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的一年励志语句

新的一年励志语句

新的一年励志语句

新的一年励志语句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      险躁:轻薄。           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4、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五、谈感受,说启发,积累警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课堂小结

其实诸葛亮最欣赏的是挂在书房里的一副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我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成长路上坚守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学生齐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教学反思:

《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本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他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不可荒唐焦躁。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重点通朗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通过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达到深入理解与自我激励的目的。

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不足,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与安排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不够扎实,翻译句子过于生硬直白,虽然做到了“信”与“达”,但还需在“雅”字上多下功夫。

2、由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成才的三个条件学生能够准确进行回答,但是对三者的关系的理解还有些模糊,需要经过不断的引导慢慢理解。

新的一年励志语句范文第2篇

学生在意,是我坚持的动力

第一次我选用了这样一句英语谚语:Whatever is worth doing at all is worth doing well.(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本以为这样的无心插柳不会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毕竟一两句学习寄语是位于页脚的位置上。谁知道当讲义发给学生后,有好几位学生拿着讲义问我换。原来由于印刷问题,他们的讲义上的谚语印的有点模糊,或者根本没有印出来。原来学生已经注意到了讲义上这一丁点的变化,也很在意自己讲义的完整。虽然只是页脚位置上多了一句英语句子,但学生却好似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反复诵读和记忆。既然学生喜欢并且在意,那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

用正能量激励学生

既然旨在用英语寄语激励鼓励学生,那么选用的这些英语寄语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我想通过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在勤奋学习的同时要树立远大理想,并能够为之付出努力。还有让学生要珍惜当下,不浪费时间的,如: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 (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

天。)以及励志类的寄语: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on i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对这些寄语稍加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正确价值观和正能量的熏陶。

结合讲义内容,呈现多样性

英语谚语是洋溢着异国文化气息的哲理性语言,也是智慧的结晶。积累并诵读这些英语谚语对学生来说肯定是由百益而无一害。况且,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谚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们通常与情景交际题、阅读理解题结合,用来提供情境或点明观点主旨等。在英语写作中如能适当引用一些谚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文章增光添彩。

语法是英语学科中的一个重难点。形式是语法中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东西。那些充满人类智慧的英语谚语同样在形式上呈现了不同的语法。在自行编制的语法讲义上,我根据语法规则的不同选用了不同的英语谚语作为英语寄语。如在定语从句的讲义上,我选用了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以及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而在状语从句的讲义上,我则选用了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还有其他的诸如:省略Once bitten,twice shy.(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强调It is the early bird that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非谓语动词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省略More hasty,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等等。

学会积累,悟中创新

这些出现在讲义页脚中的英语谚语确实为枯燥乏味的学习增色不少。但时间一长,学生便会失去最初的新鲜感。教师应不断思考,与时俱进地给英语寄语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能够一如既往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谚语Water is to fish what air is to man.(水对鱼的关系就像空气对人的关系一样。)后,我依葫芦画瓢,创作了Water is to life what vocabulary is to English. (水之于生命就如同词汇之于英语)来强调词汇学习对于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在作文训练的讲义上,我又想出来这样一句强调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好作文的三要素:It is advanced vocabulary,various sentence patterns and clear handwriting that contribute to a good writing.(高级词汇、丰富句型以及整洁书写造就英语好作文。)

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元素

一些时髦流行的话语可以恰当地融入到寄语中去,让学生在会意的同时能谨记老师的教诲。比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稍加翻译,便成了学生口口相鞯挠⒂锛挠铮骸The world is so big that I want to travel around it. ”陪伴是教育最长情的告白。为此,我创作了这样一句寄语:I will use my original heart to accompany you to accomplish the longest journey.(我会用最初的心,陪你走最远的路。)学生看到这样常满温情的英语寄语,除了感到亲切外,还有满满的感动。

要使英语寄语融入时代元素,教师必须是一个“博闻强识”的人,要学会在纷繁庞杂的信息中筛选有用的素材,加以修改和创新,这样的寄语才会有很强的可读性。

新的一年励志语句范文第3篇

一、删繁就简,力求简洁精炼

(1) 原句: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同上)

(2)原句: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学上的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同上)

(3)原句:人人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看去是天然的事,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问出来了。(《阿Q正传》,见《晨报副镌》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改句: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见《呐喊》)

例(1)“在……之中”句,一个并不长的句子里就出现了两个“之中”,显得重复、累赘,读起来感觉拗口;再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自然就包含着自己“一生之中”的意思。此外,“一生之中”似有总结生平的意味,用在这里也不得体。所以鲁迅就“毫不可惜”地将其删除。例(2)“解剖学上的图”比“解剖图”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而根据上下文可知:这个图是指作者笔记上画的“下臂的血管”图。删去“学上的”三个字,切合语境,表义较原先准确,简洁明了,避免了歧义,念起来也感觉顺畅。例(3)原句说未庄的人们愿意知道阿Q的中兴史,在修改时又加了一个“都”字加以强调,这时再说这件事“看去是天然的事”实在没有必要,是冗余言语。故作者毫不犹豫地删除了该句,并用具体形象的“探听”一词替代了“问”字,活画出未庄人探究阿Q“中兴史”兴趣的浓厚和询问的细致。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文心雕龙・练字》)从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删繁就简毫不手软,的确做到了“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这些“示例”对那些舍不得“忍痛割爱”者尤其具有示范功效。

二、悉心斟酌,务求准确严密

(4)原句: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总是养不过夜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同上)

(5)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同上)

(6)原句: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奖励的一个。(《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同上)

例(4)从手稿的影印件来看,原先是没有“总是”二字的,是鲁迅后来添加上去的。最终定稿时,觉得不妥,还是把它删掉了。推想起来,对自然科学也很喜爱的鲁迅大约觉得“总是”两字强调无一例外,说得太“过”,并不符合科学精神。删掉这两个字,表现出作者为文之严谨,体现了作者用语之准确。类似这样追求用词准确、表达严谨的范例还有《祝福》的开头部分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中有关“眼睛”一词的替换。“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最初在杂志上发表时用的是“眼睛”,后来收入集子时改为“眼珠”。我们平常所说的眼睛除了眼珠,还包括眼皮、睫毛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眼珠间或一轮”比“眼睛间或一轮”要准确、严密得多。

例(5)中的“新”是多义词,用它作修饰语含义比较宽泛,表意指向不甚明确。像原句中的“新的先生”,既可指没见过的先生,也可指新来的先生。作者初到仙台,人生地不熟,“看见”的自然是“陌生的先生”。改“新”为“陌生”,指向就明确了,表意也较原来清楚。将“新的讲义”改为“新鲜的讲义”(这里的“讲义”是鲁迅借用的日语词汇,是指上课内容),则在原来没有学过的课堂知识这层意思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上课内容新颖、让人感觉新鲜的意味,表达较原先准确、贴切。总之,修改后的用词,避免了“新”字的重复,不仅使句意表达较原句准确严密、贴切自然,也使改句音韵和谐,读来感觉朗朗上口。

例(6)中的把“一生之中”“毫不可惜”删除,这在例(1)的分析中已作说明。除了这一被改处之外,作者还把“奖励”改成了“鼓励”。从手稿影印件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先写的是“鼓励”,后来改成了“奖励”,最后还是改回到“鼓励”。这样否定之否定的修改,说明这是作者在精心地“炼字”,值得我们品味。叶圣陶说:“用词要用得正确、贴切,需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认真学习语文》)“奖励”和“鼓励”的用法还是有些差别的。“奖励”是“给予荣誉或财物来鼓励”;“鼓励”是“激发、劝勉”的意思。藤野先生给留学时期的青年鲁迅以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鼓励,并没有给予什么荣誉或财物,所以鲁迅用“鼓励”一词最恰当、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恩师的赞美、感激之情。这里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但却有点石成金之妙。

三、讲究声律,追求顺畅和谐

(7)原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侯,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同上)

(8)原句: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经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阿Q正传》,(见《晨报副镌》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改句:……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见《呐喊》)

(9)原句: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流氓的变迁》, 1930年1月1日《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改句: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见《三闲集》)

鲁迅在修改例(7)时,直接在手稿上通过连续添加的形式,把“筛下时”改成了――“竹筛底下的时候”。正式发表时,又把“绳”改为“绳子”。“竹筛底下”比“筛下”要明确得多、具体得多,准确地写出了鸟雀进入捕具的部位。不过,鲁迅如此添加的意图主要还是从语言的音乐美的角度来考虑的。将单音节词改成了双音节词,使得句子音节自然和谐,节奏舒缓有度。极其口语化的叙述,让人觉得如叙家常一样亲切自然。

“言辞当求美也。”(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如果说例(7)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声韵美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的范例的话,那么例(8)则是作者为了追求语句的节奏美,将双音节词改为了单音节词。改句把双音节的“曾经”改换成单音节的“曾”字,就是为了和后面单音节的“蒙”字搭配合更协调,念起来更顺畅。这样看来,是用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语境和题旨的需要而定。这正如修辞学家陈望道所说的:“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修辞学发凡》)

例(9)改句中添加了“不是将相”之后,便与前面的“不是天子”相对,把“侠之流”终于是奴才”的本性揭示得更清楚。这一添加虽与原句的意思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但在声律上却是大不一样了:改句较之原句整齐匀称,音节分明流畅,节奏感明显增强了。它虽在表意上并没有增加什么新信息,却弥补了原句声律上的小瑕疵,使得改句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音律上的节奏美、语意上的对比美,这样看起来顺眼,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真可谓声情并茂、美不胜收。

四、增添词句,力求生动形象

(10)原句: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同上)

(11)原句:(藤野先生)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藤野先生)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同上)

(12)原句:他跪着俯伏下去时,果然背上有一个圆的小包袱,青色布,上面有些暗红色的花纹。(《眉间尺》,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他恭敬地跪着俯伏下去时,果然看见背上有一个圆圆的小包袱,青色布,上面还画上一些暗红色的花纹。 (同上)

例(10)中手稿的影印件非常清晰地显示:鲁迅把“采”涂掉了,而改成了“爬上花坛去折”。仅用一个“采”字,的确太平常了,不够具体,显得很一般。加上了“爬上花坛去折”这样一个描述“采”腊梅全过程的“连动式”修饰语,比原先单用一个“采”字具体、形象多了。特别是一个“爬”字,尤为传神,活画出小孩子天真、顽皮的性格特点,充满了童趣。

例(11)加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非常真实地“复原”了藤野先生当时作自我介绍时的情景。描述这样很有个性、很特别的“声调”,先声夺人,写出了独特的“这一个”。不仅如此,还为文章结尾“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作了必要的铺垫,是一个巧妙的伏笔。总之,这一“添”成了描写藤野严九郎“亮相”时的精彩一笔。它在起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彰显出文章照应之自然、作者行文之严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例(12)是写复仇者“黑色人”被召进王宫时的情形。从手稿的影印件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在“跪着”的前面用插入符号加上修饰语“恭敬地”三个字。这样,在凸现黑色人“恭敬”神态的同时,也表现出复仇者的冷静、机智。至于对“小包袱”的描述,改句加了一个“圆”字,与前一个“圆”字连在一起,构成了叠音词,不仅念起来更为顺畅,而且使“小包袱”具有立体感。“还画上一些暗红色的花纹”的描述较之于“有些……花纹”的交代,显然要具体、详实得多,同时也能避免和前句中的“有”字重复。总之,改句通过加上恰当的修饰语,改变了原句的粗疏、笼统,使得“小包袱”――这一复仇的重要“道具”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般醒目、突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突破常规,营造独特效果

(13)原句:只有着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孔乙己》,见《新青年》1919年4月第六卷第四号)

改句: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见《呐喊》)

(14)原句: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他的一只小鞋。(《祝福》,见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

改句: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见《彷徨》)

例(13)中,作者把“着长衫的”改为“穿长衫的”是出于表达口语化、通俗化的需要,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倒是将“吃喝”改为“坐喝”有些不同寻常。文句是写“穿长衫的”在咸亨酒店“阔绰”用餐时的情景,用常用词“吃喝”来描写无疑是正确的,似无改动的必要。大约作者觉得这个词太一般了,不仅毫无新鲜感可言,而且也无法准确、传神地表现出“穿长衫的”下馆子吃喝的个性化特征,于是就自造新词“坐喝”来形容。这个超常搭配、临时“生造”的词语,非常形象、传神地“描摹”出“穿长衫的”坐着喝酒的情景,也和上文所写“短衣帮”站着喝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有这些对小说主人公活动场景的生动描述,为酒店里“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另类”――孔乙己的出场作了十分精彩的铺垫,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能取得这些艺术效果,与作者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新词“坐喝”,凸显“畸人”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例(14)是祥林嫂机械地叙述“阿毛的故事”中的一段话。原句中“小鞋”的两个定语――“他的”“一只”是按常规顺序排列的(表领属的词+数量词),非常正确,也符合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如在《无常》的手稿上,鲁迅就把“鬼王拿的是小小的一块虎头牌”的语序改为合乎常规的“……一块小小的虎头牌”。而《祝福》中的改句作者却打破常规,将之改成了并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的“一只他的”(数量词+表领属的词)。看来,作家这样改是有意而为之的,是有深意的。这种不符合一般语言表达习惯的语序,出自经受过两次丧夫之痛接着又遭受失子打击的祥林嫂之口,应该说是正常的。这和她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仆后,一开口就是“我真傻,真的……”一样,同样是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情形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她神情有些恍惚、精神有些紊乱的生动描述。看似不合常规、实则合乎事理的语序是她“非常态诉说”中的“准确叙述”,是“不正常”里的“正常”。颠倒的词序所表达的语义宛如不断推进的电影镜头一般鲜明,由远而近,非常清晰、有序地“再现”了祥林嫂央人搜寻儿子,看到“一只”鞋子,发现是“他的小鞋”(根据样式、质地等来迅速判断、确认)的全过程。“阿毛的故事”是祥林嫂“日夜不忘的故事”,是她的“受伤记忆”,对这些细节记得越清晰、深刻,就说明她所遭受的打击之沉重、承受的痛苦之巨大,也就越能震撼读者的心。一种摄魂夺魄的悲剧美的力量由此而生。而原句的常规语序只是一般的平常叙述,无法蕴含如此丰富的内涵。这个非常规语序获得了常规语序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是鲁迅极具深意的表现技巧,是他出奇制胜的艺术创造。

新的一年励志语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歌曲旋律 歌词涵义 正能量

《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曲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励志歌曲,自从2006年发行以来,这首歌曲所赋予的正能量陪我度过了高中、大学时代,到了研究生期间依然鼓舞着我前行的脚步。我认为,这双隐形的翅膀传递出来的能量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和对未来梦想的展望,它在前行的道路上给予了每一个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人无穷的动力。接下来本文结合《声乐语音学》相关知识,从以下几方面简析这首励志歌曲所传递的正能量。

一、音乐语言——歌曲旋律

音乐语言和歌唱语言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当歌唱语言属于感叹、抒情风格时,音乐语言一定属于舒缓柔美;当唱词内容激昂、振进时,音乐语言一定昂扬振奋;当歌曲语境悲哀忧伤时,音乐语言一定是婉约压抑的。

《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曲为#C大调,4/4拍,曲词作者均为王雅君,演唱者为张韶涵。歌曲前奏部分为带弱起小节的四个乐句组成。它以吉他独奏旋律的方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正准备述说故事。第一段和第二段旋律同样也弱起小节开始,以简单的五个音组成了四个乐句,和声走向为主—下属—主—属—下主—下属—从属—属7—主。乐句旋律没有较大的起伏,旋律多以三度级进上行,三度平稳下行,与歌曲语情相匹配,为歌词奠定了一个安静述说的环境。第三段高潮部分,旋律有了较大的起伏,成小山型,通过运用四度、八度的上下跳进,形成了歌曲的第一个高潮,和声色彩也有了更多的变化,首次运用到了三级和弦,表现出了主人公大胆宣泄获得成功后喜悦的情感变化。最后一段旋律为高潮旋律的反复,进一步强化主题,是为了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将这种坚强的正能量进一步扩大,鼓励每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勇敢追逐心中的梦想。尾声部分为旋律性补充,通过将歌曲中的核心音调加以变化,对歌曲的终止进行了补充、加强,让整首歌曲的主题、内容更加完美,让听众深深融入歌曲传递的正能量之中,久久难以忘怀。

二、唱词语言——歌词涵义

声乐语言中的歌唱语言就是唱词语言——歌词,即为诗词配以旋律以唱歌形式展现出来的诗化语言。它既是对唱词内容的语言表达,也是对唱词文学审美的艺术演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唱词语音声响与歌唱音乐声响的结合,从而使声乐艺术情感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得到了充分升华。

这首励志歌曲的歌词共分为四大段。第一段以排比句写自己总能坚强地在孤单徘徊中挺过来。两个“每一次”是说自己受到的挫折,“不闪泪光”则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坚强。之所以能坚强地走下去,是因为这种带有正能量的前行目标一直激励着他。在歌词第二段中“夕阳也会有变化”是说自己也会带着“隐形的翅膀”努力上进,结果也同样会慢慢向好的一面改变。歌词第三段洋溢出主人公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心中的梦想已实现,怎么不会有嘹亮的歌声呢,美丽的人生一定会乘风翱翔!歌词的最后一段反映了主人公他还有新的梦想,因为他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还要继续“想象”。在歌词内容上,整个歌词至始至终是在感染着听者,不是在灌输,它能够强烈的引起人们心中的共鸣,给予能量,温暖每一个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青年。

三、歌曲意义——传递正能量

《隐形的翅膀》以简明的语言,细腻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使我们聆听到了一曲心灵倾诉。一个徘徊在街头孤独的女孩从艰难困境中奋起站立,终于看到“ 所有梦想都开花”,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没有翅膀的鸟儿不能翱翔于蔚蓝的天空,没有坚定信念的人难以达到梦想成真的领地。

之所以说这首歌曲是传递正能量的励志歌曲,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也会遇到一些挫折,每当那时我都会静下心来认真的聆听这首歌曲,它教会我要坚强、勇敢的面对困难,每一次听完这歌曲,心中就充满了力量,对以后的生活也更有信心了。不管你是否拥有美丽的太阳,只要心中拥有希望和信念,有一天,你的梦想也会开花,让“隐形的翅膀”带着我们驾梦飞翔!人生的路上,唯有坚强才能作为我们心灵上隐形的翅膀。我们要做带着“隐形的翅膀”的坚强者,勇敢面对人生中每一次困难和挑战,让翅膀带我们飞过困境,抬头去看那充满希望的阳光!

参考文献:

[1]夏美君.论声乐语言[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新的一年励志语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标语口号;军事文化;战斗精神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31-02

四总部日前颁发的《军队基层文化建设规定》第2条指出:“基层文化建设是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基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具有滋养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激励人奋发向上的作用。标语口号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标语口号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领导纲领、执政章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标语口号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1],也是党的历史最直接、最强烈、最醒目的文化积淀[2]。新形势下,发展标语口号文化,对于培养官兵的浩然正气、英雄豪气、昂扬士气,提升官兵战斗精神,具有“倍增器”的重要作用。

一、我军具有利用标语口号提升官兵战斗精神的优良传统

标语跟口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标语:用简短文字写出来的口号(一般只有一句)”而口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实现某项任务而提出的,有鼓动作用的、简练明确的语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标语口号更能发挥凝聚官兵人心、激发官兵斗志、鼓舞官兵士气的巨大力量。战斗精神是军队作为战斗队所特有的精神状态和战斗作风,是军队信念、信心、勇气、意志和士气的集中反映。战斗精神在平时是遏制战争的软实力,在战时是打赢战争的战斗力[3]。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物质因素决定着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战斗精神则是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决定因素。思想的形成与精神的培育都离不开文化的熏陶,标语口号文化本身具有潜在的、持续的、相对稳定的、富有震撼力和号召力的优势特点,是我军战斗精神培育和提升的不竭源泉。

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等标语口号的指引下,在南昌城打响了第一枪,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打土豪,分田地”一句铿锵有力的战斗口号把广大农村的革命力量汇聚成一股封建制度的激流,取得了土地革命的伟大胜利。“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则是在全国解放前夕进一步坚定了人民军队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在物质资源极度匮乏、作战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振奋了人民的革命激情和战斗精神,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誓与大堤共存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等活跃在人们舌尖上的标语口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军队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提升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圆满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精神食粮。

二、新时期发展标语口号文化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发展标语口号文化,对于培养官兵的浩然正气、英雄豪气、昂扬士气,提升官兵战斗精神,具有“倍增器”的重要作用,也是最直接、最简洁、最高效的途径。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强军目标,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标语口号文化,持续提升官兵战斗精神,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更好地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为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语口号具有凝神聚气的作用。某部二连自建连以来就在全连官兵中传递着“为了二连,为了荣誉”的正能量,传承到第八个年头,该连共荣获了5次“全面建设先进单位”集体荣誉。在接连更换连队主官和大批老兵退伍之后,这一口号逐渐淡出了连队的工作生活范围,连队发展也走向下坡路。针对这一情形,连队党支部开展讨论,发现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几名老士官提出应该在日常活动中多呼喊“为了二连,为了荣誉”的口号。该建议受到很多战士的认同。于是,连队便采纳了,尤其是在五公里武装越野中,专门安排一名战士负责发起呼喊这句口号。过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党支部发现整个连队士气提高了,官兵精神振奋了,战士们普遍反映大家一起喊着“为了二连,为了荣誉”的口号冲向终点的时候劲更足,感觉也没那么累。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强烈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复述的次数越多,转换到长时记忆的信息量也增多[4]。标语口号正是通过这种群体自觉性的反复,把群体凝聚成一个整体,握成一个拳头,坚定了大家对群体共同目标的认同、信念和信心,进而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标语口号具有激励鼓舞的作用。朱自清认为,标语口号“以激动情感为主,作用在‘顿’,跟所谓‘登高一呼’,‘大声疾呼’也许相近些。冷静惯了的知识分子不免觉得这是起哄,这是叫嚣,这是符咒,这是语文的魔术。然而这里正见出了标语口号的力量”[5]。我国古代作战前的列阵与西方冷兵器时代在阵地上的对垒都是如此。试想一个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激昂的口号,那气势绝对可以让当中的怯弱者充满勇气和力量,使对面的怯弱者望而生畏、两股颤颤。标语口号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是集体普遍认同的,是集体精神的传承、意志的体现,本身就有吸引民众注意力、凝聚民众人心、激发民众情感、引导民众价值取向的功能。一句好的标语口号,能够激发官兵的热情、勇气和意志,成为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巨大动力。

标语口号具有彰显文化的作用。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积淀在平时,关键在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官兵时刻保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备状态和战斗精神,就必须营造浓厚的战斗文化氛围,从而使官兵能够把战斗口号活跃在舌尖上、打仗意识植根于脑海里、军事斗争准备落实到行动中。一句句“为了二连,为了荣誉”既是连队战士集体荣誉感的凸显,更是一声声激发官兵战斗精神的号角,尤其是在官兵为了荣誉进行顽强拼搏的时候,那声发自内心的呐喊更能彰显出官兵对集体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恰是在标语口号等营造的浓厚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而来的。顽强的战斗精神不是上了战场就自然会有的,只有平时不畏困难,敢打敢拼,点滴培养,战时才能斗志昂扬,不怕牺牲,厚积薄发。

三、发展标语口号文化应把握的三个重点

当前,主席提出的“强国梦”“强军梦”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新形势下,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发展标语口号文化,打造单位特色的战斗文化,提升官兵战斗精神,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和高昂的战斗意志,为广大官兵实现“强军梦”提供精神力量。

一是要继承单位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承而不腐”。标语口号是一个单位的传统文化积淀,不是一届班子、哪位领导突发奇想、兴之所至。它必须融入单位发展历程中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传承单位优良传统,更应摒除急功近利、庸俗腐化的心态,打造具有单位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标语口号。信息化战争的突发性、残酷性、破坏性,战场空间的透明性,以及作战对象的非线性、非对称性、非接触性,对官兵的战斗意识、战斗意志、战斗作风提出了新要求。发展标语口号文化,可以用响亮的标语口号唤起官兵的战斗意识,激发战斗意志,锤炼战斗作风,从而为所属官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渗透并影响着单位战斗力。

二是要凝结集体智慧精神,立意深远,紧贴实际,“大而不空”。好的标语口号能够激发人民的精神动力,推动党和国家发展,特别是“在激发群体激情时,越是抽象的公共利益越能激起群体的共鸣”[6]。“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在根据地遭遇极大困难的情况下,用以对广大群众进行激励鼓舞,发动全体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迅速改变了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而“”期间的标语口号以浮夸为主,诸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在眼前”之类的空洞标语口号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可见,只有那些凝结集体智慧精神,立意深远,紧贴实际的标语口号才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在发展标语口号文化时,一定要坚持紧贴官兵实际,充分考虑官兵文化程度、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抓住官兵普遍关心关注的聚焦点,找准与现实相联系相契合的切入点,“真正使广大官兵成为军营文化的重要创造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①从而更好地激发官兵斗志,提升官兵战斗精神,推动单位建设科学发展。

三是要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精而不滥”。标语口号既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时展的产物,具有高度浓缩、持久稳定传递信息的功能。经典的标语口号,是人性的表达、智慧的结晶,是滋养心灵的“鸡汤”[7]。而缺乏文化思考,缺少人文关怀的标语口号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引起人民的反感,正如汶川抗震救灾中那些旨在彰显自我单位名称的宣传标语口号,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制作这些标语口号的经费也投入救灾活动,可是一笔不小的经费。由于标语口号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通过通俗易懂、简短有力的字句,或以一定的发展目标鼓动民众,或以某种理想信念鼓动民众,或以直接的利益为导向鼓动民众,因此,它必须是吸取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地对广大民众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熏陶,才能避免“光打雷不下雨”“空喊口号”等现象。我们在积极发展标语口号文化,提升官兵战斗精神时,一定要坚持“精而不滥”,让这种精神食粮为官兵实现“强军梦”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田修思.长征标语口号:传播革命真理的通俗文化[J].思想研究,2012(4).

[2]盛义良,王连花.从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标语口号看党史文化的发展[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1).

[3]《军队政治工作学》编写组.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朱自清.论标语口号[J].出版参考,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