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检验医学论文

检验医学论文范文精选

检验医学论文

检验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1.2设置临床见习期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1.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2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3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检验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许多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在相互交流、学习和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这在某种意义上妨碍了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促进整体医学水平的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临床科室医师缺乏对有关检验知识方面的了解,大多数医师对检验人员和报告结果存在一些误解。在遇到患者质疑时,不能很好的对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②大多数的检验人员只是负责做好当日室内和室间质控工作,把质控值好当成衡量检验结果的唯一标准,对异常结果缺乏分析能力和个人建议,不能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③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标本的采集规范和注意事项不是很了解,标本采集的不太规范,检验人员也没有及时下到临床做指导工作。④检验科在开展新的项目时,之前没有对临床进行可行性调查,只顾自己开展,不争求临床建议,难以被临床认可。这些问题的种种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检验和临床科室没有及时地进行有效沟通,没有把相互之间的沟通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来重视。

2加强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提高整体质量水平

据卫生部所提出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文件中明确指出,对检验科室的检验质量方面和对患者服务方面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检验科的评价标准要求达到所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对其满意度的90%,那么想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将检验科质量控制作为日常首要工作,使质量控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一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是由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分析后质量控制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据资料统计,分析前出差概率为56%~68%,分析中出差概率为15%,分析后出差概率为48%,在分析中出现的错误概率明显低于分析前和分析后的出差概率,由此可见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是目前影响检验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想要降低分析前出差概率的可能性,就要保证临床采集标本的质量,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检验和临床科室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这样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对检验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科室之间也可以获得反馈消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室的方法学以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展与普及。

3完善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具体措施

3.1合格的检测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基础和前提。

通常检验科的检测标本都是由临床医师和护士来实施采集的,采集后直接送检到实验室,这是在确保临床实验室检测质量体制中最关键的环节。一旦这个环节出现差错,如标本采集是否合格、送检时间是否正确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算实验室拥有再精密的仪器设备和方法也无法客观的检测出真实准确的结果,严重的还有可能出现误导医师对患者的诊疗。作为检验科室人员应主动到临床科室为医护人员发放标本采集手册,讲解采集标本的各项要求和标本采集不当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例如:做凝血四项时,要求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是9∶1,如果采血比例不当,就会引起PT和ATPP的升高或降低,不能为临床提供稳定、准确的数据,影响治疗。以此让临床医护人员知晓规范采集检验标本的重要性,引起临床对此环节的重视。

3.2建立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桥梁

3.2.1检验科室首先要重视和正确对待临床的反馈信息,定期下到临床科室与临床医师交流,虚心听取临床医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查找原因,纠正潜在的实验偏差,制定整改措施,以便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改善服务质量。其次,检验科主管人员应不定期参加临床查房及病例讨论,共同探讨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了解临床工作,加深二者之间的沟通。

3.2.2检验科室应根据医院自身的规模、专科特色等实际情况,建立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水平。检验人员当发现检验指标异常和接近危急值时,必须先确认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各环节无异常后重新检测,复查后及时和临床联系,并在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填写危急值报告,使临床医师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从而提高检验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3.3检验与临床人员加强医学知识理论学习,共同提高临床意识。随着医学技术的新陈代谢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检验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知识,快速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还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与临床沟通与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当临床对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专业人员应立即查找问题原因,对有关职责进行审核,及时制定纠正方案,给与临床合理答复。临床科室也要提高对检验科室的重视,加强对检验工作特点的了解,不断扩充自身的医学知识,不能完全依赖化验结果,因为化验是有误差性的,要做到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发现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时,也应及时和检验科取得联系,防止贻误诊治。

4结论

检验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FCM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中正常细胞大部分都是以二倍体存在,正常细胞在发生癌变时DNA数量会发生变化。FCM可以检测细胞中DNA的含量变化从而运用于肿瘤的检测,在病理形态学诊断上一直把FCM技术视为肿瘤诊断的一个“金标准”。但由于癌症早期缺乏客观明确的诊断指标,给治疗工作带来很大困扰,FCM的出现使肿瘤治疗有了质的飞跃。其应用主要是通过测定DNA含量实现的,包括癌前病变检查、早期癌变的检出、化疗指导以及预后评估等[6]。FCM检测标本包括实体瘤标本或穿刺标本、胸腹腔液体、膀胱冲洗液、尿液、食管镜及支气管镜钳取的少量活检组织等。DNA非整倍体的出现是癌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临床上可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和DNA倍体分析。辅助肿瘤诊断,包括监测癌前病变、肿瘤的早期诊断、交界性肿瘤诊断和肿瘤细胞学诊断等[7],比如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样品中染色体的数量来实现甲状腺对比分析染色体中的整倍体和异倍体的改变情况,从而实现对甲状腺乳头状瘤的诊断[8]。根据细胞周期分析结果,适当选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或非周期特异性药物,可协助拟定治疗方案;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DNA含量分布直方图的变化,可反映细胞动力学的变化,作为评估药物疗效的依据[9]。大量临床实验已经证实,FCM在肿瘤学检验诊断方面的准确率很高,可以达到一般的细胞诊断。由于它具有自动化和处理量大的优点,因此已经逐渐成为肿瘤诊断学方面的首选工具。另外,FCM在评价B细胞淋巴瘤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B细胞根据成熟度不同可以分为B淋巴母细胞、成熟细胞及浆细胞,而不同细胞和不同的疾病中所表达出来的抗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不同抗原染色达到免疫分型的作用,从而诊断出肿瘤细胞的不同亚型,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10]。

FCM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FCM在各种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分析外周血细胞或骨髓细胞表面抗原和DNA的检测来实现的。由于不同的血细胞系统都有其特有的表面抗原,FCM通过采用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借助于不同的荧光染料可同时检测一个单细胞的不同参数,根据所测的参数结果来判断出该血细胞的属性。在各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中,一般形态学检查很难区分,而FCM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FCM在白血病免疫分型应用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均主张采用FCMCD45/SSC双参数散点网设计方法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该方法可以将骨髓细胞清晰地分成淋巴细胞、成熟粒细胞、单核细胞、幼稚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群,排除了正常细胞对免疫分型的干扰,使细胞免疫分型的准确性大大提高[11]。FCM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也有许多应用。当受到外界刺激时血小板会被活化而发生一系列改变。从血小板膜的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可判断血小板的活化程度,FCM通过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情况来为血小板膜糖蛋白异常所致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这种测定可以评价活化血小板程度在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2]。FCM在血液学中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白血病的检测、淋巴瘤的检测、混合性白血病、部分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白血病、血小板相关疾病等方面[13]。此外,在网织红细胞、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等方面,FCM均有广泛应用。

FCM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机体是否患病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免疫状态是否正常,FCM技术目前已广泛用来监测机体的免疫状态,T、B和自然杀伤淋巴细胞的水平是检验免疫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T细胞主要包括Th和Ts两个细胞亚群,Th细胞是T细胞中表面分化抗原簇标志为CD4+的一种亚群,而Th细胞是以CD8+为表面主要标志的T细胞。CD16和CD56等是自然杀伤细胞的表面主要标志;CD19是B细胞的表面标志[14]。通过表面标志物质监测各细胞及细胞内各种细胞因子在体内的水平,以及对患者淋巴细胞各亚群数量的测定,可监控患者的免疫状态,并作为诊断、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依据。FCM结合单克隆抗体技术与普通免疫学相比具有定量准确的优点,在免疫学临床主要应用于对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内抗原、细胞膜受体和癌基因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并且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FCM结合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方面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报道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参考值及其种族、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15]。

FCM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FCM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

在器官移植中,FCM可被用来判断供者与受者配型是否合适,并鉴别和定型同种异体反应抗体。FCM还可通过监测移植后免疫表型的变化来预测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细胞免疫治疗效果以及移植的存活情况等,可以更敏感地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16]。

2FCM在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

FCM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对细胞凋亡进行分析和检测的方法,结合荧光染色,可对单细胞做多参数分析。FCM除了可以定量监测细胞凋亡数和凋亡指数外,还可同时测定凋亡细胞发生于某个特定的细胞周期;通过测定细胞的增殖率与死亡率,可以早期测定药物的疗效。FCM技术在细胞凋亡方面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它可以将凋亡和坏死区别开来[10]。

3FCM分析神经系统疾病

FCM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根据脑脊液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不同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在分析神经系统炎性疾病方面,FCM技术比常规的脑脊液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可同时分析出脑脊液免疫状况,对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病情的了解和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7]。

4FCM检测冠心病患者

血清P选择素水平可早期反映冠状动脉损伤事件,因其与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呈正相关,也可用于检测冠心病病情及预后判断。在检测冠心病患者方面,FCM与其他技术相比的优势也在于它的敏感性,其敏感度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25倍[18]。

检验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调查;分析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学习的最后教学实践环节,包含广泛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非常强的学科,开展毕业科研课题实践是培养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时机,能综合考查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通过探索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环节,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科学规范指导,建立了具体的措施,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对有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2016-2020届共计242名本科毕业生及其完成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对于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在线问卷调研毕业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07份,回收率85.54%。毕业论文质量分析包含成绩分布、论文选题、导师情况等;问卷针对毕业生当前的工作及学习状态、毕业论文的作用和学术成果产出、影响毕业生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的因素以及对于指导老师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研。

1.3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的实验结果采用中位数、百分比、平均数、x±s等多种方式表示。数据采用Student′s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6—2020届毕业论文质量整体情况

2.1.1毕业论文成绩分布。在所有的论文中优秀和良好占到总论文数的2/3以上,无不合格毕业论文。在跟踪调查中发现,毕业后有5.8%的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基础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86%发表英文SCI论文,另有2.42%和0.97%的毕业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论文交流及荣获荣誉奖项,这部分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成绩上普遍高于总体平均分(P<0.05)。2016至2020届5个年级,毕业论文成绩分布情况见表1。2.1.2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绝大多数论文选题符合专业训练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以及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其中的课题来源于部级、市级、校级、区级、院级等科研项目,这部分有科研项目课题依托的毕业论文成绩显著优于自拟项目(P<0.05),毕业论文选题来源及成绩情况见表2。2.1.3指导教师情况。为更好地带教学生毕业论文,系部严把导师数量和资质,从表3中可见师生比2016-2020届分别为1.24、1.16、1.24、1.27、1.39,基本达到1位导师带1~2名学生,所有导师都具有指导专业论文撰写经验的高级职称,分析发现正高级指导老师指导毕业论文成绩显著高于副高级(P<0.05)。2.2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2.2.1毕业生工作与学习基本情况接受调查的207名毕业生中,2016届占比16.91%,2017届占比14.98%,2018届18.84%,2019届占比25.12%,2020届占比24.15%。目前,47.34%的毕业生就职于三级医院,27.54%全日制求学中,9.18%公司就职,其余毕业生在研究生、实验室及二级及以下卫生机构工作,毕业生就职情况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岗位胜任度好[3]。毕业生的继续教育情况如下:63.77%学士学位,20.29%硕士学位,10.14%博士(含在读),以及1.93%的在职研究生,另有3.86%的毕业生选择海外留学。2.2.2毕业论文的作用及意义关于毕业论文对毕业生求职、升学、晋升和职业发展帮助的调查发现,28.02%毕业生认为非常有帮助,46.38%认为比较有帮助。关于毕业论文对提高毕业生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作用的调研显示,有24.5%认为作用非常大,56.04%毕业生认为作用较大。对于学生认同的撰写毕业论文的作用按频率排序见表4,其中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提高科研和写作能力位列前三位。2.2.3论文指导老师满意度调查。对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评价,通过调研导师的责任心、科研能力、专业功底和对毕业生的指导作用发现,毕业生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整体满意度较高,少数学生满意度低的导师将在今后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加强管理。2.2.4毕业论文内容设置情况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及专业外语水平,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在毕业论文的内容安排上除了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论文主体还设置了1篇不少于15000印刷字符的外文专业文献翻译和1篇不少于3000字的综述撰写板块。在本次调研中收集了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多个板块的重要性程度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论文选题、提纲拟定、实验实施、文献综述、撰写论文和文献翻译。2.2.5影响学生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的因素。尽管大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良好,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是反馈了一些影响自己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实践的不良因素包含: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就业压力大、实习工作占用时间多、毕业论文质量与就业关系不大、学术氛围不强、缺乏老师指导及考研压力等,值得反思和进一步改进。

3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如何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医学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医学检验在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4-6]。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既是本科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的重要机会[7]。分析探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问题,将为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竞争力作出积极贡献。

3.1依托毕业论文提升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科研竞争力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2016—2020届5个年级共计242名毕业生中,有8名毕业生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2.5~6.3分);12名毕业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名毕业生参加学术会议论文交流,2名荣获荣誉及奖项。相较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论文实践过程更为集中,覆盖对象更加广泛[8]。针对毕业生的问卷也显示毕业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科研写作能力,对于毕业生的科研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9]。

3.2依托科研项目及指导教师提高检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针对毕业论文的质量分析发现选题来源和指导教师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依托科研课题可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10],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同样发现,选题来源部级、省市级、院校级科研项目的毕业论文显著优于自拟项目。此外,导师的专业能力、科研实力、责任心和指导情况也对毕业论文质量有重要影响,其中正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指导的论文质量显著优于副高指导教师。未来可探索优化导师组合模式,如“双导师制”,即基础与临床协作[11],资深指导教师与青年指导教师结合,打造更优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助力毕业论文质量提升。

3.3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检验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1992年起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就联合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6年我党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我国早期的产学研结合政策产生于科教体制改革需要,着眼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因而突出“研”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中心。随着对产学研认识的进一步深化,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实施《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将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政策终于实现了从以“研”为中心到以“产”为中心的科学转变。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而产学研结合作为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引导下,我国产学研结合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发、共同组建实体等形式,有力推动了经济、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在诸多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综合国际竞争力。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依旧比较薄弱,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我国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企业研发机构少,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另一方面,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虽然具备了比较充足的技术条件和潜力,但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大约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也就是说,只有10%的科研成果能取得经济效益,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般都高达70%以上,产生经济效益的也占六成以上〔2〕。对于已经开展的一些产学研结合,由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开发成本过高、开发时间过长以及开发效率低下,现在已难以被企业所接受,导致目前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层面,其作用仅限于解决企业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而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远远不够,更不用说对于国家和地区产业、行业的推动。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两大方面:

1、宏观层面(1)经济体制上,政企尚未完全分开,企业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社会信用度普遍较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2)教育体制上,目前科研教育机构的用人机制、职称评定、成果属权界定、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步伐的滞缓,给产学研结合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很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教学上,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重视。(3)政府职能上,虽然产学研结合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三方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由于三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如果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充分正确地发挥宏观指导职能,产学研结合的动力和稳定性都大受影响。(4)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科技教育产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缺乏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系列政策、法规和相应配套措施,财政、税收、融资、产权、企业等相关重要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足。〔4〕

2、微观层面(1)利益分配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是核心的问题。产学研各方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各方面获得收益的基础。产学研结合各方为了保证应得利益的实现,不得不付出一定的成本来监督对方,这种监督成本是由原来的非合作演变到合作后新增的交易成本〔5〕。根据对高校科研院所调查,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中,权益分配不当占49%,其他因素占25%,人际关系不协调占19%〔6〕。(2)风险负担问题产学研结合同其它技术创新活动一样,都存在各种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客观性风险就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从实验室走出的新技术必然带有一定的市场风险,而新技术进入市场必然也会带来市场的风险,合作各方在决定进行合作时,也就意味着要共担因此而产生的风险。〔7〕风险负担和利益分配如果不能挂钩,必然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不稳定因素。(3)知识产权问题利益是大学谋求产学合作的出发点,知识是大学在产学合作中的主要投入,知识产权必然成为大学与企业合作时谋求控制的战略重点,大学既要保护它的知识产权收益,又要控制知识产权。与大学相反,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并从中获益的方式较多(如商业秘密保护等)。企业会考虑利用所有的收益占有方式,而不局限于正式的法律方式;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占有创新收益的一种方式,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8〕。实践中,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争议往往发生于技术是否成熟、知识产权归属、技术作价高低、是否职务成果等方面〔9〕。(4)资金不足问题高新科技产业本身面临巨大的风险,科研院所与企业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科研院所往往难以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技术不够成熟,难以迅速实现商品化生产的阶段,往往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即使技术已经成熟了,企业感觉对市场把握不准时也会犹豫再三〔10〕。此外,中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也会给产学研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资金不足的困难。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立法建议我国产学研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制度和法律的保障。然而,从国家法律层面看,仅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二条规定了“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可以参与政府有关部门或者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招标投标活动”。

可以说,在推动产学研结合立法方面,国家乃至地方层面大都是一片空白,有关产学研结合的法律规范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强,可操作性、针对性都有待完善。结合我国产学研结合发展的现状,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立法应当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界定产学研结合的法律形式从法律角度看,产学研结合概念本身有多种界定方法,可以界定为一种法律行为〔11〕,也可以界定为一种法律主体〔12〕,还可以看作是一种法律关系〔13〕。实践中,产学研结合也表现出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从立法来看,虽然对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方式作出规定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但是,对产学研结合的法律形式进行界定则有利于明晰产学研结合中各方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类似于联营类经济体,产学研结合在法律形式上也可分为两大类:契约型和法人型。契约型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共同研发、技术转让或技术许可等;法人型模式则表现为高校企业共建法人实体,乃至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上市〔14〕。在以上两种不同模式下,产学研结合的紧密性不同,其风险、收益、所处的信息地位也不相同,紧密性越低,企业承担的创新风险越大。一般而言,法人型模式的产学研合作较为牢固,特别是以公司制实体运作的情况下,产权和激励机制较为明晰,风险和收益机制较能体现配比原则,发生纠纷的可能性也较小。而契约性模式下,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主要依赖于合同规定,在法律不完善或合同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发生纠纷的可能性较大。当然,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是由具体的信息环境和参与方的博弈规则决定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模式。在现阶段,我国现有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中基本已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合作模式,由于各个企业所具有的实力、条件各不相同,所以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选择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合作模式〔15〕。

1、明确利益风险机制利益风险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稳定运作的基础。虽然从法律地位上看,参与产学研的各方应当是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但由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资金、技术方面的内在的互补性,产学研结合的利益风险机制又必然不同与一般的合作经营活动。因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应当成为产学研结合立法必须确立的基本法律原则之一。由于产学研合作方式的多样性,立法上很难对产学研结合的利益风险机制作出单一的规范和约束。一般而言,在法人型模式的产学研结合中,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可以按照出资比例或公司章程的约定来进行;在契约型模式的产学研结合中,可以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允许当事人在合作合同中对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进行约定,从国外的成熟经验来看,一般是按照科技成果转化后的产品销售额进行分成,可以较好地平衡产学研结合各方的利益风险关系〔16〕。

2、预防知识产权纠纷知识产权的产生、流动、转化是产学研结合的中心,也是产学研结合中较常发生争议的领域,因此充分发挥法律的促进、规范、调整功能殊有必要,应通过产学研立法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降低技术风险。在产权界定方面,现行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归属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17〕,但在我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现行的科研考核机制下,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定与科研成果挂钩,一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不能归属于科研机构或其研究人员,则他们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必将大幅降低,而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产权权利,如果独立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外,也势必加大企业运作转化项目的风险。因此,为更好的推动产学研结合,必须在源头上改革高校、科研机构考核评价和科研人员职务评聘制度,加强应用导向,在法律上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的成绩纳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考核机制。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风险就是技术风险,技术检验或技术作价标准争议常有发生,为降低技术风险,法律应当在确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基础上,进行适当规定。为减少技术检验争议,可要求合作方在合同订立时对技术的成熟与检验标准作出明确约定;为减少技术作价争议,可鼓励有条件的合作各方在技术成果作价前进行技术评估,作为协商议价的参考〔18〕。超级秘书网

3、突出政府职责政府是产学研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推动产学研的立法应当突出以下两方面的主旨:强化政府职能,强调政府责任。具体包括:(1)政府应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基础科研项目的投入,以培育与创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2)对于产学研项目,政府应当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鼓励和支持;(3)政府应当推进社会资源整合,构筑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公共政策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等;(4)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应当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4、突破融资瓶颈在国家投融资体系尚需建立与完善的国情下,解决产学研结合的融资瓶颈的关键在于建立针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多层次、多渠道融资体系。实践中,产学研结合项目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产学研结合企业在性质上也比较类似于风险投资企业,享受银行贷款政策往往比较困难。政府的资金投入毕竟受到财力的限制,因此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创业投资的进入,是突破当前产学研结合融资瓶颈的唯一手段。所以,在法律上明确产学研结合项目可享受创业投资的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产学研结合企业可比照创业投资企业吸收风险投资,对于解决产学研结合资金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远来看,推动产学研结合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协调与配合支持。当前,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以法律形式明确产学研结合的法律地位,调整产学研结合产生的特殊法律关系,清除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制度瓶颈乃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