优美情意深长的长沙地区乡土树种(同时适宜厦门地区栽培),根据各园林景观区的文化性及立地条件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在营造长沙园特色鲜明植物景观的同时,进一步渲染和深化园林主题氛围。

传统稻作文化区植物景观:以长沙经典的植物景观——麓山红叶为参照蓝本,营造颇具“层林尽染”意境的典型植物景观,渲染湖湘文化意境。主要配置树种有:枫香、三角枫、栾树、杨梅、杜英、山矾、罗汉松、红枫、鸡爪槭、南天竺、杜鹃、红桎木等。此外,山地梯田景观为四季轮作的传统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区植物景观:以现代树林广场式布局为主调,树种采用银杏,树干通直,枝叶稀疏,秋叶金黄,丰富广场景观及空间。在青瓦白墙的园门处传统式种植芭蕉、青皮竹,景观实验田则四季轮作现代杂交水稻(轮作周期与传统梯田错开,形成对比的植物景观)。

湿(水)生植物景观:包括西北面边界的滨水界面及传统——现代渗透区水系两处滨水植物景观。西北滨水界面码头、水车处种植稀疏的树林,其余以较密实的水杉林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沙园界面,树种还有杨梅、榔榆等;传统-现代渗透区以较稀疏的垂柳、碧桃、含笑等树种形成“桃红柳绿”传统植物景观,同时达到空间虚分隔效果。此外,滨水区内局部自然种植丰富的草本湿生、水生植物,如荷花、菖蒲、鸳尾、千屈菜、蓼草、水灯芯、水竽、水葱、香蒲、睡莲等。

3结语

稻之道主题景观园在方案形成之初,以理念新颖,手法特色而颇受同行赞许,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被采纲,不能付诸实施。本文中心意义在于对“园博会”表现形式的探讨。笔者认为园林博览会作为行业成就的最高展示,就应该对解决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人地危机”[6]等紧迫社会问题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稻之道主题园就是以富有乡野情趣的水稻作为多种景观形态,源于平凡却演绎着背后伟大的故事,这便是目前中国园林所要关注的“尊重足下的文化——平常人和普通人的文化,赞美野草之美——那些被践踏和被忽视的美。”[7]

参考文献

[1] 玄松南.水稻田承载中华文明的人工湿地.森林与人类.2006(2):10-21.

[2] 邓永飞.米谷贸易、水稻生产与清代湖南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2006(2):45-54.

[3] 辛业芸,魏科袁.隆平实现梦想的背后.成功之路.2006(10):22-23.

[4] 石奕龙.文化、文明、传统与现代杂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17-21.

[5] 丁山. 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江苏建筑.2006(6):10-12.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范文第3篇

文中谈道:“……原理上,转基因技术仍是传统育种方法的延伸,在健康、环保等问题上,转基因并不比传统作物有更高的风险。” “转基因育种方法甚至比传统育种方法更安全可靠。” ……言下之意,转基因技术在原理上不仅与传统育种方法一样,而且还更“健康、环保、安全、可靠”云云。

事实上,在科学的面前,更多的时候良知、勇气比学识更重要!

笔者从事了40多年水稻遗传育种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既搞过品种(亚种)间杂交的常规育种研究,又搞过“三系”、“二系”杂交稻的育种与栽培研究,都属于“传统育种方法”。因此,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仅就转基因与“传统育种方法”来讲,二者有着实质性区别。

以水稻为例,从分类学上看,水稻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稻属,属内有20~25个种,其中两个是栽培种,即普通栽培稻或称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下面还有籼亚种、粳亚种之分。千百年来人类按照需要对它们进行过长期的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虽然从本质上讲也是实现了不同品种甚至不同亚种间的基因转移,但毕竟那还是在同科、同属、同种(亚种)内、甚至“品种”内的基因转移,这些转移的基因,并不存在分类学、遗传学上的“外源基因”概念。

而转基因则不然,它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不同“种”或不同“属”甚或不同“科”,以至更远缘的分类学上不同物种的基因结合在一起,如把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外源基因)弄到高等植物(农作物)中去。像转基因单价抗虫棉,就是将一种微生物细菌来源的、可专门破坏棉铃虫消化道的Bt杀虫蛋白基因经过改造,转移到了高等植物栽培棉花中,使棉花细胞中存在这种杀虫蛋白质,表达出专门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的特性,导致其死亡。

文中还写道:“转基因抗虫水稻比非转基因水稻产量高出6%,农药施用量减少80%”……只能说之、听之。能和杂交稻、超级杂交稻比吗?即便在防治某种虫时“农药施用量减少80%”,那么当同时防治其他病、虫的农药施用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况且,转基因品种具有强烈的专一性、单一性,而产量构成是多因素的综合效应,哪有仅凭一个因素就增产百分之多少多少的好事。而且,这些得在有统一标准对照、局部控制条件、多年、多(地)点、大面积试验数据的情况下来说明。

所以,赞成转基因的不一定都靠谱,反对转基因的不一定都荒谬。尤其当科学问题存在重大分歧的情况下,应该以公开、透明的试验(实验)为依据;以理服人,切忌情绪化,更忌行政化。转基因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技术是行得通的,但对人们的某些质疑倘若躲躲闪闪地打“马虎眼儿”,其本身就预示着想掩盖什么,或者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抑或就不想说清道明的。只会让内行觉得荒唐,外行觉得迷茫。即便没有明说,也只能达到这个效果。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杂交水稻;Ⅱ优838;耐热性;结实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

中图分类号:S511;Q94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061-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12

Abstract: A set of field-based identific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heat resistance of Ⅱ YOU 83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lorophyll content in flag leaf, seed setting rate and yield were the highest in Ⅱ YOU 838 compared with all other nice rice varieties tested under natural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The laborator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SOD, POD, and CAT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were less affected by heat stress in Ⅱ YOU 838 compared with its paternal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in artificial climate chamber. Accordingly, Ⅱ YOU 838 had superior heat resistance, and its male parent contributed to this characteristic at a higher degree than its female parent.

Key words: hybrid rice; Ⅱ YOU 838; heat resistance; seed setting rate; chlorophyll content; antioxidant enzymes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中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近年来,极端高温气候常出现在水稻对高温敏感的抽穗开花期或灌浆期,使水稻遭受高温热害,导致大面积减产[1]。开展水稻耐热性研究,用以指导分子育种,加速选育耐热性强的优良品种是战胜高温自然灾害的根本措施。中国水稻耐热性育种起步较晚,虽已陆续开展水稻的耐热性研究,但因遗传分析群体一般不是育种群体,而育种群体常常又未能进行常规的遗传分析,使得耐热性遗传分析结果对水稻耐热性育种的指导有限[2]。因此,通过育种方法筛选出的耐热品种大多农艺性状不佳,难于直接利用。若采用已被广泛种植的高产稳产且农艺性状佳的种质资源来进行遗传分析,挖掘耐热基因用于遗传改良,培育出有育种价值的耐热水稻新品种,是能克服水稻耐热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工作相脱离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籼稻的耐热性优于粳稻,在籼稻中进行耐热性筛选将有更大的机会获得耐热性强的稻种资源[3]。籼稻Ⅱ-32A与辐恢838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组合Ⅱ优838产量稳定、耐受性好、农艺性状佳,其制种方法已获国家专利[4,5]。Ⅱ优838是第一个在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中连续两年区域试验结果都比汕优63增产5%以上的组合,先后被列入四川省增粮工程项目和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6,7]。Ⅱ优838也是中国出口东南亚地区数量最多的水稻品种。随着在高温区域的大面积推广,Ⅱ优838耐高温热害的优点更加突显,成为水稻耐热研究的理想材料。目前,对Ⅱ优838的耐热性研究都停留于田间试验对其产量的研究,未见有对其耐热性进行系统鉴定和遗传分析的报道[8,9]。本研究对Ⅱ优838分别进行了田间和实验室耐热性鉴定,并分析了高温胁迫对Ⅱ优838及其亲本的相关性状影响,总结了Ⅱ优838耐热的遗传规律,旨在为水稻耐热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田间耐热性鉴定试验共选用10个水稻品种:Ⅱ优838、辐恢838、Ⅱ-32B(恢复育性的Ⅱ-32A)由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供种;绵恢725、冈优725由绵阳市农业科学院供种;珍汕97B、明恢63、冈46B、Ⅱ优63由四川益邦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供种;汕优63由新津县种子公司供种。这10个品种中包含了4组亲子代组合,其中Ⅱ优838是杂交子代,辐恢838是其父本,Ⅱ-32B是其母本;汕优63是子代,明恢63是其父本,珍汕97B是其母本;冈优725是子代,绵恢725是其父本,冈46B是其母本;Ⅱ优63是杂交子代,明恢63是其父本,Ⅱ-32B是其母本。

实验室耐热性鉴定试验采用Ⅱ优838及其父本辐恢838为材料。

1.2 试验方法与处理

在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后池坝村的自然高温区域选取实验田进行田间耐热性鉴定,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从2011年3月10日至5月20日,每月10、20、30日播种,共8个播期。稻株采用单本栽插,每批每个材料移栽5行,每行12株,共60株为一个小区,株行距25.0 cm×13.3 cm。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次重复。

实验室耐热性鉴定采用的Ⅱ优838和辐恢838都用常规方法播种并育秧于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水稻试验基地,待生L至孕穗期,选取长势一致的Ⅱ优838和辐恢838各12株,带土移栽入盆钵中,每盆3株,随机分为热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2盆。在田间继续培养数日,开花当日将热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移入日平均气温37 ℃(8:00~19:00为42 ℃;19:00至第2天8:00为32 ℃)和日平均气温26 ℃(8:00~19:00为32 ℃;19:00至第2天8:00为22 ℃)的光照培养箱[型号PGX-300B,容积量320 L,参数设置为光照强度600 μmol/(m2・s),光暗循环11 h/13 h,湿度80%]中生长。两组的水肥等其他条件相同。在处理前1 d及热处理的第1、3、5、7天的19:00分别采集Ⅱ优838和辐恢838的热处理组和对照组剑叶,液氮冷冻保存用于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保护酶活性测定。采自不同稻株的3个剑叶作生物学重复。

1.3 农艺性状考察与气象数据记录

通过记录的气象数据发现第六播期(即4月30日播种)的各水稻品种在热敏感的抽穗开花和灌浆期正好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因此取第六播期内的各水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考察。从第六播期每小区中部选取10株单株,在水稻成熟后记录其株高、剑叶长、剑叶宽,再在收割晒干后,室内统计结实率和小区产量(平均单株产量×60株)。

2011年8月l7日(当日最高温度41.5 ℃)采集正处于抽穗开花期的各水稻品种剑叶,用于测定叶绿素含量。每个品种都选取不同的3株水稻植株作为生物学重复。

1.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叶绿素含量测定参照杨敏文[10]的方法。剑叶经液氮碾磨后,按质量体积比10%加入PBS,涡旋1 min后,在4 ℃下3 000g离心10 min获得酶粗提液,分别用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试盒(目录号:A001-1)、过氧化氢酶(CAT)测试盒(目录号:A007)和过氧化物酶(POD)测试盒(目录号:A084-3)完成SOD、CAT和POD酶活性测定。各指标测定值均为新鲜叶片含量。

1.5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用SPSS Statistics 17.0和Excel 2007软件进行分析和绘图。试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最小显著差法(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Ⅱ优838的田间耐热性鉴定结果

2.1.1 遭遇自然高温胁迫情况 根据重庆市丰都县气象局提供的2011年气象记录资料,第六播期的各水稻品种生育期内(4月30日至9月17日)达到水稻花期高温不育危害指标35 ℃及以上温度的时间有59 d,平均最高温度达到了32.4 ℃,且8月16日出现42.4 ℃的最高日最高温度。2011年8月 8日至22日和8月24日至9月6日分别是两个持续高温时段,每天的最高气温都达到了35 ℃以上,且除3 d外每天的日照时间都超过了9 h。第六播期的各水稻品种在这两个高温时段内正好处于热敏感的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完整的遭遇了自然高温胁迫,因此选第六播期内的各水稻品种进行田间耐热性鉴定。图1记录了第六播期水稻生育期内的温度和日照时间。

2.1.2 高温胁迫下水稻结实率和小区产量 由表1可以看出,第六播期的10个参试水稻品种在遭遇自然高温胁迫后,Ⅱ优838的结实率是最高的,其余水稻品种的结实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辐恢838、汕优63、冈46B、Ⅱ-32B、珍汕97B、冈优725、绵恢725、Ⅱ优63、明恢63。遭遇自然高温胁迫后,Ⅱ优838的小区产量是10个水稻品种中受影响最小的,且Ⅱ优838和父本辐恢838的小区产量都显著高于母本Ⅱ-32B(P

2.1.3 高温胁迫下开花期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 8月17日,除冈46B和珍汕97B的第七播期和第八播期正好处于抽穗开花期外,其余水稻品种的第六播期正好处于抽穗开花期。各水稻品种抽穗开花期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2,在高于40 ℃的自然高温下,Ⅱ优838的剑叶叶绿素含量最高,与其他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2.1.4 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 根据水稻幼穗分化和开花灌浆的生育时期特点,将相应阶段的抽穗前15 d的活动积温(12.0 ℃作为起点温度)定义为自变量a,抽穗后15 d的活动积温定义为自变量b,抽穗后16~30 d的活动积温定义为自变量c,抽穗后15 d高于27.5 ℃的天数定义为自变量d,抽穗后15 d高于27.5 ℃的积温定义为自变量e;将Ⅱ优838及其亲本各播期结实率的平均值作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结实率参见已发表数据[11]),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Ⅱ优838与父本辐恢838的结实率都与各自抽穗后15 d的活动积温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

2.1.5 Ⅱ优838与其亲本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对第六播期的Ⅱ优838及其亲本的株高、剑叶长、剑叶宽和结实率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和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Ⅱ优838的株高与父本辐恢838的株高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38。Ⅱ优838的剑叶宽与父本辐恢838的剑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P

田间耐热性鉴定和实验室耐热性鉴定结果都表明Ⅱ优838具有优于包括其父本辐恢838在内的其他参试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在其耐热性上父本辐恢838的贡献更大。Ⅱ优838遭遇高温热害后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表现出好的耐热性,也是其一直广受推广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王 磊,林 海,等.水稻高温热害及耐热性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3,19(1):27-31.

[2] 章元明.植物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发展与展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35(5):19-24.

[3] 杨梯丰,张少红,王晓飞,等.水稻抽穗开花期耐热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33(4):585-588.

[4] 邓达胜,广华蓉.杂交稻恢复系辐恢838的选育和利用[J].杂交水稻,1996(4):10-12.

[5] 广华容,邓达胜,杨成明,等.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838[J].杂交水稻,1996(5):31.

[6] 邓文敏,邓达胜,吴万义,等.杂交水稻恢复系辐恢838的选育与应用[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5,23(2):125.

[7] 邓达胜,陈 浩,邓文敏,等.水稻恢复系辐恢838及其衍生系的选育和应用[J].核农学报,2009,23(2):175-179.

[8] 黄智敏,成尚廉,李成尧.杂交中稻Ⅱ优838耐高温性分析[J].杂交水稻,1998,13(4):34-35.

[9] 郭 军,顾根宝,范同广,等.中国杂交水稻Ⅱ优838在越南母本直播制种高产技术研究[J].杂交水稻,2005,20(4):33-35.

[10] 杨敏文.快速测定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方法的探讨[J].光谱实验室,2002,19(4):478-481.

[11] 苏 鹏,冯 慧,陈 浩,等.杂交水稻在自然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4):1387-1391.

[12] 张顺堂,张桂莲,陈立云,等.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1,25(3):335-338.

[13] 唐 婷,郑国伟,李唯奇.植物光合系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2,28(2):127-132.

[14] UEDA Y,UEHARA N,SASAKI H,et al. Impacts of acute ozone stress o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expression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formation in rice leaves[J].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3,70:396-402.

[15] SHAH K,NAHAKPAM S. Heat exposure alters the expression of SOD,POD,APX and CAT isozymes and mitigates low cadmium toxicity in seedlings of sensitive and tolerant rice cultivars[J].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2,57:106-113.

[16] S智敏,成尚廉,李成尧,等.Ⅱ优838作中稻栽培的结实率与耐高温性状[J].湖北气象,1998(1):21-23.

[17] 曾汉来,卢开阳,贺道华,等.中籼杂交水稻新组合结实性的高温适应性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19(1):1-4.

[18] 雷东阳,陈立云,李稳香,等.杂交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对结实率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6,21(3):68-71.

[19] 杨永杰,符冠富,熊 杰,等.高温对水稻的影响及水稻耐热性测评方法研究[J].中国稻米,2012,18(1):39-40.

[20] 胡声博,张玉屏,峰,等.杂交水稻耐热性评价[J].中国水稻科学,2012,26(6):751-756.

[21] 张桂莲,陈立云,张顺堂,等.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7):1345-1352.

[22] 王复标,黄福灯,程方民,等.水稻生育后期叶片早衰突变体的光合特性与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J].作物学报,2012,38(5): 871-879.

[23] 冯汉青,李 芳,管冬冬,等.两种外源化学物影响PEG胁迫对水稻根系的伤害[J].广西植物,2013(4):439-442.

[24] SAHU S,DAS P,RAY M,et al.Osmolyte modulated enhanced rice leaf catalase activity under salt-stress[J].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0,1(1):39-46.

杂交水稻的遗传学原理范文第5篇

余秋雨在故乡为袁隆平“引路”

以“弘扬河姆渡文化、彰显新余姚魅力”为主题的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5月26至31日在姚江之滨隆重举行。在此之前获悉主办方将安排“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一起纵论河姆渡文化。我与秋雨马兰夫妇一起去其乡下老家的途中谈及“文化学者与水稻之父河姆渡论道”这个题目时,秋公则认为:“袁隆平先生来我们的家乡河姆渡论道还是论稻,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事件,袁隆平到河姆渡来才是真正的大事。因为河姆渡是人类稻作栽培的一个重要起点,在这个层面上我只是配角而已!”

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让余秋雨深深感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好几位代表以及不少国内外农业专家都参加了,最感动的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也参加了,因为我从河姆渡和袁隆平之间,看到了一个环绕着稻作栽培的“生态链接圈”。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首尾相衔。正是在这种首尾相衔的大圆圈中间,站立着一个安详的中国。

26日下午2点半,我与秋雨教授同车赶到河姆渡酒店,他将与袁隆平院士一起参加以“名家纵论河姆渡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河姆渡文化节记者招待会。在与100多家媒体的记者见面前,余秋雨教授拜会了年届八十的袁隆平院士。他们是第一次见面,他们的交谈非常愉快。袁隆平先生很熟悉余秋雨教授以前在电视中的文化讲述,余秋雨认为他们可以谈得很深,他发现自然科学家对于人文科学的基本看法,在很多方面超过人文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

在主办者介绍了两位重量级嘉宾以后,余秋雨首先声明,“今天的主角应该是我们的当代神农氏袁隆平院士,我这次从香港临时赶回老家就是为了来陪同我们的水稻之父,我只是作为余姚人来为袁先生引路的。”对于袁隆平的到来感到非常的荣幸。他认为余姚作为一个古典的稻作化基地迎来了“中国当代、世界当代稻作文化的大功臣”,并且愿意为袁隆平做一个“敲锣打鼓开道的人”

“如果炎帝在世,一定会给袁隆平颁奖”

余秋雨说:“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其实是个农耕专家。今天我们不妨猜想一下,如果炎帝要给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中做出贡献的人颁奖,会有哪几个人呢?”余秋雨认为,符合炎帝心愿的可能有四个人:“第一个接受炎帝颁奖的应该是黄帝,黄帝发明了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第二个则是李冰,他建设了都江堰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第三个应该被颁奖的是明朝的徐光启,他写出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他的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堪称精华;第四个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杂交稻和超级稻解决了咱们中国13亿人吃饭的问题。”“炎帝被认为是古文明的象征,农耕文明的始祖,他应该有资格给历史上最有作为农业专家颁奖。袁先生接受炎帝的奖当之无愧,他和历史上三个农业伟人相比毫不逊色。”

余秋雨话音刚落,台下掌声一片。袁隆平起身作揖,连声说:“过奖,过奖!”余秋雨亲切地称呼袁隆平是“地头当代神农”时,袁隆平听后笑得前仰后合。“袁隆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农业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让人们免受饥饿的困扰,他的成就无可争议,他们四个人放在一起,我认为一点也不为过。”余秋雨补充说:“余姚先贤王阳明有‘知行合一’的理论,而袁隆平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这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围绕河姆渡稻作文明,从科学、文化、历史等角度展开的一次穿越7000年的精彩对话,是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亮点之一。

河姆渡的稻作文明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

1946年出生于余姚的余秋雨教授非常自豪地说,一个古迹的发现,以最快速度进入我们中学教科书,就是河姆渡。过去要进入中学教科书或者是常识学的教科书里面,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只有河姆渡,发现以后没几年就进入了中国所有的最低年级教科书,也进入了全世界最低年级的教科书。这就是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在人类文明史上,跨入文明的门槛到底在哪里?余秋雨说,世界一般公认的标准为文字、城邑、青铜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史前就做好了准备,河姆渡的稻作哺育,在中国从史前文明进入城市文明准备过程当中,起到了极大的奠基作用。就是袁隆平先生所说的,从神农氏、炎帝、黄帝连在一起的一次宏大的奠基活动当中,有河姆渡的名字。余秋雨很赞成北京大学的一位严教授,他讲我们跨进文明门槛的时候要充分重视稻作文明,在普及这种文明的时候的重要作用。按照严教授的说法,两河文明提供了小麦文明,黄河文明提供了小米文明,长江文明提供了稻米文明。所以在跨越之前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奠基,就是生态奠基,是河姆渡。为中华民族跨入文明史起到了宏大的奠基作用。

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如何?余秋雨认为,河姆渡文化改变了人类的史观。过去国外有欧洲中心论,中国有黄河中心论,随着考古的不断发展,河姆渡等遗址的发现,这些论断慢慢地被了。河姆渡遗址告诉了世人,古老的文明在东方,中国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随后发掘的田螺山遗址,也是这个新的历史观的延续,而这正是河姆渡文化的另一个历史意义,就是把在中国传统史学观念中的宫廷中心论,逐渐地转化成生态中心论。老百姓的生活、吃饭穿衣,这些民生的东西是历史学家最需要注意的事。随着历史观的变化,河姆渡文化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余秋雨指出,人类正在面对一种新的史观――民生史观。民生史观关注普通人如何生活,如何建立各种文明,而河姆渡文化则带来一个重大的启发。余秋雨说,河姆渡文化发现于1973年,当时还没有结束,这正是我们的祖先在提醒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余秋雨提醒媒体记者,到今天,考古学家认为河姆渡文化建立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念,这需要传媒界和文化界引起重视,对稻谷进行挖掘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对一件黄帝衣服的发现。

河姆渡的“生态文化”至关重要

余秋雨在谈到河姆渡文化时,强调了“生态文化”的重要性,他说,生态是最大的文化。余姚为什么会出现河姆渡文化,与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这里的生态为人类提供各种生存的条件,并造就了这块平原一直能欣欣向荣。也许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吃着我们今天喜欢吃的霉干菜蒸肉,还有余姚的杨梅,杨梅节做的就是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文化,再联系到余姚有一个知行合一的哲学家王阳明,这样组合起来的旅游品牌,就很有吸引力。因此,在做旅游产品时,首先要把生态文化放在前面,其次跟上历史文化,而不是过度强调文本文化、历史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余姚除了河姆渡,还有一个宝贝,那就是杨梅,品尝杨梅最好的时间也不过在一周左右。同样,在日本,樱花的最佳观赏期也在一周左右,而全世界的很多游客,就是为了赶上樱花盛开的时候来到日本赏花,而提前半年预订机票和旅店。余姚的杨梅是否能受到这样的恩宠呢?余姚的杨梅节可以不可以像日本的樱花节一样红火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如同杨梅一样,河姆渡文化也要大家运筹帷幄、善于吆喝。中国有句俗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的形势下,再好的东西,不会吆喝,没有系统的品牌化经营运作,未必能够妇孺皆知,享誉全球。事实上,很多文化现象的发掘和保护都需要时间,三星堆遗址、赤峰的红山文化都是很好的例子。“宁波要将河姆渡文化作为极其重要的一个项目进行保护,”余秋雨说,“河姆渡文化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

河姆渡人来自何处,又迁移到何处,也是媒体关心的话题。余秋雨认为,各种可能都有。河姆渡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先民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他们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了呢?好多考古专家认为,河姆渡人从浙西山区迁移而来,问题是浙江西部的人又从哪里来,所以,我们等待着考古发现。但河姆渡人后来去了哪里,有一点可以肯定,余姚这个地方很可能被海水淹没,那就是稻作文明受到挑战,河姆渡人只能迁往内地。

余秋雨猜想:“可能是遇到了自然灾害。沿海的陆地被海水淹没后,咸水使水稻无法存活,这对文明是毁灭性的。研究发现,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而且还在遗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间冲刷出一条100余米宽的河道,使原来向北流的姚江改成向东流了。河姆渡的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连遭淹没,甚至颗粒无收。他们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河姆渡文明就这样被永远地埋在了深深的地层之下。

“还有一些浪漫的考古学家说河姆渡人扬帆远航去了,我看这也有可能。如果在太平洋某个岛屿上,对岛屿上的人进行DNA测试后,找到了河姆渡人的基因,我们也不要感到很奇怪。”余秋雨说,余姚有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又有王阳明、黄宗羲等众多古圣先贤,经济发展超过了文化软实力。如何打好文化与旅游牌?余秋雨认为,对文化的理解不能太片面,古迹文化和古圣先贤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但生态文化也不容忽视。余秋雨举例说,有一年他去地中海沿岸看了看,发现这里没有什么文化古迹,只有海水、沙滩、帆船,但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把过去纸面上的历史文化当作文化太片面了,生态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姚江谈梦:稻穗下可乘凉 谷粒如花生米

“我有一个梦想:我种的杂交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在稻穗下乘凉。”年届八旬童心未泯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以稻作文化闻名于世的浙东名邑余姚,显得有点激动。在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名家纵论河姆渡文化论坛上,他信心满怀地说,“超级稻不仅可以让全国人民吃饱,而且还能让全国人民吃好。”

我和袁隆平先生都下榻在龙泉山下姚江南岸的太平洋大酒店,他的行程特别紧,一大早我趁他参加会议之前在他的1706房间做了访谈,并为袁先生拍摄了一组肖像。平时在田间地头“不修边幅”的水稻之父今天特地作了打扮,拍肖像的时候腰杆笔挺,精神抖擞,根本不像八旬老人。

袁隆平院士告诉记者,上午他在河姆渡稻作文明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演讲后,要马上飞往长沙接见一位专程来拜会他的非洲总统,商量在那里的水稻杂交问题。在讲到河姆渡文化时,他认为河姆渡的先民是农业科技的先驱,他们的发现和尝试开拓了人类的稻作文明史,也证明了余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世界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源地。我们选择余姚来讨论水稻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表示,目前全世界还有1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对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找到有效的途径,并祝愿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能为此作出更大贡献。

在头一天的专家纵论河姆渡文化的活动上,袁先生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稻作栽培的考古发现、粮食转基因问题等方面的现场解答,都显出一种宏观而又真诚的科学态度。袁先生说:“前几天,我用超级稻接待了一位香港企业家,没想到平时米饭吃得很少的他,竟然连吃了两大碗,而且吃完后还要求打包。”袁隆平用这个例子,风趣地阐述他的“高产和优质是可以统一”的理论。

目前,袁隆平领导下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亩产可达800公斤,他正在为到2010年中国超级杂交稻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奋斗。袁隆平对实现这一目标很有信心:“我们的超级稻计划比日本晚了16年,比国际水稻所晚了7年,但现在,我们跑到了世界的最前沿。”袁隆平说,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级杂交稻都是采用常规手段,第三期则运用了分子技术。这好比跳高比赛,越往高处越难,必须在技术路径上有新的突破。

“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我身体好,一点也不服老。如果身体允许,80岁以后我还会继续干下去。我的信念是通过科技进步,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河姆渡稻谷有杂交水稻特性”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甚至连稻谷壳上的隆脉、稃毛都清晰可见。经碳十四测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为公元前4780年,距今7000年左右。此外,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

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

有记者把河姆渡的稻谷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联系在一起,向袁隆平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大胆假设当年出土的稻谷还能存活,您认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否具备您当年发现的‘野稗’的某种特性,或者说是否有杂交的可能性?”

“我也听说河姆渡遗址的稻谷挖掘出来时还是黄色的,如果它们还有生命力的话,把它们的基因提取出来,完全可以为稻研究服务。”袁隆平笑了笑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批骨耜等典型农具,显示出已有一定的农耕水平,说明种植水稻的历史还应往前推移。水稻是从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成的,而野生稻只生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早期稻谷遗存大多数也是在这一地区。仅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目前已发现130多处,其中属于长江流域的有110多处,可见稻作的起源地应是饭稻羹鱼的楚越之地。从理论上来说,河姆渡稻谷同样具备杂交水稻的特性。

河姆渡人的大突破:把野生稻培养成栽培稻

目前,在我国、印度等地,考古学家都发现了几千年前的水稻。1973年,在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前的水稻,这在当时是第一次发现;紧接着是在印度,印度人发现了6000多年前的水稻。现在又有新发现,把水稻种植往前推移了,在湖南澧县发现了8000多年前的水稻,而最近在湖南道县发现的水稻,说是有12000年,水稻种植的起源还真没办法确定。在河姆渡发现的稻谷层有一米多厚,说明7000年前人类种植水稻就有规模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的,我们无从考证。但至少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大规模种植水稻了。河姆渡人的大突破就是把野生稻培养成栽培稻,这是无争的事实。

河姆渡人的稻作文化是否是稻业种植起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河姆渡的稻作文化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把野生稻培养成栽培稻,从新石器时代走进农耕时代,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进步。这不仅是河姆渡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惠农补贴政策还要改进,

应该以产量而不是田亩数来实施补贴”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对老百姓的口味、营养,有没有什么大的改进和提高,对我们国家现在的粮食安全问题有没有什么新的看法和见解”问题时做出如上表述。

袁隆平说,过去有这么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高产就是优质,优质就是高产。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高产与优质,是矛盾,但不是对立的矛盾。我们通过培育、通过研究,可以把它统一起来。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把产量放在第一位。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做了调整,要高产也要优质。但有一个原则,必须是在高产条件下的优质。当然,在高产条件下的优质,难度是很大的。

袁隆平举了一个香港吴先生的例子,他接待过的来自国内外的研究者不少,每次他都会请他们吃吃培育出来的稻谷。有四位来自香港的比较注重身材保养,平时就餐不吃米饭的女士,一餐饭平均每人就吃了四碗。而一位姓吴的男士,则强烈要求打包米饭。说完大家都乐了,从而也明白了亩产量大的稻谷也同样好吃、高产和优质并不矛盾的道理。

袁隆平指出,粮食安全问题是人人关心的大问题,总的来讲,第一要保证18亿亩的红线,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如果突破了这个红线,粮食安全就有问题。第二,要给农民更多的种粮优惠政策。现在国家已经给了一些惠农政策,力度还不够,在这方面补贴的方式还要改进。以田亩来补贴种粮的农民,这样来做就有一定的问题,你种好种坏,反正是按田亩数来补贴,种粮的积极性就不高。

袁隆平认为应该以产量来补贴农民。他说,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以平价在市场上销售,这样就不会因为粮价引起物价上扬。政府用1000个亿来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果以产量来补贴农民,农民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也将有利于种粮的发展。产量高,收入也高。他的积极性高了,这样也会有利于种粮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补贴的方式要改进"。

“争取90岁时实现亩产1000公斤”

袁隆平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年逾古稀的他思路异常清晰,“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能帮助第三世界。现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都种杂交水稻。美国也种了,产量比他们自己的品种还高,现在每年要给中国技术转让费,对美国必须讲明这个道理,对发展中国家可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