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建审计论文

基建审计论文范文精选

基建审计论文

基建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导致的风险审计人员的素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个人品德和专业素质。责任心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审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审计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具有分析能力、协调能力等。

1.2高职院校对外委托工程审计导致的风险高职院校内审部门负责实施工程审计,而高职院校工程审计的力度还不叫小,很多审计任务都没有完成,因此把基建工程委托给社会设计机构,因此出现了很多风险,如审计人员对有争议的问题没有过分追究;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之间有联系而设计的力度不够等。

1.3审计资料不完善导致的风险审计资料由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出具的,有些资料受到利益的影响,会谎报工程量,提供虚假的材料,基建部门没有严格的审查资料,也会导致资料不够完整,不能保证施工单位成本价格的真实性。

2、高职院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2.1审计方法落后有些高职院校的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竣工审计的层面上,对项目中的方案设计、合同、施工都没有进行监督和管理,事后审计是具有局限性的,由此导致审计工作受到限制,不能对工程中重要的事项进行监管和控制,造成经济上的浪费。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的审计部门可以从社会审计方面求得帮助,通过社会的力量展开学校投资项目的委托审计,高职院校审计要以自审为主要核心,把社会审计作为辅助,一方面能够弥补审计人员不足的现象,解决堆积的没有审核的工程,另一方面还能汲取多个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点。审计人员在对被委托的审计项目进行安排、协调的同时,还能够监督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审计工作的质量,还能培养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

2.2相关部门责任感欠缺虽然看起来审计部门参与到了基建工程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却没有把审计的职能体现出来,例如把已经更改不了的项目拿到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会导致有些问题不能纠正过来,一方面对学校也会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丧失了独立性,缺少监督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解决事后审计所带来的局限性,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做法,把关口前移,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计,也就是要以投资项目为基础开展事前审计,以项目实施为主要内容的事中设计,以项目决算和效益为核心的事后审计,要把三个阶段的审计合理的融合到一起,把审计监督、服务的效果完全的体现出来,加强每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的发现、预防风险,尽最大的可能提高投资效益。高职院校审计部门要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最新的审计方法,降低工程成本。

2.3基建工程管理不到位目前高职院校基建项目的设计不合理、监督不严格,另外对基建工程的管理也不到位,对工程造价没有仔细的询价和验收,导致工程中埋藏着隐患,造成经济的损失。针对上述问题,审计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的义务,做好审计工作,为了获得更多部门的支持,可以借助广播、报刊等方法宣传审计工作,向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国家的法规制度、重点强调审计的意义,推动各个部门积极的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只有领导和人员的支持,才能更好的理解、配合,严格的接受审计监督。

2.4审计制度不完善有些高职院校基建工程审计的进行不完善,审计的制度不够健全,例如对基建工程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权限没有清楚的说明,对审计工作的程序也没有严格的进行规范,审计制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实施基建工程审计的重要核心就是完善的审计制度,规范的制度是对审计人员的规范性约束,同时也是对被审单位的规定,要依照完善的制度来约束财务、审计等部门的工作,清晰的划分每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和权限;要针对每个环节都制定出合理的内控制度,包括合同、施工、验收、付款等,要把高职院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真正落实,做到有法可依。

2.5审计队伍较为薄弱随着基建工程的增多,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审计任务繁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基建工程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但是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都比较低,甚至对基建工程的基本知识都不熟练。要健全内审机构,强化审计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下面四个方向着手:①组建高素质的、专业的审计人员队伍;②对审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③要经常开展基建、审计的专项会议,加强审计的交流和讨论;④审计人员要多学习新技术,全面的掌握审计技能。

3总结

基建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要提高会计审计质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就是增强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提高整个会计审计制度的完善性。

1.1增强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1)完善招聘制度。要做好审计工作,首先要在社会上选拔一些拥有审计的基本专业知识的人员,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要进行考察。在审计人员上岗之后也要进行专业的审计操作训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会计人员的思想品行考虑在内,注重审计人员的诚信品质。这样在源头上就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良好环境。

(2)定期对会计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够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进行提高,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掌握最新的会计审计操作手段,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达到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认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中就能够减少工作的错误。

(3)对审计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一些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尽管专业技能很强,但是法律知识很薄弱,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已经进行了一些违法的操作但是还不自知,对企业和个人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保证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守住法律底线,不做出伤害人民工作财产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方式可以是举办法律知识宣传讲座,对工作人员分发一些学习手册,或者一些表演的方式来促进法律知识深入到会计审计人员的内部,净化会计审计的环境,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1.2完善整个会计审计的制度要保证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要制定出合理规范的奖励惩罚、福利机制,使得员工生活在一直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中,这样才能让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在工作的时候就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的过程中,不至于做出一些知法犯法的事情,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提高会计监督质量的策略

会计监督工作主要就是为了保证整个会计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如果企业的会计工作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企业的运作出现混乱,因此就必须加强对会计审计行为进行监督。要保证个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内部监督,另一方面就是外部监督。

2.1内部监督所谓的内部监督,就是指公司内部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对于资金的流动和运作情况进行审核,实现企业对资金的自我监督。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

(1)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审核。对于会计的工作情况、上班状态以及工作能力通过合适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对于会计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要及时指出来,并采用相应的处罚措施;对于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要进行定期的审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会计禁止进入企业里面工作;定期地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督,从而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通过目标管理来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目标管理就是企业对会计工作制定出一系列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长期目标也可以是短期目标,但是不论是哪种目标,目标一旦确定的话,那么会计工作就是呈现出数字化,然后将这个目标分解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有一个量化的目标,这样在进行会计工作的时候,要对每个会计人员进行审核监督,这样就能够使得每个环节的监督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一旦发现会计工作有什么出错的地方也能够及时发现纠正。只要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一旦形成,就能够让会计人员对这个企业产生认同感,在工作的时候就能够尽职尽责地工作,使得员工们都能够为了整个企业的整体目标进行奋斗,从而使得整个公司的运行效率都能够提高。但是内部监督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和决策的,领导者要通过制定出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够有根有据,领导者也可以通过制定出企业文化,使得每个员工能够有着同一个相同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得会计监督工作能够得到认可,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外部监督若是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自行监督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外部监督来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外部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国家监督。所谓的国家监督,就是国家要对企业中会计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追究相关会计人员的民事责任,对于情节比较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国家要重视对会计监督工作的进行,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够以良性势态进行下去。

(2)社会监督。目前对企业进行社会监督的主要是通过会计事务所来进行的,通过会计事务所对企业中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评估,能够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计事务所工作的公平公正,对律师事务所也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进行行为约束,从而保证会计事务所的监督结果客观公正。此外,还有鼓励社会上的广大人员积极主动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对不合法的会计行为进行举报,防止更大的损失出现,从而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总结

基建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会计审计对于质量有几点要求,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及时性。这是会计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要想提升质量必须从这几方面着手,同时也要注意到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提升会计审计质量的关键之处。对于会计监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督工作人员,要保障其有着优秀的品质,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不合格的现象要及时上报,并责令其改正。同时要健全监督体制,有一个完善的体制做保障,使得工作人员更加有底气。

二、提升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措施

(一)提高会计审计质量的措施

会计审计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满足上面提到的几点要求,首要一点就是要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把好招聘关,一方面从人才源头着手,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还要从员工培训方面着手,改变员工观念,使其保持最新的工作理念,从而确保会计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在招聘过程中,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技能做好相应的分配工作,要对其会计审计能力进行考核,应该强调的是,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素质更加重要,在员工招聘的过程中,要注意员工素质的筛选,保证员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保证其对企业的忠心,以及吃苦耐劳等优秀的品质,因为技能是培训的,道德更加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理念和技术结合,同时结合规章制度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渗透,这样无形之中让员工有一个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法律法规的观念,从而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遵守,进而提升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将企业的各种制度进行完善,例如奖惩制度,让员工体会到企业的公正,使得企业上下一心,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内部员工关系也是重要的一环,领导要注重管理的协调,让员工体会到‘家’的感觉,这样就会全心全意为企业谋利益,不会做出有损企业的事情。还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吸收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丰富会计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还可以通过交流活动吸收人才,为企业服务。

(二)提高会计监督的措施

会计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会计审计工作以及会计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防止出现通过恶略手段制造假的账目等现象,要想将会计监督工作做到位可以从企业的目标管理入手,做好企业的目标管理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有着其不同的目标,因此企业监督工作要根据企业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企业的发展轨迹。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将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企业目标一旦确立下来,就必须将目标数字化,实现目标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金的支配等都是需要财务部门进行整合分析的,这个过程会计监督工作得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数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监督的过程,同时的数字化完成后还要对其进行任务分配,对于个人身上的指标,要有一个考核阶段,会计工作人员通过个人的数字对工作人员的日常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阶段,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在目标的确定,目标数字化以及目标的分配整个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可见提升会计监督的首要在于做好企业目标的管理工作,使得监督工作和目标相协调,从而促进监督职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共同的措施

1.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

提升员工的素质,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加强目标管理能够令监督工作和企业的目标相协调,从而更好的发挥职能。内部控制体系是对会计工作过程中进行约束的一种管理体系,他的完善能够保障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从而使得最终的结果更加真实。内控系统对于控制内部的所有的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确保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围绕目标努力,做到最好。领导者要有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令整个体系都能够稳定的运行。领导者要有一定的全局意识,有长远的目标,要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为基础,使得会计审计运功和会计监督员工都能够有所依靠,从而提升审计质量和监督的效率。部门的凝聚力也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虽然说是两种工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工作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企业盈利,所以财务部门要团结一心,在工作上相互帮助。各个部门之间要注重协调和沟通,从而保障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2.引入外部审计单位

提升企业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可以在内部的基础上引入外部审计单位,从而提升审计质量和监督水平。同时还可以同其他企业进行审计、监督人员你的交换,学习对方的优点,发现自身的缺点从而有效的改正。外部审计单位主要是对内部审计的结果进行再次审计,监督人员监督其工作,通过内外的相互作用,从而确保最终的审计质量。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于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的在监督工作,防止企业因为一己私利破坏市场的平衡,破坏实诚公平公正的秩序,要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对于工作人员要提升其专业能力和自身的素质。同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其进行约束,从而保障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水平得到提升。

三、总结

基建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审计成本、审计质量与审计定价审计定价或审计公费是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供求所达成的价格。对审计客户而言,审计定价形成其审计服务购买成本并直接抵消利润。基于经济人假定,只有当审计服务所带来的价值①大于购买审计服务本身的成本时,审计客户才会接受某种质量水平的审计服务;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审计定价形成营业收入并直接导致利润增加。同样基于经济人假定,只有当审计公费收入大于其提供审计服务本身的成本时,会计师事务所才会有供给审计服务的动机。审计公费的高低是许多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EichenseherandShields,1983),同样也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何种质量审计服务所应考虑的因素,只有当审计定价水平符合审计服务供求双方的利益需求时,才能形成有效的审计供给与需求。

(一)审计成本与审计定价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消耗的经济资源是决定产品或劳务价值的客观基础,任何产品或服务的定价必须弥补资源耗费并有适度剩余,企业才能正常运转,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便审计异于其他产品或服务,作为一种服务,审计定价也必须大于并反映审计成本,这是会计师事务所盈利的需要。尽管理论界对审计定价是否以审计成本为基础尚无定论,但传统的审计定价理论坚持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审计定价过程中的谈判双方应当考虑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Simmunic,1980)。审计定价必须弥补审计成本并让审计服务供给方获取合理投资回报的性质说明,审计定价从内容上应该包括审计成本和合理利润回报两部分。而审计成本又包括审计资源消耗所形成的直接成本和预期损失所形成的机会成本②,它们成反向变化并形成审计师天然的惩罚机制③(SimunicandStein,1996)。因此无论审计定价与审计成本之间的关系是松散还是紧密,他们之间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基本关系说明,任何时候审计成本都是审计定价的组成部分,审计定价的任何变动都必须以审计成本为底线,否则就将违背审计市场的基本规律。脱离并远远大于审计成本的审计定价将使审计客户放弃对审计服务的需求,而低于审计成本的审计定价将使审计的供给动机不足。

(二)审计质量与审计定价审计之所以可增进企业价值是因为它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使经审计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而审计是否能真正增进企业价值又取决于审计质量①的高低。但审计服务是否具有异质性,目前尚无强有力的实证证据支持,而规范研究普遍支持审计具有异质性的假设,认为高质量审计服务审计定价较高同时又具有高的审计成本。审计质量和审计定价间的关系是互动的。首先,审计定价至少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审计质量。合理的审计定价有利于吸引高素质审计人才和增加可投入的审计资源,投入审计资源越多审计质量越有保障。另外,合理的审计定价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违规的机会成本,从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依法执业和专注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其次,审计质量反过来又会影响审计定价。审计的预期损失随法律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但审计师追求审计成本最小和潜在对抗“深口袋”责任的自我保护意识,会促使审计师提高审计努力水平及审计质量,进而增强了审计的保险作用,这都将增加审计成本并最终要求更高的审计定价。显然,审计成本中包括的由预期损失所形成的机会成本是审计师对审计法律风险所做的预先反映,是对审计师承担审计法律风险的一种补偿,其价值相当于未来可能损失的现值。进一步,审计师对审计质量的供给和审计客户对审计质量的需求是有限的,有限的审计质量决定了有限的审计定价,同样,高审计质量需要较高审计资源投入,有限的审计定价也限定了有限的审计质量。对于审计师而言,审计师的努力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对等的审计质量水平为限,原因是审计师的努力水平无法观察,审计客户只能依据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来推断其审计服务质量(SimunicandStein,1987),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只有一种,超出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审计质量将被审计客户所低估而无法得到补偿;对于审计客户而言,购买审计服务能产生一定的收益,审计客户购买特定质量的审计服务是为了最大化股东收益,而这种收益又源自于审计服务对会计报表的保险作用。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会产生更高的审计保险收益,审计服务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审计客户将更愿意选择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审计成本也较高,当审计保险净收益的增加幅度小于审计成本的增加幅度时,非公众公司将拒绝购买审计服务而公众公司由于受强制审计的制约会转向购买较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因此,审计客户对审计质量的需求取决于审计服务所产生的审计收益与其审计成本(即审计定价)间的大小关系,审计边际收益等于审计边际成本时的审计质量是审计客户需求的最佳质量水平。

二、审计回扣形成的原因Lowballing与审计回扣均指以低于基准价格的审计定价争取审计合约的行为②。在美国,将以低于平均正常价格水平的审计价格争取审计合约的行为称为Lowballing(审计低价进入策略),它反映的是当期实际审计价格和平均正常价格水平间的折扣率。Simon&Francis(1988)从审计师变更角度检验了Lowballing现象,结果表明,审计合约签订第一年的收费水平比正常收费水平低24%,而以后两年低15%,直至第四年才恢复正常。而Srinivasan&Sco(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签约最初两年的折扣率分别为18%和12%,第三年才恢复正常收费水平;在我国,把以低于政府定价的审计价格招揽审计客户的行为称为审计回扣,它反映的是实际收到的审计公费收入与政府定价间的差额,大量的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审计回扣高达40%-60%。Lowballing与审计回扣有着相似的表象和完全不同的实质,表面上两者都是两种价格水平的差额,但Lowballing是审计市场竞争的结果,而审计回扣是政府对审计定价不当监管的结果。Lowballing形成中的两个比较价格即当前实际审计价格和平均审计价格水平都是竞争的审计市场中的实际价格,数据可从公开的渠道取得。而审计回扣形成中的两个价格都不是市场的实际价格,政府定价事先确定且保持不变,实际收到的审计公费收入是政府定价扣除返还给审计客户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以后的余额,其数据无法从公开的渠道取得,因此我国的审计回扣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一)Lowballing形成的原因西方学者对Lowballing何以形成有三种不同的解释。Deangelo(1981)将其归因于初始审计启动成本和审计师变更交易成本。现任审计师不用再耗费审计启动成本,相对于候选审计师具有比较优势而可稳定地获取准租金收入,同时审计客户更换审计师又面临着交易成本,这使审计客户对现有审计师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可见,准租金得益于初始审计启动成本和审计师变更交易成本的相对节约,而Lowballing是审计师为获取未来准租金收入的一种必要的先期投入;Chan(2001)指出审计师不是审计价格的设定者,因而需要对竞争者的行为做出反应,并证明了审计价格直接与同一竞争空间中次优审计师的审计成本相关。他认为,Lowballing现象依存于竞争性审计师的出现,市场中的竞争者越多,Lowballing现象就越明显①;Charles&Martin(1997)则将Lowballing归因于信息不对称,认为审计成本信息在现任审计师和候选审计师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现任审计师拥有成本信息优势因而审计报价更接近实际,候选审计师为获得审计合约其报价必然低于现任审计师从而导致Lowballing产生。

(二)审计回扣形成的原因我国审计回扣的形成异于美国Lowballing的形成。首先,我国审计市场不是一个竞争的市场,审计定价由政府规定,在审计定价偏高的情况下,审计回扣是对审计定价偏离市场规律的一种修正;其次,我国审计回扣的形成是缺乏审计法律赔偿责任的结果。审计定价中包含的由预期损失所形成的机会成本,在有法律赔偿责任时终将转化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成本②,而在没有法律赔偿责任时会形成会计师事务所的现实利润。在美国,审计定价普遍考虑审计法律诉讼可能造成的损失,在诉讼爆炸年代,机会成本终究会构成会计师事务所的现实成本。但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赔偿机制,从而使机会成本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的利润,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就可以此为基础通过高回扣来获得审计合约。也就是说,当审计定价由政府决定且相对稳定,当名义上是成本的机会成本构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的利润时,审计回扣就不可避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更高的审计服务利润率,审计回扣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有限竞争条件下摊薄审计服务利润的让利过程,这有利于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经营多样化为审计回扣创造了条件。审计回扣的极端形式是低于审计成本的恶性压价竞争,当审计实际收费低于审计成本时会计师事务所势必亏损,长此以往将无法生存。但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因亏损而倒闭,这就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必然有弥补这种损失的渠道,我们认为,取消挂靠机制后,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是其弥补这种亏损的唯一渠道。

三、审计回扣与审计质量Lowballing是否影响审计质量,监管者和理论研究者的观点截然不同。监管者一般认为Lowballing现象会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并影响审计质量。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师责任委员会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Lowballing相当于会计师事务所交给审计客户的抵押金,审计客户可以没收抵押金相威胁迫使审计师放弃独立公正的第三方立场,从而影响审计质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则明确指出,Lowballing将导致不实审计报告的泛滥,因此监管者禁止Lowballing;而理论界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owballing有利于审计师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Deangelo(1981)的研究表明,Lowballing本身不会有损审计的独立性,它是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得预期准租金的一种竞争性的理性反应,是获取竞争优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LeeandGu(1998)认为,Lowballing所创造的抵押金成为所有者约束审计师的方式,一旦审计师与经营者之间的合谋行为被察觉,所有者就会解聘审计师并没收抵押金,因此Lowballing实际上在所有者和审计师之间建立了牢固的契约关系,不仅不会造成审计市场的无序竞争而有损于审计独立性,相反会在多重组织中创造一种有利的制约机制,能有效减少审计师与审计客户的合谋,从而有利于降低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Charles&Martin(1997)的研究表明,初次审计合约争夺中由于竞争各方信息基本对称,出价最低者获得审计合约,以后各期,现任审计师拥有信息优势知道审计的确切成本并能准确定价,候选审计师要取而代之必须有更低的审计报价而这将使其遭受theWinnerCurse的惩罚。theWinnerCurse是指候选审计师以低于正常审计定价取得审计合约所遭受的损失,这种损失必然要通过以后各期审计定价的逐步提高①来消化。而现任审计师通过加价弥补theWinnerCurse的行为又会向候选审计师传递原有审计定价偏低的信号,候选审计师的审计报价也将逐步提高,因而theWinnerCurse可以解释审计折扣率逐步降低进而消失的原因。显然,Lowballing是以短期成本换取长期收益的过程,是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相权衡的过程,theWinnerCurse正揭示了Lowballing形成和逐渐回复的机理。

(一)审计回扣不影响审计质量那么审计回扣是否影响审计质量呢?为便于分析,我们假设,审计资源耗费所形成的直接成本为C1,预期损失所形成的机会成本为C2,合理的利润为E,超额的利润为△E,审计定价(既定的政府定价)为P,折扣率为d,在正常情况下=C1+C2+E+△E。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审计法律赔偿责任,机会成本C2形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的利润,此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利润为[C2+E+△E-P.d]或者[P(1-d)-C1]。审计回扣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下:

1.第一种情况:P(1-d)≥C1+C2+E。审计回扣以牺牲超额利润△E为代价,说明政府审计定价偏高且脱离了劳务定价以成本和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市场规则,使会计师事务所获得超额利润。此时,审计回扣是对政府审计监管不当的一种修正,它因带动了审计市场上合理程度的竞争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2.第二种情况:C1+C2+E>P(1-d)≥C1+C2。审计回扣以牺牲超额利润△E和正常利润E为代价,但由于没有法律赔偿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审计服务利润[C2+E+△E-P.d],可以保障现有的质量水平。

3.第三种情况:C1+C2>P(1-d)≥C1。审计回扣以牺牲所有利润来源[C2+E+△E]为代价,如果这个回扣率不是太高,会计师事务所仍能获得确保审计质量的合理水平的审计公费收入,但当回扣率过高使会计师事务所获利很少的时候,审计师会考虑削减成本从而可能会导致审计质量下降。

4.第四种情况:C1>P(1-d)。审计回扣牺牲了所有利润来源[C2+E+△E]并将实际审计收费降低到有形直接成本以下,审计资源耗费成本无法完全弥补,属于恶性竞争,会严重影响审计质量。但任何会计师事务所均以盈利为目的,基于经济人假设,上述第四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中折扣率过高的情况都不可能成为理性经济人的选择,在没有法律赔偿责任和政府定价可能偏高的前提下,即便有较高的审计回扣,也能获得保障审计质量所需要的审计收入,这是我们认为审计回扣本身并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之一。审计回扣的真正危害在于它的隐蔽性①,但审计回扣隐蔽性所带来的危害并不是审计回扣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我国特殊监管政策的负面产物。首先,审计回扣可能成为审计客户盈余管理的有效手段。审计客户以名义上的政府定价列计审计服务购买成本会虚增成本,审计回扣若为审计客户单位所得又会虚增收入,而若为个人所得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次,会计师事务所以政府定价列计营业收入,但实际收入应该是政府定价扣除审计回扣后的净额,这必将迫使会计师事务所将高额的审计回扣合理化为实际的成本;最后,帐目上的虚假使以此为基础的审计研究工作和审计监管严重失真或者无法进行。在我们看来,只要取消审计服务政府定价或者允许公开折扣②,这些弊端都将不复存在,这也是我们认为审计回扣本身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另一个原因。

(二)审计回扣是会计师事务所对政府定价的理性反应不仅如此,我们认为,政府定价扼杀了审计质量保障机制,审计回扣是会计师事务所对政府干预审计定价的理性反应且有助于审计质量的维护。审计质量是通过事前的声誉机制和事后的法律赔偿机制来保障的,但我国没有法律赔偿机制,声誉机制由于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尚无明显差异也不能发挥多大作用,政府定价则抹杀了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仅有的一点保障作用。作为一种有益于投资决策的信号,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代表了审计质量的水平(TitmanandTrueman,1986)。由于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让公司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获得更有效的会计信息,使得审计客户愿意支付更高额的审计成本,因此不同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代表不同的审计质量,而不同的审计质量又形成不同的审计价格。但政府统一定价无法传递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上的差异,势必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由于审计质量越高审计成本越大,在无论审计质量高低都一个价格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自然不愿供给高质量审计服务,因此低质量审计服务逐步占据市场,而高质量审计服务逐渐退出市场;对于审计客户而言,同等价格条件下理当选择高质量审计服务,但会计师事务所又不愿意供给,当低审计质量审计服务逐步占据市场且审计客户无法正确识别审计质量的高低时,审计回扣就成为审计客户的必然要求。审计回扣有助于传递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差异的信号,因为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审计回扣较小,而低质量审计服务的审计回扣较大。可见审计回扣既是会计师事务所基于竞争显审计质量差异的需要,也是审计客户识别审计服务质量并打压审计服务购买成本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定价对审计质量保障机制的破坏。

四、审计回扣与审计监管前文的分析表明,审计回扣凸现的是一个审计监管问题,它因政府监管产生也应由审计监管政策的改变来解决。我们认为,取消政府限价或者允许明折明扣、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和加强建设法律赔偿机制等审计监管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审计回扣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一)审计监管应取消政府限价或者允许明折明扣政府限价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政府限价防止恶性竞争,以保证审计质量,但其结果适得其反,政府限价破坏了审计市场自身的经济规律而直接导致了审计市场的混乱。依据价值规律,审计定价首先是市场的范畴,以成本为基础并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其次审计定价还是一个道德范畴,禁止低价竞争是各国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一项对同行的道德责任。只有当市场失灵且道德约束失效时,才有必要借助审计监管的力量,强制纠正审计定价的扭曲。我国政府限价是基于人性恶的预先设定而不是基于人性善后的有效补充,这有悖于当前主流的经济管制理论。因此,要么完全取消政府限价还审计定价权力于审计市场,要么允许会计师事务所明折明扣,以消除审计回扣隐蔽性所带来的弊端。

(二)审计监管应考虑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经营多样化能带来真正的经济性,它有利于技术的转移运用以及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合理分担,但多样化也会带来不同业务间的互相补贴从而有损于竞争。本文无意过多评价经营多样化的优劣,只是遵从前文对审计回扣分析的一贯逻辑,我们认为,审计监管应考虑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服务过程中获取的知识能有效运用于管理咨询,那么这些审计服务的知识外溢效应会增加审计服务的价值①(李树华,2000)。这里,审计服务的知识外溢效应是指,当审计服务知识运用于管理咨询时,管理咨询由于无须分担审计服务成本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服务和管理咨询等多样经营,审计服务由于审计回扣所造成的亏损就有可能通过管理咨询的高盈利来弥补,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有可能通过具有恶性竞争性质的高审计回扣来招揽审计客户,因此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可消除由于不同业务相互补贴所形成的审计回扣。超级秘书网

(三)审计监督应着力于建立并完善法律赔偿机制导致审计回扣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国缺乏法律赔偿机制,使机会成本转换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的利润,从而提供了较大的审计回扣空间,通过建立法律赔偿机制消除审计回扣的可能空间是审计监管首当其冲的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5

【2】Charles&Martin.1997.auditpricing,auditorchange,andthewinnercurse.britishaccountingreview(29):315~334

【3】Chi-wenjevonslee&zhaoyangGu.1998.lowballing,legalliabilityandauditorindependence.theaccountngreviewvol.73no.4octoberpp:533~555Dye.1993.auditingstandards,legalliability,andauditorweal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iy(10):887-914

【4】Deangelo.1981.auditorindepengdence,lowballinganddisclosureregulation.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3

基建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校扩张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加大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客观上缘于高校规模、业务迅速扩张。一方面,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万人大学比比皆是,大学小社会是不争的现实,高校涉及基建、招生、科研、后勤、学管、对外服务等项目,业务的迅速扩展导致管理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已达GDP的4%,高等学校获得了庞大的资金投入。无论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均得到了国家密集的项目支持,如本科的“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高职高专的“国示”、“国家骨干校”、“省示”、“教学资源库”等建设项目,持续、高额、密集的资金投入导致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风险剧增,某些部门(岗位)成为“肥缺”,职务风险、管理与控制风险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高校内部审计实行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加强学校的风险管理,通过控制风险来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内部审计环境滋生审计风险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高等学校中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从治理结构看是典型的内部人控制。作为学校最高领导者,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的决策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这会导致部分领导滥用职权、内部控制形同虚设。高校是人才的聚集中心,业务有其特殊性,高校专业型领导多,对专业、业务拓展具有较好的指导与示范效应,但重业务轻管理、重财务轻审计、重人治轻法治,普遍未能形成较好的内部审计总体环境。不同高校办学历史积淀、学生与产业规模、专业领域、领导重视程度、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方法等千差万别,校园文化、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迥异,个体审计环境进一步影响内部审计风险。近年来高校招生、基建、设备招标等腐败案件频发,一些出身贫寒、曾经正直有为的领导干部沦为阶下囚,除了与其自身抵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关外,与高校内部审计环境不良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高校市场竞争呼唤风险导向审计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环境,高校充满机遇和挑战,竞争进一步加剧。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竞争,国内与国外的高校有竞争。高校的竞争是软、硬实力全方位的综合竞争。有风险才有收益,高校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才能赢得生存空间,只有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指出,审计风险指内审人员未能发现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作出的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虽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已有时日,但探索尝试的更多是企业,我国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仍然是查错纠弊,内部审计方法仍然以账项基础审计及制度基础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事后监督和评价。随着高校发展方式的变化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高校内审机构设置及内审人员业务能力、审计技术、方法等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业务转型升级与风险管理的需要。高校市场竞争导致内部审计的客观风险加大,这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回避或改变的客观现实,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加强高校业务研究,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业务能力,才能够降低审计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受托关系的层次多致审计风险复杂化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高校内部审计源于高校的受托关系。从组织结构看,第一层是高校领导(管理者)受教育主管部门或股东(公办高校政府是出资者,民办高校股东是出资者)委托负责高校的日常管理;第二层是行政部门和院系受学院领导委托负责某一院系或部门的管理;第三层是教职员工受院系或部门委托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从项目委托关系看,项目团队(负责人)受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或学院、企业委托完成各类各级项目,学院受国家、省市委托完成项目管理,诸如此类;从组织结构和项目关系看,高校普遍存在出资者与管理者、层级不同的管理者、管理者与业务层等交错复杂的受托关系。内部审计的委托人既有国家、省、市相关部门,也有学校自身、企业,高校的内审机构要向各层次的委托人负责,审查、汇报受托人职责履行情况,对受托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因高校内部受托责任的存在而存在,受托关系的层次多导致审计风险错综复杂。

(二)审计业务的广泛性致审计风险多样化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存在于高校的各个领域,除常规的教学管理外,还广泛存在于科研、基建、实训设备招标、招生、后勤实体、对外服务等诸方面。此外,不少高校过度负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多样化。与常规教学业务相比,有些业务不经常发生,具有较强的阶段性;有些业务单项金额较大或总量较多导致总额较大;有些业务涉及部门、人员较少,且没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高校业务范围、涉及人员广泛,审计风险多样化,高校内部审计因人手、业务能力、经费、工作时间限制,常常流于形式,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结果的用途致审计风险导向边缘化高校审计结果用于委托方对受托方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对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员的各项责任指标完成情况、管理水平、业务能力等进行评价,也是单位人事考评、人事任免、新项目评审的重要参考因素。审计结果不仅关系到被审人员的当前评价,而且关系到今后的升迁发展,无论是委托方还是受托方都极为关注项目本身是否合规合理。因此,不少单位领导更关注错弊,高校内部审计重点更多着眼于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主要用于对项目与项目负责人的评价,内部审计主要发挥了监督和评价的职能,风险控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高校的内设机构,管理层对其没有风险控制要求,缺乏风险控制导向的压力与动力,风险控制被边缘化。

三、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思路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医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危重病人的手术,更重要的是为检查者健康提供良好的保健建议,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实施风险管理,促进检查者身体的健康成长。《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指出,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不仅是对高校业务活动的监督、评价,而且应该为被审单位、部门的健康开具证明,提供鉴证服务,提供管理与建设服务,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及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对内部控制机制再控制,促进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为领导提供可靠的参谋,为学校增加价值,提高高校专业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我国高校审计机构更多出于国家财经法规要求完成各项审计工作,监督的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权限不高,只是被动地根据领导安排完成审计项目,目标定位及作用的发挥与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关系密切。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为学校增加价值的目标,就要深入研究学校的业务趋势及风险,融入学校的管理中,通过为领导提供参谋而主动地管控风险,通过目标的转变拓展内部审计的生存价值与空间。

(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独立性是内审风险控制的前提,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机构无法防范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与独立程度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规定: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远超3000人,绝大部分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尚有少部分高校在财务处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高校,其隶属关系各不相同,导致其主管领导与主要审点存在差异对吉林省调研,采用纪委书记领导的内部审计占比最高(吴国萍等,2014),这或许是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普遍模式。根据纪委的工作任务,内审机构更多承担了经济侦查的职能。分管财务副院长领导下的审计机构独立性也不强,副院长既是裁判员也是教练。院长直接领导下的内审机构独立性较高,但内部审计工作依然处于校长行政权力的依附下。前文已述,高等学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将内审机构置于党委书记的直接领导下,从校长日常行政权力中脱离出来,独立性会适当提高。由于高校是典型的内部人控制,即便是党委书记领导下的内审机构,其独立性也仍然值得怀疑。内审机构隶属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国外高校较为流行以政府任命或选举的方式由校外人员组成董事会,通过董事会负责有效制约校领导的经营管理权。国内高校虽然建立教代会并作为高校最高权力决策机构,但教代会代表源于组织内部,且是校领导的管理对象,无法监督校领导的行为。现阶段看,可由上级主管部门、校代会代表、党委书记、校长组成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内审机构的领导;内审人员可考虑上级机构、校内人员共同组成,从而提升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可见,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公办高校内部审计更多的是解决第二、三层次的委托关系,完成校领导的委托责任评价,第一层次(主管部门对校领导)的委托关系仍要依靠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来解决。民办高校可参考企业建立以董事会牵头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内审机构的管理。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环境建设审计环境是高校内部审计得以生存的土壤,包括内部审计环境与外部审计环境两个方面。内部环境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除高校治理结构、高校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外,还包括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制度执行状况等。内部审计环境更多源于学校内部,属于可控环境,可塑性强。与企业相比较,高校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难以通过市场淘汰机制直接进行约束,即便对于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后勤产业、校办企业、对外培训服务机构,仍采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管理,治理结构混乱。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建设缺乏外部压力,通常不主动评估学校财务风险,不对资金使用效益做成本效益分析,面临尴尬的处境。《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指出,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高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方式之一。高校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如果高校内在风险监控失效而导致高校难以为继,将产生更大的社会风险。借鉴国内外的做法,应从法人治理结构、社会和谐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高校发展目标的高度,在高校主管单位的指导、要求下,在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加强内部审计环境建设,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与评估,适应高校内部审计的目标转型,对高校管理进行审计,构建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四)高校内部审计的流程与方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经历了传统风险导向与现代风险导向两个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于“确定组织目标—评价目标风险—控制风险测试”的流程完成,高校内部审计要围绕高校的重要目标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关注主要风险,进而通过相关风险内部控制的分析、测试,确认其是否能够合理规避风险,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将内部审计置于高校的管理中去,着眼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升,深入学校的管理体制,深入学校相关业务及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既要查账也要查业务,既要表内资料(财务信息)也要表外资料(非财务信息),从过程管控、风险管控的角度深入高校内部环境,评估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只有完善高校管理控制过程、降低高校管理的客观风险,才能有效降低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在传统审计方法外,以识别、评估风险为目标,适度增加评估、咨询等方法,从而改进审计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审计技术方法的革新创造了条件,高校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审计时点前置,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还应该综合运用常规审计方法和各类信息化技术。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了并行审计技术,在业务系统中嵌入审计模块,实现了在业务处理的同时采集审计证据的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持续审计技术,可以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缩短审计周期,降低审计风险。虽然一些新兴的审计技术还未能在高校内部审计中普遍推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将会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方式与发展趋势。

(五)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审计人员独立性与业务能力是决定审计风险的内在关键因素,高校内部审计队伍普遍存在数量少、专业不对口、业务能力不足、独立性受限等问题。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一些高校专职审计人员偏少,从侧面说明了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审计人员主要来自财务、审计专业,缺少法律、工程、信息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在基建工程等专项项目审计时力不从心;审计人员缺少学习提升机会,业务能力受限;审计人员均来自单位内部,与部分项目负责人关系十分密切,难以客观评价;审计经费有限,制约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不仅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也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为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风险控制保驾护航。一是把好进人关,业务能力不强、个人素质不高的人员要拒之门外;二是注重人员结构的合理性,从年龄、专业等方面互补,便于审计团队的建设;三是项目审计前做好独立性分析,不符合要求的审计人员采取回避制度,根据业务需要吸收部分兼职人员、校外人员加盟审计队伍,必要时可采取审计项目外包方式或委托兄弟院校内审机构负责审计;四是加强专业规范建设,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开展专题研讨;五是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培训提升与奖惩机制,促进业务胜任能力的提高。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不仅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也是优秀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借鉴美国GE公司、中海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做法,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干部锻炼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