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简析云南高等教育国际服务能力创新

简析云南高等教育国际服务能力创新

一、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僵化的管理模式和奖学金制度限制了国际教育服务能力创新的空间

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国际联合会(IAU)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念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4],更是一种在国际师生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更新和文化观念包容。为了方便教学管理,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东盟学院等留学生教育机构都采取“隔离”式管理模式,通过集中上课、集中住宿、集中活动、集中生活区等方式,实现留学生受教育环境的安全、纯净和舒适。针对云南省5所高校204名来自东南亚、南亚国留学生的问卷调研显示,由于在中国的学习实践经历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和职业成长极其有利,有6831%的受访者迫切希望能在中国进行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由于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可以获得更快掌握中文、扩大知识面、提高社会活动能力的好处,有5396%的受访者十分希望能参与全校公选课的选修并能够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机械地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隔离开来,65不仅限制了留学生选课学习的范围,而且限制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外学生的沟通和区域性共识的形成。基于地缘优势,云南高校对于东南亚、南亚国家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存在瑕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向西南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提高:一是奖学金对象以周边5国为主,且奖学金申请标准缺乏生源质量竞争性,使区域内其他国家优秀生源赴滇留学的热情受挫;二是奖学金名额和国家奖学金资格学校偏少(尤其是东南亚、南亚国家学生较为关注的农林类高校皆没有国家奖学金资格),导致云南高校的区域性影响力消减,生源质量的控制乏力。近年来,赴滇自费留学生的比重正不断加大。问卷调研显示,有高达1675%的受访者认为“争取云南高校提供的留学生奖、助学金较为困难”,依靠家庭筹措留学费用对于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学生而言,负担较为沉重,许多学生因为费用问题不敢选择云南作为自己的留学目的地。

(二)缺乏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将面临生源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天花板”

留学生教育规模和层次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国际吸引力的晴雨表。实证研究证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管理服务体系越完善,留学生的规模就越大、学习的层次也越高,留学生的个人收益将更多。目前,来滇留学生源主要集中于邻近的大湄公河次区域5国,非学历教育规模远远高于学历教育规模,学历教育层次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阶段,且2009年以后留学生规模扩大遭遇明显的“天花板”效应。问卷调查显示,有5909%受访者认为“入学前高校应该针对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和专业基础进行必要的入学测试,并以测试结果为基础进行分班教学”。目前,云南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入学门槛太低,部分学历教育留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不到应有的知识,留学生教育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三)师资队伍建设“短视化”现象导致“留学云南”的意愿受限

帕拉苏拉曼(PARASURAMAN)等西方学者研究认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预期同实际所感受到的服务水平的对比。东南亚、南亚各国学生选择留学云南,一是通过接受中国教育获取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所带来的区域性发展红利;二是借助面向西南桥头堡战略所产生的人力资本需求获得个体发展的开放性空间。其中,高校所提供的教学服务水平极其重要。教学服务水平的高低一是取决于硬件投入,二是取决于师资队伍。从目前云南高校留学生的硬件投入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大,但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来看“短视化”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水平不高;二是专业课教师外语水平有限,师生间交流互动困难。问卷调研显示,多数受访者对金融商业、语言历史、旅游和教育等东南亚、南亚区域性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十分向往,但由于云南高校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许多教师都是兼职,甚至有高校聘用在校研究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导致有4310%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云南高校开课以语言类为主,专业课教师双语交流沟通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留学生专业选择的范围和继续深造的意愿。

(四)涉外专业“外向型气质”欠佳使云南高校面向西南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

桥头堡战略提出了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沿边开放的试验区、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面向东南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枢纽……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区域性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由于云南高校所提供的留学生教育,尤其是专业教育存在国际化水平不足、专业设计滞后、教学质量不高等缺陷,导致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个人成长前景模糊等问题突出。问卷调研显示,有7487%的受访者并不认同云南高校留学生课程专业性很强。学科专业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关键因素,随着一批批专业素质能力不足的留学生毕业离校,区域性国际化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提升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国际服务能力创新机制

2013年“两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给予了省级政府更大的教育统筹权、高等院校更加灵活的办学自主权。云南高校要打破按部就班、谨小慎微的教育国际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桥头堡战略机遇,针对东南亚、南亚各国教育管理体制不同、课程设置和学科体系迥异、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学位文凭颁发机制差别较大的现状,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学历认证框架和区域专项奖学金制度,以简便的赴滇留学程序、合理的对接培养模式、包容的国际教育环境、充分的优秀奖学金名额和热情的国际教育服务,争取更多的国际学生来滇学习。

(二)科学建立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对于云南高校而言,面对千差万别且选择余地有限的东南亚、南亚各国学生,西方发达国家常用的留学生教育质量控制手段显然难以奏效。要想在激烈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与发达国家争夺生源,云南高校必须利用地缘优势,通过跨文化沟通,逐步形成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共识。并通过面向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留学生入学学业水平测试为切入口,为不同学习基础、素质、技能的各国生源提供不同类别的预科教育选择和学习辅助平台,科学引导各国学生按序步入规范优质的高层次教育轨道,从而为最终实现区域性人才培养标准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三)有力推进涉外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国际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国际化能力。加强云南高等教育国际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将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尤其要针对当前云南高校涉外专业教育任课教师匮乏的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政府高等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加强青年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涉外教学素质、涉外课程讲授技巧和涉外学科专业建设能力的骨干教师团队。

(四)有效提升留学生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中国面向西南的大开放、大开发所急需的是来自区域各国、认同中国文化且具备语言和专业技能、能为区域共赢发展效力的各类人才,这需要云南高校将涉外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放在重点关注的位置之上,克服教育国际服务中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教学”,“重语言、轻专业”的“弱视行为”,以云南高校原有的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尤其是对东南亚、南亚国家极其有用的涉农适农专业作为涉外专业建设的核心,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人才培养规划,在打造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同时,有效提升留学生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起步早、发展慢”,是业内对云南留学生教育的中肯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打开教育国际服务贸易的局面,云南高校从自身的区位优势出发,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展开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人员往来和项目合作日趋频繁。然而,由于师资队伍、涉外奖学金制度、教育质量控制、课程教学衔接和优势涉外学科建设等教育国际服务关键性能力建设根基不牢,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后劲有限。因此,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留学生规模、学历层次和生源国等目标任务,云南高校必须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办学声誉,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相应的教育国际地位。

作者:刘寒雁何青颖蔡琳单位:云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院昆明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云南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云南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云南煤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煤炭工业局;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