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外来资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外来资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温州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范式,受到经济学界的肯定和各地的推崇。但温州属于典型的“内源型”经济,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温州与珠三角、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提出我们必须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大力吸收外资、内资、民资和游资,整合和集聚各种资源,优化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

关键词:外来资金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温州

论文:

一、温州与珠三角、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之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子,形成了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其中成效比较显著的,主要有“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途径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开创了地方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从而受到经济学界的肯定和各地推崇。这些区域发展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互通、互补之处,尤其是珠三角、苏南地区借肋外力求得自身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一是在发展源动力上。温州是在人多地少、资源稀缺、基础薄弱、国家几乎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发扬“四自”精神,从生产、销售小商品逐步发展壮大的,属于典型的“内源型”经济。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自有资本、民间资本借贷占温州民营经济比重高达70%以上。珠三角、苏南等地区经济发展则与吸收外资有极强的相关性。2002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165.89亿美元,珠三角占全省的88.6%;苏州市在过去的五年里利用外资188.6亿美元,年均37.7亿美元,而同期温州累计利用外资仅3亿美元,去年利用外资量是0.8亿美元。

二是在发展机制上。民营经济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是“温州模式”的精髓所在。在利益激励和机制约束的作用下,民营经济自发产生并不断发展,包括自发的资本原始积累、企业融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等方方面面。无疑这也决定了“温州模式”具有巨大的活力和生机。由此,温州模式得到各地的认可,掀起了一场学温州风,甚至连坚持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苏南等地区也兴起了学习温州热潮,竞相发展民营经济。相比较而言,珠三角、苏南地区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和高级人才,促成了各方面与国际社会接轨,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单纯依靠自身积累发展所无法跨越的。

三是在发展历程上。珠三角、苏南地区凭借率先对外开放的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大大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缩短了发展历程,区域经济社会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目前,珠三角已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例如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带,以广州、佛山、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带;原来以农业为主的表三角城市化加速形成,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并与香港、澳门形成了一个大的经济圈。苏南地区也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全球500强企业有84家在苏州落户。温州民营企业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依靠自发组织整合企业产权,其过程是相当漫长而困难的,这几年虽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但多数企业还处于“低小散”状态,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极小,资本结构原始而单一。

二、把握有利机遇,大力吸收外来资金,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各地发展实践证明,当我们身处一个开放的时代,加快发展必须借助外力,没有外来资金的进入,单纯依靠自我积累,地方经济发展缺乏强大的支撑,后继乏力,势必贻误时机。必须充分发掘当肖国际国内环境所赋予的各种有利机遇,在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机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挖潜力,大力吸收外资、内资、民资和游资,整合和集聚各种资源,借助各方之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

一要在国际资本流动趋势中把握机遇。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国际资本加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据有关机构预测,中国将迎来新一轮直接利用外资高潮,每年利用外资将上升至近1000亿美元。今后各地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面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形势,各地都在采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就我市而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已形成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机制,为我市扩大利用外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应该顺时应势,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当前最有含金量的机遇,把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作为加快发展最现实的发展途径,倾注主要精力,争取主动,形成效应,使利用外资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要在打造国际性轻工城中把握机遇。在温州产业结构中,鞋革、服装、眼镜、打火机、锁具等轻工特色凸现,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创建了12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温州打造国际性轻工城,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同时也面临一次绝好的外部机遇,由政府牵头、民营企业为核心骨干,瞄准国内外同行业的排头兵、领头羊,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促成若干个大中型轻工项目资本合作,竭尽全力将国内外有实力的轻工集团制造基地聚集在温州,并借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三要在吸收国内投资主体中把握机遇。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央、省部属单位,包括电力、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均由原来的国家计划调节机制转为市场运作机制。这些部属企业大多资金充裕、实力雄厚,如一个电厂投资就近120亿元,还有港口码头、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不仅投资巨大,并将根本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提高区域发展的承载能力。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些机遇,打破封闭保守、地区保护、条块分割等思想和体制上的障碍,想方设法、营造条件吸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温州投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四要在挖掘社会游资潜力中把握机遇。民间资金拥有巨大的资本供给潜能。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3多万亿元民间流动性资金。从地区分布来讲,温州是全国民资最多的地方,但资金太分散,外流到上海杭州等地置业的数量也相当惊人。在国家投资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温州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间资本投资潜能的挖掘。在新一轮发展中,温州更应该为发挥社会游资、富裕资金作用,探索建立有效的转换运营平台,促使民间分散闲置资金获得高度聚集,将其引导到产业投资上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适应经济国际化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市对外开放的机制和环境

一要认真谋划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构筑大都市框架。围绕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一港三城”的宏伟目标,倾注主要精力,对涉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作全局性宏观谋划。以战略发展的思维研究温州、规划温州,突破省管县、市辖区的城市管理模式和各县、区“诸侯割据”的局面,切实解决事关发展大局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构建新的大温州框架。

二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的合理定位。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市场、企业的各自定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化,推进市场规范化运作。政府要从一些直接管理领域退出,归位到宏观政策环境创造者角色,系统地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涉及的政策、体制、环境等重大问题,提高吸收外来投资的综合竞争力。

三要加强投资软硬环境的建设。投资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制约问题,提升拓展开放城市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增强开放意识,加快同国际惯例接轨,在对外经济交住与合作中,一切依法办事,规范运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商业行为,保障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降低投资者商务成本。按照“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处处体现温州形象”的要求,改善我市整体对外形象。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交易成本最低、商业机会最多、市场秩序最好的投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