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学科,通过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变化,从而揭示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情境下,受教育者的学习心理、教育者的教学心理以及进行教育干预的效果等,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此学科的重点在于要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教育过程中教学双方心理活动的规律,还能对学生学习及获得知识的发展过程加以关注,尤其在促进教育者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进、为学生减少学习困扰、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2.分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教育心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发展至今并未有明确的创始人。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年出版的《教育人类学》一书,总结了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乌申斯基也被称之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美国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通过学校的情境对学习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并使其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应用心理学体系,意味着近代教育心理学真正的开始。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于1913年扩充为三大卷,即《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三个大部分,也由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逐步成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及体系。我国历史记载有关教育心理学最早的著作始于1908年即光绪末年,房宗岳译制的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初期,廖世承教授开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教育心理学,并出版了教科书《教育心理学》。1926年,陈志韦也翻译并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等等。从我国有教育心理学记载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此期内的著作大多为西方著作的译制,创新性较低。目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较教育心理学发展基础好的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近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对于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

3.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3.1提供有力的心理学依据便于加强学生管理

教育工作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便是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这两项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要想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则需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保障有序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的特点与动态变化,按照学生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使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得以消除,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化发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降低并使管理效果提高,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2提高学生心理教育的预见性与针对性

当今社会,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都是百般的呵护与宠爱。而学校的教学理念是所有学生一律平等,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甚至因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的强烈的落差感,而导致各种不良情绪的产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教师积极学习并有效利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与需求,及时地发现学生表现出的各种不良情绪,并针对这些不良情绪加以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情绪能够在萌芽状态即被消除,使学生出现的不良想法而导致的负面因素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得以控制和避免。

3.3加强并完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在学校,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惑与升学考试带来的压力,进入社会后,又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及较大的工作压力,所以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通过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通过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步掌握自我心理调控的科学方法,全方位地的发挥心理辅导工作的作用。

3.4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伴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很多特殊的阶段性心理特征便会逐步出现。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个性极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他们意识到成年人不同于自己,自己的人生路要自己掌控,所以不再遵从成人的要求,变得不再顺从和“听话”;他们更期待同龄人的认同和接纳,可以和同学无所不谈,却不会再像青春期以前一样,向老师和家长诉说自己的心事;这个阶段孩子把自我当做客体进行分析和研究,常思考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有很多困惑。又如:处于高中或大学时期的学生,不仅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会倍感力不从心,也容易对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交往产生困惑。无论是处于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会有烦恼。教师熟练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积极开展教育与辅导工作,能够对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好地把握,使学生成长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得到及时排解,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4.1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通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够使师生的感情实现双边交流,而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为教育及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提供具有导向性的指导。

4.1.1及时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的理念过于陈旧: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和知识的权威,学生的参与权与主动权被忽略,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现代社会信息迅猛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不仅有课堂,还有无孔不入、无所不能的网络,所谓“先生”也不过是“出生在先”而已,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深入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低教师的姿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素养,使自己无愧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职业。

4.1.2积极树立教师期待

罗森塔尔效应明确指出,教师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方向,学生便会逐渐地向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受到教师高度关注与高度期待的学生,会感受教师给予的温暖,教师在积极期待中给予学生的肯定、赞美和鼓励,会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为了不让教师失望他们会逐步把这种积极期待转化为个人力量,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会提高求知欲、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更好发展。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有了消极的期待,学生的被关注感及存在感就会明显降低,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也降低,自然就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保持对每位学生积极的期待,依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状况,制定不同的期待层次与目标,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师生间的和谐度提升。

4.2教师要与学生加强心灵的沟通

教师既承载着将知识和真理传授给学生的重任,也承载着塑造学生思想与灵魂的重任,可以推动学生思想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教师应放低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并认同学生的情感需求,这样学生才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而当学生能够主动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时,教师必须认同、尊重学生,耐心聆听,以同理心从学生的视角去体会和感受,再深入地剖析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找到烦恼产生的根源,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地解决问题。

4.3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及肯定的语言

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一句无心的话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甚至“厌屋及乌”导致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既然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那么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严格的控制。学生是发展者,肯定存在不足,但当学生有错误时,教师却不能简单直接地粗暴批评,伤害学生自尊与自信,而应该耐心指出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鼓励学生改正缺点和不足;当学生有成功和进步时,一味地表扬又会使学生骄傲自满,所以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并制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使学生不断进步。

4.4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科学有效

满堂灌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极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的吸引力及趣味性增加,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适当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在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课堂游戏或活动,将学生引入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在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寓教于学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进一步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4.4加强心理暗示的运用

在教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个性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较为敏感和细腻,心理暗示的作用更加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必要时通过教师语言、眼神、体态动作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能够使学生停止课堂教学时出现的小动作,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健康发展与全面提升。如,在教学时班级秩序混乱、嘈杂不堪,教师可以停止讲课,以暂时沉默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让课堂迅速恢复安静有序的状态,这种暗示比批评指责学生更有效。个别学生在上课时扰乱课堂秩序,教师的走动、眼神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暗示和制止作用。

4.5对学生要加强情感教育

每个人对任何事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在体验他人给予自己的情感过程中,人们也就学会了对他人付出情感。在体验教师的关爱过程中,学生也就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变得更为积极向上。实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关爱学生,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爱与关注时,抵触心理便会自觉减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也会竭尽全力去完成。他们就能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了解和认识教师劳动的意义,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虚心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好恶情感总是以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对学生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学生往往通过师生关系这扇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中体验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相处的准则。

5.结语

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人类掌握知识的纽带与桥梁,对于人类文化继承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始终都在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严师、慈母、学生的朋友……教师还要是课堂的管理、组织者和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将消极、负面的学习心理逐渐消除,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平等和谐、气氛融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作者:罗英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