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基于纳米技术的改性沥青

基于纳米技术的改性沥青

未表面改性的纳米Ⅰ改性沥青性能

为了消除制备过程中加热对改性效果的影响(主要是沥青老化),对基质沥青也进行同样的加工处理,以使改性效果评价更为准确。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相对于基质沥青)的未表面改性纳米Ⅰ,并经第1.2节工艺①制备的改性沥青,其基本路用性能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添加纳米Ⅰ后基质沥青的针入度减小,软化点和粘度提高,延度降低,且添加量越大,改善效果越明显。纳米Ⅰ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其表面能量可以显著改变沥青的性能,使沥青的高温性能得以提高,如质量分数为7%时,软化点可以提高10℃,60℃粘度提高了3倍以上;但纳米Ⅰ的掺入可能会造成低温性能的下降。

表面改性工艺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采用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的3种常用成品表面改性纳米Ⅰ粒子制备改性沥青,制备工艺按第1.2节中工艺①,纳米粒子质量分数均为基质沥青的5%。试验结果与基质沥青性能相比,评价其改性效果;并与未改性的纳米Ⅰ粒子相比,评价表面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各种表面改性纳米Ⅰ的掺入,使得基质沥青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如软化点与粘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延度有所降低,针入度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而与未改性的纳米Ⅰ相比,改性之后对基质沥青性能的改善效果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削弱。原因可能是,本文中所选用的几种方案,均为复合材料领域常用的方案,在改性沥青领域尚无前人尝试过;或者是由于市售产品的质量问题,未能实现纳米粒子的有效改性所致。总之,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案并不适合于沥青改性,同时也说明,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对沥青的性能有显著影响,不同的表面改性工艺导致不同的改性效果,应根据基体材料的特殊属性选择适宜的改性方案。为此,本文中提出了如第1.2节中所述的改性沥青制备工艺②,以获得性能较好且能够稳定相容的改性沥青,具体试验结果述于下文。

改性沥青性能

采用第1.2节中工艺②所述的方案制备改性沥青,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分散剂的用量为占纳米Ⅰ粒子的质量分数。由表3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分散剂以及不同的用量,所得改性沥青的性能差异很大。尽管分散剂的用量非常少,只是纳米Ⅰ用量的百分之几,与基质沥青相比更是微乎其微,但对最终性能的影响却有显著差异。在所有的方案中,针入度最大相差1.5mm,软化点最大相差3.6℃,延度最大相差10cm,粘度相差3倍。在制备过程中,分散剂的用量应适宜,太少不能形成分散效果,过多又会在粒子表面形成多分子吸附层,造成分散剂与基体的接触,不能充分发挥纳米粒子自身的功能特性,同时表面过量的自由高分子链也容易发生桥连,颗粒变大沉降,使相容体系失稳[19]。根据试验结果,主要考虑软化点与粘度等高温指标,综合考虑其他性能,可以发现:采用A作为分散剂,在掺量(质量分数,后文同)为7%时效果最好;使用B作为分散剂,在掺量为1.5%时效果最好;使用C作为分散剂,在掺量为2%时效果最好。其中又以添加2%C的方案为最优,与添加未改性纳米Ⅰ的沥青相比,软化点和粘度均有显著的提高,因此该方案是目前的最佳改性方案,性能评价中也采用此方案。需要说明的是,现有试验方法反映的是改性沥青的宏观性能,对于纳米粒子在基质沥青中的微观分布,笔者计划采用微观观测的手段进一步研究,限于篇幅,相关成果将于另文给出。

纳米Ⅰ与SBS复合改性沥青

为了评价纳米Ⅰ对聚合物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本文中采用第1.2节中工艺③的方案制备纳米Ⅰ与SBS复合改性沥青,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纳米Ⅰ与SBS复合改性沥青在SBS改性沥青的基础上高、低温性能均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软化点和粘度等高温指标的提高,且低温延度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同时随着纳米Ⅰ掺量的增加,改变效果更为显著。因此纳米Ⅰ与SBS复合改性的方案在实际生产中,只需要有用于制作SBS改性沥青的高速剪切设备即可,无需增加额外设备。2.5DSR试验DSR试验选用BohlinInstrument生产的CVO100型自动流变仪,根据Superpave沥青结合料规范,以10rad•s-1的固定角速率(频率为1.59Hz)进行动态剪切。试验按照AASHTOT315规范操作,选择车辙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以64℃的车辙因子作为高温评价指标,不论是基质沥青还是SBS改性沥青,纳米Ⅰ的加入都可以明显改善其高温性能。如果不考虑老化的影响,以原样沥青G*/sin(δ)>1.0kPa作为高温分级标准,纳米Ⅰ改性沥青比基质沥青提高了2个温度等级,与SBS改性沥青相当,而纳米Ⅰ与SBS复合改性沥青在此基础上又提高了1个温度等级,表明纳米Ⅰ可以显著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

零剪切粘度指标

随着路面胶结料新材料的出现和相关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改性沥青在公路施工中的大量使用,人们发现车辙因子与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关联性较差,即用车辙因子很难正确地预测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20]。近年来,研究发现沥青胶结料的零剪切粘度(ZSV)与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不仅适用于重交沥青,而且也适用于改性沥青[21-23]。该指标的提出在以欧洲为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表6可以看出,根据频率扫描试验结果计算所得的ZSV与试验所得的布氏粘度在数值上有一定出入,但某规律是一致的,即粘度由大到小依次为5%SBS+5%Ⅰ,5%SBS,5%Ⅰ+2%C,AH-70。由图1可以看出,4种沥青的复合粘度均随着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明显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即剪切触变性。同时可以看出,随着频率的增加,纳米Ⅰ加入的影响逐渐减弱,如频率大于1Hz时,基质沥青AH-70与5%Ⅰ+2%C改性沥青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频率大于3Hz时,SBS改性沥青与5%SBS+5%Ⅰ复合改性沥青的试验结果趋于一致,表明纳米Ⅰ在低频条件下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根据时温等效原则,低频对应高温,因此纳米Ⅰ对于改善沥青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将更为显著。

BBR试验

BBR试验采用CannonInstrument生产的TE-BBR设备,采用气动加载方式,可实现精确预加载、卸荷和试验过程中的恒荷控制,试验温度设定为-12℃,按AASHTOT313规范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得到4种沥青的蠕变劲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30s时的蠕变劲度S和蠕变速率m如表7所示。SHRP研究认为,若沥青材料的S太大,则呈现脆性,路面容易开裂破坏,而表征沥青劲度随时间的变化率m值越大,则意味着当温度下降使路面产生收缩时,结合料的响应如同降低了材料的劲度,从而导致材料中的拉应力减小,低温开裂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小。由图2和表7可以看出,4种沥青均能够满足在30s时的S<300MPa,m>0.3的要求,因此均满足-22的低温等级。5%Ⅰ+2%C的蠕变速率m值小于基质沥青AH-70,说明纳米Ⅰ的加入降低了基质沥青的低温抗断裂性能,这与低温延度指标的结果是一致的。而对于SBS改性沥青,纳米Ⅰ的加入则使m值增大,提高了低温性能,这也与低温延度指标的规律一致。然而SBS改性沥青的m值比基质沥青小很多,若据此推断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差是不科学的,因为大量试验数据和工程经验表明SBS可改善沥青的低温性能[24-27]。有研究指出[28],由于弹性体类(如SBS)改性沥青的应力松弛模式同塑性体类及非改性沥青有显著的差异,导致PG分级往往会低估弹性体类(如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能力。因此,纳米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作者:孙璐1,2朱浩然1辛宪涛1王鸿遥3顾文钧2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2美国天主教大学3烟台市公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