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毕业生就业论文:相关法实施后省域就业形势及策略

毕业生就业论文:相关法实施后省域就业形势及策略

本文作者:黄必义作者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福建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福建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不足16万,到2012年已突破23.6万。[4]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以及金融危机对福建外向经济发展影响的持续发酵,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岗位紧缩。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福建省劳动力市场仍将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

2.结构性矛盾突出。福建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的规模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比例已超过50%。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却没有与工业化相匹配,福建省工科招生规模偏小,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传统行业的偏多,面向新兴工业较少。导致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人才。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望较高,现实差距较大,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找不到理想工作。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福建大学毕业生最愿意去的地方过分倾向集中在东部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最不愿意去的是其他区县,不少人仍然青睐“铁饭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并不成正比。尽管福建省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于全国水平,但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许多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仅为63%,且随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而降低。同时,福建省本科生毕业半年平均月薪仅为2337元,大学毕业生在福建省就业最多的是300人以下规模的雇主,有44%的本科毕业生被规模在300人以下的雇主雇用。有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导致毕业后半年内就有离职经历的比例偏高。[5]

4.就业难度增加。《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改变了许多用人单位的管理理念和用工模式。许多单位为了节约成本,由以前大量招聘、大量淘汰、重视毕业生的学历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很多单位都要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找工作则往往抱着“先就业,后择业”想法。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如果不与劳动者在开始工作的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就须支付双倍工资,这无疑会加大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因此,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就业难度较大,择业时间较长,岗位不够稳定,跳槽现象突出。

对策与建议

客观上来看,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人策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要解决福建省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问题,我们认为:第一、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工程,政府应当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出台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招收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加大工作的力度和经费投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和西部地区就业;成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基金,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尽快修订劳动合同法,完善市场机制,疏通就业渠道,降低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强对服务业、建筑业中的民营企业的监管,落实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切实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第二、高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将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坚持就业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当地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开设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性专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销对路的社会所需人才。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推进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结合专业教学,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第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的使命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性人才。针对不少高校“重专业技能培养,轻综合素质提升”的倾向,各高校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顺应市场需求,加强对毕业生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处理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适应企业文化能力、学习能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科学开设课程,在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社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人才。第四、强化职业规划,提升实践经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学生本身,即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与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实践经验不足密切相关。因此,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日起,学生就应充分认识就业形势,了解相关行业的情况和真实的就业环境,立足现实,设计好职业生涯,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并根据职业规划和行业、岗位的录用标准来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