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2篇

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2篇

第一篇

一、品味文本,学会生活

纵观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文,其内容正如《写在前面》所述,一篇篇短小精干的美文,犹如一杯杯“香远益清”的茗茶,不断散发着清香,等待学生去品味;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无庸置疑,语文教学最终目标是通过学生学习文本,了解作家、名人或前人的生活经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从而在生活的道路上减少走不必要的弯路。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主人公小时候一次登山的经历向学生阐述一个道理———在生活中要善于将困难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又如,《羚羊木雕》中“我”与万芳是好朋友,并且“我”多次受万芳的帮助。于是,在未与父母商量的情况下,将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由于木雕珍贵,父母不顾“我”的感受逼“我”将木雕要回,从而伤害了“我”与万芳的友情,也伤害了“我”的自尊。选文内容很有典型性、普遍性。“典型”是因为木雕太珍贵,父母很珍惜,要回是必然的结果;“普遍”是因为类似这样父母将孩子的感情置之不顾的事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耳闻目睹或亲历过的事情,思考父母、自己、朋友陷入尴尬局面的根源,就不难理解课文写作意义了。再如,冯骥才《珍珠鸟》一文,课文开头写到“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可是,到了后面鸟儿却“落在我的书桌上,跳到纸上,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再后来干脆“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是什么让这只胆小的鸟儿,变得如此胆大?课文结尾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能让冯先生与鸟儿和谐相处。那么,人与人之间如果有了信赖,结果将会怎样呢?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还要将学生领进现实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与自然、与人和谐相处。语文教学渗透生活教育,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唯有将生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能达事半功倍之效。

二、挖掘教材,培养意识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只有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资源,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可贵初中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例如,教学杏林子《生命生命》时,紧紧抓住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小瓜苗、倾听自己的心脏跳动等几件小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再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又如,《斑羚飞渡》一文中,讲到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内容时,及时引导学生感受老斑羚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所表现出的勇敢与自我牺牲的精神画面: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感人的场面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种群中个体之间的亲情,感受到老斑羚的勇敢。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老斑羚身上散发出来的高贵品质,品味世间的真挚情感,更应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保护生命的意识。

2.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与自然、他人发生联系。

教师须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感悟生命的真谛。尊重生命,就要学会关心自然。七年级上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让学生通过实践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从而学会保护自然;七年级下册《珍珠鸟》一文主人公与珍珠鸟相处的经历让学生体验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人类的亲密伙伴,与动物和谐相处,能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宝贵。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大量的史据、数据,阐述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最后发出了“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感言,旨在唤醒人类保护大自然,拯救大自然的意识。尊重生命,还要学会关心他人。鲁迅笔下的《风筝》一文,就是因为没有尊重弟弟,而造成了一生的遗憾。《羚羊木雕》中父母粗暴的行为,逼得“我”毁了约、失了信,拿回本已送给了万芳的木雕,伤害了两个孩子之间纯洁的友情。而在莫怀戚《散步》中,由于作为儿子的“我”与母亲都学会尊重对方,体谅对方,从而让我们看到了和谐、其乐融融的画面。教学中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容纳他人。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可以活化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生命意义,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

作者:吴晨单位:砚山县阿猛中学

第二篇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有国才有家,只有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少年强则国强,爱国教育要从孩子做起。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用了大量的篇幅书写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在教学中提问道:“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悲剧,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有的学生回答:“国家的落后,拿不起武器保护自己。”从这些历史教训中,同学们不忘国耻。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小学生怎么做才是爱国的表现?”对于这个问题,我没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后写演讲稿的形式来回答。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搜集材料,都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做法: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好好学习。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

生存能力是生活在这个社会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时,我给出了这样的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如果你是乌鸦,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喝到水?”学生的回答都各具特色,用吸管、把瓶子倾斜……我借机引导学生:“乌鸦在困境中,都能想办法解决自己喝水的问题,大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要动脑子、想办法!”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问:“在小朋友掉进缸以后,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跑着找大人。”我又问:“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司马光没有慌,他使劲举起石头砸那口缸。”随后我进行小结:同学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要学会镇定,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自救和帮助他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要能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他人,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让人生路上少一些烦恼。《蓝树叶》这篇课文写了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李丽要画绿树叶找不到绿色彩笔,向旁边的林园园同学借。可是林园园却舍不得把心爱的笔借给她,从而找各种借口,最后李丽只好画了一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教师小结:同学们,难道林园园把彩笔借给李丽有那么困难吗?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有时解决别人的困难就是举手之劳,同学们一定要怀着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语文教学是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阵地,许多课文都包含着丰富的“三生教育”内涵,在40分钟里联系课文内容进行“三生教育”,可以事半功倍,一个简短的小结、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都能让学生们珍视生命、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健康地生活!

作者:袁开梅单位:镇沅县者东镇学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