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验影像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实验影像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验影像概念及发展进行溯源,简要讨论它与电影艺术的亲缘关系及相互影响。

关键词:实验影像;电影艺术;新媒体艺术

“影像艺术”英文“videoart”,其最初指60年代,艺术家采用便携式磁带摄影机制作的录像作品。当代的‘影像艺术’,其技术与艺术理念发生着变革,早已超越了本义,不断与行为、表演、装置、互动、新媒体艺术结合,有着极强的先锋与实验性,其涵盖了所有动态视频或静态图像不同形式的作品。新媒体艺术家刘旭光对其界定为:“一切流动的影像都可称为‘实验影像’,从美术史角度看,从有研究材料,拼贴艺术以来不断增加画面的高度,然后走出画面,走向空间、走向大地,行为、影像、装置交互、互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整个是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已成为一种主流艺术语言,影像的渗透力要强于其它艺术媒介。”影像文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物质力量,其商业和艺术价值不断凸现,实验影像是伴随着电影而生,其技术原理和制作设备与电影艺术不可分割,它对电影的发展有极大影响。相比较而言,主流电影更具大众娱乐性,注重于故事叙述;而实验影像在艺术审美和技术表现上,更具先锋实验性,注重于形式创新或思想传达,打破了传统电影美学观念,在影像记录的本质特性、现实美学、传递方式、表现手法、媒介跨界等问题上探索得更为深刻。

一、国内实验影像发展现状

近年,新媒体艺术已成热门,艺术家或是热衷于影像本体研究,亦或热衷于影像技术表现,再或是热衷于影像美学观念的继承与革新。从国内实验影像形态来看,它继承发展了电影百年来各阶段的艺术样式,大致可划分为三类:一是对百年影像观的继承,将实验电影表现手法运用于创作中,强调影像技法的实验与技术性,如早期的故意失焦、晃动、意识流、胶片刮痕、老电影风格等,无论是通过影像观念还是技术上刻意使观众注意力疏立于影像的拍摄、剪辑等技巧方式;二是强调影像本体记录性质或偏向现实美学探讨,通过直接记录传达思想;三是强调创作者主观感受,通过媒介形态融合,在表现形式与概念、互动与交互、艺术时空上实验,根据创作者的视觉经验表达艺术认识,或是对视觉可能性及媒介相互关系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创作者采用何种方法,它已成为当代青年艺术家们热衷的个人表达形式。

二、实验影像的发展脉络

实验影像与电影二者本同源,都以视觉画面为中心,它属电影的特殊类型,一般情况被划为艺术电影范畴。纵观其发展脉络,从艺术理念、技术革新及制作方式变化来看,它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其依靠传统胶片为媒介,可看作实验影像的实验电影胶片时代;第二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电视繁荣及便携摄影机的普及,磁带成为主要媒介,可看作实验影像的磁带时代;第三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后,作品依赖于数字技术,在媒介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艺术观念的继承与变革上都有较大变化,可看作实验影像的数字时代。这一划分笔者通过媒介的变化,只谈相对并无绝对性,而实验影像的发展,各艺术流派及文化理念对其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其创作内容、手法、表现形式都极为宽泛,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泛艺术特征,鉴于此,笔者本文只梳理实验影像在技术媒介变化下的发展脉络。

1、胶片时代的实验电影阶段

二、三十年代,由于社会文化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实验电影在欧洲快速发展。此时期,电影理论家积极探讨电影本体问题,追问其艺术地位,大量借鉴其它艺术门类诸如戏剧、绘画等,并与之区别。诸多先锋艺术家有着不同主张的艺术流派相继出现,如先锋电影、印象主义电影、抽象电影、立体主义电影等,它们虽有不同艺术主张与创作偏向,但也有极相似的关联:即主张反对电影叙事,提倡以纯艺术、纯视觉方式制作电影,提出“形式电影”、“光的电影”、“视觉音乐”等概念。早期以默片为主,画面重要性使得它与绘画存在本质联系,众多艺术家从绘画领域引进如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主张到创作中,其影像观更多是把静态画面转向动态画面,换言之,早期实验电影的表达是动态的美术。如法国立体主义电影代表人费尔南.莱热的实验电影《机械舞蹈》,由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形象构成,如帽子、白色圆圈、三角形、来回摆动的球体、棱镜分射出的光线等,画面被处理成立体主义绘画风格,讲求视觉性和节奏感。30年代,电影中心渐由欧洲转向好莱坞,叙事成为了主流模式,相应建立起更符合叙事的视听语言系统,实验电影转向学院派和先锋派。直到四、五十年代,却在美国快速发展,在继承欧洲实验电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手法基础上,对影像叙事的可能性大胆探索,主要在视听形式、叙事方式和内容本身三方面。五十年代末,如亚当斯•西特尼首创出结构主义实验影片、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题材和技法上的大胆与先锋、实验电影大师斯坦•布拉奇治对影像叙事的谨慎及题材技法的先锋表达等,其影像被看作是“地下电影”,渐渐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美国“地下电影(undergroundfilm)”运动。此时,影像以胶片为传播媒介,通过不同艺术流派与创作观念的推广,其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艺术理念。

2、磁带时代的录像艺术阶段

录像艺术的起点一般被认为是1963年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使用索尼便携摄像机在出租车上拍摄的纽约第五大道街景及咖啡屋影像,他结合电视屏幕组合的装置艺术《光影教皇》,被看作是拉开了录像艺术的序幕。此时的作品,更多融合各类流行文化和先锋艺术观,如电子音乐、波普艺术、激浪艺术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相应形式,录像艺术成为一种新的表现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其主题扩展到各类社会文化热门,它不仅关注视觉画面、技术、创作手法等传统实验内容,更把传播本身看作自身创作主题,关注传播的公共性、电视文化等问题,使得磁带时期的录像艺术表达上,更具有现场性、装置、行为和互动的特征。60年代到90年代,磁带技术和便携摄像机的普及,影像艺术创作一方面因制作方便简单走向个人化、私密性,另一方面它也突破了传统实验电影的表现,关注传播本身,在艺术表达上与装置、行为等艺术紧密结合,注重传播者、传播媒介与观者间关系的探索。

3、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艺术阶段

90年代互联网的崛起,影像艺术进入了数字时代,它与装置、互动技术、网络技术、剧场和音乐演出广泛结合,成为受时代追捧的新媒体艺术,其制作媒介依托数字技术,美学理念延续和继承了各时期美学观念,更继承了影像的前卫实验和先锋精神。新时期艺术家是科技产物的获利者,通过互联网、CG等先进设备与平台超越了传统影像的表现,虚拟影像的强视觉冲击,更多展现了影像艺术与先进技术的结合。可说,新媒体艺术已模糊了传统和现代艺术媒介的界限,成为了艺术发展的先锋,更因其媒介特性使其表现上兼具综合、互动、扩展的特征。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新媒体影像技术,结合投影和三维技术,以动态影像展现了《清明上河图》。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在不断的挖掘影像视觉表达的可能性,不断凸现商业和艺术价值。

三、实验影像与电影艺术的关系及影响

实验影像的媒介从胶片、磁带、数字技术发展到从实验电影、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它作为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思路转变:即从美术与电影的创作、完全独立存在的现场装置艺术、与所有艺术门类跨界融合的综合艺术,它的发展和形式内容不断变革,就如同探险途中走在最前面的探索者,其宗旨在于求新、求变、求怪;反传统、反理性、反文化,试图建立一个打破传统束缚的体系,总是带来新艺术样式和创作思潮,笔者认为这也许是它存在的意义所在,它不需要像主流电影更偏向大众娱乐性,反而注重艺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创作技法和内容上的大胆革新,给电影艺术带来更多影响与变化。

1、制作观念与创作的影响

实验影像前卫先锋的理念给电影制作带来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它使电影语言向多元化演变,如拼贴、组接、解构等手法在电影叙事中常被运用,如影片《弗里达》,导演大量采用人物动态表演结合静态图片拼贴方式;另一方面,它使电影向边缘扩展,如真人结合数字动画、多屏分割等手段在电影中也是常被运用。

2、视听风格与技巧的影响

实验影像的视听风格、影像技巧一向大胆,如光影、时空、叙事结构的探索,这对电影艺术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90年代曾一度风迷于形式表达,诸如《罗拉快跑》、《低俗小说》、《暴雨将至》等片子采用复杂叙事结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其实早在四十年代,美国实验电影人玛雅•黛伦的《午后迷惘》,最早开始采用此类复杂叙事,主要展现一个女人在午睡时的五次经历同一事件,这与90年代的多线索复杂叙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3、观看与传播形式的影响

实验影像对电影的观看传播也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它使电影的观看播放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电影的传统观看播放是观众聚集影院,而如今可随时在PC端、手机、电视、移动屏幕上观看,且它更为便捷随意。另一方面,它使电影的观看播放从传统的单向走向互动,电影的发展也更偏向不断满足观众的个人体验需求,从而催生互动电影的研发。

四、结语

实验影像不仅技术、设备、工艺方面进行革新,其对影像题材、主题内容、视听风格、音响等方面也先锋性运用,如今大量广告、MV及电影广泛吸收其创作观念与表现技巧。实验影像与电影区别在于,主流电影以故事叙事为主,传导观念或理念为第二目标;而实验影像则以情绪和理念先行,叙事只是辅助手段,甚至是反对叙事。尽管如此,实验影像和主流电影艺术是相互影响,二者有着共性特征,又有着差异性。

作者:李龙莲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实验影像发展重在对“本体”问题的研究——刘旭光访谈》,张敏捷,《ART概》2009年12月刊

[2]《实验电影与新媒体溯源》,李四达,《电影艺术》2008年02期

[3]《当代实验影像艺术的研究与探索》,胡玉宝,武汉科技学院报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