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标志和动因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标志和动因

1引言:

一个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状态,它不仅仅能够准确的衡量一个社会的发育程度、自我管理能力。更是影响政府管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全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取消了市场化,政府的权利已经渗透到城乡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中,最终引发我国政府整合社会的能力下降、社会生产成员缺乏积极性、行政组织运转效率低下等危机。出现在政府工作人员中的弄虚作假、奢侈浪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加强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2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很多国家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进行考量。在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标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

2.1、社会力量成为完成公共事业的主体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公共事业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到来。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共事业基本是一国家资产的存在与支持为基础的,政府垄断性、统治性极强。特别是在制度的安排上更是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了障碍。而一旦社会力量转化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一定会使得国有资本向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转化或者融合,一定会使得国家的独资管理向社会注资管理的方向转化,一定会实现国家集中承担风险向社会分散承担风险的方向转化。可见,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社会力量、国家力量各自的比例直接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程度。从这一角度来看,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实施与完善将大大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和压力,加大社会对公共事业的各项投入,从而使得公共事业实现社会管理的最佳状态。

2.2、公共事业组织转变为社会公共事务的承载体

在传统的政事一体化的制度情况下,政府重视将事业组织作为自己的下属部门,并对其进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决策、统一认识编制与管理、统一经费收支。这种统一管理的机制充分体现出政府一手包办、统揽所有公共事业的局面。正是这种状态使得事业组织的独立管理的身份被剥夺。可见,实现政事分开将对公共事业社会化发展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环节也是加强公共事业组织服务职能的基本环节、重要环节。在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过程中政事分开的基本原则彻底将原来存在于政府部门中的管理不好、不能管理的公共事务剥离出来,转移到社会公众身上,实现了公共事业组织的独立性身份。可见,政府将公共事务的让渡与转移程度的大小决定着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2.3、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参与力量是不同的志愿者

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化需要不同行业的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这也充分体现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程度高低。回顾众多全球不同国家公共事业组织的情况,基本都存在社会志愿者的服务与支持。志愿者提供公共事业服务并不是为了获取报酬,主要是为了提高准公共事业管理的整体效果,实现社会的公益性。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的志愿者已经成为推动公共事业服务的中坚力量。例如:在美国,每年将会有超过公民总人数的50%以上来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每年为美国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了2600亿美元,这一数据相当于在美国的900万全职员工一年所创造的价值。再例如:在英国,每年参加志愿服务的公民超过了一半,工作与服务的时间超过了10亿小时。可见,在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中,志愿者人数的多少与服务的大小是直接体现其社会化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

2.4、公共事业组织的主要收入渠道是社会补偿

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中,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常年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支持,而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实现与发展彻底打破了这种吃大锅饭的格局。因此,公共事业组织的中收入中,社会补偿的所占的比例大小将对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程度造成影响。在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来实现其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依赖国家财政过活的事业组织已经无法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自身生存能力较低。因此,一旦国家由于财政资金不足而无法提供必要的资金时,事业组织一定会陷入到资金短缺的危机中。一方面,公共事业组织在不断提高准公共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来自于消费者的费用补偿;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断地锤炼自己得到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在赢得广大公众支持、信赖的情况下实现捐赠补偿。可见,社会化使得公共事业组织能够获得较高的经费补偿能力。

2.5、公共事业组织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创新源泉。

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是公共事业组织中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这些资源拥有较高的独立性、自治性。公共事业组织就以第三种力量的姿态活跃在现代社会中,就如同黑暗中的启明灯,点燃了无数灯光。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构成了社会服务产业、吸纳就业渠道、形成事业市场等。例如:美国的高校、交响乐团、社会福利机构等中的大部分都属于公共事业组织。再例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在公共事业组织中的就业人数已经占到服务业全部就业人数的八分之一。因此,衡量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公共事业组织社会服务的贡献率。

3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动因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转变不仅仅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也不仅仅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而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组织关系的重新定位与根本性调整。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动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3.1、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国实践的经验表明:在传统的准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模式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这是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浪费。一般而言,社会公众对于准公共产品产生需求愿望到政府开始在大范围内供应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比较复杂的过程。这就在时间上产生了偏离,社会公共产品明显滞后与公众的需求。政府为了保证准公共产品的公正性,总是根据公众的平均需求来制定政策。这就在公众中产生了偏差。

3.2、有效降低成本

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中,公共事业组织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因此,总是将管理与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在政府财政拨款上,十分关注财政预算的情况,由于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而忽略了成本管理,这就使得广大消费者、纳税人无辜地承担了很多额外成本。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有效地降低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成本,并彻底消除了事业组织妄想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来实现经营成本的途径,使得事业组织的管理者不得不从思想上、认识上注重成本管理、注重降低管理费用。可见,降低成本为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3.3、效益得到提升

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一直存在,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和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垄断性,优质的社会资源很难顺利进入到公共事业领域。国家与政府的垄断彻底使得公共事业组织丧失了提高效率的动力。因此,作为衡量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两大重要标准: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管理目标良好,公共管理事业的社会化将有效地降低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成本,提升事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价值的最大化。

3.4、事物的分化

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生活中、生产中的公共事业逐渐增加,但是,政府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根本无法承担这些食物的管理。在压力中,政府只能将那些准公共事业转移到社会上,这也就实现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客观需求性。总之,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是对政事一体化的破解,它的推行将使很多民间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涌入到公共事业这种,从而为促进公共事业大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杨欣昕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