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节约水资源大力推进公众参与程度论文

节约水资源大力推进公众参与程度论文

摘要:缺水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危机。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世界第109位,也可以说是水资源的贫穷大国。在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水资源的缺乏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并使环境恶化。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水质恶化、水资源日趋缺乏。节约用水和污水处理再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节约用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要有节水意识(软件支持),二是要有节水技术(硬件支持)。全面强化节水宣传,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是实现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节水宣传教育参与程度

1.公众认识的误区障碍

节约用水的公众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和实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有关项目或有关行动,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而现实当中,公众的思想认识中存在诸多的误区和障碍,直接影响着节约用水的深入实施:

(1)认为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无限的。这种意识的危害在于如果我们没有节制地无限制开采,就会使环境的变化超过不可逆转损害的阀值,进而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2)环境的相互依存性认识障碍。仅凭浅显的感官印象或狭窄的学科知识来判断因果关系,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环境各部分之间、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微妙的平衡。

(3)水是自然资源,是无价值的。以为只有能换成货币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而现实当中人们难以用货币估价被转移和已造成的污染和资源衰减所造成的影响。

(4)即使有危机也不可能即时显现出来。对未来的线性外推和狭隘的经验主义思维,并不知道一旦一些事情进入“正反馈”,就有可能出现突变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5)技术的进步会处理一切。这是一种既饱含希望,又在制造危险的观念,其必然导致出一种单纯“迷信”,为急功近利者制造借口。

(6)人没有必要为后代考虑,那是“杞人忧天”。缺乏对人类整体最深层基础的观念,和十分自然而又最起码的觉悟。

2.舆论监督与行政机制的关联

据统计,以淮河的防污治污为例,自1977年至1994年,国家颁布的关于保护淮河流域环境的政策和法令就有十余项之多。但1994年7月的淮河特大污染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我国著名的七大水系污染也日益严重(见表一)。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至今已达8次之多。据1988年至1992年资料统计,黄河上游的人口不足全流域的10%,而平均每年引用河川径流量占黄河流域内及其供水区平均量的50%。上游地区用于农业灌溉的亩均灌溉水量为全国的1.5--3.2倍,长期使用黄河水灌溉致使耕地盐碱化,导致又必须多灌水用以压碱。而上游地区农业水价只是全国本以很低的平均水价的大约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据《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截止1994年的统计,我国已制定出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60多项环境标准,20多项环境资源标准,已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在国家现在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的过渡性过程中,造成上述不应有的状况,除历史和自然原因外,还有体制和行政机制问题。长于取水,短于节水;强于搞工程,弱于建机制;勤于组织运动,怯于调整利益关系。使当前水资源的配置,既无统一计划,又不讲市场经济效益,是做起来最容易但也是最危险,形式上管而实际上是抢的配置方式。上述分析的结论是:如果回避、推迟部门、地区之间固有的政策及利益强有力度的调整,就会使得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效力弱化和衰减甚至失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中体制上的矛盾,难以避免产生经济行为的政绩化和政府行政功能经济化的现象。因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要使各级政府的行为变得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调整其组织和权力的配置,建立一个对政府的政绩有真实评价的机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离不开政府的行为,而离开了监督的政府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一个超越权力和金钱制约的评价系统,能体现社会成本的经济效益或政绩的指标体系,用知识去监督权力,让公众有权了解更多的实情,发挥民主的而不是官僚主义、主观臆断的科学决策功能,把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意识根存于公众当中,这便是对舆论监督作用的最终定位。

3.强化节水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节约用水,是以社会节水、全民节水为目标。在宣传节约用水时,应立足于本地的水资源状况,充分考虑其开发利用的前景及城市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因事而地选择不同的宣传方式,针对公众节水意识上的认识误区及障碍,展开富有成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首先,要强化对政府官员的法律、政策和理论认识上的宣传,使其树立正确的节水和水资源的管理观念,在决策中自觉重视到节约用水。

其次,要面向公众,发动群众,把宣传节约用水的重点放在公众中间;放在基层。通过举办专题文艺晚会、进行知识竞赛、举办节水成果展览和举行各种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各种群艺活动,并注重运用板报、公益广告、宣传标语、有线广播、电视以及公共互联网等媒体形式进行常年不懈的渗透式宣传,逐步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第三是要立足长远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应当把我国现实的水环境及水资源状况纳入中、小学教育,使公众从小就接受到水忧患意识的熏陶。经常性地在广大中小学生中间开展主题性质的征文、讲座、歌咏比赛、夏令营和郊游活动,使公民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节水观念。

第四、舆论媒体有关部门及时接纳并受理对跑、冒、滴、漏浪费水、造成水环境污染的行为的严肃查处,及时予以曝光,进行深层次地追踪报道,抓好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以引起公众的充分观注,逐步形成全民节水、人人节水、爱水、珍惜水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强化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应确立起“面向公众、重在基层、从中小学生抓起”的长远目标,以适宜的方式,较低的投入成本,取得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超级秘书网

4.公众参与途径探讨

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众的觉悟和道德,即环境美德。二是研究开发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塑造公众的环境美德、开展充满创造力的群众性自我教育运动,为实施公众充分参与探索了可供选择的途径。

(1)自愿责任。把保护水环境的某一具体内容当做公众自己的自愿责任,为实践自己的诺言而开展行动。

(2)“蓝天碧水”行动。主要参加者以中小学生为主,可由自愿的社会公益者出面组织。以轻松自然的风格,进行文艺演奏和演出、绘画、签名等活动,让公众与孩子在一起感受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引起人与人的共鸣。

(3)监督新闻媒体。可分阶段展开调查统计,对各媒体、报刊对环境与资源的关注程度、报道条数、篇幅进行统计打分,并对其动向进行研究、剖析。每年向获环境意识最高得分的和最低得分的媒体及记者发出衷恳的感谢和建议。

(4)创立相关主题为宗旨的基金会。资助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并开展其他相关活动。

(5)写作出版相关的内容和科普、启蒙读物。

(6)组织举办节水知识讲座。主要针对是中小学的教师及师范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7)组织建立节水志愿者网络,交流节水经验、传播有关信息。

(8)进行节水讲演和多种形式的研讨会社会宣传活动。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因此,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