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析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影响因素

浅析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影响因素

[摘要]尚利、尚简的上古夏政的示范与引领,崇礼、崇技的东夷文化的涵养与熏陶,求新、求变的春秋战国的孕育与催生,是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促进传统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增强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觉,坚定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墨子;职教思想;上古夏政;东夷文化;东周乱世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小邾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倡导的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韩非子将墨学与孔子创立的儒学并称“显学”。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墨家提出要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他们兴办私学,通过培养人才来改造社会,实现政治主张。与其他学派不同,墨子教育思想存在诸多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悬契之处,孕育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胚芽。墨子的教育思想因何体现如此特点,追根溯源、深入分析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因素很有必要,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

墨子认为,墨家行教就是要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兼士”们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言善辩、善于沟通,要掌握关系国计民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兼士”出师之后,要和师门保持密切联系,并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个人能动作用的发挥,将学派的政治主张变为现实,最终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

(二)教育内容

墨家的教育内容广博,用今天的标准分析,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领域。墨家设置“谈辩”“说书”“从事”三门学科:“谈辩”科侧重哲学,教授辩论、谈话的知识、技巧,培养辩士和说客;“说书”科侧重文学,讲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教师、学者类人才;“从事”科侧重理工,教授生产技能、军事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应用技术专门人才。

(三)教育方法

墨家施教,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述而且作,锐意创新。墨子反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张“今之善者则作之”,认为主动作为、不断创新才是“善”。二是言行一致,注重实践。墨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尤其强调力行实践,注重培养动手能力。三是量力而为,因材施教。墨子坚信人人皆可教育,主张应根据教育对象禀赋、能力和水平的不同,挖掘潜力,发挥特长,分别给予适当的教育。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生成因素

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力图从诸多因素中理出主要因素,并论述其作用的机理。

(一)尚利、尚简的上古夏政的示范与引领

《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可见,墨家和儒家由于出身的不同,彼此的关注点也存在极大不同,因此墨子在施教过程中过多取法上古大禹施行的夏政。《山海经》载有鲧禹治水的故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史记•夏本纪》载有体现大禹治水精神的事迹:“禹伤先人父鲧功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又有《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庄子•天下》记载大禹治水的具体情状:“禹之堙洪水,决江河而通九州四夷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纠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甚风,置万国。禹大圣也。”又有《淮南子•要略》:“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虆臿,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歧,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间服生焉。”由上述大禹事迹的记载,可以看出墨子所取法的夏政,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尚利”和“尚简”。鲧禹治水的目的是将民众从洪水滔天的困境中解救出来。鲧获取治水利器息壤的手段是“窃”,非常隐晦地表明统治者没有救民于水火的积极作为,鲧治水完全是实现天下公利的行为。鲧因窃取息壤而丧命,后世的记载又有将鲧的死因归结为治水“功不成”,两种说法都说明鲧为结束天下苍生苦难、实现天下公利而牺牲。禹继承其父未竟事业,继续治水,一方面至谨至慎、至苦至简,另一方面殚精竭虑、创新方法,终于使洪水得到有效治理。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探索总结了水利灌溉的方法,发明新工具有效发展了生产力,征讨有苗拓展了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创制了原始国家的规模,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泽被后世。墨家对夏政是尊崇的。在《兼爱》篇中,墨子铺叙了大禹治水过程中在东西南北四个地方的具体作为,特别强调诸多作为是为了服务当地民众,且专门指出:“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这些都是说禹的事情,我们今天也应该行这种兼爱了。向榜样学习的态度十分鲜明。墨子又说,禹带领各部落,征讨有苗,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是为了追求兴盛天下人的利益,同时去除掉天下人的祸害。因此墨子倡导的“兼”,就是从禹那里学来的。《大取》篇,墨子将厚爱禹的行为与厚爱禹本人区别开来,认为禹之所以受到天下人的厚爱,根本原因在于禹能够厚爱天下人,博爱世人,其行为本身有价值。因此墨家要重点学习禹厚爱天下人的行为,由此才能得到天下人的厚爱,实现“兼相爱”和“交相利”。并以此观点影响弟子们,在“钩拒之辩”“巧拙之辩”“止楚攻宋”三次与鲁班的交锋中,充分阐释一个道理,“一个匠人,只要对天下人存着一片爱心、努力行义,努力推行天下之利,天下人都会爱戴他”[1](P49)。《淮南子•要略》中谈到,禹治水成功之后,简约的民风逐渐形成,节财、薄葬、间(简)服成为民众普遍的习惯,而这些也是墨家极力倡导的政治主张,也都是来源于大禹作风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学禹,墨子也注意从周文王、周武王等诸多先贤那里汲取“兼爱”的思想,最终形成完整的“兼爱”思想体系。墨家同时又努力践行夏政。墨子认识到人是实现学派社会理想的根本力量,因此大力兴办私学,努力培养符合“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标准的“兼士”。“兼士”就是“兼爱之士”,要具有淳厚的德行,精通言辩,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愿意吃苦耐劳,行走天下,为实现学派的政治理想而奋斗。墨子以身示范,为止楚攻宋,十天十夜风尘仆仆赶到楚国,与公输盘和楚王斗智斗勇,终于制止了箭在弦上的战争。弟子禽滑厘事奉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艰难勤苦之状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墨家践行夏政的具体体现。连墨家的批判者孟子都忍不住赞叹:“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为什么要“用夏政”?春秋战国之际,墨子代表的小生产劳动者阶层,在旧的奴隶主阶级和新型地主阶级之间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新旧两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斗争精神最强烈,最渴望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平等权。反映在思想领域,墨家学派强调平等,追求人世间无等差的爱和利益的均衡性,即“兼相爱”而“交相利”。他们反对孔子试图将社会引回到西周宗法制社会的思想,反对有等差的爱,也反对老庄理想中小国寡民、无欲无求的原始低等社会状态。为实现本派社会理想,他们将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奉为楷模,按照学派主张对大禹形象进行丰富和美化,极力突出大禹为天下兴利除弊、自苦为极的一面,以此鼓励弟子们以大禹为榜样,修炼人格,刻苦行动。具体到教学行为中,将大禹式的治世之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严格培养标准,合理设置课程,通过系统学习达到身居下层胸怀天下、百折不挠强于号召、精于业务善于总结的水平。

(二)崇礼、崇技的东夷文化的涵养与熏陶

据张知寒、任继愈等专家考证,墨子里籍在古代东夷地区的小邾国。东夷文化区,大致属于考古学上的海岱地区,是指今山东全部以及河南东部、安徽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及辽东半岛。“在漫长的演进中,东夷文化形成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这样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文化谱系”[2](P114),成为华夏文化重要的源头。岳石文化之前,东夷文化曾一度超越中原文化,体现出明显的先进性。“在东夷之中,人口最集中而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应以‘三邾’地区为代表”[3](P245),“三邾地区,是古代文化科学最先进的地区”[3](P246),此地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三邾”即为从邾娄国中析分出来的邾国、小邾(倪)国和滥国。以“三邾”为代表的邾娄文化,注重群体本位,富有利他主义精神,体现出“崇礼”的特点。其地民众敦厚和平,彬彬礼让,有君子仁人之风。“邹鲁(邾娄)文化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比鲁文化先进发达”[4](P117),其地又具有“崇技”的风尚,在科技方面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先秦时代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首创于该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发明创造,当属水陆交通工具“舟”和“车”。在古代舟车科技含量最高,制造舟车需要掌握力学、数学、机械学等多方面知识,没有相当的经验和技术水平难以胜任。《世本•作篇》载:“奚仲作车”,奚仲为夏之车正,东夷后裔,其封地在“三邾”地区。由此可见“三邾”地区科技传统源远流长,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考工记》是西周时齐国的官书,该书详细记载了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工种,凡三十工,包含“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六(筑、冶、凫、栗、段、桃)、“攻皮之工’五(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五(画、缋、钟、筐、荒)、“刮摩之工”五(玉、楖、雕、矢、盘)、“抟埴之工”二(陶、瓬)。[5](前言P3)分工相当细致,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反映出当时东夷地区普遍存在的手工业兴盛、科技发达的状况。墨学是东夷文化的产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学饱受崇礼、崇技的东夷文化的涵养与熏陶,又经受了邾娄核心区文化的培育与灌溉,在传承地区“崇礼”和“崇技”文化特点的同时,又对其内涵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墨家注重弟子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是人才培养标准,类似于今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谈辩”“说书”“从事”是其设置的三门学科,分类略粗,各有侧重,其学科内涵大于今天的“专业”,覆盖了今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领域。“崇技”是墨家学派的突出特点。与孔子代表的儒家不同,墨家源起于社会小生产劳动者,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对实用知识和技能极为重视。墨家的实用技能,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技能、谈话辩论技能和军事攻防技能。墨家将实用技能的实践运用作为改造社会的手段之一,同时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规律,将其上升为经验科技。作为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把墨家“崇技”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堪称师范。墨子既是一个思想家,又是一个杰出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物理学家,他将实践知识当成验证思想学说的尺度,始终不脱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力学、光学、几何学、逻辑学的原理,成为千古传颂的“科圣”。[6](P42)墨家深受东夷地区“崇礼”传统的熏染,同时对“礼”又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墨家重视“礼”,其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就是“厚乎德行”,“‘兼士’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具有兼济天下的爱人之心”[7](P123)。墨家摩顶放踵爱利天下,能够推己及人,把朋友的身体当做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把朋友的亲属当做自己的亲属一样来维护,饥寒就提供衣食,疾病就照顾奉养,死亡就操心埋葬。倾尽所能,有力气就以力助人,有财富就分发助人,有德行就用道义劝勉教导人。对于如何培养“兼士”们的道德修养,墨子认为应该加强意志力训练,努力克制并去除人本身与生俱来的喜怒哀乐等各种率性,自觉实践以平等为基础的兼爱,这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墨家同时拓展了对“崇礼”的理解。墨家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和厚葬礼仪,崇尚极简,在深刻把握东夷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对“礼”做了深度阐发。首先,在社会生产领域,“礼”是规程标准。万事皆有法,《考工记》谈制作车轮,有制毂、制辐、制牙三大步骤,制毂细分之下又有选材、牙围、髹漆、制薮、整形、陈篆、施胶、摩革等工序。又如,“杀矢”的制作标准是:“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5](P44),各个部分的长度和整体重量都有明确的规定。墨子在《法仪》中说,百工用矩来画方,用规来画圆,用绳墨来画直线,用悬绳测定斜正,“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因此各种工匠都要严格依照规程标准从事。其次,在思维认知领域,“礼”是客观规律。墨子提出“察类明故”,面对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首先要依据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然后找出各类事物的原因和根据,就可以分别各类事物的同异和因果,弄清事物之间前后左右的联系,从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样是镜子,墨子根据凸面镜和凹面镜在外形、成像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不断实验,总结出它们成像的规律。最后,在人际交往领域,“礼”是谈辩逻辑。墨家弟子宣扬学派主张,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上说下教,就需要具备相当的逻辑学知识,掌握谈辩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沟通效果,墨子认为这也属于“礼”的范畴。墨子止楚攻宋与楚王辩论,自鲁即齐拜访故人,就成功地使用了类比推理来说服对方。

(三)求新、求变的春秋战国的孕育与催生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变革期,又是革故鼎新的时代,“求新”“求变”成为时代的底色。在政治上,旧的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实行变法,旨在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上,农业方面井田制得到破坏,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手工业生产方面,私营手工业兴起,形成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的局面;商业方面,私营商业兴起,官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思想文化上,“士”的阶层崛起,私人讲学兴盛,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主张又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墨子思想为何会在春秋战国产生?一是社会转型为小生产劳动者阶层崛起创造了客观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宗法制和井田制被破坏,小生产劳动者阶层崛起。墨家成员大多来源于小生产劳动者,其主体是农民、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在社会大转型中,农民阶级出现,他们由往日的奴隶转化而来,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升。由于“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社会对手工业和商业的需求大大增加,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家庭手工业大量涌现,小手工业者活跃起来,各地资源交流的需要又促进各类商人往来天下,实现商品的互通有无,商人大量涌现。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旧的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出现,获得人身自由并占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农民、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抓住历史机遇,抱团取暖为本阶层利益而进行奋争。二是以墨子为代表的小生产劳动阶层的思想觉悟。各诸侯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兴起壮大的过程中,将战争作为统一天下的手段,形成乱世局面。这时各家学派都站在本阶层立场上,提出各自的社会治理方案,如儒家提出仁礼思想,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墨子看到,小生产劳动者身处社会最底层,尽管境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受压迫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此,“他不为权势、名利所动,甘愿以平民的身份作平民的代言人,他的贱民情结根深蒂固,终身不渝”[8](P27)。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述而且作的创新精神,从维护本阶层利益角度,提出富有特色的系统治世方案:“兼爱”追求人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普遍平等;“非攻”反对战争保障小生产者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尚贤”“尚同”选用符合墨家人才标准的贤良之士参与社会治理,从下到上形成一整套社会管理系统,天子也应该遵从上天意志,不可独断专行;“节葬”“节用”全社会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合理消费社会财富;“天志”“明鬼”,上天“欲义”,就是天下之公利,申明鬼神的“奖贤罚暴”,上天和鬼神形成对人间天子和官吏的监督约束;“非乐”“非命”,反对从事音乐活动,不信天命,主张利用自己的力量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三是从小生产者角度对周朝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礼记•王制》揭示了周朝教育制度的主要构成,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教育是对贵族的教育(“士”的教育),道德教育是核心,价值理性受到重视,对一般平民的教育是“礼”的教育,知礼节别尊卑。“工”和“商”的阶层绝大部分处于奴隶地位,形成“工商食官”的局面,职业教育也处于相对低等的状态。以“工”为例,教育形式上官府的“工头制”和家庭的“家长制”并存,教育目标是熟悉各种生产劳动技能,为奴隶主贵族提供各种产品。墨家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认识到教育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意识到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传统教育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教育目标上,墨子认为社会更需要符合墨家标准的“兼士”,这些人才是实现社会理想的中坚力量。面对社会大变局,能够担当起救世责任的是各种实用复合型人才,因此除了开展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墨子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9](P77)作为墨家的对立面,孔子教授学生,一不谈生产劳动,二不谈生产技能,尽管也传授“六艺”,貌似涵盖了技能技巧,道德教育才是核心。儒墨形成鲜明对比。在教育的具体方法上,有感于整个社会的求新求变,墨家迅速做出适应社会的调适。墨子认为,时代在变,各种形势也在变化,即便是尧也管理不好现在的乱世,只有今之圣人才能够治理好,拘泥于古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强调述而且作、追求创新。墨子对儒家的古服古言、繁文缛节等形式和礼仪予以否定,“将求义建立在现实生产生活基础上,其学生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峨冠博带的儒家士君子有着明显的差别”[10](P15)。墨家追求知行合一、强调实践。在“春秋战国无义战”的时代,墨家反对战争,一方面对战争行为进行激烈的反对与抨击,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实际行动制止不义的侵略战争,在防御战和武器装备等问题上有精深的研究和充分的准备。墨子注重因材施教,讲究量力而为。墨子明白人民创造历史的道理,他从平民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人皆可成才,都能有益于社会,教育应面向所有人,研究其特点,挖掘其长处,引导发展其禀赋,在每个人能力和情况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这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不同,孔子为培养“仁”人而教,在他的眼里,只有具备社会管理潜质的人才是可教之人,因此孔子对教育对象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做好传统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墨子职业教育思想是传统职业教育文化中最具神韵的部分,它借鉴吸收了之前及所处时代职业文化的精髓,又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一方面强调脚踏实地的实践,一方面引领改革现实的思考。开启民智,赋予普通民众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为推动当时的社会改革做出最切实不懈的努力。今天的职业教育面向普通劳动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全面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这就需要当今的劳动者既要掌握精深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努力培养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做到“崇礼”“崇技”“尚利”“尚简”。学习借鉴、深刻领会两千多年前墨子思想的神韵与精华,做出适切社会的回应,“求新”“求变”,将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情怀担当熔铸到职业教育的基因之中,方可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角度,真正推进今天的社会改革。

(二)增强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觉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办好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到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之中汲取力量。现代职业教育是有文化内涵的教育,要增强“文化自觉”,就是要具备文化上的自知之明,知晓职业教育产生的历史土壤,形成发展过程,特色是什么,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019年5月,首届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达成“枣庄共识”,指出:职教文化来源于厚重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挺过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是匠心文化的植根沃土,是职教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根脉。[11]诚如蒋宝昌先生所言,墨子思想孕育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胚芽,那么找寻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因素,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反思,就是要找寻职教文化更宽广、更深厚的土壤与根脉,完善中华职业教育的文化谱系。增强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觉,可以为现代职业教育建立永恒的精神家园、提供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三)坚定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

中国有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因具有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行为的强制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推动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长期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领先世界。但由于儒学始终是古代教育的主流,“重道轻器”成为思维定势,实用技术层面的教育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长期处于自发的状态。十五世纪起,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古代职业教育开始落后于西方,科学技术也渐渐落后于西方。当今社会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墨子职教文化影响因素,为职业教育培土固根,以前人激励后人,可以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豪感,摒弃轻视职业教育的落后观念,充分协调好“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坚定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吉东.鲁墨之辩———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历史考论[J].枣庄学院学报,2021,(1).

[2]许凯.东夷文化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J].泰山学院学报,2019,(4).

[3]张知寒.略论“邾娄文化”与儒墨[J].文献,1989,(3).

[4]王丹.中国工匠精神探源[J].枣庄学院学报,2018,(4).

[5]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王学典.滕州读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7]刘书玉.墨子教育创新思想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

[8]孙卓彩.论墨子民生思想[J].枣庄学院学报,2016,(3).

[9]彭干梓.墨子的技艺教育思想与先秦两种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10]徐晓敏.墨学初兴探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1]山东省教育厅.枣庄共识:匠心文化传承与创新[EB/OL]

作者:颜凤池  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