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范文精选

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范文第1篇

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指导。为此,应切实重视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对落实《规范》的认识。在落实《规范》中将思想统一到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体。日常《规范》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包含人类传统和人类优良品质的复杂的道德体系,是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简化为具有明显行为标志的伦理纲要。“听腻了”,正说明我们长期停留在口头说教阶段而忽视了行为的养成,应当把“讲”的过程深化为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知”是简单的(这里指口述或背诵而言,彻底的“知”应指真正理解其复杂的道德内涵)。“行”则困难得多,所谓“困难”主要是难在持续不断,难在养成习惯。实践告诉我们:时断时续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

(2)落实《规范》需要全体教育者形成“合力”。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培养学生的大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班主任抓了行为规范,为任课教师上课创造了条件;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学生,并时时配合班主任抓好行为规范,又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方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行为规范较快地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认真品味“养成”二字,可以认识到,它就是连续的、一贯的,而决不是时续时断的。

(3)落实行为规范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落实《规范》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准则,实际上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对于大多数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应当在抓学习成绩的过程中落实《规范》,应从落实《规范》的实际行动中要学习成绩,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讲究养成教育的方法。养成教育的方法论,首先要求我们必须端正指导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行为表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讲求养成教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

(1)定时专一法。行为规范的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训练达到要求。可定时重点抓“一”条(专一),要求学生对照《规范》,努力改正“一”个缺点。只有目标专一,才便于强化训练,也易于见到成效。第8条规定:“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要节约水电。”在进行教育时要求学生对照这一条,进行检查。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爱护学习用品”这一具体的“点”上。如,有一学生有十几支圆珠笔,经常乱丢。集中了一条后,他主动把多余的圆珠笔放回家中,只带一支到课堂上;这时,教师给予表扬,使其他学生也受到教育,纷纷仿效。

(2)分类突破法。在落实《规范》的过程中,学生既有菜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有落实起来感到困难的答款,也有落实起来相对容易的条款。对共性的、难以落实的条款,可组织学生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或由教师把《规范》分解成具体细致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行为目标”或“规章制度”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利用班会时间单独立项检查,经常给以鼓励表扬。通过检查、鼓励,提醒学生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目标”是否落到实处。

(3)自我教育法。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周记本中,每周开辟几行字的专栏,以“教师”的口气评判己一周的表现,由教师阅读这些评判,看看是否与事实吻合。应该看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与行为反馈活动中的协调过程,只有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之与教育者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被教育乾缺乏主动性,就不可能把《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日常行为。进行养成教育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便于观察和操作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生依赖性和冲动性的心理特点。

(4)说理引导的主要措施有:联系学校实际表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日常行为问题讨论;找不同类型学生谈话;到校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等。

养成教育范文第2篇

一、创设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开展幼儿礼仪养成教育

幼儿园在开展礼仪养成教育时,可以通过创设一些丰富且趣味性十足的文化活动,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礼仪。比如在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幼儿园可以举办“阅读节”的活动,邀请家长与幼儿参与进来。在节日活动中分享一本关于日常礼仪的书籍或者故事绘本,由幼儿与家长通过角色扮演,共同演绎绘本中的礼仪故事情节。还可以通过制作读书卡、讲述读后感等方式,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书籍中的礼仪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礼仪知识问答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合理竞争、礼貌喝彩、认真倾听等礼仪,同时幼儿还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些我国传统的文化礼仪知识,比如“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等。通过上述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实现幼儿礼仪培养,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分享幼儿礼仪养成家园共育成果

在当今社会中,生活节奏较快,家长的工作也比较繁忙,通常很难有时间频繁地来到幼儿园,与园所共同开展幼儿礼仪养成教育。同时有些家长对于相关的传统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也不多,且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和培养方法,导致自身很难独自在家给予幼儿良好的礼仪养成教育指导。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一是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开展直播或者视频通话的方式,为家长普及一些专业礼仪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引导家长在家也可以给予幼儿良好的礼仪指导。二是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分享一些与礼仪教育相关的动画视频等信息,便于家长统一学习观看,帮助家长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礼仪养成教育能力,树立教育好孩子的信心,更好地促进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对于家长自身礼仪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在群内分享拍摄的亲子礼仪教育视频,展示礼仪教育的成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支持,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保障礼仪教育家园共育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三、从户外实践入手,提升幼儿礼仪养成教育效果

养成教育范文第3篇

一、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质时,我们认为思品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有别于小学其它学科,具有“教养课”的性质,它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我们的这一观点与有的论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修养课’”的论点不谋而合。

二、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初步归纳出了适合儿童特点需要的10种道德行为习惯,像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实,我们又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有关的理论,探究寻找儿童行为习惯的最佳发展期,然后把上述行为习惯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例如,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同范畴的道德行为发展是有别的,在“对人”、“对己”、“对社会”三个方面,对己方面的道德发展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发展次之,最低的是对人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发展。对此,我们在匹配过程中,低年级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中、高年级依次配加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内容。像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对他人”的特点,故而匹配时应注重把行为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高年级。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

对此,我们曾进行设问: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转绕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多次博览群书,深入到实践中观察,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确立了行为习惯的三个层次之后,我们又尽力做到对同一行为根据学段不同和强化次数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低年极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车后,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三、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

1.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

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起宏观结果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都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我们规定与家庭教育接轨;少先队对内有各中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让它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任科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矗”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学生标准》、《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班极标准》等,学校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雕塑公园护园小组”、“军休所红领巾大院”、“争磊集团实践基地”、“南关市场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4.注重多角度因村施教人们一直把因村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村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遇事就烦悉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要注意树六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村施教外,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起钱来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5.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四、开展养成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体会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果实。

养成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目标激励养成教育行为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把养成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品格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并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

所谓“养成”,不仅是指在课堂上受教育,而且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也自觉培养德性,使德性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和自觉的要求。“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

但是,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些人担心,它会妨碍主体性发展,而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会影响和妨碍养成教育的实施。

那么,养成教育与主体性教育是怎样的关系呢?主体.陛教育在养成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事实上,两者不仅关系密切,而且相辅相成。主体性教育不仅是养成教育的基础,也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而且主体性教育与养成教育还有着共同追求的目标。离开了主体性发展,养成教育就无法真正开展。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从2006年开始倡导养成教育,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他们构建“目标激励与行为养成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成为寓主体性教育于养成教育的集中体现。

二、主体性教育在养成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的自主性是表征人与其自身之关系的范畴,它是人的自我认同感、存在体验、自我价值感等诸种自我意识或个人主体意识的整合。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主体性教育则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过程。

1.主体性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与动力源尽管养成是一个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但行为主体自身内在的素质却决定了养成的水准和发展的水平。个体如果具备正确、积极的态度,在面对社会环境的种种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成为主体意识中的需求和压力,就会激发起学习和维持某种习惯的主观意愿,这种意愿就成为一种动力,并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习惯养成的成效。因此,人的内在力的发挥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主体性教育就是要通过培养主体性意识,激发内在需求和发展动力。主体性意识是行为主体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大学生只有主体性意识得以确立与提升,才能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身心状态和行为方式。以此为前提推动的养成教育也就不是单纯的纠正,不是一味的塑造,而是唤醒内在的良知,启动内在的潜能。否则,大学生就是被动的,必然是工具人。因此说,通过主体性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源。

2.主体性教育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和有效保障。从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过程看,“强化”与“内化”构成了养成教育实现的内部机制;而个人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强化”与“内化”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成教育的目标是把社会规范传递给大学生,并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纳入更高层次的轨道。究其内容而言,主要包含了三方面:规范教育、纠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规范教育属于起始教育、天然教育,是形成性的教育;纠偏教育属于补偿教育,是禁止性、限制性的教育;陶冶教育属于巩固教育、提升教育,是精神引领的感染教育。养成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统一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行为的强化与认知的内化,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养成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强化”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强化既有操作性强化与替代性强化,也有自我强化。而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它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鼓励,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行为能力形成的内侧。内化是通过价值判断、选择、体验形成价值取向、需要、动机、情感、信念、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一系列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并不完全以内省的方式运行,而是与强化过程结合同时运行的。内化与强化是行为能力的内外侧,缺了一侧都不能构成行为能力。说到底,养成教育是一种通过自我教育来完成的规则教育,并接受社会的普遍规则。

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概言之,主体性教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主体性教育是一个大学生完成从他治到自治、由他律到自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3.主体性教育为养成教育确定了目标与方向。从表象特征看,主体性教育与养成教育有着不同的追求:主体性教育追求的是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养成教育追求的是习惯的养成与行为的规范性。从本质上看,两者有着共同的追求方向与目标。主体性教育为养成教育提供了教育的方向与目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内在性的规定,而养成教育体现为一种外在性的规范,是一种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式与途径。高校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大学生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高他们主体意识,提升他们的主体能力,不断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无论是养成教育还是主体性教育,其教育目标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内在价值,并从传统追求个体道德的尽善尽美向提高文明修养、促进个体发展转变,同时更加侧重于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养成,最终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主体。

三、寓主体性教育于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2006年8月,学院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开始实施养成教育的新举措,提出“目标激励与行为养成相结合”教育管理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效果。学院在推行养成教育中,非常注重主体性教育,并将主体性教育融入养成教育之中。

1.以“目标激励”推动“行为养成”,构建养成教育新模式。“目标激励”意在发掘学生内驱力,强调自我设计,自主发展。学院推出系列举措,推动目标激励的有效实施。一是举办以“目标激扬青春”为主题的目标教育系列培训与讲座活动;二是建立“目标教育导师制”“目标教育团队制”“目标月汇报制”“目标激励制”等制度,来有效促进活动的开展;三是设计与实施《学生目标周志》,督促学生自身对每天的行为进行检验与反思,也促进导师对学生的熟识、了解,形成师生间良性的互动,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行为养成”就是要强化教育与引导,并且加强管理,严格约束,矫正不良习惯,树立崭新学风。学院制定了《学生养成教育管理手册》等完备的规章制度,让大学生明确要求、养成规矩。学院借助文化熏陶、言传身教、严格训练、活动影响等手段,鼓励大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和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性思考。

“目标激励与行为养成相结合”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于它不是把养成教育单纯地理解为规范与约束,而是把激励与约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目标激励”为先导,以学生的自我设计、自主发展为前提,突出了主体性教育思想。

2.建立养成教育责任组,探索多元教育主体的协作机制。学院建立“养成教育责任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长期存在的教学与思政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加强了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与协作,也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在制度上得到了落实,并促进了“目标激励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现。

具体做法是将不同的班级按照学科专业的类别进行分组将每个组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结合为一个合作工作组称之为“养成教育责任组”。责任组的主要职责是了解掌握本责任组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状况及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等方面内容,及时发现和处理班组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学生和班级进行沟通交流。

3.构建多样性的成长成才平台,促进主体性发展与规范性要求的互动交融首先,学院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辅平台,激发与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院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起不同的成才目标、方向与路径,同时,基于多元性智慧和多向性发展的需求,提倡“分类培养”和“特色教育”,根据学生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建立多种类型的成才辅助平台,如创新创业辅助平台、考研考公务员辅助平台等。其次,学院建成了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大学生服务大厅,促进与保障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服务大厅”下设学习辅导、素质拓展、培训深造、就业指导、创业孵化、心理健康、权益保障、生活互助等l0个开放式窗口,为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所涉及的各类个性化服务。

4.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自主性。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院以“三套车”的形式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也实现了主体性教育与养成教育的结合。所谓的“三套车”就是“爱心专列号”“家长直通车”“就业服务车”。

养成教育范文第5篇

1.中职生处在一个身心、思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中职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2.中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处于麻木状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上课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发短信,课后上网玩电脑游戏等。

3.职中生未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

二、造成中职生缺乏良好养成教育的原因

1.源于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当前部分家长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家庭教育能力有限,水平偏低,过分溺爱或专制都易使子女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进而集体观念淡薄。可他们将来却是这个家庭的全新希望,一个学生掉队,对一个家庭来说,失败的比例就是百分之百。

2.源于学校

(1)对德育认识的偏差。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在初中由于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使他们失去了进取心,很少考虑自身的前途以致产生,消极对待,自暴自弃,甘愿落后的情绪。

(2)教育措施不得当。个别教师对学习差或容易犯错误的部分中职生,较难把握尺度,易进行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等本不应该发生的一些现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另外还有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源于社会

社会上还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尤其是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中职生,导致其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奉献,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薄。

三、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

1.班主任以身作则从自身去影响学生,从日常生活细节上指导学生这些孩子刚进校门时,学习上曾遇到挫折,心理上更多地承受着漠视和偏见。作为班主任应努力做到人人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励学生,不计较他们的过去,用赏识的眼光给他们真诚的理解,呵护和帮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学生理解你对他的爱,就会用自己的进步来报答老师。比如,在医学课上,教育学生要不得半点马虎,要有严谨的学风,踏踏实实的做人态度;在法制课上,要遵纪守法,公公正正做人做事;在礼仪课上,不仅灌输一些仪容仪表的礼貌常识,杜绝奇装异服,浓妆艳抹,同时渗透一些健康的生活理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