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鉴赏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绘画鉴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绘画鉴赏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形式欣赏比较欣赏社会方式欣赏美术作品

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后,美术学科由原来单一的欣赏教学,拓展到五个内容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其中,作为必选课程的“美术鉴赏”,也有别于以往的“美术鉴赏”。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只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基本的介绍,比如作品的风格、流派,画家的生平、奇闻轶事等,也有教师对绘画作品的形式加以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少有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知、经验来评论美术作品的情况。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美术鉴赏”是这样定义的:“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作品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陶冶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当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美术作品时,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首先,学生自身应具备一定的艺术及文史知识;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初步掌握几种有效而具体的欣赏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本文将阐述在教学中最基本、也最行之有效的几种欣赏方法,这也是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仅供参考。

一、形式鉴赏(以形式为主的欣赏方法)

在美术作品面前,最先观看到的是它的表面形式。我们还没有看清它表现的具体内容时,它那强烈的或优雅的形式美感,已将我们的视线吸引过去。于是,从形式的角度来鉴赏美术作品便成了最基本的方式。就如同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尽管还不知道歌词的内容,但那优美的旋律已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它是形式美的体现。艺术形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这种方式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和把握。它适用于欣赏那些形式语言突出的美术作品。对这类作品,我们不一定非要读懂它所表现的内容才能去欣赏它。这是因为许多美术作品,艺术家创作它的目的,并不在于表现的内容如何,而是注重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或是通过形式语言传达某种内心情感与意象。正是这些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让观赏者感受到不同的美。比如说: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无论画的是房屋、树林还是小桥流水……这些都无关紧要。我们欣赏的是它对光感变化的扑捉所呈现出的丰富色彩变化,如莫奈的《持阳伞的女人》《鲁昂大教堂》。特别是欣赏抽象性美术作品时,更应以感受作品的形式语言为主。如蒙德里安的《红树》、德裤宁的《女人第一号》。在运用以形式为住的欣赏方法时,我们要尽可能反复的去感受美术作品中种种形式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并满怀丰富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品味作品所传达的意象之境与内在情感假如从宽泛意义上理解内容,美术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也应该是作品的内容,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故事情节来传达的,而是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因而,我们应注意学习掌握各类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特征及形式美法则,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和艺术追求,常读一些相关艺术家的作品评论文章,才能取得更好的欣赏效果。

二、比较式鉴赏(比较式的欣赏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是美术欣赏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我们不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那么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比较的方法很多,比较式欣赏一般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流域、甚至是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把作品横向比较,能更加鲜明的看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比如将中国的花鸟画与西方的静物画相比较,或将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相比较,不仅在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方面,而且在双方的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方法方面,都显现出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纵向比较,就是将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环境中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比如将中国画北宋时期的文同的作品《竹子》与清朝时期郑板桥的《从竹》相比较,同是画竹,宋代文同画倒垂竹枝,茎杆以淡墨写成,圆浑虬曲,桠杈繁密劲拔,茂密枝叶分浓淡两色,以表现新叶老叶,从中可见“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清代郑板桥画丛竹迎风,茎杆近浓远淡,疏密有致,偶杂以新篁几枝,浓淡叶依次而列,远近叶互衬,依稀能感受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纵向比较也可把同一艺术家一生中不同时期作品摆在一起欣赏,比如把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与他早期写实作品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他的艺术探索是从写实走向抽象的。通过比较式鉴赏,可提高我们审美判断力,培养以联想思维去认知事物的学习方法。

三、社会方式鉴赏(以内容为主的欣赏方法)

拿到一副作品,人们首先看到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进而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创作目的及其他等等,逐步地加强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最后探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统的欣赏方法。这种方法较适合于欣赏那些有经典故事情节,富于文学色彩,再现作品。如表现历史题材的《夜巡》、《狼牙山五壮士》;宗教题材的《最后的晚餐》、《逃亡埃及》;神话题材的春、《阿波罗和达芙妮》;世俗生活题材的《韩熙载宴图》。像这类作品他的内容形象比它的形式美感更引人注意,且容易识别和把握,因此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欣赏兴趣。但欣赏者要真正读懂这类美术作品,需要有丰富的综合文化知识。你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同时,在欣赏这类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了对作品形式美的感受。这类作品形式结构往往隐藏在作品的内容形象之中,不易察觉。许多美术作品,都有着特定内容和意义,从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抓住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就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通常人们在观赏美术作品时偏重于对作品内容的了解,没有视觉艺术语言为基础,这只是一种文字式的分析理解。单纯偏重于对作品形式的关注而忽视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又回使美术鉴赏流于感性和肤浅。因此,美术鉴赏既强调从形式出发去欣赏,又要对内容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和认识。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可选择以内容为主的欣赏方法;如果是为了学习表现技法或是为了提高自己对形式美的感受力,启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可选择以形式为主方法。如果为求全方面而深入读懂美术作品,在鉴赏活动中往往是两三种形式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2]尹少淳,美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视觉识读能力;审美;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视觉转换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具备可以通过图像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教师应该把教学的方向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兴趣等方面,让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并具有自我意识,能够构建出完整的视觉文化。高中生的思想和内心都逐渐成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愈发强烈,因此,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非常有必要。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通过眼睛观看、心灵感受、大脑思考,加强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综合素养。

一、视觉识读能力的意义

所谓“视觉识读能力”,从字面上理解可以分为三部分:从“视觉”上说,其指的是学生对图像的解读能力;“识”是学生对图像的审美能力;“读”是学生对图像的应用能力。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它首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视觉感受能力。当看到一幅图画或画像时,学生要能够对图中的内容有一定的解读,对图像的构造、绘画以及内容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要想逐步深入领会图像背后的含义,学生要尽量地将作品与当时的绘画情境、社会背景、文化情况相联系,探索图像背后的奥秘,了解图像背后的故事。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高中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绘画作品渗透出的情感,让他们把自己在图像中感受到的情感与其他学生一起交流、分享,并用自己的话语或是美术专业术语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的感悟。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美术作品的背景故事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发现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深入探索其中的思想和要表达的意义。将这三部分组合在一起以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将在艺术作品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清晰的构思和想法,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程度,使学生有能力勾勒出一幅优秀的美术成品。这种方式可以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加强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加强视觉识读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艺术家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联系现实环境,加强培养学生的视觉效应;还可以把生活中的实物合理运用到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在识图审美方面的艺术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

1.在情感体会时加强图像解读能力

教师应通过提高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让学生的视觉变得更加敏锐。这样在观察事物和感受事物时,学生就具备对事物做出辨别和分析搭配能力,并能够通过事物的外形和事物所在的位置了解一些更加深入的信息,提高对事物色彩的辨别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如,在《形——会说话的世界语》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展示出来,还可以运用现阶段流行的表情包开展教学。每一种表情都代表一种情感,不同的曲线可以勾勒出不同的情绪。小表情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每一种表情表达出的情感也特别鲜明,并且,小表情作为一种美术形式的体现也便于学生理解。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讲解课程,可以使学生把情感理解得非常清楚。在《点、线、面、色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凡•高的经典作品《星月夜》为例,让学生对线条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不同的线条表达的不同含义体现了凡•高不同的想法。如,凡•高在星云和树木下用线条勾勒出一团火球,表现出了一种特别强烈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体现了画家不同的艺术思想,也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通过提高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可以使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欣赏艺术作品,并发现艺术作品中隐藏的情感和信息,分析图像中的图形以及强弱颜色之间的对比,对作品展开全面的剖析和理解。

2.通过对图像做出感知和判断,提高图像审美能力

加强学生的图像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剖析和理解作品,使学生可以从美学或是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如,在《奏响色彩的旋律》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色彩对比的原理让学生对绘画中色彩的获取形成基本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色彩对比下的美,鼓励学生将色彩对比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方式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可以参照标准色彩对比图,自己绘制出一幅图案并填充强弱对比色彩,完成一幅个性化的作品。在培养图像审美能力时,教师需要把美术鉴赏的过程与历史文化以及其他艺术素养融合,帮助学生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对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经常进行多思维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图像应用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图像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图画中的所感所悟与实际生活、社会现状联系在一起。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在看到一幅作品时,学生要能够理解画家在图像中表达的情感和绘画图像时的背景,并能够感悟艺术作品中要表达的道德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将这幅作品加以改善,然后合理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在分析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学生首先就要清楚这幅作品的绘制背景,当时的西班牙人民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然后分板块分析图画中每个人物或动物分别代表的事物,还要注重细节,如图画中牛的表情、战士手里拿着的东西等。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毕加索所处的年代,营造出当时那种破碎、黑暗、阴森的氛围,让学生剖析画中画家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战争中苦难百姓的怜悯之心。其次,教师要对图像中的事物进行逐个分析,然后作出整体评价,通过多方位、多思维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图像应用能力。加强对图像的应用能力,就是要让学生站在画家的角度,可以感同身受地思考图像中体现出的情感,深入学习如何将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绘制出一幅属于自己、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意义的美术作品。

三、提高视觉识读能力的手段

1.通过理解和感悟帮助视觉解读

在教学任务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感悟情感形式的美术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打破固有理解模式的束缚,在艺术作品中多注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在不同的层次中带入不同的情感对作品作出评价。学生在观察某一事物时,事物的形态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固定的视觉印象,这种视觉印象就是学生对于事物观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越强,那么其对事物的观察深度就越大,这对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可以获得普通人难以获得的感受。一位艺术家曾经说过,观察一件事物时永远都要用一种初生婴儿看世界的眼光,如果一位艺术家失去了这种能力,那么也就失去了继续创作艺术的能力。教师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视觉感悟的同时,使其用个性化的语言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插入一些美术专用术语,让学生观察作品时,将作品中的画面情节、人物形象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观察作品时看到的就不再是作品的表象,而能够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的美的事物,不断提高视觉识读能力。

2.通过对比的方式强化视觉审美

将两幅在某种层面上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两种作品反映出的情感和内容的不同之处,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在分析、对比两幅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发现作品内部的与众不同之处,通过深入的思考,找到作品本身特有的闪光点。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加强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此外,对于作品中运用夸张手法的位置,教师需要为学生标记出来,因为这些位置往往是体现画家想法的关键,对研究图像中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如,在《点、线、面、色彩》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吴冠中的《春如线》与凡•高的《星月夜》进行对比:这两幅作品都是由线条勾勒出来的,吴冠中的《春如线》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星月夜》则是凡•高的奇幻想象;《春如线》通过流畅的线条,表现了春意清新之美和春天舞动的韵律,《星月夜》则通过线条呈现出一种脱离现实、给人头晕目眩感觉的景象。对比式鉴赏是一种层次较深的美术鉴赏形式,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发展形式的观察,可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现主题。这种分析方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更高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清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美术作品,而且要培养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挖掘和发现作品中体现的深层次艺术观点,使学生具备用自己的想法和眼光了解作品、了解世界的能力,使其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鉴赏能力,提升美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白锦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向婷婷.高中“标志设计”教学研究——以培养图像识读素养为目标.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职高教育;美术教学

一、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机理

(一)赏识教育丰富职业高中美术教育体验

客观上,进入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学生并非全部具有美术功底,即便经历过系统的美术训练,个人能力也存在一定差距,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方式,很显然对于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是不友好、不公平的,且这种“被动型”的学习方式也会削弱学生学习美术的艺术体验,容易滋生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传统教育方式存在明显的保守、谨慎态度,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美术教育衍生出强烈的功利性心态,这造成职业高中美术教学逐渐偏离教育本质,对于艺术情怀、人文素养、创新精神、职业能力等培养漠然处之,更注重的是教育成果而非育人过程。美术属于艺术教育范畴,教育体验对于学生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力。赏识教育推崇“以生为本”的教学实践原则,突出人本主义育人理念,能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因人而异、认可差异,进而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从而赋予学生丰富的美术教育体验。

(二)赏识教育符合职业高中美术学生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评价人才的标准一再嬗变,职业教育不再是“低学历、低能力”的代名词。但从现实角度出发,进入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是不争事实,在没有接触美术专业教育之前,长期在文化课学习中产生的挫败感、失落感,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来,导致职业高中美术专业学生自主能动性缺乏、自信心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产生自卑心理,过大的压力甚至能彻底摧毁自尊、产生自暴自弃。赏识教育是认同差异、允许失败的,通过赏识教育引导,旨在让职业高中美术专业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不会将其视为错误,在此基础上不断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形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认知。从这一角度说,赏识教育对于“低起点学生”是非常友好的,基于赏识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关爱、支持,有助于自身潜力的发掘与转化,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自然可以增强学习内生动力。

(三)赏识教育适应职业高中美术教学内容

从教育者角度看,赏识教育是一种富有张力的教学组织方式,虽然基于一定目标强调“求同存异”,但自身又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特点,支持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表达的创新,不会因为学生自主创造行为而视为“离经叛道”。从这一点出发,赏识教育非常适应职业高中美术教学内容。从专业知识构成角度说,美术教学涉及素描、水墨、油画、书法、新媒体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如果停滞在传统教育思维中,一味强调临摹教学、技巧训练,无疑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新意识,难以促成学生个性化艺术体验的产生,同时难以保证学生“门门精通”,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重新产生自卑感。赏识教育在职业高中学生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眼界的开阔,教师不断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有助于“以点带面”学习效果的达成。

二、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策略

(一)情感赏识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通过师生关系的和谐化处理,在美术教学中赋予学生充分的情感赏识,有利于学生美术兴趣、个性、创新等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画静物主题时,事先会与学生沟通,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具体选材时提供多组静物对象,让学生按照自己喜爱的角度、内心的想法去作画,从中挑出亮点加以肯定,这能够在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使其有更大的收获感。同时,情感赏识也多用在教学活动之外,如日常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遇到的学习苦恼、生活苦恼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疏导,避免学生自身压力影响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对学生行为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学生的精神状态。笔者在一次课外写生活动中观察到,一名学生明显表现得漫不经心,绘画准备工作丢三落四,选择远离其他学生的位置对着画板长时间发呆。等到作品提交上来之后,通过对比发现,其他学生笔下的青山绿水、春光明媚的场景,在他的笔下使用了大量蓝、紫、灰色彩,这让笔者意识到这名学生在作画时内心较为沮丧,通过进一步沟通,才了解到他和家人发生了一些矛盾,同时又和自己的好朋友产生了一些误会。基于赏识教育理念,笔者对他的构图、用色进行了表扬,指出“你恰如其分地用美术技巧表达出了自己的内心,这是一个艺术家应具备的重要素养”,然后鼓励他用“艺术家广阔的胸怀”与家人、朋友沟通,及时地摆脱情感障碍。

(二)互动赏识

基于赏识教育尊重生命规律的要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营造平等、民主、自由、信任的互动情境可以让学生从紧张的课堂氛围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沉浸到艺术创造中。而由此形成的“互动赏识”效应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深入思考、启动发散性思维,进而突破自己的“临界点”,达到更高的艺术修养程度。笔者在职业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采取“美术研讨会”的互动形式。例如,在油画课程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凡·高、莫奈、伦勃朗等人的著名画作,先以学术界统一的观点“抛砖引玉”,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谈想法、谈观点。这种方式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特别是提出新颖视角得到教师赏识之后,不仅会增强自身收获感,还能够激发其他同学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客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很多,互动赏识在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也存在多种样态。从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角度出发,教师在兼顾多种互动方式的同时,也要重点突出“问题互动”及在问题互动中的赏识。简单说,就是要赏识学生的提问技巧、方式及内容等,以碎片化的交流形式,不断增长学生的美术兴趣及自信心。例如,在讲解专业美术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在一个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一个“思维缓冲点”,以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而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解答疑惑,还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这种对问题的赏识互动,可以进一步刺激当事人及其他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表现自我。

(三)作品赏识

美术创作是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基本教学单元,赏识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大胆构思、跨域尝试,摆脱美术理论及技术框架的制约,在赏识教育下,学生自身的美术潜能得以呈现。而作品赏识本身属于教学评价范畴,为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受到鼓舞,在作品赏识模式建构中,笔者通常会采用“突出优点”的方式为先导,例如在同一批学生的美术作品中评出“色彩最美”“线条最美”“构图最美”等,在尽显作品优势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主动展开自我提升。这种“润物无声”式的赏识方式,既不会伤害到职业高中美术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努力方向。作品赏识的应用方式还可以进一步转化,形成以学生作品为媒介的“系统性赏识”机制。例如,将作品赏识态度转化成具体的分数。从学生潜意识分析,“分数”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学生本身就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形成了“分数大于一切”的惯性思维。对于进入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中很多人在文化课方面存在欠缺,对于分数更加看重。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采取“突出优点”的方式构建分数赏识体系,将一幅学生作品评分划分成五个标准:“创意”“构图”“用色”“线条”“比例”,每个标准最高分为五分、最低分为一分,综合评分之后以“雷达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即可以评出优秀者,也可以充分展现出学生哪里存在欠缺,并不会像传统分数评价一样只顾“名次”,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鉴赏赏识

广义的美术属于“造型艺术”范畴,虽然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主体构成是绘画形式,但此外还包括雕塑、建筑、新媒体设计等多种类型,受到教学时间、空间及资源的制约,美术教学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立足美术教育注重情境创设的特点,教师可通过鉴赏、欣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感知美术艺术特色,从自然环境、艺术展观、文物古迹等媒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随着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自然可以反哺自身美术水平的提高。例如,针对一幅传统山水画的赏析,既要从技法层面了解“笔法”“墨法”“色彩”“构图”“营造章法”等知识,还要从了解传统国画美学意境,何谓“气韵生动”、何谓“应物象形”、何谓“传移模写”等,跳出绘画领域,从文学、诗词、古建、民俗等多个角度展开对一幅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这需要学生在美术专业知识以外,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鉴赏赏识策略的运用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其中,直接形式可以通过“美术鉴赏会”“作品赏析探讨”等方式展开,突出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的艺术思维不断碰撞,鉴赏知识相互共享。师生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获得性赏识”。间接形式主要侧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可以通过美术评析、鉴赏心得体会等书面文字表达进行,教师日常可布置成课后作业,基于书面交流的形式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五)自我赏识

“自我赏识”也是赏识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它既能够弥补师生“一对多”关系下赏识功能分配不均衡的缺陷,也是对教师实施赏识教育的一种主动回应。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自我赏识”不是“自己赏识自己”,虽然从赏识教育方法论上说,自己赏识自己是符合技术逻辑的,但这种情况并不符合“自我赏识”运用的实际。狭义上说,自我赏识可以理解为职业高中美术专业学生的自我认可,广义上则是覆盖整个群体或者取得一定相同成就的班级成员。例如,教师在评价某一位学生的绘画技巧时,指出其优势、特色,给出很高的评价,这种赏识本身是面向达到同等水平的所有学生的。因此,在赏识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职业高中美术专业学生形成自我赏识的能力,能够将面向某一个或某一类人(或作品)的鼓励,自觉映射到自身。自我赏识的实现依赖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放的校园环境,这样才能为“自我”和“他者”之间营造平等尊重的氛围。例如,教师可以按照每月一次画展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自由创作的美术作品展示出来,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邀请全校师生参观、评价,学生既是原作者、又是讲解者,需将自己的创作思路、作品立意、思想内涵等表达出来。这种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赋予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也为自我赏识提供了条件。

三、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同样存在它的弊端,在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应加以注意。第一,不要将赏识教育理解为单一的表扬、鼓励。客观上说,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优秀,在赏识教育浅尝辄止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挑战意识,但这种学习优势动能要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单靠赏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必要的时候,还要用“反向赏识”的手段。如同一美术创作任务背景下,只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施加赏识教育手段,其余或者不加评价,或者客观中立地给出意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差距。第二,必须避免对学生过度赏识。换言之,赏识教育所针对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所设置的目的等,必须契合被赏识对象的实际情况,过于夸大其实的褒奖、赞扬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所以,教师在运用赏识教育策略时要综合衡量、判断学生美术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无论采用以上哪种赏识策略,都要以学生“突破现状困境、更进一步”为标准,如情感赏识策略的运用要结合学生情感问题发生的实际情况,究竟是基于自身、还是基于周边环境、还是基于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只需要带领学生突破自我否定、自卑等负面情绪即可,不要过度放大情绪边界。第三,赏识教育要发自内心、出自真诚,教师不能为了赏识而赏识,同时要关注精神赏识与物质赏识的平衡,否则就会沦为虚假的客套。

四、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会用、用好赏识教育,可有效消除传统教育机制下的压抑感,同时注意平衡“赏识教育”与“反向赏识”(即挫折教育)的运用,避免学生在赏识教育中迷失自我。随着学生学习信心的不断增强,可为系统性的美术知识传授、实操训练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即便提出更严格、更专业的要求,学生也可以很好地接受,对于提高美术成绩、迈向更好发展层次具有积极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海燕.浅议职业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继承[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四).2020.

[2]杨海燕.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策略[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四).2020.

[3]杨海栋.职业高中美术课堂色彩教学的实践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6).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1.课程目标设计单一、片面

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是把教学目标放在知识领域上,这样的片面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缺乏对知识结构、能力获得的方式、能力结构进行综合立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从以往的目标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单调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过度关注艺术学科理论知识。对跨文化、跨学科内容以及国际普遍关注的课题内容不够重视,这种不合理且缺乏独特性的艺术课程结构,不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艺术课程群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舞蹈、影视、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可以具体分为艺术学科理论、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重点的关注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断的传承其中的优秀艺术精神,同时也应该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有针对性的介绍区域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企业文化。课程内容覆盖面依然较窄。

3.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偏重传统的纸笔测量,主要有课堂作业、考试、小论文、讨论等形式。通过这种简单、粗糙、缺乏系统性的纸笔测量的方式考核学生成绩,是非常片面的。这种评价方式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忽视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艺术学习情况。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在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以纸笔测量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成功,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影响未来更好的发展。鉴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公共艺术教育的现有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国家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确定的目标: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为依据来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均以目标为参照标准而运行。构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艺术性。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质,并不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当然也不是简单艺术欣赏课程。它是一种具有丰富人文价值内涵的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并不是简单的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职业技能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受到艺术的“教化”功能。

2.综合性。

现实社会中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任何学科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艺术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这种良好的生态关系可以提高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与同感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这种艺术生态关系可以更好的改变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条块分割式的单一教学方式,造就符合时展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技能人才。

3.实践性。

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艺术化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鼓励学生在艺术创造中相互交流经验,鼓励学生现场即兴发挥,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和技能大赛等实践平台,分享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取得的成效。

三、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一)特色化的内涵界定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也要体现这一功能。所谓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即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建设特色课程、设计特色活动、注重艺术体验和艺术实践,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领悟质量之美、技术之美、服务之美,从而创造生活之美,体现高职特色。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按照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构建,如上图所示:特色校园文化区域化特色课程特色化课程体系特色理论课程特色实践课程专业化特色课程虚拟特长班艺术学分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学生领悟质量、技术、服务之美,体现高职特色。

(二)特色理论课程

1.区域化特色课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要求各高校需开设《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8种限定性选修课程,同时文件还指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情况、研究成果、师资水平、所在地域特色等优势来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选修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也缺乏自身特色,内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在现有的《美术鉴赏》教材中,大多数课本没有涉及具有本地地域的知识,没有根据本地特色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也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很少,教师很难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艺术素质的差距。这种单一的传授方式,对于那些非专业的选修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高职特色理论课程从培养服务地方人才的角度出发,把传承地方艺术精髓作为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切入点和鲜活教材,研究挖掘地域内诗词、音乐、书法、绘画、戏曲、传统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还有人文景观、文化名人、工艺大师等,作为各门类艺术鉴赏课程的极好素材。在实际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具有本地地域特色的人文内容,更好的融入艺术教学中。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各个部门应该给予帮助,确保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项目。例如无锡作为“吴文化”发源地,可以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入吴文化、惠山泥人、古运河等文化元素,在诗词鉴赏中加大对东林书院等诗词的解读和理解,开设“地方方言”、“区域文化讲座”、“锡剧名家名段赏析”等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当地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专业化特色课程

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以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要求为宗旨。为使学生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综合素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可根据这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开发建设与专业相关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设计课程。如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会维修、能创新”,我们可针对性的开设《工业产品造型鉴赏与设计》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旅游、酒店专业的学生开设《舞蹈鉴赏》《音乐鉴赏》类的课程,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服务素质和艺术修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终归是要到企业中去,到生产一线去。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和了解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融入企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开设“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等课程,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逐步了解当地企业文化,帮助学生迅速融入企业,适应岗位需求。各类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有差别的。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影响深远。各行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各不相同,但吃苦耐劳的专业品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是各行业都要求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等教学环节实施,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也可以有所体现。如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行业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到校开设专题讲座,就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精神、典型事迹介绍等方面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职业素养和就业期望。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行业企业名称命名校园道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融入了行业企业文化,在校园中构建了一堂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特色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学习生活,耳闻目染,自然对行业企业文化加深了了解,提升了职业素养。

(三)特色实践课程

1.虚拟特长班。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挑选部分有一定基础、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建虚拟特长班,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各课程指导教师从大一新生中选拔有专长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培养对象。同时也招收部分自愿参加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班。凡参加艺术特长班学生可优先参加校内外文艺表演,优先选送参加省市级艺术展演、学分奖励政策等。我校艺术特长班设有舞蹈、国画、书法三个班级。培养时间为3学期,共计6学分,同时可免修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素质学分。学期培养结束后,根据平时成绩、艺术实践、课程考核、参赛情况等综合评定给予6学分。因学生个人原因放弃课程学习者,均不给予学分。开设特色实践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实践课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艺术学分认定。

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创业、创新、交流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05年起规定学生在毕业前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完成文化素质9学分方准予毕业。文化素质9学分为必修学分,包括公共艺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讲座、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与等方面,在此前提下,学院鼓励学生多修文化素质学分。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在步入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成功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影响其更好发展的障碍。高职院校在推进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内涵建设,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培育和发掘一批骨干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校园活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的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重点开发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教学活动的感染力和权威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野;高中美术教学;改革方向;教学策略

笔者分析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及教学策略,希望可以有效弥补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不足,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改革的方向

1.优化课程结构

高中美术课程担负着重任,即介绍中外美术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审美能力,不断完善学生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优化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和践行,高中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强调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将美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灵活结合,更好地优化美术教学体系。教师要基于美术教材,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促使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更加直观的环境中探讨美术问题。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营造并完善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氛围,进而实现激发学生创新实践兴趣的重要目标。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展开美术创作,让学生在认真感受生活的基础上体验美、发现美、展示美。

3.更新教育理念

在新课改不断推广践行的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改革要越发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运用差异教学法,引导学生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该能力,使学生不断激发创新灵感,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更好地体验生活。教师要注重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从整体上提高美术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实现美术实践思维的拓展。

二、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策略

1.基于作品创作,提高学生解读图像的能力

所谓图像识读,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美术作品以及其他图像资源进行用色、造型、线条等方面的分析。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图像在信息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就是对图像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欣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就是解读图像的特点。依据图像反映客观物象的不同情况,可以把众多美术作品分为三大类,即抽象美术、意象美术以及具象美术。如,在中外人物画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利用一幅非常典型的具象美术作品——《莫特西埃夫人》。安格尔运用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感,真实体现出人物的神态、衣服的细节质感以及环境氛围等,让观赏者如同走入了画中一般。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追求并呈现了一种真实性。画面中,背景为暗红色带花纹的墙面,莫特西埃夫人是站立的姿势,穿着深色的衣裙,裙上有装饰性的透明花边,可以把人物的丰满体态鲜明地衬托出来。该肖像作品整体简洁,形象明快,具有色块的配置但是没有色彩的变化。安格尔认为,对于绘画而言色彩是次要的,这幅作品正体现了他的这种理念。在欣赏这幅作品时,学生通过图像解读可以体会到安格尔的作品可谓“运用色彩画的素描”,非常细腻、准确和深刻。在关于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作品精读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基于色彩运用的角度,进一步欣赏、掌握传统工笔画的色彩应用和配置,更好地体会色彩对人物身份塑造和展示所起的作用,并且通过对线条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人物姿态、表情和内心活动的认真剖析,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促使学生解读图像的能力得到提高。

2.联系创作表达,强化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美术表现就是通过灵活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美术语言、创作技巧进行视觉形象的创造。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现代教学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意识与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奠定学生的美术基础。如,在关于瓷器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实物展示和作品赏析的方式,给学生详细讲解关于瓷器的制作工艺,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瓷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特点和专业名词,从而在欣赏瓷器时更加专业,使学生在拥有扎实基础的情况下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并提升美术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运用现代媒材和美术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显著地拓展了美术表现的空间,创新了美术观念,使美术材料和美术创作可选择的视觉形象更加丰富。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渗透现代美术观念,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创作思想直观地表现出来。

3.重视鉴赏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所谓审美判断,就是对美术艺术作品以及现实存在的物象开展评价并表达判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及目标之一,也是德育和美育的共同目标。鉴赏课程是高中美术教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在关于古代花鸟画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画家李嵩的《花篮图》(图1)以及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花果篮》,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分析国画和油画作品的不同,进而使学生更加明白中国花鸟画中蕴含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熏陶学生,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4.进行主题绘画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创新意识主导的实践就是创意实践。美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运用并发展创新思维的过程。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性的鉴赏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些经典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作品的独特性和创作技巧,通过丰富的想象尝试美术创作,并在师生、生生的沟通交流中不断改进、提升。创新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绘画。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设计绘画的主题,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创造的具体情境。如,在关于色彩对比构成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经典的绘画作品,阐述色彩对比的技巧和原则。教师还要主动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校园,学生在创作中可以参照校园中的场景和色彩,调整画面色彩的纯度对比、冷暖对比和面积对比,从而描绘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景象。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色彩对比的创新运用能力,促使其美术作品的表达效果不断强化。

5.进行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

所谓文化理解,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与美术观念。美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了独特且完善的文化体系。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从美术的艺术性入手,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在介绍中国美术的类型(如青铜器、瓷器、国画等)时,要注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展开,使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美术形式理解和掌握我国的艺术成果,进一步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高雅的文化品位,使其认识到不同国家、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各个国家、民族美术创作的特点,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不断开阔艺术欣赏视野。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各种美术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得到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用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有效改善陈旧的教学格局,进而使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也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凯.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相关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9(4).

[2]许丽霞.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探究.艺术科技,2018(2).

[3]虞赛玉.微课不微,素养可养——高中美术微课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探析.美术教育研究,2019(14).

[4]蒋华剑.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高中美术教育对话与思考.美术教育研究,2016(13).

[5]刘光照.高中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育研究,2018(12).

[6]孙晓茜.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国际公关,2019(5).

[7]邵永民.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周刊,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