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专业

教师专业范文精选

教师专业

教师专业范文第1篇

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它应当是充盈着理性精神,并具有由健全、合理、澄明的理性来引导和规范的自觉需求。相应地,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师就有必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来审视、评量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理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当前我国教师研究中要求教师由传统“工匠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的“转型”走向,也正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内在要求。我们认为,要实现这种转型,除了外在保障体系与支撑条件外,教师必须具备自由自觉的内在发展愿望、自我意识以及根本动力,其中对自己教学活动与行为的反思精神和理性能力是最为本质的力量。

教师只有形成涵具“信仰理性”、“认知理性”和“反思理性”合理内容的教学理性,才能实现作为一个理性主体的自我诉求,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事业投入感,才能形成日益成熟的教学知能和实践能力,克服偏见,保持理性的宽容,从而实现其在教学工作中求真、至善和达美的理想境界。

从人类理性的发生来看,它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而且首先是特殊的。理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所处理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从个体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以及具体的问题场景决定着其特殊性。教师的教学理性表现为教师在其具体的教学生活世界中的存在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然而人们在理性内涵的认识上一度将之窄化了,即把理性仅仅理解为在概念上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种理解将理性与信仰、感性和本能对立起来,使之还原成理智。

理性究竟何为呢?人们一方面需要从现实出发重新全面追问理性的内涵和功能,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历史着眼考量理性的演进。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经由了古代由“信仰理性”、近代“理智理性”(认知理性——科技理性)的支配的两个阶段。从性质来看,“信仰理性”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理性,“它在宇宙中寻找理性”(伽达默尔语),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因而无法实现对人的生存作出自我理解,“理智理性”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性,它由人类思维的力量日渐衍化成为役于技术之物,成为“物化的理性”。“信仰理性”是“本体在外”的理解方式,“理智理性”是“本体对外”的理解方式,二者均未达到人性的自主。理性应当回归到理性本身,应当从形而上学的玄妙和科学技术的独断中摆脱出来,复归生活世界,关注人全面的生存状况。建筑在人性根基之上的“反思理性”将成为新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导理性。

“信仰理性”要求教师具备的高迈人格、弘大胸怀和赤诚信念,是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承诺,它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教师不竭的动力来源。就“认知理性”而言,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行为训练,理论上能够改善其自身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品质。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正如常说的“我可以教给你知识,但我无以教给你智慧”。无论教师拥有多么高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说明他已经达到理性的自觉,具备理性的能力了。关键的是,教师要能够转“知”为“智”,教师只有将外部获得的理论和知识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进而转化为内部的智慧,才能真正获益。

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人类心灵的唤醒,每个孩子都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教育者的独特的关注而认识他(受教育者)自己,认识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获得个人感受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而获得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学会为个人的选择承担责任。由此理解,教育——即教师的职业、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理性的事业。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本质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反映在教师成长生涯中,表现在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精神面貌、行为作风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教师的道德境界、知识程度、能力状况、素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反映出来。教师成长动力的种种现象作为动力直接的外部表现,是可以被觉察和感知的。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才能和素质的本质,从而也科学地揭示了人才成长动力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是决定人才成长发展的最终根源;人才成长受其自身意志和思想支配,是自觉能动的成长。这样,就把社会条件、客观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外在制约作用和人才本身的心理、思想、意识对人才成长的内在决定作用统一起来了。因此,教师成长动力既包括教师客观受动的动力,又包括教师主观能动的动力。其中,受动即被动或从动,是指教师受激而动、受制而动,来自于外部世界,是教师在外界力量作用下引发的动力,是外动力;能动即自觉而动、自主而动,来自于教师的内心活动,是教师的心理动力或精神动力,是内动力。教师成长动力在本质上是教师成长过程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内部驱动与外部策动的统一。教师成长动力是一个具有许多客观(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的产物,教师成长动力的能动性建立在其受动性的基础之上,教师成长动力的受动性则必定要通过能动性(即通过人的大脑)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师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反思: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甚至,它还包括,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我人生意味着什么?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样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省和觉悟。对教育生活的反思,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个体整个教育生活状态的反思。在更深的层面,甚至可以成为对教师个体生命存在的品质与意义的反思。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反思由于我们国家教育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事实上,就象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课题,倘若我们仅仅满足于外国教育理论的移植,仅仅自闭于自我学科的孤芳自赏,仅仅执迷于“量化研究”而忽略了“质性研究”的范式,仅仅停留于空泛的思辨和议论,我们的教育学术就难以成熟和发展。因此,也就难以同课改实践展开对话,甚至可能误导改革的实践。

当我们把教学知识当成客观、绝对的技术性知识,它就变成了养料,教师吃了它们,便会身体强壮,可以对学生传道授业了。这种把教师当作技术熟练者、孤独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只能寄希望于大规模的教师集中学习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实际是上,教师的教学知识有不同的来源。总体上,教师的职前培训在发展自身的教学知识中不是最重要的来源,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的反思及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知识的来源。

斯腾豪斯在反思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出:教师是课程的负责人,从实验主义的立场看,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来说,教师是课堂和学校的潜在的实际观察者。……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不能否认的是,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重视实践知识,是承认教师在实践中的创造性。承认实践的不确定性。教师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疑惑的、困顿的、多种可能的、多种选择的教学生活中亲自去“寻找”和亲自去“谋划”,进而获得真实的教育体验,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实践性知识”。

在传统的关于对教师的隐喻中无论是春蚕、蜡烛、春泥还是一桶水、工程师、园丁都是个体性的。这表明,传统观念中的教师缺乏团队精神,使教师成为“落寞的孤独者”。作为孤独者的教师,只能是落寞的。在这样一个缺乏合作的环境里,虽然教师拥有一些零散的智慧,但由于缺乏共同体所拥有的默契,这些零散的智慧不能集中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激发出最大的活力。为什么教师会成为落寞的孤独者呢?原因在于人们从小习得的局部的、分解性思维,尽管这种思维能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效率,但我们同时在无形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然失掉对“整体”的连属感,也不了解自身行动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正是由于这样的思维,我们不懂得“内”与“外”是相对的概念,对同事有一种习惯性的防卫,形成一种心灵智障,从而缺乏共同的愿景,丧失综效和共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缺乏真正的合作交流,相互扯皮指责。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价值

传统上,我国习惯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春泥、一桶水、园丁等。如今的新课程改革开始打破人们的惯常思维。重新审视这些隐喻发现,它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经不足以勾勒出一个丰满、灵动的教师形象了。春蚕、蜡烛、春泥等词汇,无疑都描绘了一个“悲壮牺牲者”的教师形象。似乎教师只有放弃一切,牺牲一切才能换得崇高的美名。所以,许多怀着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教师为学生倾尽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心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我们不禁要质疑,难道教师只有带病坚持上课才称得上模范事迹?难道教师只有精疲力竭才叫“鞠躬尽瘁”?难道学生的发展必须靠牺牲教师的发展才能保证?

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是他目的的本身,而不是其他目的或他人利益的手段,正如生命以其自身为目的一样。所以,人必须为了自己的缘故而生存下去,他既不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也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为自己而生存意味着达到他自己的幸福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目的。兰德的这种说法虽然可能过于极端,但毋庸置疑的是,不珍视自己的人,也不会珍视他人或他事。带有强制色彩的责任、飘渺空洞的“理想”已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而在现代生活中步入黄昏;不断地体验快乐、完善自身倒成为触手可及的诱惑。教师工作绝不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恰恰相反,教师这项复杂的工作蕴含了绝好的个人发展机缘,如训练和发展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而且教师职业比其他职业拥有更多反思的机缘。

教师生命价值主要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学校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场所,教学是教师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课堂教学构成教师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以及以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教师生命价值能否实现,实现的性质、意义何在,取决于以下几个核心问题:1.教师生命价值本身的属性、结构、质量;2.主体对价值客体意义的认识需求,体现为价值观、价值取向;3.价值实现的条件,包括:社会文化结构(文化世界发展起来的一般社会意识,时代、民族、历史的精神等等)、学校文化、各种相关制度等。其中唯有“价值取向”反映了主体(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受教育者个人等)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是可以由价值主体做出选择的因素,是主观意志的体现,并且对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因此教师生命价值、价值取向是讨论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的切入点,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的发展,关系到学校变革乃至教育的理想、价值的实现。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对教师生命价值的认识不足和取向上的偏差。

“教师作为专业”的理论诉求虽然是专业发展学校的直接理论基础,但却不是其最终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它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有可能以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其对学生发展的推动。既然严格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是与学生的发展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那么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便应当注意到:首先,教师既是教育教学活动、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我们必须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个体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给以尊重和发扬;其次,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尤其是教师研究学生及其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的根本立足点。

教师专业范文第2篇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从道德评价的层面提出的,对教师职业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化、知识化的理解,而缺乏理性的、科学的、技术性的认识。教师的养成也并无专门的培养机构和培训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徒式”传授模式。真正的教师教育,即规范的师范教育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出现;对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思考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师的整体质量上存在的从教育观念陈旧、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到教育创新意识、教育研究能力不强等,与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差距日益突显出来,甚至引起社会性的广泛质疑和强烈不满。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成为大势所趋,对教师专业地位的确认也势在必行。1994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一次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了教师的专业性及其重要作用。教师专业化呼唤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而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则要依靠教师教育专业化来践行。2001年4月1日起,我国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教师专业化工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教育自身内涵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每个教师在成为专业成员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成长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过程。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们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个人主体价值的一定程度的贬低和压抑,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主体价值的承认和肯定。这种转换强烈地影响着当代教师既激发了他们对个人主体价值的追求,使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导致部分教师个人价值观与角色价值观相背离,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感,致使教师工作绩效降低,造成教师岗位人才流失等现象,这势必影响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领域的改革。教育过程既是创造人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的积淀过程。教师主体价值能否实现,对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制约或推动作用。

二教师主体价值的诠释

教育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在于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教育是对世界上唯一有理性的生命和灵魂的教育。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主体,这就需要分别认知其价值所在。从哲学的角度看价值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关系的物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可见,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实在,价值观是对这种关系实在的反映。谈价值不能仅从个体内在需要出发,也不能仅从客体属性中寻找,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科学价值观的一般内涵。价值的主观性、主体性是价值内涵中更为重要的方面。英美哲学家通常把价值区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也叫内在的善)就是主体因其本身缘故所追求或趋附的目标。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也叫工具价值,所谓工具价值则是客所具有的可满足主体特定需要的属性或功能。可见,价值与主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何谓教师主体价值呢?

(一)教师主体价值的基本内涵

根据价值的含义,我们可以把教师主体价值理解为教师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提升,并相应满足社会和自身需要的外在的社会价值和内在的自身价值的统一。正确认识教师的主体价值内涵,有利于教师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正确追求。

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其主体价值,及由此所产生的生命的快乐、人生的意义,将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根据”正是这种快乐和意义感,激励着教师投入到无尽的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创造更美的生命形式和追求无尽的快乐和意义感。

(二)教师主体价值的特征

当不同的主体需要获得满足,它所产生的主体价值也就具有了不同层次的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反映着教师不同层次或不同发展水平的主体性。因教师本身的劳动特点教师主体价值具有其特殊性。准确认识和把握特殊性,才能调动诸多因素,有效地促使教师主体价值的追求。

1.社会性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说,社会性是教师主体价值的本质特征。否定社会价值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主体价值。

2.创造性从价值内涵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主体价值实现的体现。鲜明的主体意识是教师不再成为“机器”和“工具”,而是创造性地教学,创造性地生活。

3.广泛性从价值实现的时空来看,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等为教师主体性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4.潜隐性从价值体现的角度来看,教师主体价值具有滞后性和隐含性的特征。社会评价教师价值的根本依据是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师主体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

5.生成性从价值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师主体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合作互动创造生成的过程,个体的创造性是否得到自由的发展是生命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6.层级性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教师主体价值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层级体系。教师在满足主体的层级需要时,其自身价值也在不断得到提升,享受价值体现于对主体最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三新世纪教育呼唤教师主体价值的追求

卢梭称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职业,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教师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是在其教育生命的历程中显现的,也是在这其中成就的。教师在对别人奉献的同时,应该也完全可以求得一种丰富的体验、一种自我满足。教师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的群体,不管其职业性质、地位和价值如何,从生命个体的角度看,首先,教师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人,他同样具有主体发展的需求教师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教师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期望获得他人的关爱,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此,从“人”的角度来看,教师主体价值的追求,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一)教师生涯的终身发展性的要求

教育虽然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现象,在不同时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只有到了21世纪的今天,教育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才显得如此重要。事实上,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人们对学习、教育的重视,从而使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和教师的期望也更高。教师的职业生活占据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间,如何在这段时间体现出生命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发展指由接受师范教育的师范生到初为人师,再到经验丰富的教师,乃至成为教育实践家的变化过程。教师发展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个人发展,它包含两层含义:是作为个体意义上的教师发展。从生命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发展是人的自身发展,教师不仅要拥有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人文、人类关怀精神,要有主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教师作为社会个体,与其他人一样需要社会化、需要学习、需要自我实现。教师发展是个体自我境界提高的必然要求,教师在实践活动正通过对“必然”的认识,完成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发展是个体终身学习的要求。二是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的教师发展,从职业的角度看,教师的实践活动是教育活动,教师发展与教育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不可分割。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教师发展的特殊性所在。实际上教师个体的发展过程寓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二者完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主体价值的追求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这种主体价值的发展是终生的过程,是由进入教师角色到职业化再到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师职业责任感不断加强,专业知识进一步专业化,专业自主权扩大,主体参与意识提高的过程。因此,弘扬教师的主体性,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不断丰富生命内涵,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理应成为现代教师职业主体追求的目标。

教育是人们选择了的生活方式,对教育这种有关人的事业而言,必须更加注重生命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皈依。因为“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精神的追求”,这样的教育才能使主体体验到幸福。叶澜教授d三曾经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在当今中国,教师完全有可能也有责任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活动的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因此,立足于主体性教育的制高点,关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研究和探索教育中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反映了人类对教育的现代特性、对人的本质属性认识的升华。

(二)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人”的因素,随着教师个性的逐渐张扬,随着教师情感因素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教师主体价值日益凸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必然要求在教育实践中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实现教师由教学的被动参与、执行者到教学的主动研究、改革者的转变。教师教育由重视教师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到教师的自主性、主体性素质,这个过程呼应着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育本质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从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从自我价值的张扬,教师的群体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彰显,教师群体的不断变化必然带动教师个体自身成长的要求,要求掌握自我的教学主动权,要求参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要求掌握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权利,要求个人主体价值的凸现与升华,这也必然促进教师的个体主体性的充分演化。教师群体主体价值与个体主体价值的实现,为教师专业化从“人”的因素上奠定基础j。教师专业化首先是“教师”的专业化,教师即教育中“人”的因素,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正为教师专业化中的“人”解决了思想理念及实践行为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对专业化的认识,充分词动了教师实践专业化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大幅度迈进。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动力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只有当教师把教书不仅仅当作一种职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主体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只有当教师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唤醒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成为“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因此要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动力真正变为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的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不断地学习、自觉反思。与此同时,还要为每一位教师创造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成长和发展的氛围,引导教师不断学习、钻研和探索,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有其主体价值取向的科学化,才能有个体人格由现实向理想提升的可能,才能有教师主体价值的真正、完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6.

[2]PaulW.Taylor.Pri~wiplesOfEthics[M].California:wadswortPublishingCompany,1975.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初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9.

[4]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20-22.

教师专业范文第3篇

1.专业精神: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又称专业情意、专业道德等。它包括:“专业理想,即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精神等;专业情操,即对教育事业的光荣感与自豪感,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专业性向,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具有的人格特征,如合作的、有责任心等;专业自我,即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满意感等。”①只有具有专业精神的教师,才对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努力提高专业才能,积极投身到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

2.专业知识: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大方面,对这三方面知识的掌握应该是融会贯通的。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具备:①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在音乐知识方面,应该掌握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等多门音乐基础学科知识,并掌握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施及运用能力。在其他艺术修养方面,还要熟悉舞蹈、影视、戏剧等姊妹艺术。②教育理论知识。音乐教师不仅具有音乐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便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音乐能力。③普通文化知识。音乐教师要通晓哲学、历史、地理等相关人文学科知识。

3.专业能力: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高校音乐教师应具有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包括音乐教学实施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及调控能力、音乐教学反思和评价能力。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探索自己的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相关的音乐教育资源,进行音乐课程的设计、规划。音乐教师还应具备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4.专业发展:我国学者朱小蔓指出:“自主成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向,教师的自我专业需要、专业自觉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是自主成长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②音乐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对自身专业的分析、反思,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实现专业的更新和提高。

二、对促进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几点思考

1.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寻求自主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行动+反思=教师成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既是教师成长的起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越强,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就越高。教师自主进行教育教学生涯的规划,并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审视,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得到全面地发展。

高校音乐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自觉行为意识,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高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音乐教育教学科研。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

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要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那些课题研究及写作有困难的教师,学院应该聘请有经验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或是帮助,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3.加强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促进专业化水平发展

①更新培训理念

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要更新培训理念,建立“为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根本的教师培训观念。转变过去以学历提高的继续教育的培训理念,切实把握音乐教师教学的现状,深入了解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音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高音乐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②改进培训内容

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培训内容不应该是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更要避免内容的机械重复。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特点、培训需求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例如,针对青年教师音乐教学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培训内容可以加强他们对音乐学术论文的撰写,以及做音乐课题等内容的培训。随着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高校音乐教师不能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新特点置若罔闻,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新任音乐教师,可以进行其教学能力的提高,考虑其特点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适应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从音乐教学新手成为熟手、能手的转变。

③丰富培训形式

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对于新任的高校音乐教师的入门培训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指导,通过听取老教师的传、帮、带,使他们尽快能适应高校音乐教学工作;学历未达标的教师通过参加学位课程的学习,从而达到一定的学历或学位水平;高校音乐教师的在职培训可以以本校培训为主,立足于本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注释:

①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4-67).

②朱小蔓,笪佐领.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教师专业范文第4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且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但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在专家引领的同时需要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认为,在引入专家培训促进教师发展时应注意培训方式及内容的设计,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专家的引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教师必须对专家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应该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学创新预期。

在基础教育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越来越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负责教师教育的机构也在千方百计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实施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地方和单位采取了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的形式,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并非十全十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不仅仅是规章制度和要求就能凑效,尚有许多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机理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一、影响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实际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第二,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在与教师们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主人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毕生相当大,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

第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与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虽是持久的但也并非立竿见影,不如教师紧抓一阵来得效益高,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这就好比翻越山头一样,大家习惯了从山上的羊肠小道走,年复一年,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繁琐,但要让他们打一条隧道,可能一年两年完不成任务,效益一时难以显现,大家就不愿去做。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其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从以上几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三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四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大飞跃。

二、设计专家引领模式,促进教师理论提升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一线教师则难以突破多年教学经验累筑起来的藩篱,专业发展的预期往往落空。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一点是专家的理论引领并不能解决教师的所有实践问题,至少是不能圆满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楚专家引领的作用的前提下,认真设计专家引领的模式,让一线教师能够获得最大的帮助。

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因此,引入专家培训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开阔一线教师的理论视野,使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实践中不至于走偏方向;二是通过这些走南闯北的专家让教师了解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从面对自身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从而使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专家引领的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教师集中培训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专家队伍的阵容要有层次性。每次培训纯理论层面的专家培训要占整体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找培训内容应设计为二分之一,实践探索方面的内容占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既能很好的消化理论,真正达到引领的目的,同时实践探索的案例又能给教师的实践创造提供一个基本的蓝本,使教师在这个蓝本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创造的空间,达到培训促进教师理论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效果。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在组织培训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急需解决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能够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是培训主题要明确。每一次集中培训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案。在聘请专家时,我们要将培训设计解决和要突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告诉专家,并与专家协商培训的基本方式,优化培训的过程。同时要协调不同层次培训者,使他们的培训做到前后呼应,尽最大可能地放大培训的成果。

三、引导教师独立思考,促进教师实践能力

许多教师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生涯,而非专业生涯,因此其教育教学工作往往被“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①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要首先改变这种职业观念,进一步“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②实际上,在这些教师中并非是大多数人一开始就出现了职业模式化倦怠,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引领,缺少独

立的思考,缺少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才导致他们的教学成为“职业”而不是“事业”,成为“工作”而不是“艺术”。因此,我们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问题,绝不能忽视教师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必须调协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实施对其不断引领的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不唯上,不唯专家,要对教育教学更多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的乐趣和终极价值。

一是教师必须要学会理论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存在距离,只有老师消化了理论的精髓并渗透到实践中去,才能说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对于专家的前沿性理论,教师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接受的同时必须加上自主地独立的思考,从自己所理解的透彻的那一点入手,指导自己的实践。另外,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完善的,没有一丝缺陷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了弥补,我们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到了这一点,教师自身也就从职业教师变成了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二是要对教材与教学环节作独立思考。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性材料,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地位已经从教学的“圣经”转变为教学的一种基本资源,仅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参考样本。因此,要使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的突破,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从对教材的崇拜中走出来,从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取舍和改造教学内容。另外,许多教师都观摩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其教学过程,而是要揣摩其所以然,把握隐藏在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精髓,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没有对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具体行为的独立地批判性思索,是难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的。

四、经常性地进行总结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地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

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总结反思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善于施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莫过于“可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省认知,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意识与能力”。③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及时反思和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成效显著的评价活动,因为这种反思直接来源于自身的批判性思考,所掌握的进行评价所需要的信息是任何一种他评的方式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如果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间那种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横向评比,我们不用担心这种自评会有虚假的成份存在,他们的反思和自评没有任何功利,除自身发展之外。

其次,要从过程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教育评价学认为,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或某个阶段的总体评价)两大类④。这两种评价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一种是在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发展进程进行矫正和完善,一种是分阶段进行总结,集中把握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反思属于评价的范畴,是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教学进程趋向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师平时的量变式发展和进步。总结性反思可以以半学期或半学年进行一次,着力对自己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发展的经验,集中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评职称,也不是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高一些教学分数,而是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整体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为日益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要求——这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目标。因此,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①[德]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教师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专业发展自我反思

在基础教育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越来越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负责教师教育的机构也在千方百计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实施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地方和单位采取了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的形式,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并非十全十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不仅仅是规章制度和要求就能凑效,尚有许多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机理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一、影响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实际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第二,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在与教师们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主人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毕生相当大,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

第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与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虽是持久的但也并非立竿见影,不如教师紧抓一阵来得效益高,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这就好比翻越山头一样,大家习惯了从山上的羊肠小道走,年复一年,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繁琐,但要让他们打一条隧道,可能一年两年完不成任务,效益一时难以显现,大家就不愿去做。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其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从以上几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三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四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大飞跃。

二、设计专家引领模式,促进教师理论提升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一线教师则难以突破多年教学经验累筑起来的藩篱,专业发展的预期往往落空。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一点是专家的理论引领并不能解决教师的所有实践问题,至少是不能圆满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楚专家引领的作用的前提下,认真设计专家引领的模式,让一线教师能够获得最大的帮助。

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因此,引入专家培训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开阔一线教师的理论视野,使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实践中不至于走偏方向;二是通过这些走南闯北的专家让教师了解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从面对自身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从而使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专家引领的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教师集中培训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专家队伍的阵容要有层次性。每次培训纯理论层面的专家培训要占整体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找培训内容应设计为二分之一,实践探索方面的内容占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既能很好的消化理论,真正达到引领的目的,同时实践探索的案例又能给教师的实践创造提供一个基本的蓝本,使教师在这个蓝本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创造的空间,达到培训促进教师理论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效果。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在组织培训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急需解决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能够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是培训主题要明确。每一次集中培训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案。在聘请专家时,我们要将培训设计解决和要突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告诉专家,并与专家协商培训的基本方式,优化培训的过程。同时要协调不同层次培训者,使他们的培训做到前后呼应,尽最大可能地放大培训的成果。

三、引导教师独立思考,促进教师实践能力

许多教师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生涯,而非专业生涯,因此其教育教学工作往往被“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①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要首先改变这种职业观念,进一步“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②实际上,在这些教师中并非是大多数人一开始就出现了职业模式化倦怠,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引领,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才导致他们的教学成为“职业”而不是“事业”,成为“工作”而不是“艺术”。因此,我们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问题,绝不能忽视教师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必须调协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实施对其不断引领的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不唯上,不唯专家,要对教育教学更多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的乐趣和终极价值。

一是教师必须要学会理论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存在距离,只有老师消化了理论的精髓并渗透到实践中去,才能说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对于专家的前沿性理论,教师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接受的同时必须加上自主地独立的思考,从自己所理解的透彻的那一点入手,指导自己的实践。另外,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完善的,没有一丝缺陷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了弥补,我们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到了这一点,教师自身也就从职业教师变成了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二是要对教材与教学环节作独立思考。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性材料,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地位已经从教学的“圣经”转变为教学的一种基本资源,仅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参考样本。因此,要使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的突破,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从对教材的崇拜中走出来,从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取舍和改造教学内容。另外,许多教师都观摩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其教学过程,而是要揣摩其所以然,把握隐藏在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精髓,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没有对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具体行为的独立地批判性思索,是难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的。

四、经常性地进行总结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地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

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总结反思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善于施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莫过于“可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省认知,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意识与能力”。③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及时反思和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成效显著的评价活动,因为这种反思直接来源于自身的批判性思考,所掌握的进行评价所需要的信息是任何一种他评的方式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如果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间那种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横向评比,我们不用担心这种自评会有虚假的成份存在,他们的反思和自评没有任何功利,除自身发展之外。

其次,要从过程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教育评价学认为,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或某个阶段的总体评价)两大类④。这两种评价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一种是在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发展进程进行矫正和完善,一种是分阶段进行总结,集中把握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反思属于评价的范畴,是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教学进程趋向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师平时的量变式发展和进步。总结性反思可以以半学期或半学年进行一次,着力对自己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发展的经验,集中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评职称,也不是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高一些教学分数,而是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整体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为日益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要求——这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目标。因此,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4期。

①[德]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