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县域农业经营不足讨论

县域农业经营不足讨论

本文作者:段少远作者单位: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水利局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保障措施

1因地制宜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农业优势资源转化升级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巩固自治区、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目标,大力调优种植结构,在优化品种、改善品质结构上狠下功夫,重点发展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二是按照基地化、特色化、精细化、商品化的思路,科学统筹农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番茄、制种玉米、甜菜、亚麻、色素辣椒、酒花等特色农业及优势产业,实现了特色农业由小而全、多而杂向少而精、大而强的转变;三是立足农区畜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饲草,使全县种植业在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种植规模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和规模化,形成合理的“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

2坚持引扶并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大力培育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涉农龙头企业。突出产业增收,坚持外引内扶相结合,继续扶持天玉种业、金富祥亚麻厂等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重点推动亚麻厂技改扩能,实现了屯河果业番茄加工厂一、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带动农产品转化增值;和自治区与龙头企业接洽,成功引进一家年加工色素辣椒20000t、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可拉动农业经济产值近亿元的新疆红达辣椒制品有限公司入驻建厂。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县内外涉农龙头企业的合作,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了互惠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积极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订单农业的强大舆论声势和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推广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标准化技术,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证,真正地把拜城县打造成有特色、上档次、成规模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切实提高市场占有份额[2]。

3加强产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组织职能,协调龙头企业采用“合同协约利益联结机制”模式与农牧民群众签定生产购销合同。通过企业先期赊销农资、实行收购最低保护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等方式,强化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认真履行好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发展中的职责,制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登记办法及配套法规制度,对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范、整合,大力支持、引导和鼓励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购销大户、农业科技人员、农产品加工经销实体,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加快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自己的流通服务联合体,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目前拜城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仍然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降低了产品附加值。

2名牌产品少,产业链短

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经济效益一般。三是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存在“大而偏、小而全”的问题。四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产业链短,各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还未形成。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

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这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有了一些先进典型和做法,但从全县来看,农户和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不少乡镇仍停留在买断关系上,生产、价格、质量、服务等变化直接影响着联结的紧密和双方行为。

4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人们对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拜城县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总体效果较好。但在一些部门仍存在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给企业的退税、贷款以及促进发展的优惠措施在实施中落实不到位,有的机构还停留在层层传达阶段,没有过硬的措施。

5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认识存在偏差

如前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的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一些机构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进一些企业从事农业产业经营,他们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户耕地,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的是企业,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失去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来意义。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建议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一是强化学习。坚决破除僵化落后、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开创工作新局面。二是强化市场意识。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三是强化开放意识。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要求,扩大与县内外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不断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保守思想,争创一流,加快发展。

2稳定种植业规模,调优种植业结构

一是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按照“稳定面积抓产量、提高品质促效益”的思路,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全面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增产实用技术,强化技术培训,增加物化投入,狠抓田间管理,实现粮食提质增效目标,进一步巩固自治区优质商品粮食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二是按照基地化、特色化、精细化、商品化的思路,采取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农业发展全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甜菜、亚麻、酒花、酱番茄、小杂粮、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及优势产业,实现特色农业由小而全、多而杂向少而精、大而强转变。三是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使全县种植业在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种植规模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形成合理的“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

3坚持“引进与扶持并举”的方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按照“扶大、扶强、扶精”的原则,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搞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互惠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产销联结,形成稳定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农业订单覆盖面。二是继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工作力度。以粮食、特色林果业等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鼓励和支持区内外大企业集团来拜城县投资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拜城县粮食、瓜果、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水平和质量。三是积极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订单农业的强大舆论声势和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精深加工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真正地把拜城县打造成有特色、上档次、成规模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

4争取专项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建设内容充实、论证充分、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库,形成“争取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梯度推进、滚动发展的项目建设格局,确保引进一个项目,建成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千方百计创造良好招商氛围,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引“凤”筑“巢”,全力促进全县农业优势资源转换升级。二是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全方位、多渠道招商,有的放矢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整合工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建设成效。

5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认真履行好在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的职责,制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登记办法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等配套法规制度,对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范、整合,大力支持、引导和鼓励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购销大户、农业科技人员、农产品加工经销实体,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加快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自己的流通服务联合体,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

6创新政策机制,优化投资环境

本着发展生产,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及“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在发展工业这个问题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涉农龙头企业营造一个宽松、优惠的投资环境,及时解决现有不适合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体制性矛盾和机制性束缚,努力营造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7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全面打响品牌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告以及农产品展示会,对拜城县品牌农产品进行大力宣传,注重农业新品牌的开发,注重传统品牌的提升,还要利用名事、名地优势向农产品领域延伸,迅速扩大产品市场知名度。二是建立品牌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稳定生产规模。在巩固现有品牌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规模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品牌规模扩大化策略,从现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出发,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以强大的销售带动品牌农产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行品牌整合策略,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带建设,科学规划,加强整合,以品牌整合推进规模扩张。把实施品牌战略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三是以实施良种工程为契机,及时更新品质差、产量低的品种,有效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步伐,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积极实施商标注册、地理标识认证,切实保护本县农业品牌,确保本县特色农产品品牌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