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美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1篇

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与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各个领域与世界接轨带来的压力,正在高校的学子们为了在即将开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宽,胆略变得更大,英语是他们必然要攻克的堡垒,然而他们所瞄准的英语已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原著上了。他们的时间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就业,他们要学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为了考研,他们可选的方向有语言学、翻译学、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教育等等。虽然他们的专业仍然是“英语语言文学”,他们的学位仍然冠为“文学学士”,但在实际中花在文学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打折扣,他们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上,使本来已经很少的文学学习空间被挤占到更为可怜的地步。除了文学的特殊爱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学研究生的学生外,能完成外语专业规定的阅读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学教学自身的因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和教育对象的要求所致。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关注英语本科生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别,但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基于以上谈到的英美文学课的种种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teacher-centered”教学法也毫无例外地主宰了英美文学课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演讲者,他作为知识的源泉,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源源不断地灌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文学课来说,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文学知识的吸收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的理解只有靠交流——把个人的人生投入进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处处用透彻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

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愈加突出起来,本文着重分析了该课程的现状和定位,探讨了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并指出:文学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教材的框架,引入与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课时效益,把灌入式、传记式或评论式改为启发式和自主式教学。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学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人针对文学教材提出观点,也有人要把文学批评理论引入文学课堂。从这些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学者们严肃的思索,但其间的分歧也很明显,因此,有必要进行沟通,甚至是迅速地整合,以形成本科英语文学教育的共识,更好地进行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3]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2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网络

研究性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国外亦称之为探究式学习。在国内,研究性学习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教学方式或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中选择并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主体对学习对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包括态度、方法、成果等多元层面的综合表征”。与接受性学习不同,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毫不满足、追求完美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目标;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综合丰富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

生活中获得各种项目和制作为基本载体;以在教师

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学习研究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基础教育中进行推广和实践,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参与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学习。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同样适合于高等教育,很多专家和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一

趋势,分别开设探讨高校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网络的出现又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英美文学实证研究

我校2012年9月搬入新校区,每个教师都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校园网和因特网的链接,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以吴伟仁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下册中的Theodore Dreiser为例来进行实证研究。

1.引人入胜的情境

在准备阶段教师播放《嘉利妹妹》的影片片段,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左拉的《娜娜》的相关图像,帮助学生了解自然主义作家的写作特征和时代背景。看到这些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产生了学习和了解作家的激情,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机,他们就会主动探究。

2.提出相关问题

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先提出问题“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odore Dreiser?”“What influences his writing style?” “Whatare American tragedi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然后再要求各个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前所述,组长综合负责全面工作,其余4名组员各有分工,每个成员要根据自己的分工提出3~5个问

题,然后把自己的问题在群里交流,这样对于作家、作品、风格和主题每个项目都有18~30个问题,教师可以再根据问题的效度和信

度进行适当筛选,删除那些过于浅显的问题,保证问题的质量。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探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3.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后要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步骤。其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检索,搜寻与问题相关的网站和网址,力争解决问题。最后,小组讨论后找出最佳解决方案,进行整理形成草案,以备在课堂上呈现。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讲解,并且需要回答其他组员提出的问题。

三、问卷调查

笔者在对我校72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了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的优点。我们共设计了15个关于英美文学学习兴趣、态度和认识的问题,89.7%的同学认为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美国文学的积极性,与之前的普通讲授法相比他们对美国文学的兴趣提高了67.4%。上学期对文学失去兴趣的同学也开始关注起美国文学的学习来,小组合作的学习使学生感到不再孤立无援,有了难题后共同商讨,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我们发现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英美文学

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解决了英美文学难度大的困难。小组合作鼓舞了那些对英美文学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问题的探讨解决了他们心中的难点,使他们对英美文学学习充满了信心,因此,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值得高校文学教师探索。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1(1):49.

[2]邓景茹.高职院校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2(2):79.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王子与贫儿》 英美文学 教学设计

引言

《王子与贫儿》的原型是一个英国古老的童话故事,将两个身份完全不同的人进行身份对调之后,发生了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马克・吐温借助这样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主流社会的批判。马克・吐温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用幽默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展示自己的批判精神,《王子与贫儿》这部作品对他的创作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阐释,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捧腹大笑,但是笑过之后也会对其中的深刻含义进行思考。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的重要性

英美文学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各种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材,通过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利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底蕴。与此同时,英美文学教育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能够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作家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的经历以及创作成就。第二,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的介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词语词汇运用特色,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够明白英美文学创作的规律。第三,通过对具体的作品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有一个认知。由此可见,加强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王子与贫儿》背景的教学设计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坛上的一个代表人物,具有多重身份,是小说家、著名演说家、杰出作家,也是一名著名的记者。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之路与他的人生轨迹有很大的关系,十二岁时由于父亲去世,迫于生计,他只好辍学开始到工厂当小工,为了维持生计,他换过很多工作,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也当过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行业的时候,渐渐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写作,于是开始创作一些有趣的小品,从而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性的丑恶进行批判;从风格上讲,幽默与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正是由于写作风格比较独特,因此他成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且一些主要作品都已经有了中文译本。对他的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发现,从美国最初的资本主义形成一直到发展成为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都有马克・吐温的作品一路陪伴。由于经历得较多,他的创作也逐渐从轻快的笔调转化为辛辣的讽刺,再到悲观厌世。前期创作中,马克・吐温的作品以辛辣讽刺居多,而后期的作品语言比较激烈,因此他的作品成为很好的英美文学教学素材,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中,都可以见到他的文学作品。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创作中期的作品,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可以算作是过渡作品,采用童话讽刺的形式,对美国的资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十分猛烈的抨击,这部作品在美国文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地位,与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同样的现实意义。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十分深刻,对人的审美已经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对儿童的心理的刻画,十分生动形象,是真正做到了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看待社会,将人性中的矛盾、复杂描写得十分到位。《王子与贫儿》这部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两个主人公的错位,让他们与原来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现实环境发生了碰撞,在这种陌生的环境中,总会闹出很多笑话,展现人物的固执、善良以及人性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另一个是通过对人物形象在身份错位之后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进行描绘,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在生活上以及人性上的对立状态,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

三、小说《王子与贫儿》教学课堂设计

(一)主题思想设计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琐碎以及各种现象展现出来,为现实披上了文学的衣裳。马克・吐温非常善于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对各种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描述时,这种夸张手法的应用,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冲击力。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的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小说的主旨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马克・吐温对以汤姆的父亲为代表的底层社会的愚昧无知和贪婪残暴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汤姆一出生就没有得到过任何关爱,唯一得到的就是父亲的打骂以及压榨,虽然有好心的牧师一直循循善诱这个可怜的孩童,但是他的父亲却一次次地将他引到另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上,这种矛盾的生活使得汤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人性中的自私以及贪婪在汤姆父亲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残暴的行径背后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察和讽刺,这种夸张的背后也隐藏了底层人民的无奈,作者虽然也会同情底层人民的生活,但对于他们的狭隘以及贪婪心理的批判更为严重一些。此外,作者对资产阶级的昏庸无能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尽管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名望较高的君主,但是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判依旧很多,昏庸和无能成为这位国王全文的标签。作为统治者,其愚昧无知的态度使他丧失了对国家的观察和统治能力,统治者对自己所管理的国家没有充分的了解就盲目地进行管理,是作者极力批判的一个方面。夸张的手法在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尤其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的时候夸张手法更加明显,马克・吐温利用这种方式对丧失自己的人格、理智和良知的行为进行了控诉,对于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示同情,更对愚昧的统治者进行批判。这些现象在美国社会中十分平常,马克・吐温不愿意看到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现实。

(二)创作语言风格赏析

在马克・吐温的创作过程中,幽默以及辛辣讽刺是两大特点。在这部小说中,这两种语言形式也有所应用,爱德华与汤姆的人生轨迹的对比,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当两个身份互换之后,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闹剧,隐藏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作为一个贫苦儿童,汤姆过够了穷人的生活,他一直都渴望自己可以过上王子一样的生活,但是成了王子之后,他在奢华和浮夸的生活中调整自己,以便能够尽快进入角色。一个普通人能够顺利地成为一个国家的继承人,这无疑是对传统的贵族观念的一种巨大讽刺,这是作者对传统的出身观念的一种否定。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使用的夸张的表达手法,将这种讽刺加强,给人带来更多哲学的思考。爱德华在与汤姆交换身份之后,走入底层社会中,他切身体会到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作者使用了极为夸张的语言对他进入底层社会之后的生活进行了描绘,所以当爱德华在尝遍了人间疾苦之后,还是希望可以回归到贵族生活中,即使是曾经的贵族亨利也仅仅是用一种玩笑的态度来看待这位落难的公子王孙。这种黑色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道出了作者的重要思想,其实在平行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人与人之所以会有区别,在思想上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三)人物形象分析

汤姆和爱德华是这部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汤姆作为一名小乞丐,完全代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他和家人住在垃圾大院,以乞讨、偷盗为生,和王子同一天出生,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汤姆一直希望可以过上王子的生活,当最开始与王子互换身份被囚禁在王宫时,他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束缚和压力,因此想要恢复自由,但是后来渐渐习惯了王子的生活,他的行为表明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对上层社会的一种向往。爱德华作为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王子,一直深处王宫,非常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也希望可以尝试一下自由的生活,于是和汤姆互换身份,在平常的生活中饱尝了人间疾苦,亲眼看到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的艰难生活,这一切让他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不已。

结语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中期的一部代表作品,从本文的分析可知,这部作品中的主旨的体现于作者使用的文学创作方式有关,作者独特的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将主题刻画得十分深刻,这部作品因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中一直都是重要的教学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语

参考文献

[1] 李向红.用童话揭示历史 用历史寄托现实――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王子与乞丐》有感[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 张丽.浅析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的结构艺术[J]. 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6(02).

[3] 范川凤.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艺术[J].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94(03).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and probability of combining the British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new teaching model will be surely beneficial to the reform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and help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ully developed talents.

关键词: 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Key words: British &American literature;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each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22-02

0引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记忆和背诵来提高英语认知水平,过于专注于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教育途径,文学和语言教学是不能分割的,将英美文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人才。

1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英美文学是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好的语言材料。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自觉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亲临英语语言环境,感受英美文化氛围,与英美人交流,通过学习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材料,并从中学到许多平时阅读中难以遇到的地道的表达方法和活灵活现的生活语言。[1]

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吸收。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不仅能提高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克服在原文英语文学作品时遇到的语言、文化背景困难,既在语言掌握方面有所长进,同时扩大知识面和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尽力让学生充分接触文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赏析文学作品,这就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语境,使他们了解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

其次,英美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渠道。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极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人格高尚、志趣高雅、身心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学教学,而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惟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脚踏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2]文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最能体现人文文化的学科之一。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语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还能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提高品位,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文学修养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语言文化所代表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分清善恶、辨别真伪、甄别美丑;培养学生语篇的整体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欣赏水平、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文化信息进行深层次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首先,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根据教育部的新世纪教育规划,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将与国际接轨。今后中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分为九个等级,小学毕业要达到二等水平,初中毕业达到五等,高中毕业起码达到七等,高考要求学生达到八等,同时要求掌握3500到4000个词汇,高中毕业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将相当于现在非英语专业四、六级的英语水平。[3]大学生英语语言水平提高后,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相结合的条件得到了保证,我国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文化认知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为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相结合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并使其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次,师资力量建设的加强。教授英美文学作品对教师文学素养要求较高,不仅要精通英语的语言形式,熟悉中西方文化,还要具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能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逐字逐句地讲解文学作品,而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高校加强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学校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组织一些学术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同时学校采用有效机制吸引越来越多的有经验,有学识,有素质的大学英语教育人才,大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文学修养和科研能力都在逐步提高。

3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渴望,以及大学师资力量和素质教育的取向,都为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可能。“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改进我国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4]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层次上,英美文学的教学既可以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也可以从国外出版的教材中选择一些时代性、可读性强的作品供学生学习,不追求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追求文学批评的理论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教师可将读者反映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理解,鼓励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阅读和讨论,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使英语课堂成为启迪思想、开发心智的人文素质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通过文学鉴赏开拓视野,激发思想。[5]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多媒体和网络的利用也为英美文学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和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录像,或用光盘播放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充分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把英语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把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4结论

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感受与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培养具有综合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关于外国文学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探讨[J].学术交流,1999,(2).

[2]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

[3]刘焱.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将与国际接轨.中国新闻网,20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