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乳品安全论文

乳品安全论文

乳品安全论文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感知 消费者行为 应对方式 食品安全事件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24-02

一、引言

2008年9月爆发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风险认知急速攀升,进而引发了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市场需求骤降。然而在危机情形下,消费者行为反应并不总与他们面对的风险真实水平一致。{1}本文以乳制品安全问题为例,在讨论风险感知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应急管理措施对消费者风险感知的影响,进而探讨风险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讨论风险感知对消费行为影响时,引入风险感知内生性问题的研究。讨论内生性问题的必要性在于:考虑到风险感知是一个主观变量,可能与消费行为互为因果关系;其次,以往文献中指出一些变量可能同时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风险感知。如:Slovic{2}利用消费者的个体差异来解释公众的风险感知,而消费者的个体差异也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二、概念性框架

Arrow{3}和Pratt{4}为分析风险知觉对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考虑一个消费者效用函数U(w),式中w表示财富。这里我们假定消费者认为消费某品牌乳制品是有风险的,因为他们知觉到消费该品牌乳制品可能会由于含有过量激素而存在导致致癌的潜在成本,所以消费者消费的期望价值以随机变量z(方差为σ2)表示,假设E(z)=0。定义K为风险溢价,即乳制品消费与得到价值为K的货币效用无差异。也可以理解为,K代表消费者消费乳制品的货币价值。这意味下列等式成立:(1);等式(1)两边以w为中心进行泰勒级数展开,整理后可得:(2)。等式(2)意味着乳制品消费的价值随着σ2递减。σ2表示乳制品消费的知觉风险,理论中指出知觉风险增加,乳制品消费价值下降,乳制品消费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根据等式(2),结合以往的文献{1},{3}-{4},我们得到可检验假设: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从乳制品消费中知觉到更大风险的消费者,相对于知觉到较小风险的消费者,消费乳制品可能性更小。

三、计量模型

(一)风险感知的内生性

需考虑风险感知内生性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计量分析中我们会遇到“感知和行为相互影响”的问题,这样风险感知和消费行为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2)一些变量可能影响消费者的风险感知但这些变量很难测度,造成实际模型中变量缺失问题。我们尝试引入与风险感知有关的工具变量解决此问题。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

由于调研中反映消费者购买减少程度,风险感知程度等重要变量的数据是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数据。并且考虑到本文风险感知内生性的问题,我们尝试运用工具变量Logit模型(Instrumental variable Logit model,简称IV Logit)分析安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具体模型如下:(3);(4)。其中,y1i为因变量,表示消费者乳制品购买减少程度;x1i为除风险感知以外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特征变量、消费者家庭特征变量、消费者风险偏好、消费者对不同信息源的信任程度;y2i为内生自变量,表示消费者风险感知程度;x2i为影响“消费者风险感知程度”的工具变量,包括政府应对危机方式的选择、企业应对危机方式的选择以及消费者对相关制度的了解程度。β1,β2,γ1,γ2分别为两个方程中相应变量的参数。

四、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年5月对北京市消费者的抽样调查。调查随机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紫竹院、玉渊潭、中国农业大学4个场所作为调研点,对场所附近的超市内的消费者进行询问访谈。共完成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为85.2%。

(二)样本基本特征,消费者风险感知和消费行为变化的描述性统计

从调查的样本特征来看,女性比例占一半偏多(约56%);90%以上的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接近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从事与食品行业相关的职业;约70%被调查者的家庭规模在2~4人;年龄分布总体不均衡,以20~50岁中青年人为主(90%以上),他们构成商场和零售点乳制品的主要购买者。大部分被调查者(70%)的家庭有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或老人。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2014年1月23日,继第二批奶粉推荐品牌公布后,乳业又传正能量:飞鹤乳业在北京率先举行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家论证会,成为拿到配方专家论证这一通行证的第一家乳企。这是飞鹤乳业继1月13日宣布全面收购艾倍特、1月22日第二批乳企新品会现场捐赠价值10万元产品后的又一动作。

据悉,自《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公布后,婴幼儿乳粉的配方论证首次作为产品配方管理制度进入官方审查范畴。

作为积极响应并践行国家生产许可新版细则要求的第一步,飞鹤乳业的婴幼儿奶粉配方得到了来自中国营养学会、国家乳品工程中心等机构营养、儿科、生产、工程等领域专家的一致认可,无可争议地成为拿到配方专家论证这一“最严门槛”通行证的第一家乳企。

首家完成配方论证

此次飞鹤以实际行动迎接政府对于乳企生产许可的大考,且率先拿到第一个重量级通行证,无疑为树立国产乳业典范、提振消费者的信心带来一抹耀眼的亮色。

在1月23日举行的配方论证会上,各位专家对飞鹤乳业旗下全线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性、营养指标设计的科学性、生产工艺的合理性、所有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进行严格审查。来自营养、儿科.生产和工程四大领域的权威专家最终一致认为,飞鹤乳业的所有婴幼儿配方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营养指标设计科学合理,产品满足适宜人群的安全需要和正常营养需求。

飞鹤乳业研发负责人蒋士龙博士对本刊记者表示:“高适应是飞鹤研发的源动力,我们的一切科研都是为了打造成分更接近中国母乳营养成分的配方,从而还原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而配方专家论证这一环节在飞鹤其实并不罕见。早在2010年飞鹤首款高端产品‘星飞帆’上市前,我们就已邀请各领域权威专家对该款产品的配方进行了严格论证。”

专业品质赢取未来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3年6月九大部委打响了整顿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第一枪”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等部门几乎是按每月一次的频率在乳业“施政”。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会长宋昆冈表示:“对于所有入围乳企,实现了这些新的要求和条件,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管理水平将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产品也将是世界上最好水平的产品之一。”

作为首批入围的飞鹤乳业,源于其利用国际领先的顶级检测设备,从奶源、原料控制、生产过程、流通销售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监控。50多年来,飞鹤乳业始终坚持“不合格原料坚决不投产,不合格产品坚决不出厂”的原则,对鲜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24小时全程跟踪检验,经过25道检验程序、百余道质控点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滴奶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乳制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博弈论

前言

近年来,我国乳业发展迅速,由一个贫奶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也分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畜牧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内蒙古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业大省,近年来乳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奶资源的拥有、牛奶的生产能力、资本实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同时,涌现出了以“伊利”和“蒙牛”两大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名牌企业,在带动产业扩张、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乳制品供应链的不断延伸和行为参与人的日趋复杂,乳业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光明回收奶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等,乳制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严重的打击了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1.信息不对称对乳制品也(食品业)的影响

1.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

2001年10月10日美国的乔治·阿尔克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对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GeorgeAkerlof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逆向选择问题的开创性文章《“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echanism)为标志(刘合翔,2004)。阿尔克洛夫在旧车市场模型中对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是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经济学基础。

1.2 信息不对称对乳制品业(食品业)的具体影响

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高质量企业通过广告等发送信号需要增加成本,又由于食品市场是一个细分的市场,食品的生产量大、地域分散,食品安全责任的可追索性差等,质检部门不可能获得食品所有的质量信息,因此检测成本高、速度慢,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可能出现“寻租”现象,因此政府的监管成本很高,严格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制会导致较高的产品成本。

周德翼等(2002)分析了食品安全管理中四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不能提供生产者改善品质的激励。二是生产者和政府规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检测的成本高、速度慢、食品分散生产、地域分布广、食品安全责任的可追溯性差,实施完全监管的成本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缺乏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与手段,只追求食品的数量。三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下级管理者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监控,在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下级管理者可能因个人或地方利益导致管理上的失职。四是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食品安全信息不能被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消费者,消费者缺乏对相关食品的安全信息。

1.3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措施

国内学者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国食品市场上的政府监管问题。王秀清等(2002)建议从食品产业链整体出发成立一个能够协调各个涉及农业和食品部门的全国统一机构,最终促进食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确保农产品安全。政府对食品市场的管制方式应逐渐转向对质量信息的管制,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控制企业的自主披露、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对提供信息给予补贴等方式建立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周德翼等(2002)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的问题,并指出政府可以结合市场准入、检验监督和安全标识三项制度节约信息揭示和管理的成本。

周文成(2009)对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的责任进行界定,认为政府不是万能的,需要平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监管作用等。

2.博弈论在政府管制方面的应用

2.1 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译自英文Gametheory(或ThcoryofGames),其字面意思是游戏理论或者说来自于游戏的理论,实际上博弈论就是起源于对、棋和扑克等一类游戏的数学研究。其又称对策论、游戏理论或策略运筹学,作为一门数学分支,从方法论的角度几乎改变了整个微观经济学。它研究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冲突和合作以及决策均衡问题,包括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种类型。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具备3个最核心的要点:参与人、战略空间和支付结构,在典型的支付结构中,个人效用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也就是说,参与人之间的行为和利益是相互牵连和相互制约的。博弈论已经在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学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它为解决不同实体的冲突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方法。

2.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描述统计 相关分析 购买意愿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乳制品需求的增长也越来越快,本文根据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统计跟相关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消费者对目前市面上的乳制品的购买意愿,以提高武汉市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满意度,促进企业生产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一、消费者对市面上乳制品的态度

1、消费者最关心的乳制品问题

问卷中设计了五个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问题:市面上乳制品的价格高低,代表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能力;乳制品的品牌、知名度,代表着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任问题;乳制品香精、色素及防腐剂的使用,代表着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问题的关心;乳制品所含的脂肪、热量及微量元素代表着消费者对乳制品营养问题的关心;市面上乳制品的种类,代表着消费者的购买偏好。调查中让消费者选择一项最关心的问题。调查的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乳制品中的香精、色素及防腐剂的使用在消费者最关心的乳制品安全问题中的排名第一,分别占城区被调查者的45%和农村被调查者的39.5%。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尽管已经过去四年,但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仍然让消费者感到十分后怕;媒体对“三聚氰胺”事故的报道强度非常高,笔者在百度输入“三聚氰胺”的关键词,出来的结果高达29万之多。乳制品所含的脂肪,热量及微量元素则排到第二位,分别占城区被调查者的24%和农村被调查者的22.5%。乳制品,作为营养价值最高的食品之一,有着补钙、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预防动脉硬化等诸多功能,因此,补充营养成了乳制品的主要功能,所以乳制品里所含的脂肪及营养成分也成了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但由于认知的不同,城市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比例略有差异。城市消费者关注乳制品品牌和知名度比例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这也客观地说明了城市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更强。而农村消费者对市面上乳制品的价格比较关注,这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农村消费者的经济基础较城市消费者来说显得较弱,而乳制品作为一种长期消费的产品,价格若定得太高,对农村消费者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另外,城市的消费者对乳制品口味和种类的要求比农村的消费者更高,显然城市消费者希望乳制品厂商能生产出多种口味产品,以满足他们不同的消费需求。

2、消费者对市面上乳制品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满意度较低,只有73名消费者表示满意,所占比例为38.6%,其余的116位对乳制品的安全现状都极不满意,占61.4%,相比农村消费者,城市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满意度较高,151位被调查者对乳制品的安全状况表示满意,占69.3%,如表2所示,城市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满意度高于农村,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三聚氰胺事件首先爆发在我国的甘肃省农村,导致农村消费者人心惶惶,对市场上乳制品的质量不敢相信;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乳制品企业在农村低价销售的大部分是质量低下,甚至用廉价大豆蛋白粉来替代奶粉的“劣质奶”。

同时,经过调查还发现,超过半数的农村被调查者曾经消费过问题乳制品,包括变质,涨袋,或某些化学元素超标和指标不合格等,这说明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评价是客观的,但同时也说明我国乳制品的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一般说来,消费者的态度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三方面组成,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会和情感行为会影响他们做出选择,而近几年出现的问题奶粉事件不得不说是对消费者感情和身体上的严重伤害,导致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甚至企业的不信任,现在,超市里大量进口奶粉的进入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消费者对可以识别安全乳制品的购买意愿

据前面调查结果显示,安全问题是困扰消费者购买的最大问题,因此,笔者根据市场上乳制品已有供给类型,把牛奶分为普通奶和有机奶,而笔者注意到市面上的有机奶大部分为澳洲或者欧洲进口,同等重量的产品价格是市面上普通奶价格的三到四倍,根据调查,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尽管在之前的调查中得知,乳制品的价格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但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消费者对有机奶的实际购买意愿并不强,城市消费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愿意购买有机奶,而在农村消费者中,更只有5.5%愿意购买,出现这种原因的结果显然是因为有机牛奶与普通牛奶价格相差太悬殊,超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范围。

另外,收入水平与消费者对可识别安全乳制品的购买意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运用spss分析对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在城市的被调查者中,月收入变量对安全乳制品的购买意愿显著,且呈正相关的关系,但与月食品支出与安全乳制品购买意愿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但在农村调查者中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即月食品支出变量较为显著,而年收入变量不显著。但总体来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只有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为乳制品的安全特性支付更高的价格,如表4所示。

三、结论

第一,经过调查表明,乳制品的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当加大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提高研发能力,加强行业自律,从而提高乳品品质,并不断开发适合不同消费者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吸引城镇居民的眼光,刺激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第二,加强对乳制品的宣传,重塑消费者的信心,笔者发现,“三鹿奶粉”事件后,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受到了重创,哪怕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仍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消费者心中还有一层抹不掉的阴影。同时,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对此,政府在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宏观管理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消费者在乳制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宣传。消费者只有在获得关于乳制品质量安全正确、深入的认识后,才能在购买乳制品时采取更加理智的行为。相关部门要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乳制品消费环境,针对不同的城市、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差别的宣传教育,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知识水平,培育和扩制品的消费市场。在引导消费者正确的购物理念的同时还需要相关媒体发挥自身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第三,加强乳品企业差异化营销管理,保障消费者权益,一般说来,同群体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因此相应地在购买乳制品时也有不同的偏好,所看重的乳制品特性也不同,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乳制品消费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选择电视、报纸或网络等合适的促销煤体来维护乳制品的品牌知名度,建立适当的营销渠道。同时,企业应始终抱着“顾客是上帝”的宗旨,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切实把好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关,维护好品牌效应,这才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生存下来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则。

第四,建立更加完善的乳制品销售网络,提供更加方便的购买渠道调查发现,超市是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首选地点,企业应根据乳制品的产品特性,制定符合城镇特点的营销策略,进一步加强城镇营销网络的建设,提高营销队伍素质,改善乳制品的供应方式,提高乳制品超市覆盖率,采用先进的营销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的购买渠道。

【参考文献】

[1] 聂迎利:收入对中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6).

[2] 陈爱祖:顾客满意度测评中的问卷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1).

[3] 罗格·D·布莱克韦尔等:消费者行为学(原第9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乳新国标”;乳业产业链;影响;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72-0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天然富营养食品,乳制品需求量急剧增加;广大消费者也对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频频曝光的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却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冲击着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尤其,中国2010年颁布的“生乳新国标”再次考验着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一、中国“生乳新国标”

乳业作为世界传统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卫生部于2010年3月26日公布了《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两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其中,《生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将菌落总数从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比美国、欧盟菌落总数每毫升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每100克蛋白质含量从2.95克下调至2.8克,低于国际标准3.0克,而国外则明显高于中国,新西兰为3.8克,欧美国家也多在3.2克以上[2]。因而,这一“生乳新国标”立刻引发中国乳业标准大讨论,有观点认为该标准是“全球最差标准”;也有观点认为中国乳品行业处于初级阶段,该标准符合中国国情。据农业部门调查,中国生乳每100克蛋白质含量在2.8~3.2克之间,平均值为2.95克;有专家表示,《生乳》蛋白质指标是生乳收购的最低要求,是反映原料乳的质量指标,不是供消费者食用的乳制品产品指标[3]。

二、中国乳业产业链及发展状况

(一)乳业产业链

乳业产业链是以乳制品为对象,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奶源采购开始,到乳制品生产结束,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乳制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将奶农、奶站、乳制品加工企业、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型,即从奶农奶站加工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的供应链模式。乳业产业链将分散在各个环节的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并创造价值。

(二)发展状况

1.产业链的前端——奶源分散不稳定。乳业产业链的前端以小规模奶农为主,奶源分散不稳定。由于建设奶牛养殖基地成本高见效慢,个体奶牛养殖户大量出现,80%的奶牛分散在农户手中,规模化牛场数目不到20%,且养殖规模小,科学饲喂水平低,饲料和环境不符合要求,户均养奶牛数仅为5头,造成了奶源分散不稳定的局面,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发展的瓶颈。

2.产业链的前端中介——奶站组织形式多样。乳业产业链的前端中介环节是奶站,组织形式多样。奶站主要负责收奶、初步质检、冷藏和运输工作。而奶站有企业自行建立的,也有奶农自发形成的,私人经营奶站占绝大多数,没有统一标准;作为追求市场利益的中介环节,奶站在缺乏质量监督和道德约束的条件下存在较大的机会主义倾向。上游乳制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以蒙牛、伊利、光明等为主的乳业垄断集团以及南方巴氏奶与北方常温奶对峙的局面,奶源争夺激烈,中小企业生存困难[4]。

3.产业链的中端——加工企业目标的不相容性。乳业产业链的中端是加工企业,由于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市场目标定位不同,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没有形成产业一体化合作关系,只是市场买卖关系,从而造成两者追求目标的不相容性。目标不相容性导致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相互争夺利益,长期过度竞争。

4.产业链的后端——流通渠道压价销售。乳业产业链的后端是零售企业,流通渠道压价销售,造成加工企业无法反哺奶农。由于以超市为主的现代销售渠道已经成为乳品销售的主渠道,大型连锁超市、食品连锁超市和连锁便利店等为了追求盈利,利用超市的规模及网络优势地位向供应商收费。而连锁超市的利润要求和经营定位使终端市场的成本压力向前传递,导致加工企业无法将利益反哺给乳业产业链前端的奶农[5]。

三、乳业产业链的组织关系及交易费用

(一)组织关系

1.奶农与奶站。奶站是以挤奶、收奶和服务为主的专业经济组织,其主要功能是集中挤奶、统一售奶、结算奶款、贷款担保、奶价保护、技术服务。奶站已成为奶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成为与农户直接衔接的独立主体。奶站与奶农的利益关系明显不对等。由于饲养规模小、信息不完全,奶农几乎处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议价能力低,处于产业链的劣势,奶农与奶站具有博弈关系[6]。奶农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具有投机心理,可能损害奶站、企业甚至消费者的利益;奶站针对奶农具有机会主义倾向,会压榨奶农利益。

2.奶站与企业。奶站是为降低交易成本而设立的专门负责各奶源基地收奶及初步检质工作的组织。奶站与企业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奶站所有权归企业所有,企业与奶站存在委托关系。由于无法确定奶站管理者利益目标是否与企业一致,企业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二是奶站产权独立,企业与奶站存在一种动态博弈关系[7]。企业通过这一做法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收益,但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与奶农很难形成长期合作均衡。

3.企业与消费。目前,加工企业直接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途径有三种:乳品直销方式、消费者订奶方式和网上销售方式。乳品直销是指乳品加工企业组织建立的直接从事零售活动的乳品销售店;消费者订奶是指企业通过订奶点向消费者征订牛奶的通路;网上销售是指通过电子商务完成订奶业务。

(二)交易费用

奶农面临由于奶站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较高的交易成本,如奶站对奶农的压款、拒收等;奶站主要面临检测成本、监督成本和由于合约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损失;企业主要面临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和内部组织成本。乳业交易成本的大小与各方机会主义行为、奶源供给稳定性、市场需求确定性、谈判数目、交易频率等有关。

四、“生乳新国标”对中国乳业的影响

(一)生产者角度

1.奶农:“生乳新国标”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但降低了对奶农提供优质奶的激励,使奶农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如向奶中掺水、掺假等,只提供最低标准的奶源。长期低质量奶源流入市场,引起消费者信心的下降,使消费者转而寻找高质量的产品(外国品牌)而减少对本国奶制品的需求,反馈至奶农即导致低质量原奶过多而无法卖出,使一些奶农杀牛、卖牛,减少了农民收入和增收途径。

2.奶站:“生乳新国标”迫使奶站收购大部分低质量奶,低质量奶供过于求。一部分低质量奶通过事先与企业签订合约或政府补贴而售出,一部分原奶滞留。滞留的低质量奶诱使奶站从事机会主义行为,主要是掺假。2008年爆发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奶站大量添加三聚氰胺所引起,使中国乳制品行业受重创,增长几乎为零。同时,低质量奶源将高质量奶源逐出市场,奶站、企业面临逆向选择。

3.企业:“生乳新国标”之争,是巴氏奶与常温奶两派之争,即乳业两大利益集团之争。南方巴氏奶是由巴氏灭菌法加工而成的鲜奶,采用72℃~85℃的低温杀菌,一般保质期较短,但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营养和口感;常温奶则是通过超高温杀菌的牛奶,常温下可以保存一个月以上。显然,巴氏奶对奶源的要求更高。“降低”的乳业标准加剧了企业之间对奶源的疯狂争夺,有利于大企业垄断寡头对乳业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增强了垄断势力,提高了行业壁垒,增加了一些企业的交易费用和成本,同时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的寻租行为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8]。此外,中小企业一方面面临全国性大型企业争夺之后的越来越少的奶源,一方面所得奶源质量在不断下降,生产成本高而市场占有率小,面临困难重重。

(二)消费者角度

“宽松”的乳业标准导致大多数原奶中菌落数量增多而蛋白质含量减少。有的有害菌落代谢物通过杀菌消灭不了,故菌落越多对人体越有害;蛋白质含量的减少意味着牛奶营养物质的不足。长期而言,消费者失去对国内乳制品市场的信心,转而购买外国产品,导致“洋奶粉”涨价,从而消费者要花更高的价格购买乳制品,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和知情权,同时不利于国内乳业发展,导致乳业市场萎缩。

五、政策建议

中国乳业产业链结构分布不合理,上游奶源建设规模化、自动化程度低,散户养殖比例较大,由此造成原奶质量普遍低,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卫生部颁布“生乳新国标”,旨在基于中国乳业发展现状降低指标,保护乳业,但这种做法实质上没有起到推动乳业发展的作用。中国政府应积极采取对策措施,促进乳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

(一)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为提高奶制品质量,政府应鼓励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其一,成立奶业合作社,奶农以土地、奶牛等入股加入奶业合作社,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种植,对奶牛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从根本上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其二,组建自营奶站。奶站是奶源管理与保护的核心。可由奶农入股购入奶站资产,组建自营奶站,采用严格的机械化挤奶方式,减少乳业中间环节,大力发展冷链运输技术,加强奶源组织和管理,改善栏舍环境水平,进行适度规模化养殖,提高饲料质量。其三,组建多主体合作社。成立由兽医、奶农、配种站和奶站等组成的多主体合作社,提供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信用到集中收奶等一整套社会化服务,为奶农分散饲养奶畜和逐步集约化经营提供必要条件[9]。

(二)构建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

由于乳业产业链各环节联系脆弱,各环节必须严格把关,提高质量安全意识,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构建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切实保证产品质量安全[10]。体系应借助互联网技术结成动态联盟,建立有效的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与信息交换机制,真实记录乳品产业链每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发现问题快速响应,明确界定不同环节相关主体的责任,消除安全隐患,从而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乳品产业链HACCP体系,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及时评估,有效预防乳品安全问题,从而保证消费者的乳品食用安全。

(三)加强政府监督和管理

加强政府对乳品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避免政府的寻租行为及企业的;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制定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高的企业标准。积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公平竞争,建立健全乳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乳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乳业发展风险保障基金制度、乳品安全信用制度及乳品安全信息制度等,制定乳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乳品行业投资、产业结构、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化,推行规范化饲养和机械化挤奶,加强自主技术研发,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加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引导形成科学消费观念

随着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乳制品需求日益增加,也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乳品消费需求是促进乳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原动力。要积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消费、健康消费,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乳品企业应积极调整优化乳品结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乳制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乳制品,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何亮,李小军.奶业产业链中企业与奶农合作的博弈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2):101-102.

[2] 侯隽.争议乳业新国标[J].中国经济周刊,2011,(26):58-59.

[3] 专家答疑:生乳新国标符合国情[J].质量探索,2011,(7):32.

[4] 赵云平,刘秀梅,鲍震宇.奶业组织模式变迁及对奶户利益的影响——以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为例[J].调研世界,2006,(6):20-23.

[5] 杨伟民,胡定寰.食品安全背景下的乳业产业链与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3-35.

[6] 侯淑霞,郝娟娟,姜海燕.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以+公司+奶站+农户”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8,(6):111-114.

[7] 李芊蕾,汤世强,张磊.乳业供应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对策思考[J].商业时代,2010,(26): 136-137.

[8] 宝音,都仍,郭晓川,郑承云.基于博弈论的奶业企业与奶农利益关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1):6-8.

[9] 杨伟民.基于供应链的乳业“一体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增刊):93-9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乳品与人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东北农业大学

乳业科学与技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