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殷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殷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外来兵器文化的输入—青铜矛

殷商以前,商朝的初期,就已能制造铜器了。战争中用的武器,留有不少与外方接触的痕迹。李济先生在《安阳》一书写道:“矛为输入品之可能性尤大”。在历史上与殷商同时期,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西亚及欧洲地区,矛已作为很多国家之间作战的主要武器。东自两河流域、小亚细亚与希腊本土,西到爱尔兰,军队在战场上都用铜矛刺击。最使世界考古学家震惊的发现,是安阳地区出土的殷商时期的兵器—矛头。其造型跟爱尔兰第三青铜时代出土的矛头比较,在形制上看不出有很大的差别;尤其表现在安手柄青铜矛的筒口上,筒口沿边有加厚的一圈宽条,两旁带有对称排列的一双系缕的半环以及矛的叶片与矛筒交界处的形态,来自不同区域的青铜矛呈现了同样的做法。这一比较所得的结果,引出了这两处出土的铜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互联系的可能性。

相同造型的青铜矛出土的地点,一个在欧洲西部的海岛,一个是近亚洲的东部海岸。“矛作为输入品之可能性尤大,在西欧区域以筒安柄的矛头,有很长的演变历史,这可由欧洲、西亚一带地下出土的很多较原始的矛型加以说明。考古学家在中国本土没发现过类似的资料。但此处所谓‘输入’,只是就观念来说。安阳出土的青铜矛头,完全是当地铸造成的;在我们的发现中,有制造矛头的土范。战场上以矛刺击作攻伐的观念虽来自国外,但很快地就完全融入了中国的兵器系统。这是中国采纳外国文化成分而进一步发挥它作用的历史最早、最实质的例证。”同时,我们根据殷墟的发掘,又可以看出代表远东的成长在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因与中亚游牧民族的接触而发生若干重大变化。

接触的性质可分两种:一种为和平式的,另一种为战争式的,留下来的文献及保存在地下的资料,以有关战争式的接触痕迹较为明确。殷商时期的兵器中,矛的造型是可以表明殷商与西方有过接触的印迹。“殷商时代的中国文化,有些部分显然曾经透过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受了两河流域及小亚细亚一带的影响”。通过以上李济先生的推断我们可以看到矛这一兵器作为外来文化的输入。除此之外,殷商杀人殉葬的习惯也是受西方习俗影响最明显的社会行为。人祭活动源起应以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最早,即公元前3000年前后,见于这一区域青铜时代的初期。这一野蛮残忍的风气开始兴起后,很短的时间,就波及爱琴海一带,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实,凡是青铜文化所能达到的地方,杀殉的风俗也就传播到了那里,所以起源于两河流域早期王朝的这一残酷野蛮的习俗,千余年后才传到了远东区域。”

因而殷商时代留下来的这习惯,是受了两河流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殷商文化的丰富性源于殷商文化的包容性。殷商青铜器造型艺术对后世各种艺术的造型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文作者:崔波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甲骨文与殷商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