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范文第1篇

浪漫的华尔兹

1925年的一天,吉姆正和好朋友闲聊,面前走过一个十七八岁的美丽少女。吉姆忍不住拍了拍好友的肩膀:“那

女孩儿真不错!”好友呵呵一笑:“那是我妹妹,能不棒吗?”

在好友的介绍下,吉姆和玛格丽特熟了起来。

因为一直有跳舞的喜好,玛格丽特会去参加一些舞会。这天,她和朋友一起去了舞会,正坐在一旁喝酒时,吉姆的声音传了过来:“小姐,我能请你跳支舞吗?”就这样,他们开始了第一支舞,接着是第二支、第三支……

1929年5月25日,他们在圣格里高利教堂结婚了。在这个小型婚宴会上,伴着优美的钢琴声,吉姆和玛格丽特舞出了婚后第一支华尔兹。那以后,他们每周有4个晚上都跳华尔兹,把跳舞作为生活的调剂品。

战火纷扰中的爱情

1941年,吉姆报名参加了皇家海军。

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吉姆突然梦见自家房顶上有个炸弹掉下来,他想冲进去拉出玛格丽特,但还没来得及,房子就爆炸了。从睡梦中醒来的吉姆赶紧起身,连夜给玛格丽特写了封信,询问她是否安全。

一周过去了,没有回信;两周了,依然没有动静。吉姆有点儿慌了,以前自己每周写一封信,玛格丽特很快就有回复,这次是怎么回事儿?他托人打听妻子的情况,却被告知,房子被炸毁,家中无人。

接下来的日子,吉姆因牵挂妻子的安危而食不下咽。

终于,一封来信结束了他的担忧。原来,吉姆做噩梦的那晚,玛格丽特在睡梦中被“轰隆隆”的响声惊醒,看到门外的邻居们穿着睡衣慌乱地奔跑,也飞快地冲出了屋门,在人群中左跌右撞地逃生。第二天,玛格丽特和附近的居民被安排在救济所里暂住。因为着凉和发烧,她一直没来得及回信。

二战结束后,吉姆一进家门,就见到眼里噙着泪水的玛格丽特,她穿着火辣的裙子,准备用热烈的探戈迎接丈夫的回归。在探戈一快一慢的节奏声里,夫妇二人找到了一悲一喜的平衡点,体会着难得的重逢之喜。

第78个纪念日

当被问到最难忘的纪念日时,两人心有灵犀地回答:第78个。

2007年5月25日这一天,不仅是夫妻俩的第78个结婚纪念日,也是玛格丽特的百岁生日。为了这一天,吉姆和玛格丽特夫妇特意邀请了曾参加过他们婚礼的50名宾客;庆祝地点定在结婚时租的俱乐部――那里早已变成了大酒店。那天,连英国女皇都发来电报表示对他们的祝贺。

在众人瞩目下,玛格丽特盛装打扮,穿着碎花裙子,戴着结婚时的珍珠项链,与吉姆互相搀扶着徐步上前。她率先拿起话筒说:“婚后的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说着,她朝丈夫笑了笑,“刚认识他那会儿,我还不满20岁。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有这么长的婚姻,到现在我还不能相信,加上恋爱时间,我们已经相爱了82年了。”

“逝去的时光,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吉姆接过话筒,“我为我们完成的‘伟大事业’感到自豪!”

话毕,熟悉的舞曲在大厅里响起,吉姆绅士地伸出手,接过玛格丽特布满皱纹的手。虽然两位老人的舞步已跟不上舞曲的节奏,但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世界里,让往事在眼前回放。

那一刻,在场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活到老,爱到老

在女儿因病突然离世的那段时间里,吉姆发现玛格丽特晚上要么睡不着觉,要么做噩梦。一天晚上,他从背后拥抱着玛格丽特,把一只手轻轻放在老伴儿的肚子上,说:“睡吧,至少我们还拥有彼此。”那一晚,玛格丽特睡得格外香甜。

从那以后,每次玛格丽特睡觉,吉姆都会把手放在她的肚子上,感受着彼此的呼吸,一起入眠。

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关系,吉姆和玛格丽特在几年前放弃了跳舞。但是,每天睡觉之前他们都会给对方一个热情的拥抱,再加一个甜蜜的吻。一次,两个人闹矛盾,一整天没说话。晚上睡觉前,吉姆坐在床头,玛格丽特坐在床尾。吉姆一点儿一点儿朝床尾移动,玛格丽特却无动于衷。吉姆泄气地爬上床,玛格丽特的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如往常一样,给了吉姆一个拥抱,吉姆也连忙给了玛格丽特一个吻――在睡觉之前解决当日的所有问题,使得他们的感情长久保鲜。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范文第2篇

也许你永远不会相信,正是由于居里夫人的昭示,使得我那一学期以高出全级第二名七十多分的总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而这次,当我重新从图书馆的诸多名人传里挑选出这本书时,依然能感觉到她那伟大人格的感召力。书未启而意已至。

居里夫人的青年时期是屈辱而期盼的。小时候面对着山河破碎的祖国,她稚嫩的心是屈辱而悲哀的,在俄国沙皇的暴力统治下,波兰人民民不聊生,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家庭,强烈的爱国心只能深掩于表面的逆来顺受。六岁失去母亲,大姐又由于疾病过早的离开,只有年迈的父亲、哥哥约瑟夫、二姐布罗妮娅陪伴在她的身旁。贫穷的生活像一个梦魇,缠绕着他们。还好,他们兄妹三个一个比一个争气,最后都拿着奖学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巴黎——当时的科学文化中心。而在这中间,玛丽居里为了能够让二姐布罗妮娅顺利完成学业,当了近五年的家教——一种跟女佣人差不多的待遇生活。玛丽最终坚持住了自己的信条: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打倒你,也不要让事情打倒你。而这种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执着而坚强的秉性,无论是在她的科研中,还是人生的遭遇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人不得不慨叹——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所创造的成就,而在于其人生中彰显的精神。

玛丽的求学时期是艰难而奋斗的。记得我在初二的那年,正是由于激发于玛丽的求学精神,才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并且此后牢牢地捍卫者我全班第一的“宝座”。她每月只花费着一百元的法郎,住着破旧的、阴暗而又潮湿的小房子。她的法语有缺陷,加之高中已经毕业了八年,所得到的知识也仅仅是凌乱而不透彻的,她开始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为了节约时间,她几乎每天只吃涂了黄油的面包和定量的和胡萝卜、樱桃之类的生菜果实,尽力不生火做饭。即使晕倒在地、即使二姐夫大呼“虚脱了,完全虚脱了!”,她依然又以极高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天道酬勤,玛丽,这个波兰血统的女孩,在起初基础并不牢固的情况下,经过自己近乎“斯巴达式”的努力,终于在毕业的时候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被授予了物理学学士学位。伟大的成就等待着伟大的人物,玛丽并没有止步。她很快又投入到了攻读硕士学位的备战状态。而且在此期间,遇见了影响她一生的、最终成为她终身伴侣的丈夫——皮埃尔居里。

是啊,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事业的进展则十分缓慢。玛丽迫不及待的投入到了科学的圣殿。玛丽的工作是“斯巴达式”的,不近人情的。在那个激动人心的科学时代,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那个不断创造奇迹的时代,玛丽和她的丈夫以其毕生的精力献身于科学。玛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和丈夫一块挤在一个破小简陋的实验室里。他们敏锐的扑捉最前沿的科学信息,投入研究。他们没有经费,省吃俭用四处借贷,终于弄得到几吨可怜的沥青矿渣,而接下来繁杂的工作程序,在那么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全靠他们利用一些“土法”,不顾放射性元素的辐射,炼得了那么可怜的不到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镭盐。他们发现了钋,并用她日夜思念的祖国的名字命名。玛丽干着一些连男人都不愿意干的脏、苦的活。他们放弃休息的时间,有时候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然而,上帝是公平的。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摘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这是幸福的,也是理所当然的。是啊,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的坚持走下去。

作为伟人,玛丽的人生是艰辛而辉煌的。就在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放射性的伟大研究中时,飞来横祸——皮埃尔出事了,一个在他乡的异国女子独自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她接过丈夫的工作,又用她那坚毅而顽强的精神,强忍着悲痛,继续着他们两人的共同事业。而出于对名人的一种嫉妒,出于一些市井小民低级乏味的爱好,玛丽的路走的是多么的艰辛啊!各种流言的诽谤、甚至是在她工作能力上的风言风语,作为一个女性,她也有被气得住进医院的经历。但她有马上恢复过来,再次以全身心的热情钻进的她生命的所在——实验室。黄天不负有心人,1911年,这个伟大令人敬仰的女性,以自己顽强的品格和超人的才华,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你给了自己的实力——她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成功的收获了自己的人生。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范文第3篇

至善的期许璨如晨星,

至美的胸怀皓如朗月,

石林,中国阿诗玛的故乡!

一代代撒尼人绵长如歌的岁月,

一个个阿诗玛神采飞扬的传奇,

一幅幅彝家人浓墨重彩的画卷。

阿诗玛的故乡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留影。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多么像一位彝族撒尼少女啊!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一提起阿诗玛,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美丽善良的彝族撒尼姑娘阿诗玛,为了爱情和幸福,不向恶势力低头,最后化为一尊石像,天天翘盼着心爱的阿黑哥归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上世纪60年代初改编成电影《阿诗玛》后,作为追求坚贞爱情和自由幸福的象征,阿诗玛的故事得到广泛传播。

阿诗玛曾经是历久不衰的爱的符号,她让一代人怦然心跳并为她缠绵悱恻,阿诗玛的情愫,阿诗玛的归宿,都给人留下淡淡的愁绪,这愁思又像是蜜糖抽出的长丝,把你紧紧地缠绕,苦中有绵绵不绝的甘甜。

美丽的传说

老毕摩金玉明说:撒尼人说的“阿着底”是阿诗玛诞生的地方,一个对撒尼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地方。这是一个概念,而非一个具体的地方。他的话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走进撒尼人世界的门。那里更广阔,更深邃。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出处,据说是在石林的海宜。也许沉迷于那个年代的人,都会记得,电影《阿诗玛》里阿诗玛依偎的大树,三棵大树的村子就是海宜。对于撒尼人来说,海宜是先民们从北方迁移至此的第一个落脚定居之地。或者换一种说法,海宜就是撒尼文化的发源之地。那首大家熟知的、撒尼人唱给世界的恋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就是出自海宜。距离县城不过20多公里,海宜却已跳出石林的雄浑与变幻,安静地卧在池水边。

穿过村间错落的民居,钻进村中心小小的杂货铺,一场关于阿诗玛的回忆,开始蔓延。海宜从前叫做“西能”,彝语就是“西边能住”的意思。据说,旧时昂姓土司斗争失败出逃,来到西边看到了平地、土壤和水塘,便在此住下了,后来命名为“西能”。至于何时改为海宜的就无从知晓了。村头的石碑记载了从前的漂泊和变迁,昂氏祖先昂莫的生卒年代及迁到海宜村居住的时间。碑刻“昂姓合族家谱碑记”,则记载了昂姓祖先从贵州搬迁到圭山海宜村定居后,家族人口增多,散居于路南、弥勒等县的历史。那是彝族撒尼、阿细昂姓阖族的家谱碑,详细记录了昂姓家谱及昂姓祖先为避战乱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迁至海宜村居住的历史事实。年近七旬的老毕摩金玉明,用他夹杂着彝语的汉话,为我们解读着海宜的历史。在时而清晰时而朦胧中,透着幽深和神秘。

透过不大的窗口,我看到海宜头顶的天空,这里似乎蕴藏着撒尼人的根蒂。不远处就是当年杨丽坤老师在拍摄电影《阿诗玛》之前体验生活,住过的撒尼人家。村后山丘上那三棵数百年的大树,默默凝望着这个古老的村子。微风徐徐,树叶婆娑,海宜依旧幸福、安详。树下,几块石碑无序地依着,彼此倾诉着昂氏家族和石林撒尼人的尘封往事。金光明在大树下又唱起了金国富老师从前唱给他们听的彝族歌曲,优美的歌声透着深深的思念,在天空里盘旋,脚步渐行渐远,歌声却越来越清晰。

《阿诗玛》长诗一直都是由口头传承的,至于何时起源的似乎谁也没有准确的说法。阿诗玛的故事在流传中渐渐神化,成为撒尼人崇尚美好的代言,也成为了勤劳、勇敢、善良的化身。说起阿诗玛,每一个撒尼人都透出一种由衷的幸福和骄傲。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女儿美丽又善良,谁家要是生了漂亮又聪明的女孩儿,还要特别地去拜祭,然后就叫她们“阿诗玛”。这让人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雅典娜,虽然相隔重洋,也时空跨越,但她们却有着相同的品质。

美好的事物总是孕育在美丽的地方,“阿着底”传说就是阿诗玛出生的地方,彝语意为,人们向往的美丽、甜蜜、幸福的乐土,是撒尼人心中的“世外桃源”。“阿着底”仿佛一句幸福的咒语,吸引着所有渴望揭开这个谜的人,然后便开始了寻找阿着底的旅程。

“阿着底”是撒尼人憧憬的圣地,它可以是概念,而今就真的有了一个名叫阿着底的村子。不仅仅是“阿着底”的美丽,更是因为美丽善良的阿诗玛出生在这个小村,她赋予了小村千年来的美丽神话。带着对圣地的期待和好奇,我特意来到了传说中的阿着底。

阿着底村位于石林县东南部,距县城约20公里,平坦的柏油路在绿色的山间十分显眼,一直通向一片飘着民族画的海洋。近了才看清楚,其实那画布就是彝族民居的墙壁。村子整洁干净,出乎我意料,连片的果树林外还有满眼的农民画,这足以证明了她的与众不同。走进村子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会看到每家每户的墙上那富有音乐感和幻想的绘画。彝族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位于石林风景区东南约300米处的丛林盆地内有一处崖画,被命名为石林崖画。在陡峭的石林崖壁上,彝族先民以粗犷的笔触画了30多个图像,有人、兽、星、月等,形态各异,古拙朴实。专家们认为,石林壁画中的早期作品为东汉以前的文化遗存,其人物形象古朴,与广西左江崖画、人物极为相似,晚期作品则与彝族的原始宗教相关。在先民的珍贵艺术遗产的影响下,彝族形成热爱绘画的传统,住宅的墙壁上、层屋檐上,随处可见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

沿着村中的石板小路散步,路边一栋栋民房甚至高高的烤烟房墙面上都绘着五彩缤纷的图画,整首叙事长诗《阿诗玛》里的重要场景都一一出现在眼前,看着这些色彩明朗线条有力的画面,回想着那传诵已久的故事,阿着底的风哗哗吹过青松林,阿着底村口的潭水如玉,阿着底的孩子眼睛黑亮,好像都是《阿诗玛》诗句里的韵律与节拍。人在画中行,村庄就在故事里传承生息,这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恐怕都是不多见的。

传承民族文化

一踏进民间民俗艺术家王玉芳老人的家中,老人家就拿出自家院儿里种的小苹果和生瓜子给我们吃。王玉芳老人67岁,她是这个村子民间民俗艺术发展的实践者和见证人,被政府授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代表性文化传承人”的称号。他还给我们看了很多她的奖状和奖杯、奖牌。老人家非常实在和朴实,几乎是大家一落坐,她的歌声就唱起来了。从阿诗玛出生到阿诗玛的少年、青年,再到赞美和描述阿诗玛的生活,从包头唱到鞋、从成长唱到阿诗玛的爱情。阿诗玛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阿诗玛早已是彝族文化的精神。王玉芳唱着阿诗玛,让我感受到她是在唱所有彝族人的美丽,也像在唱自己,演唱投入到旁若无人和无比幸福的境界中。每一个唱段结束时,我们热烈的掌声都让她有些羞涩,她说她老了,唱不好怕我们笑话。其实,当时的我们心里都充满着对这位可爱的老人无 限敬慕。唱到劳动的片段时,老人边编麻绳边唱歌,内容大意是好好织麻献给国家。小调、曲调不断重复,歌词即兴发挥。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老人家唱到兴致时,我们头上房梁边角处一窝小燕子仿佛也被感染而歌兴大发,叽叽喳喳地随着王玉芳的歌声叫起了二声部,一下子把大家的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阿着底村人能歌善舞,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跳他们百跳不厌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歌舞《霸王鞭》和《大三弦舞》。村里共有青年、中年、老年歌舞队7支,每逢村里婚丧嫁娶,歌舞队都要前去表演。他们能自己动手制作大三弦、小三弦。三线胡琴、口弦、竹笛等乐器,自编自导排演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深受村民们喜爱。

撒尼人的服饰绚丽多彩。尽管机织布料的服装早已进入彝家生活,但阿着底村人依然在使用古老的织布机织布,用原始的传统工艺制作服饰。他们还会用一种叫火草的植物叶片上的白色纤维捻线织成褂子穿。要采集到够做一件褂子的火草纤维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经几代人才能完成。因此,火草衣被当作珍品收藏。

“阿着底哟是个好地方,高高的青松树长满了山岗,长湖的湖水哟又清又凉……”一部电影《阿诗玛》,让撒尼人心中“金子般美丽的姑娘阿诗玛”出生的地方――“阿着底”传遍了五湖四海。虽是文学作品,但文学的真实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早在电影《阿诗玛》产生之前,阿诗玛出生和生长在阿着底的传说,就已在彝族撒尼人中广泛流传。阿诗玛的故事活在撒尼人的叙事长诗中,阿诗玛的爱情明明白白画在阿着底一面面赤褐色的山墙上。在他们心中,远古时期的撒尼人就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里,阿着底是个美丽的天堂。

阿诗玛带着一个民族的美丽情结给人的一切都似乎自然天成,于是就自然地去相信、去接受、去骄傲、去热爱。就像人都容易被《我的太阳》打动,却并不知道它的字句一样。这份影响力的根源,一直吸引着我们去寻觅。

TIPS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范文第4篇

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丽,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们有的黯然失色,而居里夫人身上的美丽却穿越百年的风尘。请同学们读读课文,领略居里夫人的美丽,用我们的慧眼来发现她的美丽。

(生自读课文)

师:你发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吗?

生:课文中写道“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生: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

师: 你俩很会发现美。

生:我从图片中发现了居里夫人的外貌很美丽。

师:你运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很好。

生: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师:这里的“一袭”相当于哪个词?

生:一身。

生:一件。

师:换上这些词读一读,好吗?为什么呢?(生换词读)

生:还是用“一袭”更好,带有高贵、典雅的意思。

师:你们发现的这些句子是写居里夫人的什么美?(形象美)我们来读出她的美丽。

(师生共读课文相应句子)

师:居里夫人仅仅有美丽的容貌吗?她还有什么美?

生:她有坚定执着的信念与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生:她有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生: 她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师:你们读书仔细,善于思考和总结。你们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居里夫人的精神美?

生: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师:人生意义是什么?

生:人生意义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就是为人类做出贡献。

生: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师:你很会抓重点句。这句话是直接写她的精神美。

生: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师:为什么这点极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生: 居里夫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研究镭,最后发现镭。这就是她不屈的信念。她用自己的美丽和生命换来了镭。

生:居里夫人实验过程很复杂,难度大,工作艰辛,她不怕困难,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她不顾自己的安危,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生:实验时间久,长达三年零九个月。她对科学事业有着坚定信念。这种执着的精神令人佩服。

师:同学们,居里夫人面对工作时间如此长、难度如此大、条件如此简陋,且过程如此复杂、艰辛的实验,才发出“淡蓝色荧光”,我们还有比“极”字更贴切的字来形容它的美丽吗?所以“这点极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居里夫人的美丽精神让世人惊叹!让我们再次走进居里夫人实验室,去感受她伟大的实验吧!

(生读课文相应段落)

师:居里夫人获得了哪些美名?

生: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

师:面对这么多的奖金、奖章、名誉头衔,居里夫人是怎么做的呢?

生:她视名利如粪土。

生:她把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

生:她把那些奖章送给女儿当玩具。

生:她一如既往地埋头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师:有多少人拥有金钱、荣誉无数,当中有许多人挥金如土、自恃功高,唯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淡泊名利,一生想着科学研究,为人类做贡献。这种高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这就是品格美!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范文第5篇

初战告捷

多利娜·玛丽亚·伊万诺夫娜于1922年12月28日,出生在苏联鄂木斯克州波尔塔夫卡区沙罗夫卡村一个农民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来自乌克兰的移民。1932年,由于父亲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腿,全家被迫返回了故乡——乌克兰扎波罗日州米哈伊洛夫卡村。玛丽亚家中共有10个姐弟,她排行老大。初中毕业后,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玛丽亚放弃了在全日制中学读书的机会,在当地一家工厂干起了童工。同时,为了继续完成学业,她成为了梅利托波尔航空俱乐部米哈伊洛夫卡滑翔中学的一名校外学生(不在校学习,只参加考试),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39年,玛丽亚从赫尔松斯基航校毕业。为了在航校找到一份工作,她把自己的年龄改大了2岁。此后,玛丽亚档案中的出生年月变成了1920年12月。起初,玛丽亚在第聂伯彼得多罗夫斯克航空俱乐部担任飞行教官,后来又在尼古拉耶夫卡苏联国防和航空化学建设促进会航空俱乐部担任飞行教官。

1941年6月,卫国战争爆发,玛丽亚参加了苏联红军。1942年,她毕业于恩格斯航校,被分配到第587轰炸航空团(后来的第125近卫轰炸航空团)服役。她飞的机型是彼-2俯冲轰炸机,她的领航员是加林娜·准科夫斯卡娅,而随机无线电员/射击手是瓦尼亚·索列诺夫。

1943年4月4日是玛丽亚机组首次执行轰炸任务。由于是第一次,玛丽亚格外兴奋,食欲也出奇的好,一顿早饭就吃了5个面包和3根香肠,外加2碗红菜汤,而她的领航员加林娜由于过度紧张,滴水未进。早饭后,所有参加此次轰炸任务的飞行员和领航员在团指挥所集合,领受团长下达的任务。“我们这次任务是轰炸位于拖拉机工厂镇的德国纳粹陆军目标,重点是要消灭聚集在那里的敌坦克。”团长说。随后,他向大家交待了起飞顺序、集合空域、飞行高度和返航等具体注意事项。接着,团领航指挥员向领航员部署了轰炸目标的方位和地点。

当听到“各就各位”的命令后,在停机坪旁的飞行员、领航员和随机无线电员/射击手,迅速登上了自己的轰炸机。玛丽亚进入座舱后,像往常一样,检查了座舱的操纵杆和仪器仪表,等待下属的报告。此时,外表显得平静的加林娜心里却砰砰直跳,似乎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当发现玛丽亚哼着歌曲时,她的紧张情绪才有所缓解,并开始检查轰炸瞄准具、航空机枪和弹药储备的情况。一切检查就绪后,指挥所发射了“允许开车”的绿色信号弹。玛丽亚向位机右侧的螺旋桨旁的航空勤务人员挥手,示意他们远离螺旋桨。轰炸机右侧的螺旋桨开始慢慢旋转起来,先是发出像打喷嚏的声音,接着便传来均匀的轰隆声。随后,轰炸机左侧的螺旋桨也开始转动。随着发动机的启动,加林娜的紧张顿时消失,开始全神贯注领航任务。

笨重的彼-2俯冲轰炸机似乎非常不情愿地离开了跑道,向深邃的蓝天飞去。这是一个出奇的好天,远处的雾霾也无法遮挡住地平线。此时,玛丽亚紧握操纵杆,控制好飞行速度、高度和航向,确保飞机保持良好飞行姿态。飞机接近地面目标,加林娜开始观察瞄准具,以便将地面目标套入瞄准具的十字架。“向左3度,再向左3度,地面目标已进入了瞄准具十字中心,准备投弹。”加林娜向玛丽亚报告。此时,玛丽亚和加林娜,以及随机无线电员/射击手瓦尼亚都屏住了呼吸,只觉得机身向上抖动了一下,航空炸弹便向敌地面目标飞去,并准确击中了目标。随后,玛丽亚命令加林娜再次进入战斗航向,对敌地面目标实施第二次攻击。整个攻击非常顺利和成功,玛丽亚接到了地面指挥所返航的命令。

最难忘的空战

1943年6月2日,对于玛丽亚来说,是她一生最难忘的一次空战。当时,临时担任飞行大队长的玛丽亚,接到了9机编队升空,摧毁位于新罗西斯克东北德军炮兵阵地的任务。玛丽亚组成的9架彼-2轰炸机升空后,在等待空域与担任掩护任务的歼击机会合。

当天气象条件不好,乌云遮盖了天空,能见度非常差。空中突击编队按照900米高度飞行,在接近目标时,遭遇了德军地面防空火力的顽强阻击。由于编队队形密集,玛丽亚很难指挥飞机做反地面防空火力机动。于是,她立即命令疏散编队队形,加大飞机飞行间隔,根据领航员和无线电员的报告,及时规避敌地面防空火力攻击。在对敌地面目标实施攻击时,玛丽亚驾驶的轰炸机左侧发动机被敌地面防空火力击中,飞机失去了平衡,难以控制。僚机托尼亚和玛莎发现了这个情况后,立即驾驶飞机减速飞行,以掩护玛丽亚。尽管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玛丽亚仍全力控制飞行姿态,驾驶飞机扑向敌炮兵阵地。在接近敌炮兵阵地的数分钟内,敌地面火力越来越密集,构成了一道道火网。但是,玛丽亚忘记了这一切,及时发出了投弹的命令。第一次攻击后,敌炮兵阵地立即变成了哑巴,看来9机编队完成了预定的突击任务。正当玛丽亚命令编队保护受伤飞机返航时,随机无线电员/射击手瓦尼亚报告:“前方发现德空军4架Fw 190歼击机和4架Me 109歼击机。”此时,担任掩护任务的歼击机正与德空军第1批Me 109进行着空战,根本无暇掩护玛丽亚的轰炸机编队。

德军8架歼击机编队指挥员非常清楚,要想轻而易举击落彼-2,就必须打乱其编队队形。于是,他命令飞行编队向正前方向的9架彼-2发起攻击。玛丽亚识破了敌人的企图,命令编队保持密集的战斗队形,并利用航空机枪对迎头攻击的敌机进行扫射。9架彼-2领航员和射击手,轮番向敌8架歼击机进行扫射,其中1架Me 109歼击机被加林娜击落,敌人的第一次进攻遭遇了失败。于是,敌人改变了战术,采取了分割包围和前后夹击的战术。这时,在玛丽亚3机编队前方突然出现了两架Fw 190,而在其后方又出现了4架Me 109,形成了6机对3机的敌众我寡的空战态势。玛丽亚立即命令僚机严格按照高度保持梯次配置,集中火力歼灭敌机。加林娜用瞄准具瞄准了1架Fw 190歼击机,等待最佳的射击时机。当这架Fw 190歼击机靠近加林娜准备开火时,加林娜提前扣动了扳机将其击落。不幸的是,僚机托尼亚的发动机被敌机击中,冒着白烟向地面坠去。

由于航空机枪子弹耗尽,玛丽亚驾驶受伤的彼-2轰炸机开始下降高度,以超低空飞行摆脱敌歼击机的追击。狡猾的敌机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个结果,它从左侧紧紧咬住了彼-2,德国飞行员先是向玛丽亚伸出了1个指头,接着又伸出了第2个指头。他的肢体动作似乎是在挑衅:“你是让我一次便击落你,还是二次进入击落你呢?”此时,玛丽亚感觉到飞机颤抖了一下,右侧发动机开始起火。玛丽亚意识到飞机被敌机击中,立即命令领航员加林娜向敌机发射信号弹,以驱赶追击的敌歼击机。这一招果然很灵,敌机误认为玛丽亚的飞机还有弹药,停止了追击。玛丽亚驾驶的彼-2随即像脱缰的野马向地面冲去。

“下面是湍急的库班河流,无论如何不能坠入河中,必须驾驶飞机在河对岸完成迫降”。玛丽亚暗自思忖。两台燃烧发动机的火苗几乎吞噬了整个飞机。玛丽亚命令加林娜和瓦尼亚离机跳伞。但是,加林娜和瓦尼亚都不肯离机,执意要与飞机在一起,要与玛丽亚在一起,即便牺牲也要在一起。飞机失去了高度,整个机身像秤砣一样坠地。玛丽亚和加林娜被卡在飞机里无法脱身。瓦尼亚虽然身负重伤,但她用尽全力砸开了出舱口,救出了玛丽亚和加林娜。当她们3人刚刚跑出大约30米,飞机就发生了爆炸。当地苏军防空部队立即将玛丽亚3人送到斯拉维杨卡医疗救护营。在医疗救护营她们遇到了迫降成功的托尼亚机组。

此次空战,对于玛丽亚指挥的彼-2轰炸机编队来说是硕果累累:德军不仅损失了1个炮兵阵地,而且在9架彼-2对8架Me 109的空战中,损失了3架Me 109,而苏联空军仅损失了1架彼-2(托尼亚机组驾驶飞机迫降成功)。这次空战成果永远载入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史册。鉴于玛丽亚此次空战的出色表现,1945年8月1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命令,授予玛丽亚近卫军大尉为“苏联英雄”称号。同时,还授予玛丽亚一枚列宁勋章和一枚金星奖章。

从天而降的慰问旗

1944年7月19日,鲍里索夫市《为共产主义奋斗报》报道:“昨天,我们城市上空出现了苏联红军战机,其中一架飞机投掷了一幅写有‘致鲍里索夫市全联盟共产党,以及向鲍里索夫市人民转达苏联红军飞行员-鲍里索夫人的战斗敬礼’的慰问旗。慰问旗的落款是М·多林。”同时,与慰问旗一起投掷的还有一封号召书:“亲爱的鲍里索夫公民,今天是1944年7月18日,苏联红军航空兵部队战机从您们城市上空飞过。该部队将参加解放鲍里索夫市的战斗,并将以鲍里索夫命名。我们将继续向西飞行,消灭敌人。我们号召您们赶快行动起来,恢复被德国纳粹破坏的家园。”号召书的落款同样是М·多林。那期报纸还报道了当地铁路工人修复被德国纳粹军队损坏铁路的消息。

1959年7月18日,当鲍里索夫市庆祝自己城市解放15周年纪念日时,《为共产主义奋斗报》的编辑人员回想起了那幅从天而降的慰问旗。他们渴望知道,1944年给整个城市带来问候的飞行员是谁?以这座城市名字命名的是哪支航空兵部队?М·多林究竟是谁?于是,报社的编辑人员开始了艰辛的寻觅工作。首先,他们在鲍里索夫城市地方志博物馆里找到了那幅慰问旗。通过仔细分析和研究,编辑人员断定慰问旗的落款不是М·多林,而是М·多利娜。他们立即请苏联国防部档案馆帮助查找此人。很快,报社得到了档案馆的回复,回复说:“在以‘苏联英雄’М·拉斯科娃命名的第125近卫航空兵团的授奖花名册中可以找到М·多利娜。1944年7月28日,多利娜·玛丽亚·伊万诺夫娜上尉担任该团副大队长,并被授予红旗勋章。此外,根据1945年8月1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授予副大队长多利娜·玛丽亚·伊万诺夫娜近卫军大尉‘苏联英雄’称号,同时,授予她列宁勋章和金星奖章。”在授奖花名册的备注中还写道:“1944年7月28日,玛丽亚在鲍里索夫西北泽姆宾地区,对敌有生力量和装备实施了空中突击,出色完成了任务。鉴于对敌地面目标实施精确的轰炸,协同地面部队强渡别列津河,以及解放鲍里索夫市等骄人战绩,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以鲍里索夫城市的名字,命名第125近卫轰炸航空兵团。”

随后,编辑部工作人员继续寻找玛丽亚,终于在拉脱维亚里加市找到了她。在与编辑部工作人员会见中,玛丽亚回忆说:“您们收到的那幅旗,是我们第125近卫轰炸航空团第2飞行大队制作的。前一天傍晚,在我们航空兵师举办的晚会上,师长宣布我们团将以鲍里索夫命名时,我们大队就决定为鲍里索夫市居民制作一幅旗和写一封信,号召他们恢复被德军破坏的家园。7月18日,我们航空兵团接到了遂行解放鲍里索夫市的任务。当时,我驾驶飞机降低到400米高度,领航员加林娜将那幅旗抛了出去。”

在对玛丽亚的采访过程中,编辑部工作人员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女英雄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卫国战争中,玛丽亚曾率领飞行中队编队执行36次战斗,率领飞行大队编队执行5次战斗,率领团编队(担任副指挥员)执行22次战斗,共计完成72次战斗出动,投掷炸弹60多吨,摧毁敌3个弹药库、3列弹药列车、5座土木火力点、40多辆军用运输车、12辆坦克。此外,玛丽亚还与德国纳粹空军歼击机进行空战6次,击落3架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