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析古建筑构件的构成设计研究

浅析古建筑构件的构成设计研究

摘 要:构成作为一门学科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形态以及提升其形态创造能力。文章以紫禁城宫殿中的太和殿为例,依据构成理论体系,从点、线、面元素和形式美法则对太和殿构件的形态进行剖析,从理性角度理解建筑的美,发掘古建筑文化形式美的深刻内涵,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构成设计;古建筑;太和殿

在汉语字典中“构成”的解释为形成,造成。“构”为结成,组合的意思;“成”为做好,做完的意思。构成常常作为动词出现。在设计领域,构成是指对形态进行分解和组合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过程必须依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征,使被创造的新形态符合人们审美需求。人们对构成最初的理解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20世纪初开始建立的量子学理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并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同时也影响造型艺术发展及研究。早期人们对构成的观念起源于绘画艺术,如俄罗斯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俄国的构成主义大约开始于1917年,它主张打破传统绘画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主张用点、线、面等抽象形态再现事物的特征。后期,构成在德国包毫斯设计学院的不断提炼与完善下形成了完整的设计基础训练课程,用于研究新形态的创造设计与表现。随着构成设计的不断完善,它演变成为设计类院系普遍开设的核心设计课程。中国也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了构成设计理论,将其融入我国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中,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设计理论也不断得到发展。构成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平面构成主要是研究分析具象形态,然后用点、线、面元素对形态的特征进行抽象表达。平面构成是在二维平面中,按照构成的形式及形式美法则对形态进行分解和组合,创造新形态的过程。平面构成与我国传统的基础图案课程有很多异同之处。图案是设计者根据使用目的,结合材料、工艺、技术及经济条件等,通过艺术构思,进行造型、色彩、装饰纹样等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制成。图案课程重视实用性、功能性,而平面构成完全摒弃材料、工艺和技术,追求纯粹的形式美感。图案课程是建立在具象基础之上的,是感性的、生动的,而平面构成更抽象、更理性。可以借助平面构成的理性分析,重新认识古建筑构件中的形态,也可以借助其构成的形式对古建筑构件进行再设计,创造出符合人们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征的新形象。我国古建筑是综合融材料、工艺和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古建筑从产生、发展至今历经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洗礼,无数能工巧匠倾注毕生精力为之书写成册。古建筑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产水平、工艺水平及风俗习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1]。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包括台基、木头圆柱、开间、大梁(即横梁)、斗拱、彩画、屋顶、山墙、藻井。古建筑上有大量传统装饰纹样,这些纹样独具匠心、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风采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是值得整理及探究的文化遗产。

1古建筑构件中的平面构成(点、线、面关系)

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太和殿为古建筑,其上为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为3层汉白玉台基,屋顶有仙人走兽,其开间11间,为建筑最高形制。该建筑长64.24m,宽37m,高26.92m,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架建筑之一。平面构成研究的是基本的点、线、面形态要素,把形态抽象为点、线、面,分析基本形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进行重新组合。太和殿建筑承重檐庑殿顶是梯形面,上下2层,宽大的梯形面为规则的面,给人以规则、平稳、理性和规范的视觉效果。屋顶下方是一排木头圆柱,圆柱为竖向的线条,线形较粗,给人们以垂直、端庄的视觉氛围。竖直等间距排列的线条,形成一个虚面。太和殿殿顶正脊的两端还装饰着一对龙形的吻兽。吻兽形态可以看成点,左右两边2个具象形状的点,给人以细节精致的装饰视觉效果。太和殿的上下两层殿脊上各有11个仙人走兽,以吻兽为点等距排列,点的等距排列会形成虚线的感受。太和殿建筑下方为3层汉白玉台基,台基上栏杆(勾栏)形成水平线条,线条向左右两边延伸给人以稳定、平和、安宁的视觉效果。太和殿建筑台基中间为踏道,踏道呈规则的矩形面,由前向远处延伸,形成空间的纵深感。太和殿建筑为一个点、线、面综合构成的形态,其中虚实相间、纵横结合,给人以高大、宏伟、宽广的建筑形态感受。

2古建筑构件及彩绘中的色彩

太和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最大的殿堂,建筑以蓝色天空为背景,重檐屋顶为金黄色的琉璃瓦,殿身及宫墙为红色,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太和殿建筑殿檐、斗拱、额枋、梁柱的彩绘以青、绿为主,中间点缀间金、红、黑等色。太和殿建筑下坐为白色汉白玉台基,建筑地面室外地面为灰色,室内地面为灰黑色。太和殿建筑采用黄色为主色,黄色是有彩色中明度最高的颜色,代表灿烂、辉煌,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太和殿屋顶的黄色是帝王的象征,也帝王的专属色彩,表示至高无上的尊贵。太和殿建筑采用红色为辅助色彩。红色是所有色彩中纯度最高的颜色,代表大气、喜庆、吉祥。红色最初是用来辟邪的颜色,后来逐渐具有吉祥、富贵、庄重之意。色相环中相邻近的颜色,称为邻近色,黄色和红色就是一对邻近色。黄色和红色从色相上来看,有一定对比度,都属于高明度与高纯度的色彩。黄色和红色常常给人们强烈的色彩感,带给人们华丽、鲜艳的感觉。黄色和红色同属于暖色系列,往往给人们温暖、愉快的心理感受。太和殿殿檐、斗拱、额枋、梁柱的彩绘中,少量的青、绿色称为点缀色。青、绿色与红、黄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色彩冲击,为了减少色彩的对比与冲突,会在青、绿色中间点缀金、红、黑等颜色。太和殿的建筑台基为白色,地面为灰色,对整个建筑颜色起到了很好的调和作用。

3古建筑构件图案的形式美

形式美法则是人们在观察和创造形态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常见到的形式美包括变化统一、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古建筑构件中图案就具有鲜明的形式美。

3.1隔扇

隔扇是古建筑构件中的门,用于分隔室内外空间。它不仅具有分隔功能,还是建筑上的装饰物。隔扇上常常出现精美的雕刻纹饰,纹饰题材丰富,有禽鸟花卉、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其雕刻手法也很多样。隔扇可以为整体建筑增添华丽姿色,极具装饰效果。太和殿隔扇的隔扇心有精美的三交六椀菱花纹饰。菱花是菱的花朵,形似莲花,菱花寓意运旺、财旺,象征皇权富贵。太和殿隔扇的隔扇心被三条骨骼线分割,一条竖向骨骼线,一条30°斜向骨骼线,一条150°斜向骨骼线,隔扇心被三条骨骼线等间距分割。在每个分割的空间内填重复图案,重复图案围绕中心点形成一朵六瓣菱花纹饰[2]。三交六椀菱花纹饰图案部分为实形,孔洞部分为虚形,虚实交替,变化多样。太和殿隔扇上三交六椀菱花纹饰构图是骨骼和图案同时重复,这种重复很好地体现了统一造型的条理性、秩序感和整体美。

3.2藻井

藻井是古建筑内顶部的构件,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只能用于尊贵的建筑物。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太和殿内宝座上方即有藻井,全称为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太和殿藻井分3层,分别为方井、八角井、圆井,藻井中心有蟠龙,龙头居于中间,口含轩辕镜。太和殿藻井上的纹饰种类丰富,有莲花纹、龙纹、凤纹、斗拱纹等[3-4]。藻井纹饰为木雕,雕刻凸凹有致,线条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太和殿藻井构图为蟠龙,作为图案的中心部分,莲花纹、龙纹、凤纹等元素围绕着这个中心点按照放射状排列,此构图为中心对称式。太和殿藻井外层方井内填重复龙纹,中间四边形与八角形交错出现,呈现出富有节奏感的变化。太和殿藻井空间的分割既体现了对称的和谐,又表现出变化的韵律感,给人以空间上条理秩序的美感。太和殿藻井内雕刻的纹样疏密有致,繁而不乱,既有重复,又有变化,体现出变化统一之美。

4结束语

中国古建筑是凝聚了当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智慧结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环境下,勤劳的工匠用高超的技艺水平,在建筑上雕刻下了精美的艺术作品。文章从构成设计的角度,分析古建筑的美学思想,通过理性的分析,探究建筑的形式美。借鉴古建筑中的艺术形式,结合现代设计的工艺和材料,能够使古建筑的艺术形式再一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杨红霞.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如何提高保护与利用水平[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69-71.

[2]王一淼.故宫古建筑外檐门窗样式与构造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3]杨婷婷.北京故宫太和殿藻井的图像学研究[J].中国民族美术,2020(2):94-99.

[4]张平,黄俊.新技术在仿古建筑施工中的综合运用:以西津音乐厅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19):205.

作者:乔宁  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