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普通高校学风建设表征与建设策略

普通高校学风建设表征与建设策略

摘要:学风建设对于普通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学风建设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探析了新时期普通高校的学风呈现的新特点,剖析了当前学风建设存在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学风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风建设;建设策略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普通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探析学风建设的新特点,寻求学风建设的有效策略,对于发挥高等学校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风建设是高校工作的灵魂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1]。例如,清华大学的学风是“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北京大学的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浙江大学的学风是“求是”二字。每一所高校都无一例外地有自己的学风标示,用来体现学校的精神追求和治学态度。高校的学风弥漫于无形,显现于有形。学风对高校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风表现在治学态度方面,就是学习者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有无实事求是、不耻下问、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是以铁杵磨针、绳锯木断的毅力和恒心,进行刨根问底、质疑求真的探索?还是急功近利,偏安一处,止步不前?面对已有的学说和成果,是以新的视角,寻求突破,标新立异?还是墨守成规,优孟衣冠?在业已取得的成绩面前是戒骄戒躁,谦虚诚实?还是自鸣得意,踯躅不前?是学而不厌,集众家之长,砥砺前行?还是盲目自大,互存戒心,相互攻讦?这些不仅反映学习者个人人格的优劣、胸怀志向的远近,更关系到学习者能否成长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国之栋梁。学风表现在治学方法方面,常常凸显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是断章取义,一知半解?是注重创新,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兼得,还是拘泥于无足轻重的结果,沉浸于几个新奇的术语?是局限于抽象理论体系的认知与把握,还是既重视对理论体系的建构,又致力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彻底解决?这不仅彰显了学习者的科学素养、学术造诣,而且也关系到学习者创造能力的大小和创新活力的高低。学风建设是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工程,而学风则是学习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综合素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稳定性的一种倾向。学风的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是渐进的,间或也会有突变的现象。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一所高校优良的学风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积累、精心培育才能形成。优良学风一经形成,就可以不断地影响、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生,让大学生一踏进校门就能受到良好学风的熏陶,充满着期待和求知冲动,获得无穷的学习动力,使其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受益终身。综合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的学风建设关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二以发展的视角透析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新特点

面对文化多元化、信息全球化、交流快捷化的新时代,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即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愈发广阔,获取新知识、了解掌握新技术异常迅速。但正像他们鲜明的特征一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校后跟风转专业,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就业后得陇望蜀,频繁跳槽,这已经引起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这种现象固然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兴趣旁移、学习纪律松懈有关,也与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特点有关。那么,当前高校学生在学风方面有哪些新的特点呢?认真观察,深入分析,可归纳概括为六大特点:(1)表现不佳的学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前表现不佳的学生多是学习成绩差、家庭不和的同学,现在却有较多的学生蔑视课堂纪律,不按时上下课,经常迟到逃课,课堂上玩手机,作业不认真完成,考试作弊。(2)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学生高考成绩不错,高中基础也比较扎实,但在大学阶段成绩却严重下滑,留级、肄业、拿不到“双证”的大有人在。(3)干扰因素增多。以往学业失败者大多是早恋、校外兼职赚钱等这部分学生,但现在造成学业失败的原因还有迷恋于网吧、沉溺于游戏、误入非法教会、被骗加入传销等多种因素。(4)干扰因素前移。以前大学生的纪律松弛、学习成绩下降,常出现在那些因为过度考虑就业前景的毕业班学生身上。现在,在大二、大三的学生中已有部分学生因担心就业前景而产生焦虑、迷茫情绪,影响了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5)教师学生各执一词,相互抱怨。过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刻苦精神不够有抱怨情绪,但学生很少对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现在,一方面教师常常反映学生基础太差,自律意识不强,学习不用功。另一方面,学生常抱怨教师为人师表不够,爱生敬业不足,教学方法不活,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6)学生的矛盾心态加剧。学生是大众化教育的受益者,学生也深知就业的压力和创业的艰辛,却又不愿认真客观地做好职业规划,珍惜大学时光,孜孜不倦,用知识武装自己;自控能力不强,但又总希望学校对自己少管、不管,尽可能放大自己的自由空间。至于产生上述新特点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导致大学生学业水准下降的客观原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部分高校出现了下述问题,并影响到学风建设:教学资源紧张,服务设施落后,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建设滞后;激烈的生源大战,使得普通高校的生源严重不足,不得不降分录取,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留级、退学、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比例不断上升;结构调整艰难,专业转型迟缓,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使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专业口径较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有关的激励制度不够,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媒体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2]。其次,教学和管理理念的滞后是制约学风建设的瓶颈。知识的爆炸性增长,迫使人类的学习必须从主要依靠学校学习转变为终生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的授业解惑,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培育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客观事实是,教师由于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不活,不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分享,开展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而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间或运用多媒体教学,却也走不出“照屏宣科”的通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得不到激发,甚至还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又忙于教学和其他行政性事务,用于教育管理学生的时间较少,更多充当的是“消防员”“急救队”的角色;教学和科研严重脱节的现象司空见惯,真正的高水平教师忙于跑项目做课题,很难走到教学一线和学生教育管理的前台,在学生学业需要指导、专业方向需要定向的时候却得不到名师的及时有力的帮助;更有甚者,极少数教师的责任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采取放任态度,对课堂中的“低头族”不理不采,考试过程组织不严密,助长了不良学风的蔓延。再次,负面社会风气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不利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市场经济主导地位的基本确立,社会上出现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缺乏诚信等不正之风浸染着高校学生,对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基础教育的应试性弊端,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充分暴露。大学原本是一座知识的殿堂,而大学生则处于一个享有一定自由度、有更多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汲取营养、完善自我的阶段。这需要学生具有清晰的目标、顽强的毅力、高度的自控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家长、老师、亲戚朋友均把考试分数作为第一要务,家长为了给学生腾出更多的学习时间,甘愿把学生力所能及的大小诸事做完,长辈亲友为了激励孩子考出高分,不惜拿出重金许愿,把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学生成长的阶梯都是由老师或家长提前搭好,学生很少有自我设计的机会,更别说自我规划能力了。学生一旦走进大学圆了梦想,便在理想的真空中找不到新的方向,应试教育的综合症全都显现出来:学习缺少动力,生活不会自理,心理素质较差,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包容他人,不会换位思考,宿舍矛盾尖锐,与人沟通不畅,抗压受挫能力不强。在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有部分学生不知所措,迷茫惆怅,网游消遣,荒废时光,自暴自弃。还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异常,如逃避现实,封闭自我,抑郁恐惧,幻觉失眠,有的甚至有自杀倾向。

三普通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发挥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遵循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重视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进取意识、主人翁意识,要教导他们争做家之孝子、校之骄子、国之栋梁。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局限于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要以系统论为指导,做好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要从学风、教风、校风、机关作风等多个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风建设不仅要重视传统的考试环节、教学环节,做到严肃考纪,公平公正,严格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教风,还要抓好学科专业建设、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打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

(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

为了形成学风建设的常效机制,学校必须成立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主要职能部门组成的学风建设领导机构,对学校学风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职责,加强领导,及时督察。各学院也应成立以党总支书记、学院院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学院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学校布置的有关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各学院可以采用辅导员加导师制的工作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导师侧重于专业引导,学法指导,个性开发,学情调研。辅导员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服务,两者密切配合,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同时要发挥学生会组织、学生党团组织的管理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管理机构和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打造优良教风,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三)从常规管理做起,抓好学风建设的观测点

教学管理部门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从严管理,弘扬正气。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教育人,这是保证学风建设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之一。要在必修课、选修课、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上严格标准,正确引导。学风培育离不开“养成教育”,要紧紧抓住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放松,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作业上交情况、见习实训情况进行严格考勤和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3]。辅导员要掌握四个“数”,即留级退学人数、考试挂科人数、作弊人数,甚至还要掌握那些学习成绩异常变化的学生的人数。以此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兴趣,及时向任课老师反馈,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培育典型,挖掘典型,发挥榜样的带动示范效应

典型有正负两个方面,以正面典型为主。要积极培育典型,善于挖掘典型,发挥“标杆效应”。把那些在学业上表现突出、学科专业竞赛中成绩优异、社会实践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评选出来,把他们的事迹上网,形象上墙,喜报传家;加强学生党员基层组织建设,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好这批人,带动全体人;注意遴选优秀校友在校学习和成功就业、创业的经验,有计划地邀请他们回校为在校学生作专题报告,以真实的实例和切身感受,教育感召在校大学生,帮助他们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规划明晰的职业方向。通过不同层次的典型引路,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先进,就业有目标。

(五)加强实践,学以致用,实践育人,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自信

实践工作是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深刻认识专业,增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实践基地,丰富实践项目,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协调同步,共同发展,真正做到全面育人,通识专才。在日常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专业课老师多带领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参与同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任课老师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开辟新的实习基地。在学院每年度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要把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纳入总体考评体系,也可单独设立社会实践奖励项目,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围绕专业特点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三下乡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活动,以赛带学,以赛促学,加强交流,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亚东.高等学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7):3-6.

[2]杨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3):108-110.

[3]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66-168.

作者:沈建国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