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指导论文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精选

创业指导论文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篇

“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对环境学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注重案例教学与科学前沿,实践与学生的参与性、优化考核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环境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环境学导论是临沂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导引性,对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学科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概述、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污染控制方法和环境评价、管理等理论,该课程涉及的知识贯穿于整个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是环境工程的学科基础[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学导论的课程内容也随应不断更新;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同时较全面的认识环境工程专业,并激发学生对后续环境工程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是环境学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2]。本文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以及教学实践,对《环境学导论》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法与思考,与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同行们交流。

一课程定位

环境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导引性,对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学科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概述、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概要了解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发展历程,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分支学科,现代环境科学发展趋势,学科前沿和环境热点问题;现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外,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益的接触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角,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质,努力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临沂大学以“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概要了解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发展历程,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分支学科,现代环境科学发展趋势,学科前沿和环境热点问题;现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一)案例分析法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导入理论和知识的讲授本门课程的内容围绕着环境热点问题,因此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前,我们先从身边或历史上公认的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此时再导入理论讲授,所讲内容既有针对性又不显得枯燥,也能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探讨兴趣,并在有些章节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环境问题案例和讲课,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例如在学习“煤烟型”污染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向学生介绍英国治理雾霾的经验,提出结合我们国家实际状况,提出治理雾霾的相关建议,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形成书面作业,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科前沿讲座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科前沿进展进行介绍。本专业教师多数都承担部级研究项目,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最新环境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的各种相关的讲座,以便学生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或辩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气候变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可以从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等多角度去分析该问题。此外,要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及时向同学传递信息并鼓励他们做一些政策宣传,提高自身与公众的环保意识。另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按照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要求认真组织教案,经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理论课教案均制成电子教案演示,教学内容达到图、文、声并茂。采用多媒体音像教学条件播放电影、电视、VCD\DVD环境问题资料片;采用PPT电子教案,更新内容、应用最新资料容易、方便,实现无纸化,节约了资源。构建网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立,环境学导论课程构建了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一是通过班级QQ群的方式在网上组织学生讨论;二是教师采用提供大量参考资料或者资料名称和搜索途径给学生的方式,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目前,环境学课程已经建立了课程网站以提供丰富的学生学习资源,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环境学导论课程学习的开放性。

(四)实践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收集分析资料结合课堂讲授的问题确定研究题目,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最后形成调查报告。让学生留意垃圾运输车收集垃圾的路线、垃圾箱的设置是否合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填埋场,观察整个垃圾处理流程。结合调查、参观,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灵活的学习形式,基本上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着较全面了解。

(五)优化教学评价与考核

以健全学生课外学习体系作为突破口,以改革作业内容和形式作为基本点。一是强化预习性作业。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性作业,并在教学组织前布置给学生。二是提高实践性作业比重。实践性作业一般包括实习、观摩、调查等形式,教师根据课堂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实践性作业,并通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督促。三是增加巩固提高性作业的数量。健全课外学习体系,增加巩固提高性作业的数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增加以研究、拓展为主要内容的提高性作业数量,通过练习题、读书笔记、论文、实习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督促[4]。(六)其他环境学导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与改革中不能脱离本课程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要求,因此,我们积极吸收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聘请了临沂首创水务有限公司、临沂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临沂市垃圾处理厂的工程师为课程兼职教师,他们主要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满足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5,6]。

四结语

环境学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和完善。此外,我们构建了两个“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即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讲授课后练习与复习,课外预习与学习加课内讲练)、校内与校外结合(校内学习加校外实习,校内教师加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拓展学生对环境学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既能在理论知识的创新上更进一步,更能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成为新时代的专业环保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左玉辉.环境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迎春,刘盛余.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46-147.

[4]罗斯,雷鸣,彭亮,曾清如.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189-190.

[5]黄飞,章家恩,蔡昆争.“环境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5,9:144-145.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育;预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

1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实践教学形式

1.1理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思维教师通过导课引入案例“抛砖引玉”,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理论课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分析案例,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同时提出预防或控制(预防观点,群体观点)此类事件发生的措施和手段。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由只传授知识到传授知识与能力发展并重的转变,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以案例为中心,培养公共卫生思维”推理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正确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铺垫。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体会:(1)案例内容多采用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重大的、经典的历史事件,具有时代性的、当前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科幻电影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关注度高的题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兴趣。(2)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贯穿预防医学的“预防观点、人群观点、环境观点”和“一个思考方法”的思想,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3)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执业医师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1.2三层次实验课类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1.2.1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技术技能。如《环境卫生学》实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测定”,实验包括实验室的经典测定方法——碘量法和现场快速测定的墨水法;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实验室日常和突发事件现场处理的两种方法。1.2.2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联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根据案例纵向运用一门课的理论知识,横向运用相关联课程的理论知识。如“职业中毒的案例讨论”,纵向涉及《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中的第三章《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第四章《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五章《职业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的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预防/控制的完整过程;横向涉及流行病学职业现场调查,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效应关系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内外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职业中毒解救中的毒理学机制。1.2.3设计性试验培养学生“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如实验“环境中噪声评价”,学生自行设计选择某一职业环境或生活环境,通过现场勘察,设计采样点、采样时间,撰写实验方案,合理分工完成不同场所噪声的测定,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噪声的来源,提出预防/控制措施。1.3项目带动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学生通过5周系统的专业实习实训,将专业课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疾病控制中心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数据统计与信息处理能力、危害因素检(监)测与防控能力、毒理实验技术与评价能力、人群健康促进与评价能力、突发事件应急与处置能力以及卫生执法的分析、判断、指导和处理能力等“六种能力”。学院还通过“大学生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经常举行大型的公益宣传活动,如艾滋病防治知识、世界环境日、慢性病的防控、职业病的监测等的宣传;每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前都进行充分设计准备,实地考察走访,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联系,认真修改活动方案,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做到计划科学合理、操作切实可行。多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责任感、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赢得了社会的的赞誉与好评[4]。1.4结合专业设计毕业论文,提高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和创新性学生在第九学期进入毕业论文的设计、实施和撰写阶段。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所选专业教师的课题,自主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校长基金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的学生在自主完成资料查阅、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获批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校长基金项目”的学生,通过课题的申报和完成能从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书写、修改结题报告、科研论文,培养了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实践教学体会

2.1客观环境良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一。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准备出不同的学习实践环境,比如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专业课程中横向联系,基础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应用型课程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实习实训环节,多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毕业论文环节,学生根据前期学习兴趣、实践方向、工作意向自由选择带教教师,为进一步投向社会做好准备。即低阶段(教学实践)专业基础内容帮助学生塑造理念;中阶段实践操作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高阶段锻炼和实践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6]。2.2教师环境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在知识储备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学科间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能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自主创造热情的引导者[5-6]。因此,作为一个有素质的教师团队,应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实践技术的传授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者等;才能有效保障培养的高素养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质量。2.3学生条件学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和作用对象。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对其能力培养,就业选择的重要意义,才会主动去学习和实践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在学生在读不同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其意识到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意义;比如入学阶段,通过《预防医学导论》课认识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公共卫生思维;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和实训阶段,贯穿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贯穿就业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选择论文研究方向,锻炼与之意向职业方向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就业信心。总之,通过“夯实基础理论、强化能力培养、培育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指导,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预防医学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3-03-07)[2016-12-29].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

[2]黄馄,陶芳标,郝加虎,等.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43-44.

[3]于秀波.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J].亚太教育,2014(24):82.

[4]张淑兰,张海军,祝丽玲,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5):96-97,99.

[5]朱鑫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分析和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5(9):18-19.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第3篇

本科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来指导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深入生产科研一线所了解的情况,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禤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庆玲,周岩.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29-229.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评价体系、提升路径等方面的要求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在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应用型高校更加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行业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足够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在个人教育理念的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风格的养成、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对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高校教师整体的素质结构,提高高校课堂的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张琛等[1]认为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存在对课堂讲授知识深度把握不准、教师和学生之间默契不足、课堂驾驭能力较差等问题,提出深化教学理念,以科研促教学,鼓励创新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推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构建多元化教师教学成长培养体系的提升路径。朱赛敬[2]对制约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四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文献虽已有很多[3-9]。但是,研究者多是从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背景下、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互联网背景下或是站在高校督导的角度、学生评教等角度单一的讨论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提出相对应的提升措施。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略显不足。本文试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进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能力的缺失

课堂教学作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组织的能力、教学主体研究与监控的能力、教学的评价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很多应用型高校为了学校的发展,大量引进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他们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但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学技能培训,缺乏教学经验。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面临的挑战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照本宣科,授课内容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互联网时代,为培养合格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在掌握全面具有深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使用和熟练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者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意者,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应用型高校教师缺乏开发实践教学项目的能力,此外,大部分具有中级及以上资格的教师都有指导论文(设计)的能力,但存在指导人数过多、指导论文(设计)创新程度不够的情况。

(四)创新教育能力提升方面重视不足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并不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求异思维潜力。很多高校将学生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交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负责。其实,如果每一个接触学生的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那么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教学经验的共享

1.教师层面。高校教师应该认真仔细地准备充分反映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预期的课程大纲和考试。年轻教师应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虚心听取建议并加以改进,课后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听取学生对课堂的反映情况等,积极参加国际或国内教学研讨会、学术研讨会,汲取新的知识,撰写教学论文。此外,应用型高校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结合,不仅能够将板书内容和PPT展示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掌握多个软件(如Matlab、Photoshop、Spss等)的使用,这样对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将更加有用。2.教学系(部)层面。教学系(部)作为教师所属的直接领导部门,承担分配教师教学任务和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重任。制订好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年度工作方案和考核评价标准对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新进的年轻教师,做好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在积极开展关于教学和课程内容的教学研讨会基础上,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教学研讨会议。教学系(部)主任带头组织申报教学团队、一流专业、重点学科等强化学科优势,通过齐心协力的方式,搭建学科平台,力争教师所在系(部)专业在省内或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教师更好地发展提供人际支撑。3.学院或学校层面。学院或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发展,纵观现在的高校,拥有一流师资、一流学科平台和一流领军人才的学院或学校,才能立住脚跟,稳步发展。因此,学院或学校应该积极地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和学习计划,制定好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评价的公共性政策,做好新进教师的指导和培训计划,做好教学系(部)开展研讨会或学习交流会的赞助和支持工作。

(二)教学知识与教学创新

1.教师层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高校教师应积极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此外,高校教师还应做好在所教领域内新知识合成的课程内容设计,以便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主动学习和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大学生项目的研究或者是一些实践性竞赛课题的完成。2.教学系(部)层面。为提升教学系(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系(部)应该有计划地支持相关学科的教学研讨,奖励教师发表学科教学论文,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学院或学校层面。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规划,学院或学校应该制订合理的教师发展计划,致力于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促进学科知识以及与学生相关的独特教学方式的发展,强调和支持非传统的教学实践方式,制定好不仅强调学科内容的知识,而且强调有效的教学实践的奖励体系。

(三)重视学习成果和教学实践

1.教师层面。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对课堂进行研究并利用研究结果促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背景故事、趣味问答等方式补充教学,应充分了解所教授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各自性格特点的差异、知识水平的不同等因素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考核的方式,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2.教学系(部)层面。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掌握情况,教学系(部)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师生交流会,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教师授课内容或者授课方式的看法,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通过改革传统的“7+3”的考核方式,融入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3.学院或学校层面。学院或学校应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拟订好教师在学习成果和研究成果方面的测试程序,补助和支持教师进行学习成果总结和教学方面的研究,做好学生对任课教师认可度的问卷调查工作,强调学生学习的效果。总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从教师、教学系(部)、学院(校)层面给出了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策略,见下表。

三、结语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科研;教学;实现途径

组建教学团队,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凝聚力和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都至关重要。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02)明确规定: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1]。笔者主持的公共管理教学团队于2016年被遴选为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经过为期一年的建设,本项目有幸被遴选为2017年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总体看来,受职称评审指标体系的影响,本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更加注重从事科研工作,开展教学教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够,团队科研促教学的思路还不够清晰,实现路径尚未建成。钱伟长院士说过: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2]。经过近三年的摸索和提炼,本教学团队总结出一些科研促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将科研心得和研究观点融入课堂教学

教材的意识形态安全、学术水平、作者名气、出版社级别及出版时间等要素,都是教师在选用教材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标。虽然有些高质量教材也在不断修订和更新,但是更新时间往往凸显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教材理论性偏强,实践性和个性化内容稍显不足。这导致较多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一定能够满足不同高校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高校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般要紧密贴近社会现象,以社会问题为导向,追踪社会热点、难点、痛点和堵点,研究问题往往更具体直观,研究心得也较为丰富。因而,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的专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个人科研心得和研究观点融入课堂教学,并结合具体生动的社会案例,把相对抽象的教材内容讲授得更加通俗易懂,把教学观点阐释得更加深入浅出。笔者在讲授“行政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两门课程的时候,经常结合自身研究基础、研究心得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理解,给学生分析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过程、方法与技巧。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这不仅能够更好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学团队应该倡导成员转变灌输式讲授的惯性思维,牢固树立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理念,将科学研究心得与体会切实转化成教学素材,通过科研实实在在地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古人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高校教师不仅要夯实自身专业功底以提高教学水平,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相比于传授专业知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亦更刻不容缓,且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解决一些现实难题尤为有利。因而,要提倡高校教师把“在科研中所培养起来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具备创造的兴趣和素质[3]。

二、将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开设成短课程

从2017年开始,韶关学院推行了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各专业开设充足的选修课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2020年,韶关学院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每个专业必须开设两门以上的通识选修课程;而且,鼓励教师根据专业需要和个人研究基础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且实用性强的短课和小型课程(0.5学分,8学时;1.0学分,6学时)供学生选读。这就为教师开设短课提供了合理和必要的依据。根据团队成员多年教学体会,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我们认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以围绕大学生的入口和出口两个环节开设一些短课程。在学生入口环节,建议开设短课程“专业导论”。该课程主要给学生讲授“专业是什么、学生学什么、去向有什么”等问题,着重为学生阐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就业导向等。在出口环节,为了让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建议针对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开设系列短课程,如韶关学院政法学院近几年为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就业指导”(1.0学分,16学时)“环境治理专题”(1.0学分,16学时)“公共危机管理专题”(1.0学分,16学时)“公务员应试技巧”(0.5学分,8学时)“公务员面试技巧”(1.0学分,16学时)“行政领导艺术”(1.0学分,16学时)“行政人员素质测评”(1.0学分,16学时)等。从修读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类学生对同能力提升或创业就业密切相关的短课程十分感兴趣,经常出现较积极踊跃的选课现象。

三、将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编成教材或专著

现今可供大学生选用的教材和专著确实数目繁多,但是质量也参差不齐。教师想甄选好教材或好专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公共管理教学团队成员对某一科研领域有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则可将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编写成教材或专著,供学生研读。那么,公共管理类教师和学生急需什么样的教材和专著呢?第一,急需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和专著。国内很多教材和专著,在书名、篇章结构、核心观点等方面凸显共性过余、个性不足的现象,未能很好地区分不同的高校层次、学生类型及其培养目标;又由于高校在考核教材使用的时候,往往要求采用部级或省部级规划教材,导致很多高校优先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知名机构出版的规划教材,在教材使用上出现了高度雷同现象,缺乏针对性。另外,很多专著都是在博士学位论文或课题立项资助的基础上出版的,学理性太强,不一定适合本科生教学。第二,急需应用性较强的教材和专著。虽然有些公共管理类教材在每章后面附了一些案例,但是更多的教材以理论阐述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颇感枯燥无味。因而,团队成员可以酝酿编写与各门课程密切匹配的案例集或案例教学参考书,以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同时,可以出版一些与学生创业就业密切相关的教材和专著,如《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规划》《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能力培养》《公务员应试面试技巧》等。第三,急需实效性较强的教材和专著。很多学科领域的权威性教材往往出版时间较早,虽然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但教材中的核心观点并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有些泰斗级别的作者已经去世多年,我们还在选用他们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实效性有待斟酌。

四、带动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或独立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