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编辑培训总结

编辑培训总结

编辑培训总结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媒体融合要求必须对期刊编辑进行继续教育

在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的编辑模式、发行渠道、传播方式、受众范围、管理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手段的转变,编辑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迫切需要继续教育。编辑继续教育正是基于期刊编辑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期刊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活动。媒体融合对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期刊编辑必须培养新技术应用、资源整合、用户服务、传播互动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1)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媒体素养包含了对所在期刊新媒体技术平台APP应用软件、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的日常运营维护。编辑使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编辑在选题策划与约稿过程中的办事效率。在媒体融合下,期刊编辑只有及时提升自身的技术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不被同行赶超和淘汰。(2)期刊编辑力和运营力体现在期刊内容与传播渠道资源的全媒体整合,期刊编辑要利用网络资源、各类新媒体终端、微博热门话题、微信点阅量的数据以及新闻网站的用户留言,各类信息平台的前沿信息进行检索选题并通过不同媒介,传送给读者和作者,从而获得支持。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需要整合优势传播资源(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打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内容与渠道的联系,提供个性化、立体化的服务,实现期刊内容的多渠道整合营销,创新期刊传播的途径和手段。(3)期刊编辑要具备高水准的用户服务能力。编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开展新媒体用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有效用户群体的特征,增强对用户多方面情况的了解,秉持专业的服务态度,增强对用户的服务。(4)期刊编辑要具备跨媒体的传播互动能力。基于媒体融合技术和视角,期刊编辑要创新办刊思维和媒体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对期刊内容进行广泛融合,充分利用微博、QQ空间、微信、官方网站等平台大力推进期刊内容的宣传,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平台、渠道来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迅速融合发展。

二、现行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正在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求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以此作为编辑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和续展登记的必备条件。全国各地出版业务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当地出版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或自己组织培训,面授,或发文组织参加总局(总署)培训中心网上平台选课学习。自开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来,期刊编辑通过参加网上学习和所在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举办的24学时面授学习或参加一些经总局授权的期刊学会、培训机构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取得了继续教育的学时数,完成了每年的继续教育任务,知识面得到拓展,编辑业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在具体的继续教育培训实践中,也还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1)内容缺乏针对性,学而无用,继续教育成了“走过场”、“凑学分”。笔者从2010年开始参加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网上远程继续教育(选课48学时)和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面授学习(24学时)。综观近三年来自己的学习经历,感觉学习的内容范围很宽广,课程包括了期刊经营管理、行业动态和行业管理、数字传媒与网络出版、领导讲话、出版法律法规和部门管理规章等十几个类别近300门课程,涵盖了出版行业的所有门类。由于每个编辑一年必修48学时,课程选择除了必修与编辑业务相关的课外,还要选择与编辑工作无关的学时才能凑够学时数,不然就不算完成当年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中与期刊编辑业务相关的课程在整个设计的课程中仅占20%左右,对期刊编辑来说,可供选择与实际工作有关的课程相对较少。许多课程虽然具有拓展知识面的作用,但与编辑实际工作相距很远,虽然内容“大而全”,但难以达到提高编辑能力的效果。这几年培训课程内容更新少,每年网上学习都存在重复选课,加上学习测试的方式简单、难度极低,学不学、听不听都能通过考试。主观上造成了交完360元给总局培训中心就几乎能完成48学时,学习中出现了学而无用的情况,为应付完成每年任务而“走过场、凑学分”,达不到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效果。(2)培训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性,培训重形式、轻实效,调动不了编辑学习的主动性。期刊出版主管部门每年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一年的必要工作,多具有计划性和任务性,必然存在形式、数量和质量问题。作为管理部门的组织者更多考虑的是完没完成当年的培训工作,开展了几次培训,有多少人参加了培训,是否取得实效则不是关注的重点,而参加培训者关注的是能否完成一年一度的培训,顺利获得学分,以便获得三年一次的续展登记或注册。因此,培训成为期刊出版主管部门不得不进行的工作,对编辑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编辑为获得学分、完成注册和续展登记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这样一个被动学习的局面,既浪费了管理资源,也浪费了编辑宝贵的时间。期刊管理部门费了很大力气组织培训,结果学员学得辛苦,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的状态,培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些专题式的面授培训,虽然内容很好,也可以拓宽编辑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培训缺乏对实际编辑工作的指导作用,编辑虽然受到了一些启发,但实际操作起来仍然不知所措。如通过对开放存取、数字化出版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虽然对期刊发展趋势有一些大致的了解,但广大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对如何具体实施、应对和实现,却没有明晰的思路,难以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继续教育是媒体融合时代更新期刊编辑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之最重要的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继续教育模式多种多样,期刊出版行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培训,全面开展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编辑自身的知识领域,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水平。(1)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长期教育相对短期培训而言,是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是指期刊编辑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在职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利用工作之余或节假日进夜大、电大接受函授教育和远程教育,脱产教育、出国深造以及挂职锻炼等。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可选的继续教育方式种类繁多,选择的机会也较多,编辑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将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吸取短期培训的优点,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和把握科技前沿信息,同时根据自身和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接受何种长期教育。期刊编辑除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以外,也可以从期刊行业内举办的有关新技术、新业务的短期培训中学习,系统全面地补充新的基础理论知识。要争取、创造机会,积极参加专业方面的学术会议,与会期间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沟通,了解科技动态,加大约稿、组稿的广泛性及提高这些稿件的质量。期刊编辑还可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学位或双学位,在与工作相关及感兴趣的领域里扎实理论基础,并在工作中践行理论。(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目前多数期刊出版社都存在编辑人员不足的情况,长期脱产学习培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编辑可以根据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出去参加交流培训,期刊社也可以把专家和专业老师请进来进行互相探讨,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统一。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绝大数编辑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因编辑部人员紧张而走不出去的编辑业务提高的需要。(3)自主学习与单位安排相结合。媒体融合时代,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中,期刊编辑不能单纯应付单位的考核,拘泥于形式,只在课堂上学习。巩固和融会贯通学习,编辑必须克服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及自身的限制,挤出时间和精力,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平时的积累。即使完成了单位安排的继续教育,编辑也要在业余空闲时间,自觉自愿地自主学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是以编辑个人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自己做主,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促使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等方面得到改善与发展的行为方式。它是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现代化的一种学习方式。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不断出现新的学科,产生交叉学科,编辑为了适应新要求,必须自觉不断地自主学习。随时进行是自主学习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期刊编辑要利用平时点滴的碎片化时间,读报、看书、上网或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关注时势政治热点问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媒体融合时代,提升期刊质量,需要期刊编辑业务素质同步提高。在“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应该借助手机微信公众号、同行QQ群这些自主学习的便利条件,通过阅读编辑类刊物、中国知网信息、专家审稿意见、学术会议信息,以及撰写文章等多种渠道自主学习。总之,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编辑的简单工作方式,已被各种新媒体技术取而代之,以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来促进传统期刊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创新“互联网+”条件下期刊编辑的工作途径,期刊编辑只有在转型时期针对编辑知识与技能的短板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提升业务水平,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培训模式 科技期刊 编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6-0042-0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perienced by editors of sci-tech journals and proposed a training mode for the editor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s an important promotion for career development, curr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sci-tech journal editors can be concluded as lack of speciality, practice and individuation. With the increase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young editors in sci-tech journal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guide them for right occupation morality and value conception, and to cultivate them for self-realization, as well as for positive supp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itorial staff.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ay to provide valuabl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editors by considering their specialized background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This paper also designs education plan for different stages in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ining mode Sci-tech journal Professional quality

职业培训和交流是科技期刊编辑提高自身素质[1-2]和编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的编辑培训方式比较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以讲授、讨论等形式进行,缺乏必要的编辑实例操作、深化培养编辑的专业背景等比较科学的培训方法,培训过程中往往忽视编辑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由于培训形式单调,忽视科技期刊编辑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编辑素养等[3-5],使培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科技期刊编辑部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的评估并未完全科学化和社会化。编辑部和其上级部门对编辑培训考评的管理制度只是规定[6]:编辑培训部门通过课时来评定编辑的学习情况,只是作为编辑证书年审的依据。期刊编辑部应提升相关培训在提高编辑素质中的地位,结合编辑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7],把培训与编辑的晋升和任职有机地绑定在一起,使培训工作成为期刊编辑部和编辑的切实需要。

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培训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两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1.1 科技期刊的编辑培训教育缺乏个性化和系统性

科技期刊编辑行业有其特殊性,案头工作多于交流,很多培训可能只是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培训机构的一纸通知或网上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也不连续,再加上编辑部内部的安排和资源的限制,不是每个编辑都有连续的培训机会。这种时断时续的职业培训,可能对编辑的职业素养并无太大的提高,加上有些培训内容大同小异,就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培训课时学分,更失去了培训的本质。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部和编辑应有选择地进行相对连续和对自己有启迪的培训。当前,期刊编辑培训侧重于知识介绍,主要是对当前期刊的发展形势、政策法规、编校知识理论等的论述[8],侧重于提高期刊编辑能力的培训却很少。这些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编辑的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期刊编辑业务水平的提高。

1.2 科技期刊编辑培训过程中的专业性不够

科技期刊编辑培训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科技期刊的独特性,科技期刊编辑接触的主要是科技论文,编辑不仅要熟识期刊编校规范,还必须了解和洞悉相关专业的进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论文所要表述的涵义,在编校阶段同作者沟通时,才能更好地根据作者意图优化稿件。科技期刊编辑对相关专业的熟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其赢得作者的尊重,形成自己的编辑风格,进而提高刊物质量。但现在编辑培训的内容,基本都是编校规范、编辑部先进经验或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基本不涉及专业知识,这对编辑的成长并不利。因此,应该加强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知识培训。

2 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期刊编辑培训模式

2.1 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期刊编辑培训模式

基于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需要和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针对有专业背景的期刊编辑分培训模式(如图1)。根据该模式,科技期刊可以制定符合编辑自身特点与专业背景的培训计划,帮助编辑有效提升个人编辑素养[9]。

具有专业背景的期刊编辑培训模式分为培训教育积累期(实习编辑、编辑)、编辑素养培养期(编辑、副编审)和编辑素质推动期(副编审、编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和重点不完全相同。

2.2.1 编辑培训教育积累期的培训内容

期刊编辑培训教育积累期应对编辑职业生涯初期,培训主要面向刚参加工作的实习编辑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编辑。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提升期刊编辑敏锐的政治性、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科技期刊编辑的编辑加工技能和数字出版知识,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有关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学习,网络传播理念、大数据、网站运营、微信营销、期刊群运作、数字印刷等方面的知识。从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家标准、业务规范、一般常识直至语法、修辞、逻辑、遣词造句、错别字、标点符号。为了让年轻编辑更好地了解期刊所属专业领域的发展,培训教育应结合编辑自身的专业特点,开设针对编辑职业发展的专业概览或专业导航课程,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实,科技期刊编辑培训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期刊涉及专业对科技期刊进行学科分类,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编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普及。专家的培训讲座不需要专深,应侧重于让编辑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使编辑在接触相关稿件时能心中有数。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为例,论文主要涉及测绘领域,如大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图像处理、国土资源与土地利用规划等专业方面的论文。因此,编辑部在选择编辑时充分考虑了论文所涉专业的分散性,英语、大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城镇建设等支柱专业的编辑各招了一名。事后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编辑可以很好地负责自己所属专业的稿件,并与其他编辑交流心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专业学习的积累,再加上编辑部定期邀请测绘专业的专家与编辑座谈,邀请审稿专家与编辑交流沟通,以及编辑攻读学位进一步深造等,现在《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编辑基本熟知测绘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校内各重大项目组的研究情况和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期刊的稿件数量和质量,也使期刊本身的质量有较大提升。

编辑职业素质培育期的培训主要面向副编审和编辑,强调编辑学研究能力和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这一阶段的培训教育包括:协助主编开展工作,做好编委会沟通和联络工作,加强各编委重点稿件约稿和审稿工作,提升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在杂志社总体要求和授权下,负责编辑部运营管理工作,负责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工作,特别是要提升在同类期刊中的相对位置;做好编辑团队建设工作,带领编辑团队,策划本学科领域重点和热点专题文章,提高期刊文章学术质量;负责对学术文章初审、出版质量把关工作,完成年度出版任务;配合杂志社领导,做好国际交流等工作;营销推广力的培养;编辑自身专业的深造。

这一阶段是编辑素养提升的重要时期。培训应结合社会需求,构建供需联动的内容体系。同时根据编辑的特点和新媒体对编辑的影响,及时而适当地调整培训课程,使其更加适应编辑的需求,紧跟时展步伐[10]。要拓展编辑学理论培训,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升编辑的实践能力。

编辑素养推动期的培训主要面向副编审和编审。这一时期的职业培训包括:加强各编委重点稿件约稿和审稿工作,提升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负责编辑部运营管理工作,负责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工作;做好编辑团队建设工作,提高期刊文章学术质量;负责对学术文章终审、出版质量把关工作;全面解读国内和国外主要期刊的评价体系,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提升期刊品质及内涵,拓展期刊生存发展空间,促进期刊向品质化、专业化、数字化、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模式转变[11-12]。

这一阶段培训教育侧重于对国家期刊政策法规、期刊发展策略、期刊编辑部发展方向等的共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编辑应深入思考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分析国内外先进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数字出版与经营、办刊模式与机制、办刊能力与发展趋势等,学习其先进的办刊理念和成功实践。并能与期刊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实时互动,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及时把握期刊论文未来的热点和研究重点。科技期刊要积极应对数字化的挑战,通过加快期刊出版和传播的数字化、国际化步伐,全面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13]。

3 结 语

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培训教育个性化、专业性、系统性缺失的问题,本文结合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背景特点,构建了符合编辑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求的培训模式。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培训教育应成为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编辑进行职业培训指导,不仅有助于编辑提高业务技能和编辑素养,更重要的是引导编辑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把自身素质的提升与期刊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注 释

[1]接雅俐,郭立锦.学报编辑培养策略研究:明确职业定位,提升专业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56-958

[2]国荣,胡爱玲,邱芬,等.新时期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定位与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48-550

[3]郑丽娥.浅谈科技期刊技术编辑的素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78-879

[4]章燕.医学编辑加强自身修养的几点思考[J].编辑学报,2012,24(S1):91-92

[5]郭长寿.观看体育赛事是体育科技期刊编辑提高业务水平的战略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50-152

[6]蒋永华.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J].学术界,2015(5):146-155

[7]杨恬.高校学报编辑的内涵与外延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6):67-71

[8][11]游俊,胡小洋.“编辑学者化”的实质及现实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40-343

[9]陈卉.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转型:全国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综述[J].新闻前哨,2013(9):23-24

[10][12]朱平.论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编辑学报,2005,17(4):286-288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编辑人员主要通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和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活动,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3年培训计划中有29期短期培训班和2期远程教育培训;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有140期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1~15天不等;截至2016年11月底,总局培训中心201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含远程培训),另外,2016年完成了3期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一、编辑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保证了出版企业培训机制的基本规范运转,有利于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编辑都背着一系列任务额,所以编辑的工作状态往往饱和度较高,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就需要寻找时间和效率的平衡点,必须得到人事部门通知后逐级向上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参加。这种培训,时常成为“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受时间和机会局限,培训内容的匹配度和可选择性都不高。而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可由编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但课程数量有限、更新较慢,学员无法与教师或同期学员之间进行实际交流。总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编辑本职工作的影响,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而翻转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什么是翻转教学

?近年来,国内对于“翻转教学”的译介和研究相当热烈。梳理一下翻转教学的历史,如下。首先是理论史。“翻转教学”来自美国。据悉,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几位教授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使用了“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Lage)、格伦•普莱特(GlennPlatt)和麦克•特雷利亚(MichaelTreglia)发表了题为“InvertingtheClassroom:AGatewaytoCreatinganInclusiveLearningEnvironment”的论文,介绍了该校“翻转教学”的情况。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Theclassroomflip:usingwebcoursemanagementtoolstobecometheguidebytheside”的论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翻转教学”的用语——“FlippedClassModel”。简单理解,翻转教学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翻转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存在基础,以视听型(如视频/PPT展示)等在线微课为基本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以师生线上互动为补充。其次是实践史。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ParkHigh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开始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实时讲解与PowerPoint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形成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下载学习,解决了为因故缺课的学生补课的问题。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大卫•科米尔(DavidCormier)首次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发起了慕课运动。2011年,斯坦福大学尝试开设了3门网络在线课程。2012年2月,在线学习盈利性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诞生。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Koller)和安德鲁•恩格(AndrewNg)创立了免费在线公开课平台Coursera。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旨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非盈利性网站edX。2014年5月,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2014年7月,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发力中国市场。目前,翻转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改变着21世纪世界教育界的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三、翻转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道:“新的协作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团体都得以应用。该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传统教室封闭的私有空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多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和生物圈中学习。”萨尔曼•可汗也在书中分享道:“科技进步还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好处: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贫富差距也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越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2013年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评论说:“萨尔曼•可汗找到了一个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穷人。”简而言之,翻转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完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课堂。

未来出版业从业人员,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可以借鉴翻转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模式。

1.办学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昌明教育、传承文化”为宗旨。以翻转教学为主、传统继续教育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以国内高校、行业资源为主,以国际高校、行业资源为辅,两者相结合构成基本办学资源。办学思想和培训目标,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国际化。最终致力于让中国编辑成为全球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让出版成为永续发展的百年大业。

2.办学举措

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风范,吸收翻转学院的教学经验,充分集中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资源,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红利;应以出版职业规划为导向,并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建成兼容并包、循环发展的出版大学堂。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以原岗位职业为基础,更要以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共举、终身学习与职业学习并行、传统教育与翻转教学互补为基本原则,以国内全行业为基础平台、国际资源为补充,进行开放式培养,设立全方位的编辑培训基础体系。从内部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出版企业内部。主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体系,并把企业内部培训作为企业年检的考核标准之一。具体措施如下:对编辑人员实行师徒制、建立管理与使用书稿档案馆、资本与财务运作透明化、初步实践项目合弄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由读者服务中心带动实时读者交流会、建立国内市场畅销书图书馆、建立国际学术经典图书馆、建立工具书图书馆、组织全员阅读周分享活动、市场调研分析会等等。二是相关行业合作。以企业品牌类型为主要分类依据,组成典型企业小组,通过同一小组或者不同小组成员间的人员交换培训,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培训机制。三是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等为联合主体,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出版策划开发会等;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基地院校,建立高校出版学院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的联合互动,实现从学生实习、毕业求职到编辑短期培训、在职硕博培养的升级模式。从外部来讲,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外部培训。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对非出版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培养编辑人员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拓展适应全民阅读的更多出版品类和形式。二是国际交流与培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政府文化部门为龙头、以知名出版企业为先锋,逐步推动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高校、国际出版机构、其他国家之间的出版互动。比如:为各国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各国出版相关研究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提供调研平台和机会,同时,为在职编辑人员提供传统的年度继续教育、日常短期培训、长期的学历培养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翻转教学机会,从而实现中国出版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出版业务范围的国际化和编辑及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3.学时制度

除了翻转教学外,还需要基础的短期教育,如24学时、48学时,同时建立短期周末学习班、夜校式基础教育、中长期的学院教育。按实际课程内容安排,争取翻转教学和传统继续教育能够保证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课程可选、可学。

4.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两大理念。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必然特征。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细分,时代气息浓厚的、与出版相关的新鲜领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整体培训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提升。比如:数字出版、跨界出版、移动阅读、微信营销、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要注意把握培训中的“协调性”:做到行业培训与社内培训的协调;互联网新技术、新经验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的协调;职业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协调;轮岗培训与社际交换培训的协调。课程可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逻辑学、史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数字出版导论、中外出版史等;核心课程:编校实务、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信息检索、营销学、国际外交文化礼仪、大数据分析运用与出版实践等;拓展课程:数据分析、实用外语(英、法、德、西等)、常见职业疾病防治、职业心理健康等。

5.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和开放的理念。目前,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基本由面对面谈话、电话、邮件转到QQ群以及最新潮的微信面对面建群、视频教育网站等。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未来,各高校、各培训机构的官方APP以及其他依托即时通讯工具的社群学习有可能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宠,基于“互联网+”时代技术优势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在这样的继续教育中,未来的中国编辑,也将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视野、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出版竞争力的出版从业者。

6.教师聘用原则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社交红利。共享是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教师聘用原则也要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先进行业经验的共享、各学科优秀知识的共享、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的共享、职业经验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资本的共享等等。例如,可聘请以下人员为教师:业内的专家,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行业领军人物、各品牌出版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中坚力量、中国好编辑获奖者等;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尤其是已经退休的学者;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相关行业的一流专学者;其他一切热爱出版、乐于分享出版经验的从业人员。7.入学条件彻底拆除编辑继续教育中对于培训对象层级划分的壁垒,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入学条件建议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展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崭新模式的高层境界。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型产业,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包容、公正、客观的特性,让所有培训课程成为开放性学习资源,提高编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凡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均可参加各类培训,不分职位等级、不设学历门槛、不拘专业背景,自由选择。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编辑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加]安东尼•曾,[美]理查德•哈林顿,[加]谢全仁著.陈丽芳译.企业家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日]伊贺泰代著.朱悦玮译.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的人才标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美]拉斯洛•博克著.宋伟译.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美]布赖恩•罗伯逊著.潘千译.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默会;培训;可拓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94-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管理创新已被广泛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组织来说,创新型人才培训模式的探索就成为了一个再紧迫不过的问题。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说到底是一个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但这一课题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中又增加了一个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训问题,也因此使得这种培训模式的探讨在增加难度的同时,更加突现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的技术性。

二、问题的分析

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必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也就是说,培训过程和创新过程相容。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者基于默会知识探索和领悟的过程。因此,作为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也必须基于默会知识的培训。

三、可拓学逻辑的应用

可拓学是一门通过相容性的拓展来解决问题的学科。为了简便有效,本文只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中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模式所应遵循的相容性基本原则出发,应用可拓逻辑运算形式加以阐述。

(一)逻辑非(A-)――基本原则的把握

1.逻辑说明:如果我们在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中把其运作的模式与创新型相容,与创新的默会培训相容归到1个集合,我们称之为A集合,那么我们就把做不到上述相容情况的培训归为另一类集合A-。显然,集合A与集合A-在一起构成了所有培训的总体集合U。集合A-称之为非A集合。在这里,我们以集合A的划分标准为是,以集合A-的划分标准为非。

2.应用要点:明确是非,是一种原则的确立,是做好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首要条件。以下各逻辑运算的应用就是沿着逻辑非所指引的方向推进的,这样就会从总体上构建一种相容性视角下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的可拓学模式。

3.培训者的角色。启发受训者,领悟所阐述的原则。激发受训者,猜测贯彻上述原则,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可能包含的关键环节及其情形。

4.培训方法的说明。培训方法应遵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原则。

(二)操作环节

1.逻辑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课题选择的培训。(1)逻辑说明。A∨B∨C∨…从确定可选择的范围中选择一个更适合的:或A,或B,或C。(2)应用。①实际经营单位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课题选择;②受训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课题选择。(3)培训者的角色,启发受训者。领悟以上所阐述的道理。激发受训者:阐述所做选题在创新域,同时也是适合自己特性的理由。(4)示例说明。

2.逻辑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综合的培训。(1)逻辑说明。A∧B∧C∧…同时采取措施A与措施B,称之为措施A与措施B的逻辑与。在此是业务部门角度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角度的综合。(2)理由。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在实际运营中都是实际经营单位竞争战略意义上的总体创新。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创造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和相关的业务不同部门综合,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和对业务部门的相互推进,以此完成单独部门叠加无法承担的创新,达到1+1>2的效果。(3)操作说明。①从各自的悟性出发对解决逻辑或的选择题目讨论。②互补原则:和而不同,综合创新A∧B∧C∧…③最终确认各部门的具体创新措施。(4)培训者的角色。启发受训者:领悟以上所阐述的道理。激发受训者:通过实际的集合操作,推进对实际研究问题的掌握与深化。(5)示例说明:激发受训者通过与实际演出部门的讨论明确突破点。

3.逻辑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借鉴的培训。

(1)逻辑说明:ABB-由于措施B与B-是一个反向过程,这样,采取措施A之后,再通过BB-又回到措施A之中。(2)理由。此处的A代表对逻辑与所确定的具体问题的求解,B代表离开A后,去做与A有密切关系的探索,B-代表又从这种探索中回到A中。此时对A所进行的求解已是有了B知识背景的求解。这样就会实现对A求解上的进一步创新。(3)操作说明。①对逻辑与讨论后的推进,落实对突破点的突破。②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与利用。(4)示例说明。激发受训者通过借鉴外地诸多节目编创成功案例与专业编创人员招聘成功案例,再回到本题的实际探讨中,提出:①几个具体节目引入编创人员,引入的具体节目编创人员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②如何招聘外来编创人员;③如何提拔现有员工编创节目。

4.逻辑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规划的培训。(1)逻辑说明:ABC当不能采取措施B的时候,可先采取措施A之后,再采取措施B;当不能采取措施C的时候,可先采取措施A,继之采取措施B,再采取措施C。(2)理由:通过采取现实可能的措施来一步步实现现实不可能的任务,走出符合现实的发展道路,这样就会在发展的过程上实现既不因袭又不照搬的规划上的创新。(3)操作。(4)示例说明。

四、结论

由逻辑非坚持的创新、默会、培训相容原则,指引出一个基于默会知识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模式。具体的讲,“逻辑或”通过选择的操作,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实际回归;“逻辑与”又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运作出发,发挥了与业务部门的综合创新;“逻辑逆”则从借鉴的角度突出了实际运用上的创新;“逻辑积”则从具体情况出发,强调了落实具体措施的现实突破点的逻辑展开,实现规划上的创新。而从逻辑非、逻辑或、逻辑与、逻辑逆、逻辑积的整个创新过程中,又突出了对受训者领悟可拓逻辑的启发式培训,对实际创新特色探索的激发式培训,从而在选题、综合、运用、规划等环节中贯彻创新、默会、培训的相容原则,最终实现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有效培训。由此可知,这种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模式在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可行性的同时,突现了管理理论上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上的技术性。

参考文献:

[1]刘国萍.论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J].企业经济,2011,11(375):74-76.

[2]彭晨阳,周蒲荣.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1):129-131.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第四批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共13种,人民出版社负责其中7种图书的编校出版工作。作为总编室的工作人员,笔者有幸与同事一起参与协调该项目的编校出版工作,在项目推进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众多管理体会。具体来说,该项目任务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时间紧,任务重

众所周知,一般图书的出版要求三审三校,一个流程下来,一本二十多万字的图书从作者交稿到见书需要3-6个月的时间,如果遇到需要与作者商议改稿、报批等情况,就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四干”的出版,从收到稿件到正式出版共用了6个月的时间,这6个月间对书稿进行了十余次审读和二十余次校对。由于“四干”作者由不同的部委组成,需要与多位作者沟通处理,并对整套图书进行大量的统一工作;大部分书稿缺少图片,需要找图、买图、配图;9月底之前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完成第一次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消灭书稿硬伤,做出数码书送中组部审阅。我社在2014年9月初收到书稿之后,根据书稿情况和编辑的业务能力、专业方向,精选二十余位编辑负责书稿的审读和编辑加工工作。我们把编辑分成八组,每组两至三人负责一种图书,两位资深编审负责通读书稿。总编室根据整体安排分解任务,确定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时间,比如收到书稿后编辑需要先处理书稿,做出一份原稿,总编室配合买图提供给照排,这个任务需要五天内完成;下一步编辑加工工作需要五天内完成;同时我们的美编设计人员设计出了20余种封面和版式,通过层层筛选,确定了封面和版式,校对贯版后的书稿等。

第二,标准高,要求细

图书的出版,涉及编辑、校对、版式设计、封面设计等各个方面,“四干”更是如此,每一本书都要精编精校,消灭硬伤,尽量保证零差错,整套书还要统一,大到编排体例,小到脚注引文中的连字符,人民出版社专门制定了《第四批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编校规范》,确保编辑和校对的工作规范有据。

出版无小事。出版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无论大小,都与参与项目的每个人相关。整套图书即将出版之时,我们最后一遍核校封面,社领导发现封面上的作者署名部分有三个字之间字空视觉效果略有不同,总编室马上联系美术编辑核查,结论是电脑显示字空间距完全相同,视觉效果的差异可能是汉字笔画的疏密导致的。但读者不看这些数据,读者拿到书看的是视觉效果,经过审慎商议,领导定夺:美术编辑手动调整字间距,保证视觉效果的一致性,再通过技术手段保证间距一致。美术编辑调整完了,工作远没有结束,调整后的封面打出纸样,请校对人员校对三遍,总编室两位工作人员汇总所有封面,每人核对一遍,以确保零差错。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员时刻待命、流水作业,上一流程结束立即进入下一流程,保证高效解决问题。

第三,组织协调难度大

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第四批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的出版又涉及人民出版社与党建读物出版社的协作配合,对中组部的请示汇报,以及与多位作者的反复沟通,工作难度大。

作者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前完稿并交给出版社,全会召开后,编辑建议作者紧急增加与之相关的重要内容。当时出版时间已经相当紧张,改稿工作涉及的作者又比较多,同时还要注意全套书稿的统一,与党建读物出版社的沟通。作者改完书稿交给编辑,编辑在编辑书稿的时候要注意与前期的工作结合起来,注意自己负责的单个品种图书的统一,同时还要把每一种书修改或调整的部分整理出来,与其他编辑反复沟通,以保证整套书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当出现几种图书作者涉及同一问题的改法不一致,但每种改法都合理的情况下,是否需要统一?以及怎样统一?编辑之间需反复交流,并与作者沟通,提出可行方案。总编室及时与党建读物出版社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文字和图片确定后,版式设计人员立即根据情况调整版式,照排改稿出清样进入校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