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者;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是指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上级、同级、下级等各种关系,使其减少摩擦,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想做到下级安心、上级放心、同级热心、内外齐心,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志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讲到“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充分表明了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它不仅能够融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推动工作顺利进行,而且关系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企业管理者要深刻认识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是当前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说百姓话、做百姓事,用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与群众密切沟通与交流。只有经过充分诚恳的交流,才能够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为群众服好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只有善于沟通、善于交流,才会得到广大企业职工的认可与尊重、信任与支持。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够在企业单位内部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研究表明,70%的现代管理工作都是在进行协调沟通,沟通不畅已经成为导致管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员工沟通协调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运行的协作程度和整体效率。在企业日常运行工作中,要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就必须确保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协调有序进行,否则便会造成生产效能低下、执行力不足等不良后果。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是企业管理者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妥善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科学及时化解企业内部出现的各种矛盾,就需要我们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是管理者素质的综合反映和具体体现,员工接受管理者的教育和管理,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要增强管理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增强自身的公信力,进而有效引导企业内部良好风气,积聚社会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彰显。

二、企业管理者如何提高自身沟通协调能力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做好本职工作的本质要求之一,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新的社会形势,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一)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良好的个人素养,往往会在沟通过程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对于营造融洽和谐的沟通氛围、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自身修养,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增强角色意识。企业管理者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增强责任意识,充分了解自己所处职位的权利与义务,切实感受到自身职责和使命的神圣性,努力赢取企业员工、领导的认可和支持,真正做到管理到位,管理出效益。二是要提高理论素养。管理者要坚持不断学习,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理性作为、开展沟通的基础。在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时迅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接下来的沟通协调提供正确的工作思路。三是要加强道德修养。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企业管理者只有培养坦荡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制造矛盾才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在企业沟通协调工作中做到以德服人。

(二)掌握适当的沟通原则和技巧

企业管理者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不要高高在上,避免“不沟不通”“沟而不通”的尴尬处境,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沟通艺术,而且要注重区分不同的沟通对象,采取恰当的沟通方法,灵活运用沟通技巧,进一步提高沟通效率。要做到这一点,熟练掌握必要的沟通原则和技巧十分重要。

一是要坚持沟通协调的主动性。相对于被动沟通,主动沟通协调往往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够及时消除误会,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因此,我们要学会积极主动与他人沟通,有意地培养自己的沟通意识,更要将主动沟通协调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在工作中主动协调联系,热情提供帮助,及时反馈信息,自觉承担责任,做一个值得信赖的好同事。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保持同理心。换位思考是沟通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沟通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之别;没有绝对的对抗,只有相对的退让。懂得尊重、理解、谦让、体谅对方,才能将心比心、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促使整个团队的和谐进步。因此,要时刻保持一颗同理心,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主动理解对方的想法,学会换位思考,促使观点从碰撞走向融合。三是要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沟通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会。不同意见的出现,如果不是不讲原则地闹个人意气,那么就是我们集体的财富和资源,可以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听到不同声音,绝不是坏事。在工作中,以大局为先,善于在博弈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基础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团结起来。四是要保持心态平和包容。沟通是情绪的转移和感情的互动,良好的心态是沟通顺利进行的助推剂,封闭的心态则可能成为沟通受阻的罪魁祸首。因此,无论是什么情况,都要保持沉着冷静、平心静气,避免极端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负面影响。即使处于冲突或矛盾情境中,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在实践中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沟通协调能力的提高,只能在不断的交流实践中获得。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不同对象、层次和场合的交流机会,全面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妥善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是要深入工作一线。管理者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掌握各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等方面的问题,了解生产一线员工工作环境、工作疾苦、增进干群关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与企业一线职工交流,既要心怀诚意、积极热情,又要方法合理、善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实际、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及时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形成民意畅达的和谐局面。二是加强团队协作,增强凝聚力。团结是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从容应对、妥善处理与上级、同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做到上下级相互沟通,同级相互信任,合作部门友好相处、协调一致。要发扬团队精神,明确个人的角色和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要积极配合其他同事的工作,多交流、多协作、多沟通,掌握赞美与批评的技巧,培养良好的沟通关系,营造相互鼓励与支持的合作氛围,通过取长补短的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协作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刘朝军,陈先春.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

力[J].长江论坛,2008(3).

沟通协调能力范文第2篇

1 编辑协调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编辑人员的工作相对单一纯粹,只需负责对接收稿件的文字进行加工、把好政治观等工作,往往不必考虑期刊的销售,意识不到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久而久之,变得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是在编辑部等待好稿件从天而降,没有更多好稿件的选择余地。然而,随着出版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期刊出版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编辑人员的工作范围不可避免地扩大起来,要参与选题、组稿、审稿、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在期刊出版的过程中,编辑要与编委、专家、作者、读者、发行、印制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医学期刊的编辑拙于言辞,对各种关系疏于打理,必然会对期刊的发展产出不良的影响,期刊的质量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编辑的沟通协调能力对一种期刊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2 编辑协调沟通能力在期刊质量建设中的作用

沟通的目的是保障日常编辑活动承上启下、内接外渠道的畅通,对期刊的质量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保证选题的准确性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选题已成为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选题的确定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初步了解到哪些专家、教授在从事什么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是什么,市场急需什么信息,读者的兴趣点在哪里。编辑有时必须深入到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市场及实验室一线等实地考察,直接与知名专家、教授、学者等进行沟通,才可获取第一手信息。如参加专业会议,与众多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广泛接触与交流,获取高质量信息,与课题主持人保持密切联系,组织他们的研究成果及时发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显然都离不开编辑的沟通能力与技巧。

而这些信息的收集都需要编辑与编委、专家、作者、发行等各各方面做好协调和沟通,编辑才能得准确的信息,进而做出准备的判断,策划和构思出合适的选题。

2.2 提高组稿约稿效率

作为医学期刊,研究的热点层出不穷,医学技术也日益更新,这就要求编辑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向学科带头人、教授和专家约稿和组稿,从而获得更多优质的稿件,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进而为打造精品期刊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与编委、专家组稿和约稿的过程中,编辑需要有的放矢地去与作者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作者,作者也只有真正了解编辑的意图,才能创作出贴近市场、贴近读者的好文章。在反复交流的过程中,只有掌握过硬的沟通能力和高超的沟通技巧,才能高效地达成共识,顺利实现组稿和约稿。

2.3 建立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编辑在收到作者投稿后,首先需要从宏观上进行审查,初审符合期刊要求后,再送专家审阅。在专家审阅稿件通过后,按照期刊投稿须知要求,结合专家审稿意见,编辑要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对审稿通过的稿件,编辑要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告知作者,让作者及时了解稿件状态;修改或退稿时,要详细说明原因,努力让作者对编辑意见心悦诚服。这一环节的高效运行,是编辑良好沟通能力的体现。协调沟通能力强的编辑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作者的信任,增强作者再次投稿的意愿,从而建立良好的联系,形成稳定的作者群,保证了稿件来源。同时,这些作者也会更有兴趣关注期刊的发展,建立忠实的读者群。

2.4 扩大品牌效应

品牌的竖立对于一个期刊是很重要的。除了提供优质的信息内容,还需要主动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编辑需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期刊交流等活动,主动将期刊的品牌形象推广出去,努力获取领域专家的认同,加强专业人员对本期刊的认知,进而提高被引率和影响因子,打造品牌期刊。编辑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编辑还要对作者、读者进行分类,及时发现和培养更多的核心作者,鼓励其把不断深入研究的科研成果发表在我刊,从而使期刊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和深入性,也保证了稿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编辑要有敏锐和超前的洞察能力,时时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如果作者投稿中有这方面的稿件,应及时汇报给编辑部主任,批准后进行优先发表和出版。编辑在与现有作者及潜在作者保持紧密联系与交流,与同行专业人士交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等过程中,

3 编辑在协调沟通过程中的技巧与体会

3.1 与编委、专家沟通时的技巧

编辑在编委、专家进行组稿约稿前,要充分了解拟约稿专家的专业特长,及时追踪其研究方向。对其经历、已经出版的著作、正在从事的学科领域等均应有比较准确地了解,对其近年来的学术动态要了如指掌。这样,在与专家交谈时,才可以言之有物,取得专家的信任[1]。

在约稿交流时,首先态度要谦虚、诚恳,对专家、教授卓越的贡献表示尊重和敬仰,让专家、教授感受到约稿的诚意。同时,对他们的表达的观点要认真聆听,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积极去落实。

此外,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着力强化沟通能力。一个合格的编辑,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娴熟的编辑技巧。编辑工作者良好的自身素养能博得编委、专家的认同,更有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在与编委、学者沟通时,编辑切忌卖弄学问,与专家进行学术问题上的深入探讨,这样会引起编委、专家的反感。

编辑与专家沟通时,可以不必一味地探讨工作上的事情,可以适当的跟专家聊些工作以外的话题,这样更容易拉近与专家的关系,给专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更方便日后约稿和组稿。

3.2 与作者、读者沟通时的技巧

审稿过程中如果出现退修或退稿时,编辑要以谦虚的态度与这类作者沟通交流,保持融洽的关系。要用探讨的口吻,恳切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引导作者认真对待审稿结果,正确对待名誉,稿件录用或退稿都是正常现象,并未损害作者形象[2]。

编辑要学会积极调整心态。在实际工作中,每天经常会接到很多作者或读者的电话、邮件等形式的咨询,如询问稿件的审稿进度、发票抬头的修改等事宜。而编辑本身的工作量也较大,难免会出现心情烦躁的情况。此时需要调整心态,尊重作者和读者,心平气和的对待他们的咨询,以最真诚的态度与之交流和沟通,耐心解答提出的问题。

刊物出版后,通过电话、邮件、信函或面对面形式与作者、读者进行坦诚的沟通,广泛征求读者对刊物栏目、内容和办刊方向的意见,及时反馈和改进。尤其是把握好与临床医生联系的时间[1],尽量做到不打扰作者的医疗工作,让作者放心,读者满意。如此方能与作者和读者交上朋友,吸引更多的作者和读者主动将优质稿件投到本刊,进而提高医学期刊的质量,实现品牌效应和服务价值。

沟通协调能力范文第3篇

一、沟通协调之风带来了和谐也带来了不调

从现实来看,沟通协调以弹性制约、人性化补充的方式弥补了制约机制的不足,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为各级提供了迅速灵便、科学高效的决策、运筹能力,在承办各类事务尤其是处理争端、加强合作以及完成急难险重等特殊任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综合来看,它也有其负面效应,尽管没有形成气候,但带来的危害也是不能低估的。

(一)沟通协调有时削弱了制约机制的权威。有的单位办事,总习惯于让个别“能人”开道,成事自然顺当;有的运动员或运动团体参加比赛,想方设法打通裁判员,借“黑哨”压制对手取得好的成绩;有的包工头,不惜代价去占有关系,提前搞到了标底进而揽下大项工程……对此种种通过非正常沟通协调渠道,常常达成意愿的现象,人们往往予以鄙视、责怪、抨击,但针对的有时只是现象本身,而忽视了它的最终受害对象——制约机制。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单位秩序杂乱无章,管理漏洞百出,究其原因,不是缺乏制约机制,而是不去依靠制约机制的正常运作或特定职能去协调解决问题,却依靠特殊地位去干预、影响事情的发展,从而降低了制约机制的权威和约束力。久而久之,致使单位制约机制再健全,也因缺乏影响力而变得苍白无力。

(二)沟通协调有时促成了事务交往的庸俗化。谈及交往的庸俗化问题时,沟通协调领域尤其是其中的吃请、送礼现象,往往是议论最多的话题。透过一组组惊人的消费数据,我们不禁思索着这样昂贵的沟通协调代价究竟带来了什么?如今每逢重大节日,商场里的礼品是琳琅满目、天价倍出,路上送礼的人群和车辆是络绎不绝、拥挤不堪,高档酒店是客座一空、人满为患……借以重大节日,通过吃请、送礼等方式来沟通感情、协调事务本无可厚非,但其中出现的乱拉关系,搞攀比、浪费、贿赂等五法八门、无孔不入式的请客送礼,却违背了应有之义,有时反倒使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变得越来越淡了,原本单纯的人情变了味道,蒙上了污浊之色。

(三)沟通协调有时抬高了承办事务的门槛。在沟通协调领域,我们还发现一种“怪圈”,即有时出现的越沟通越不通、越协调越不调继而越不通越沟通、越不调越协调的现象。按照常理,我们所进行的沟通协调行为,应当带来更加通达顺畅的结果,但事实有时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沟通协调多了,造成了一些不该沟通协调的事也要沟通协调一番。这从当今职业病、机构病等顽症的表象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如今病人就医有时却要与“红包”相伴;老师自古就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但如今徒弟求学有时却要以“吃请、送礼”为代价……之所以称之为“怪圈”,还因为其中的成本是越来越重、越来越多,但成事却越来越难。现在有的单位,部门之间高墙壁垒,本位思想突显,岗位之间互不买帐,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问题较为突出,问题恰恰就是:凡事讲沟通,凡事要协调,却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最需要贯彻的部门与岗位职责。

二、沟通协调之风有时隐含不调而近乎和谐地存在

对于沟通协调之风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但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非人人都能正确去面对和处理,从而使其有时保持隐性状态,进而也使沟通协调有时近乎和谐起来。

(一)沟通协调历史久远、涉面宽泛,对其带来的不调人们容易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不管站在什么角度来看,沟通协调都不是一个新奇领域。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求法、郑和下西洋等故事绵延历史长河,《康熙微服私访》等一大批作品中的件件沟通协调故事历历在目,当今“交流年”、“合作论坛”、“合作峰会”、“多边会谈”等活动层出不穷……无论是纵观古今,还是横览中外,无论是国际间的往来,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总是与视野相伴,它存在与社会的各个角落,表现形势千姿百态。正是对沟通协调太熟悉了,人们对这一领域所反映出的正面或负面效应不去更多的在乎,甚至有时对顾及它的影响的现象感到不可理解。 (二)沟通协调因受利益诱惑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即使损害了大局利益人们有时也要予以认同和感激。有时因受条件制约,一些人总是习惯于站在自我角度思考问题,而常常忽视对大局和长久的影响。这样一来,沟通协调总会带来“甜头”,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负面的沟通协调大有市场。为什么一些人一事当前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去解决而是乱拉关系,一些人主要精力不是用在工作上而是用在迎来送往、把盏碰杯等应酬上,甚至挖空心思拜门子、找路子,编织个人的关系网,根本原因就是个人从中可以捞取高息回报。事实上,当从沟通协调中偿到“甜头”的时候,一些人不仅对其有认同感,还常常对帮助自己成事的沟通协调者存有感激之情,这也算是“人之常情”。也由此时常出现了“组织亲自出面搞协调”、“领导亲自出面跑经费”等行为被作为先进典型来报道推崇的现象。

(三)沟通协调势头强劲,在多方强求之下人们有时习惯于顺从求全。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包括正当的、合理的要求,通过正常途径办不通,通过沟通协调一下就通了。这自然就使社会各行各业催化或者强化了沟通协调的功能。目前,许多单位在招聘管理人员或考核任用干部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列上“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条件,有的单位甚至把沟通协调能力上升为内部最关键、最重要的岗位胜任能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即使你的业务能力再强,如果你不善于沟通,你就很难得到领导的赞扬。相反,有时你不管通过什么办法,只要能把领导交办的事项协调沟通好,你就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因此,面对各方对沟通协调素质的强求,一些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时即使对负面沟通协调深恶痛绝,但也要乐此不疲。

三、沟通协调之风理应成为纯正的和谐之风

沟通是“使两方面能通连”;协调是“使配合得适当”。在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沟通协调之风,我们理应还其本来之意,使其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纯正的和谐之风。

(一)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沟通协调环境。没有和谐的沟通协调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离不开和谐的沟通协调。但沟通协调本身特点决定,它的和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以全国上下大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风的契机,把践行良好的沟通协调之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让全社会的每一成员在沟通协调中都能崇尚和谐、遵从和谐。要把改善沟通协调之风同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同“八荣八耻”、“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社会的每一成员从传统习俗中解脱出来,沟通协调时能自觉地站在大局下思考利益得失,自觉地践行党的先进性。此外,当前还要注意纠正在沟通协调中存在的盲目追捧和依附、一味敌视与抵制等极端错误倾向,使沟通协调之风能真正适应时展的需要。

沟通协调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四维关系 高校教务秘书 沟通协作能力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对工作有清晰的分类,为此,本文分析了教务秘书工作与学校教务处、院系领导、教师、学生的关系,并在这四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做好教务秘书这项工作应具有良好的业务沟通协调能力、思想沟通协调能力、情感沟通协调能力。

1.高校教务秘书工作的四维关系

1.1教务秘书与学校教务处

高校教务处和院系教务秘书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的工作状态反映一个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状态。院系教务秘书是高校二级教务管理机构的主体,是教学管理队伍中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院系教务部门需配合并最终执行教务处各个科室所下发的工作,如教材征订与发放、课程安排、考务工作、教学场所协调等,教务秘书具有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1]。

1.2教务秘书与院系领导

教务秘书是院系教学工作的重要管理者,在教学副院长和各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等事务,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一些事务。此外,教务秘书要深入教学工作第一线,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的运行情况及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收集师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教务秘书还要协助院系领导做好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或修改和落实工作;协助院系领导做好教学检查工作;协助院系领导组织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讲课比赛等教研项目的活动,是学院各个领导教学工作方面的得力助手。

1.3教务秘书与教师

教务秘书为教师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包括通知文件精神,为教师提供最及时的教务信息,如学校、院系教学工作的转变、各个节假日的放假安排、学期教学周的安排、因重大事件影响教学的通知或通报等;处理教师紧急突发事件等如调课和停课;为教师核算教学工作量;组织和提醒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申报教研项目等;直接将教师的意见建议向上级主管领导或教务处反映。

1.4教务秘书与学生

教务秘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通常要与学生班干部接触,通过班干部的配合,组织好各级各类考试工作,包括期中、期末考试和英语四六级考试及部级、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鼓励或协助组织学生参加实践、竞赛和社团活动。此外,教务秘书还需要为学生解释培养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保障他们如期完成学业;及时核查学生学分修读情况,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资格和学位核查,对取得学分相对较低的同学提前发出警示;有时还需要配合学院学工部门接触一些特殊的学生,如考试作弊学生,休学学生,延长学制学生等。

2.从四维关系谈教务秘书的沟通协作能力

沟通是使内部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基本环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教务秘书要同时和教务处、院领导、教师、学生打交道,是四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与学校、院系各部门、各系或教研室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学院教务秘书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充分考虑到各方的特点和需求,保证高效率的工作,建立起互助合作的融洽关系。

2.1业务沟通协调能力

学校的教学活动要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业务沟通。业务沟通的目的在于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地上传下达或平行流动,使教学活动的任务和目的顺利实现。文件传达、接待来访、咨询服务、请示汇报等都要求教学秘书具备良好的业务沟通协调能力,前提是教务秘书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本系专业的教学环节、课程和专业,掌握教师授课的信息,在沟通时要迅速及时,办事不能拖拉;沟通符号应明确易懂,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切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沟通渠道应畅通无阻[2]。

2.2思想沟通协调能力

处理教师的各种突发事件时,如临时停调课、考试安排冲突,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教师教学事故等情况,作为教务秘书要灵活、机智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和教师交流时,注意语言表达方式,避免激化矛盾。这就要求教务秘书“热心”、“诚心”、“知心”,教师有困难,尽力帮助;讲真话,有诚意,遇到个别教师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在思想上要准备“容天下难容之事”,相信事实和真理。这种沟通思想的良好反应,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化为潜在的动力,相反,如果教务秘书喜怒无常、冷漠、推卸责任就会导致与教师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从而影响教学工作。

2.3情感沟通协调能力

与学生沟通时必须平等待人,要把自己和对方的位置放平,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样,感情交流才可以顺畅进行,协调工作也容易取得成功。特别是对待一些特殊学生,如考试作弊学生,要换位思考,由于对方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有可能导致意见分歧,或发生冲突。因此要通过换位思考,不能一味指责,配合学工部门使其真正认识到错误,达到协调的目的。此外,由于教务秘书平时接触最多的一类学生是班干部,在布置工作当中应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性[3]。这些都要求教务秘书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感沟通协调能力。

3.结语

从教务秘书管理工作中的四维关系分析不难发现,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对教务秘书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教务处应重视教学秘书的继续培养工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且高校教务秘书应不断探索教务管理工作中沟通协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领导和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鲁潮.浅析高校教务管理机构的服务性[J].考试周刊,2011,79:193-194.

沟通协调能力范文第5篇

一、沟通的阐释

我们所讲沟通,是指企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分析,沟通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层次,心里层次和管理层次。换言之,我们可以把沟通看成是一种具有专门技术的过程;一种心里活动;一种管理工具。所谓有效沟通,是指在恰当的时候及适宜的场合用得体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并能被别人正确理解和执行。

二、协调的阐释

我国经济发展中,明确提出“协调”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协调是指事物间关系的理想状态以及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是指在尊重客观规律,把握系统相互关系原理的基础上,为实现系统演进的总体目标,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和力量,依靠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使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达成理想状态的过程。其要点是对“理想状态”的判断和把握。“理想状态”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目标,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

三、企业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的障碍

首先,缺乏沟通导致信息闭塞,重复工作,效率低下,形成信息壁垒。其次,缺乏沟通可能导致各自为阵,没有战斗力,执行力下降。一个缺乏沟通的团队,其实就如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也没有执行力。再次,缺乏沟通往往导致部门间出现信任危机。由于不沟通,造成不了解,由于不了解,导致不信任,这对于一个团队是多么不幸的事。加强沟通,了解需要合作的部门对于实现预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缺乏沟通,严重时会减缓公司发展速度,甚至动摇公司根基。然,部门间缺乏沟通造成的不良影响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如不利于团队的共同进步、不利于员工身心健康等。

四、保证企业部门之间有效沟通与协调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