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石油地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范文第1篇

我国的石油地质教育,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步伐而快速发展,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地质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石油地质教育的发展与全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大体一致,从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体制改革实现了量的飞跃,如今更进一步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我国的石油地质教育不仅规模得到扩大,服务面、教育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面向世界、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从教育角度来看,如今石油地质教育的学生规模更大,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高职等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剧增,专业设置逐渐突出实用性和交叉性,边缘专业、交叉专业增多;教育体系开放程度提高,交流与合作增多;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广,供不应求;教学设施、环境得到改善、改观,治学环境得到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石油地质教育还存在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的要求,学生规模的扩大高于办学水平提高的速度,教育理念、目标需要深化和落实,教育机构发展与国家发展、国际需求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机构间交往仍不够充分等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石油地质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石油地质教育发展的途径

1.弘扬传统

石油地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领导、学者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他们为石油地质教育付出了心血,很多优良传统需要在石油地质专业建设中予以继承、弘扬,发挥老一代石油地质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尤其要继承本校的办学传统,传承历史,以打造品牌专业。

2.开拓创新

以高职院校为例,高职石油地质教育主要为石油企业输送第一线生产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国家石油勘探的重心转移趋势和本地区石油企业用人需求等实际情况,经过调研和讨论对石油地质专业进行适当调整,使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特点,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实用人才为指导思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追踪石油地质学科前沿,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地质基础,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才培养与石油工业发展完美结合。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石油地质专业应在教学前一部分重视基础课的教学,在后一部分根据行业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从油气勘探地质、信息综合勘探以及油气田开发地质等方向培养专业性人才,以理论教学、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课外教学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教学应突出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专业基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强构造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重要的课程而精简较为不重要的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或实践研究,并加强与油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以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以订单式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即与企业合作,由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而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岗位。订单式培养模式应适应石油勘探发展的要求,适应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增加企业需要的课程,例如考虑到海外服务的需要开设国际地球物理勘探,增加法律、小语种外文等方面的课程。

3.科学发展

石油地质范文第2篇

制度是行为的重要约束法门,针对石油地质档案保护而言,由于其记录了勘察、设计、施工等各项活动,保存价值显著,是一种重要的科技资料,故必须要完全档案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在新形势下,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其规范化与科学化水平。在收集档案材料时,必须要做到及时,坚持整齐原则;在审核档案时,要依据证据来开展工作;在整理与收集时,要保证其严谨性;在借阅时,需遵循档案借阅条例来进行,通过批准后方可查阅,当出现外借时,则经由上级领导批准后方可借出。再者,管理人员必须要从时代要求出发,及时更新档案,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二、规范石油地质档案管理操作流程

首先,在对石油地质档案实施规范化管理中,必须要完善相关制度,以实际出发。譬如完善归档制度以及用户身份确认制度,从而提高石油地质档范的规范化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标准,强化石油地质资料归档接收,做好库房管理,完善借阅利用,统一档案馆各区域处理手段与储存格式,规范档案保管、使用以及收集等各个,预防在档案转换过程中出现破坏、遗失等现象。此外,针对文件制作与检索而言,其要与档案管理同步,最大限度地实现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目标。

三、提升石油地质档案馆人员综合素质

石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政治性与政策性,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在石油地质档案保护工作中,需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立足于当前管理现状,首先要优化管理人员分配,选择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同时其在实践工作中能坚守自身原则与立场。具体而言,必须要强化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拓展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另外,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档案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工作责任意识,不断提升档案收集、鉴别、整理、装订等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石油地质档案整体保护水平。

四、健全档案管理网络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想促使石油地质档案管理满足现代化要求,必须要完善档案管理网络,应用办公自动化管理机制,提高档案整体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要求越来越高,健全档案管理网络,对档案管理与统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强化硬件方面工作的基础上必须要做好基础数据的录入。具体而言,对相关软硬件要定期进行检查、升级以及维修,检测相关设施,并监测网络服务器,做好维护与清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可以设立网络安全监督员,对存档文件进行备份与更新,强化身份验证以及数字签名等。基于应用这些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安全性,确保电子地质档案储存、传输的保密性、持续性以及严谨性。与此同时,在对石油地质档案进行办公自动化管理时,必须要以相关要求为依据,禁止擅自下载与修改,预防石油地质文件被非法使用或修改。

五、强化石油地质档案分步推进式管理

立足于实际需求,基于把握总体规划目标下制定分期方案,循序渐进,从而提高石油地质档案保护水平。具体而言,首先要重视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环节,完善系统管理平台,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自动化办公。再者,对石油地质档案数据作积累处理,明确阶段性目标,执行分步推进式管理,最大限度地提升石油地质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从整体角度上来讲,只有管理好石油地质档案资源,才能发挥其潜在的利用价值,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六、结束语

石油地质范文第3篇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石油地质类型进行深入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之前,需要着手研究区域构造条件和形成条件等控制作用,以及研究地壳运动沉积的周期性、旋回性及基底结构等,最终判断出有利的含油区与生油区。一般来说,石油地质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生油层。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而由烃源岩结构组成的底层就叫做生油层。生油层一般可分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二是储集层。它具有两个特征:具备孔隙,以容纳流体物质;具备孔隙间的联通性,可渗透和过滤流体。储集层一般分为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三是盖层。即封隔储集层以防止油气上溢的岩层,其主要的结构特征是:孔隙度低,可明显抑制流体的渗透,并及时阻碍油气溢散。就生油层的沉积环境或岩相来看,最有利于产生石油的区域是有利于生物繁衍、保存以及有利于石油岩发育的环境。而油层分布集中且广泛的区域,除了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之外,还包括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另外,一般的盖层岩石类型包括盐岩、泥页岩、膏岩、致密灰岩等,对于盖层的勘察,是石油地质勘探的重要依据之一。

2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在石油地质类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一些较先进理论,如烃源岩研究、湖相层序地层学、金属-有机质相互作用原理、基底构造对圈闭的控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指导着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石油勘探应用价值。

2.1烃源岩研究评价沉积盆地的油气潜力,需要深入了解烃源岩的分布状况。层序底层学方法和气候模型都有利于判断及预测烃源岩。首先,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了解盆地演化、有机物分布、沉积环境序列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运用气候模拟及地理变化知识,可以检验气候资料、有机质产量及保存的对比关系;可验证模型能否模拟一些关键性的变化;可评判过去及现在不同的气候预测条件;可通过对比地质资料来进行不同阶段气候模型的修正。

2.2湖相层序地层学层序底层学发展至今,已经具有研究陆相沉积环境的趋势,可利用钻井相关资料,结合沉积或侵蚀间断面以及特殊的岩相段,来确定各个湖相层序。具体来说,在海相沉积环境中,海平面变化和沉积补给是控制层序发育的两个主要因素,而构造和气候则影响着湖相层序的发育过程。

2.3金属与有机质相互作用原理目前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金属的沉积与有机质有关。金属与有机质相互作用理论应用于石油勘探之中,尤其对于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意义重大。这一关系有利于勘探人员判断出:有油气的地方矿化作用发生的温度,与卡林型金矿的矿化温度相比要低很多,这有利于捕集石油的保存;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勘探技术适用于“卡林型”油田的发现;导致油气迁移和捕集的热液系统,与引起金矿化作用的热液系统属于同类;石油捕集和金矿化的空隙均是由热液碳酸盐溶解作用造成的。2.4基底构造对圈闭的可控性通过对由基底控制的油气圈闭进行分类,可划分20类,由此提出基底断块模式这一概念,即油气圈闭大多是由一定地质环境下的基底控制。通过这一理论可以寻求油气开发的途径,并相应降低成本。

3石油地质类型研究的创新点

3.1可膨胀套管技术研究可膨胀套管技术诞生于80年代初,用扩管器将异型管扩张成圆形再使其依靠井壁,下入井内,至遇到水层或破碎带而无法正常钻入时,可达到封堵水层或破碎带的目的。割缝膨胀管,则是90年代末由美国研制出的新型产品,具有更好的封堵破碎带效果,同时它比异型管更容易扩径,可减少上部井眼的尺寸及套管层数,有利于便捷解决复杂井段的井壁稳定问题。而当前,膨胀式割缝管和实体套管的开发,也已经应用于钻井勘探工作中。

3.2新型技术研究在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基础之上,实现创新型的技术研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岩石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多次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等等。技术链要从勘探向开发延伸,通过研究石油地质类型来全面提高石油勘探的水平。由此,多种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形成一条完整的物探技术链条,进而提升我国的石油勘探竞争力。

4结语

石油地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油;地质;勘探

0引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获得了飞跃式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是为了查找和探明油气资源,使用各种勘探技术获得地下储油、生油、油气运移、保存、聚集等各类地下状况,探明油气田的面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了解油气层情况以及生产油气能力,对含油气远景进行综合评估,为国家原油储备以及生产相关油气产品提供数据准备。目前我国的石油现状,油气后备资源可采储量少,西部及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石油地质勘探面临较大压力,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式和资源紧缺情况下,加强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现状

1.1钻井技术。钻井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是石油地质勘测各个环节中花费最高的环节,具有投资大、技术难度大的特点。使用钻井技术可以减少地层损害,具有缺陷少、钻井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对枯竭油层的开发,钻井技术创新是很多石油公司降低成本的关键。在我国石油工程建设领域,将钻井技术分为一般钻井技术、小井钻井技术、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高温高压钻井技术、特殊工艺钻井技术等。多种钻井技术可以综合使用以降低成本,增加石油开采效率,特殊工艺的钻井技术主要用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陆地或海上石油开采。随着石油技术发展,钻井技术也向精深方向发展,如近几年出现的大功率超声波钻井处理无机垢堵塞技术、导向套管尾管钻井技术、微流量控压钻井技术、冲气钻井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突破钻井极限,创新了石油开采技术方法。可视钻井、三维可控钻井等技术的开发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钻井效率[1]。

1.2测井技术。测井技术依托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的发展,利用测井仪器沿钻井剖面观测岩层,进行物理探矿,将地质信息转换成物理信号,再将接收到的物理信号转变成地质信息进行研究,进而发现石油、气、地热、地下水、煤、金属与非金属等矿产资源。随着科技进步和测井技术发展,测井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得到很大进步,测井仪器也开始从以往的数控测井技术器成像发展成了现今的成像测井仪器,并且成像测井器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不仅可以进行成像测量,更极大拓宽了井眼的覆盖范围,仪器的高分辨率使得勘探效率大大增加。技术人员还可以依靠无线电波透视技术识别钻周围的盲矿体,利用测井仪器和计算机网络构建综合测井系统,避免了测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缩短测井时间,提高了石油地质勘测的效率。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测井技术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油气藏精细地质构造和断层研究;利用测井信息进行地层层序划分和标定;以构造地质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将测井信息用于裂缝型储集带定量研究,通过构造应力分析了解和掌握裂缝发育分布规律。

1.3物探技术。物探技术主要在目标勘测区域建立地震波,使用探测器接收数据和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获得该区域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基本情况。物探技术通过人工记录地震波可以较为准确的定位石油开采的具体位置,其使用极大降低了石油公司的石油勘探成本,成为帮助石油界实现高效益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物探技术应用,数字、三维以及反射地震技术均发挥出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地震勘探技术的结合,搭建地震油藏生产监测系统,实现油田生产自动化和仪表化管理。通过发展实时深度成像技术,实现钻井的可视化控制管理,进一步改善了物理勘探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提高了勘探稳定性和准确性,促进了石油勘探行业竞争力的提升[2]。

2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对石油行业发展的意义

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降低了勘探成本,提升了石油勘探效率,促进了石油采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通过GPS、3G网络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工作人员更容易全面掌握地层、地震数据等物理地质相关信息,更好的进行储层建模、钻井方案优化、油气资源评价和生产方案优化,为管理者制定合理的开采和管理应对方案提供数据支撑。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与多学科的综合应用,促进了基础地质条件研究,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建立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管理和预测模型,精确掌握不同构造带、不同层位的主次断裂的发育情况;对老井的地震、钻井和生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储层和产能的变化情况预测后期开采情况,对开发方案进行改进优化,提升开采经济效益。

3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3.1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应用到石油地质勘测领域,通过建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的数学模型,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将石油勘探形成一种网络化、数字化以及虚拟化的石油开发平台,对石油勘探的理想数据通过显示器进行可视化分析,输入相关特性数据来模拟石油开采预测,从而加快对一些隐藏石油的快速探勘,提高了石油勘探的准确性和质量,有效利用了资源,对油气开发后的地质恢复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三维地震技术及模拟方法的发展,为盆地模拟、油藏模拟、油气系统模拟及地下成像等方面提供了技术能力,下一步要继续结合GPS、3G、GIS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加强石油地质勘探仿真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勘探质量和效率。

3.2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可膨胀套管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石油钻采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在很多大型油田。膨胀管技术是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将管柱下入井底,用膨胀锥头以液力或机械力的方法使管材永久变形,从而达到增大套管,实现节省井眼尺寸、封堵复杂地层的目的。当钻井作业需要通过更深的过压地层、枯竭地层或易塌易漏失地层时,现有的技术是采用不同直径的钻头钻进,并以不同直径的套管以套筒的形式层层封固完成。这种情况下,井越深,套管层次越多,井眼直径就越大;反之,如果初始井眼直径一定,最终的井眼直径更小,有可能钻不到目的层或者即使钻至目的层,但井眼太小,满足不了开采及后续修井、增产等重入作业的要求。在钻井、完井、采油、修井等作业中采用可膨胀套管技术,既能解决井眼变径问题,又能大量节约作业成本,解决了复杂井的井壁问题,减少了井眼上部尺寸及套管层数,还能够修复那些老井中被损害的套管[3]。

3.3石油勘探技术多维发展。提高石油勘探技术,离不开多维技术和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我国石油地质勘探作业经常遇到黄土塬、山地及薄层等难题,而整个石油资源的开发环节需要勘探开发的一体化服务,并且还要兼顾陆地和海洋的共同发展,这对石油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多维发展和多学科融合,尤其是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的有机融合,才能为石油勘探技术带来创新性的改革发展,为老油区发现石油以及拓展开发新油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石油勘探技术的多维发展为精细地下地质模型以及油气藏地地质模型等提供技术保障,从而实现对底层油气饱和度的多方面分析,增加对各种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精确掌握各类地质实体以及断层的多种特性,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地震资料、遥感资料以及测井和钻井资料为勘探及开采预测提供服务。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原油需求逐年增加,石油资源日益减少,石油勘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任务艰巨。石油勘探技术研发和应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石油资源供应的有利保障,了解石油勘测技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石油地质勘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石油勘探技术研究,做好人力物力使用和人才储备,更好的保障我国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开发能力,促进经济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明.石油开发过程中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J].当代化工研究,2018(10):82-83.

[2]王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38(16):171-172.

石油地质范文第5篇

1.生油层生油层是石油开采中非常重要的岩层,我们把具有使用价值的石油或天燃气岩石称之为生油气岩。根据岩性的不同,将生油层的分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泥质岩的主要成分有泥岩、页岩、粘土岩等,其中页岩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较色较暗。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岩一般为隐晶质灰岩、沥青灰岩、泥灰岩、生物灰岩、豹斑岩等,其中沥青灰岩一般为深灰色。这两种岩性都非常适合生物物种的繁衍生息,被称为生油层最佳的环境。

2.储集层储集层在地壳中分布广泛且集中,成为储集层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大量的孔隙,能够有效地容纳流体;二是必须能够使流体在储集层中流动,同时具备过滤流体和渗透流体的能力。储集层主要包括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1)碎屑岩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由砂岩和砾岩构成。目前地质界发现的最重要的储集层是碎屑岩储集层,目前发现的新生代陆相盆地、中生代陆相盆地大多属于碎屑岩油气储集层。(2)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等。碳酸盐储集层主要分为孔隙、溶洞和裂缝。孔隙近乎等轴状,主要是指颗粒间形状细小的空隙;溶洞是孔隙经过溶解后扩大后的结果。孔隙和溶洞又可统称为孔洞。孔洞一方面可以起到油气储集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作为流体的通道存在。裂缝就是伸长的储集孔隙,能够储集一定数量的油气,起到流体通道的作用。

3.盖层盖层指的是防止油气上溢并封隔储集层的岩层,能够及时阻碍油气溢散。储集层周围的盖层的好坏也可以影响储集层的保持时间和聚集效率,盖层的分布范围和发育层位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位置和区域。所以,对盖层的勘察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依据。盖层岩石主要包括盐岩、泥页岩、致密灰岩以及膏岩等,其主要特征就是孔隙度极低,对于流体的渗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区域特征分析

常规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区域特征(1)特提斯构造区域从气候学和地质学角度分析,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气温、雨水等条件比较适宜生物的繁衍生息,大量的生物繁衍,有机质丰富,随着时间的流逝发育成为烃源岩。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古特提斯洋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陆更替,以热带气候为代表的非洲地带富含有机质,在经过地壳运动后在地下形成了烃源岩。海相油气泾原岩是在陆棚即斜坡相、台内凹陷等;而陆相石油和天然气的气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内陆湖盆区等低凹的地区。在特提斯构造区域发现了许多的大型的油田,由此不难总结出能产生大型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的特征。(2)大陆边缘区域大陆的边缘因为地壳的运动,形成了成藏的绝佳条件。地壳的运动导致了膏盐层的发育,形成了储盖层的组合。有些大陆的裂解之后,逐渐发育成为富油气区。在对深水中的沙砾碎屑结构的研究发现,砂质碎屑流比浊流沉积形成的砂体范围更大、分布更广。(3)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克拉通大型正向构造是长期发育的古代隆起,其圈闭和构造发育较早,持续接受烃类供给,使得后期成为烃类聚集的指向区域,从而构成了生烃排聚和圈闭组合。此外,由于大型的古隆起具有特殊地形地貌,同时还能够为地层尖灭带和浅水高能沉积相带的发育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后期暴露遭受剥蚀和淋滤等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进而形成了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和分布。

三、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