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英美文学论文:本科英美文学教育变革讨论

英美文学论文:本科英美文学教育变革讨论

本文作者:郭建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的核心所在。通常来讲,《英国文学》只有60个课时,有限的学时不可能涵盖英国文学史上浩如烟海的作家作品,怎么选择作家和作品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下面三个矛盾。1.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矛盾。对于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以及一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史分开的教材,这样既有文学史提纲挈领的指导,又能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作品。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更适合选用文史结合的教材。文史结合的程度是一个矛盾。如果重视史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作品领悟得不深刻,那么人文素质的提升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过分依赖作家作品,那么学生对文学的发展脉络不清晰,也会影响作品的理解。如何处理史与文的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以史为纲领,以作品为依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一个文学潮流的讲解,要结合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当然在时间跨度上也要有所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粗讲的地方要放手,该精讲的地方要舍得花费时间。比如古代英国文学就可以略讲代表人物乔叟。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就可以重点讲解,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同朗读十四行诗,一同欣赏诗歌的美感。在讲解莎翁的悲剧时,可以以《哈姆雷特》为代表,讲解的过程一定要渗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仿佛穿越到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领悟哈姆雷特忧郁气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所产生的张力,更深刻地领悟莎翁的悲剧精神。浪漫主义时期适当细讲,因为这是英国文学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而且诗歌的阅读在篇幅上会减轻学生对长篇巨著产生的为难情绪。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虽然是重点,但是因为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熟悉,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讨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相对比较难于理解,在给学生讲解这个时期的文学史时,更要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会这个时期作品的共同面貌和特点。当然选择什么作家作品要看作家的影响力,也要看教师对作家作品的把握能力。2.长篇与节选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长篇巨著和作品节选也存在着矛盾。真正能够让学生原滋原味地理解作品,当然离不开对长篇巨著的细读。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每一个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要读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以长篇为丝线,以节选为玉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王守仁教授一直坚持英语语言专业的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原文,并让这种阅读成为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3]。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不防把教学重点放在节选作品的品读上。对特别能表现作家思想和风格的作品节选,要让学生细读,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性所在。比如《哈姆雷特》最著名的“tobe,ornottobe”选段,可以精讲,可以让学生背诵,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把选段的精髓与整部作品的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入地探索哈姆雷特独具特色的性格特点,以领会选段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的悲剧内涵,并以此为依托帮助学生理解整部作品的悲剧精神。当然,以选段为主要的文本材料进行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弃对原著从头至尾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选段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失去对作品的整体感,从而就很难领会整部作品的震撼力和审美愉悦。因此号召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部作品精读,并在期末的时候上交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并把优美的段落摘抄下来。在接近期末的时候,组织一次经典作品阅读讨论课,让学生讲述自己在阅读经典中的感动和感触。读书笔记与阅读课的发言将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部经典原著的细读,会将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喜爱作品阅读很多遍,每一遍的领悟都不同,这对提升他们的文学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阅读更多的作品。但是一定告诫学生不要蜻蜓点水,泛泛而读。3.经典与影视的矛盾。许多著作改编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对学生是个不小的诱惑。有些学生非常喜爱影视作品,从而放弃阅读原文。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下。利用学生喜爱影视作品的心理,可以号召学生观看经典名著的影视,甚至欢迎他们看各种不同的版本。因为影视作品源于名著,是对名著的当代阐释。比如《红字》就有1934年、1973年、1995年不同的版本,可以让学生观看后发现与原著有冲突的情节,并认真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发现霍桑的现代性体现在哪里,与当代主流文化的碰撞体现在哪里,甚至可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论文。

教学模式

1.立体式课堂的建立。在网络环境下,应该避免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建立以网络、多媒体为现代手段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立体式课堂。英美文学课堂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课堂是对时代背景、作家简介、作品介绍、作品分析、社会影响等几个环节进行讲座式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学生是被动的听众,知识量和信息量都有限;另外一种课堂是教师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图文并茂,视频播放的时间甚至超过课堂时间的一半以上。教师只是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地欣赏课件,学生的兴趣很大,但是缺少深入体会经典阅读的乐趣和价值。所以,文学的内在性质在这样花哨的课堂中得不到体现。在上述两种极端的课堂中,可以寻求一种平衡,运用网络手段,把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介绍、作品原著节选以及视频文件都放到网络课件上,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基础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好知识性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提问相关问题,检测学生对作品节选部分的研读情况,引导学生对作品所体现的审美特征、伦理价值追求、艺术形式、意境、意象以及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可适当引用一些文学评论,与学生一起从不同视角解读作品。在课堂的讲授中,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查阅文献,并与学生一同分享各自独特的阅读体会。这种阅读体会是个人审美和个人文学修养的体现,在古今文字作品中大胆地穿越和比较,使得文学的课堂成为高雅开放的文学殿堂的入口。这样的立体式课堂教学既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又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热爱。2.考核模式的改革。唐冬梅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考评模式的建议,并把考核手段分为测评性和非测评性两种[4]。立体式的课堂需要立体多元的考评手段。非测评性考核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读书报告以及学生的阶段性论文。而测评性考核放在期末的考试上。适当加大非测评性的考核比例,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分数上,适当奖励独立阅读经典原著的学生,使阅读蔚然成风。

教师素质

作为言传身教的文学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经典原著,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会。这种文学积淀和营养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最能够感染和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此外,文学教师还要具有丰厚的理论素养,懂得灵活运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进行作品批评,这样才能够开拓学生的批判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最后,文学教师不仅仅把教学当成职业、事业,更重要的是把教学和课堂当成艺术来追求,让课堂成为艺术的殿堂,不断探索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