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荷叶母亲教案

荷叶母亲教案

荷叶母亲教案

荷叶母亲教案范文第1篇

一、舞动追问,见缝插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地一张一弛的学习。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生: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荷叶的样子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作者写得好,你也读得不错!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

生:这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就写出荷叶多,长得很茂盛,而且还把它当成人来写了。(师板书:挨挨挤挤)

师:你能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

生1:在公共汽车上,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2:在火车上。

生3:春节期间的超市里。

生4:我们在食堂打饭的时候也是挨挨挤挤的。

生5:夏天到了,奶奶家门前的一棵大树,树叶密密层层、挨挨挤挤把蓝天都遮住了。

师:“挨挨挤挤”说明了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告诉我们荷叶很多,长得非常茂盛。

生2:说明荷叶长得很有生机。

生3:还可以想象出荷花肯定也长得很美。

生4:我觉得大自然很伟大,能使荷叶长得这么多,这么美,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

在此追问下,学生再回到课文中多读几遍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自己找出答案,学生就基本理解这几话的含义了。一个有灵气的老师,应该有强烈的信息反馈意识,因势利导,适时点拔,并会想方设法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及时有效的追问,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二、舞动追问,有的放矢

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 当教师问及“母亲竟然这么轻,我为什么很难过?”一位学生回答时,只是反复强调:“我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9斤的身体去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还要背着妹妹,拉着我。等我们长大后,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母亲这样关心我,我却连她的体重都不知道,很愧疚。”显然该学生的思维停滞在“89斤”“100多斤”上了,对“重担”的理解只能表达到这一步。这时教师借助追问来帮其开启新的思维方向:“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这100多斤的东西吗?联系你对自己母亲的了解想想、说说。”如此追问后,学生对“重担”的理解以及对母爱的认识自然全面深刻了。这儿教师凸显出过程与方法的指导、点拨,把学生的感悟引向了深入,真正达到了情理交融的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思维结论,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他们为什么这么读?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说?如此种种,在追问中使结论和过程、过程与方法相互连通,学生的思路宽广,思维活跃,认识深刻。

三、舞动追问,关注人文

有教育家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应该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在对言语生命的关怀,追问使言语生命得到养护。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着,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出于知识、经验等多种原因,有时学生在阅读中,缺乏对文本内容或语句内涵的深入理解,学生很容易停留在字词的表面,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此时,教师进行巧妙、有效的“追问”,就能提升学生对主题、情感的理解体验。

如《珍珠鸟》教学中,在学生感悟了珍珠鸟对“我”充满了信赖以及“我”对鸟的爱之后,教师出示了一段文字(选自《智慧鸟》一文)

(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又是怎样的一幅画?)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类捕捉鸟类的场面。

师:请把这一场面描述得具体一些。

(学生发言非常积极)

生:我仿佛看到了鸟在网中拼命挣扎的场景,它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惊慌。

……

师:如果它的妻儿老小看到这一幕,会向捕猎者发出怎样的呐喊?道出怎样的呼唤?

生:猎人们,请放下手中的枪,收起你们的网吧。

生:没有我们,地球妈妈将变得不再美好。

师:当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鸟看到这样的画面(出示《珍珠鸟》人鸟和谐的画面),又可能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生:这只珍珠鸟多幸福呀,主人对它多好啊!

生:猎人们,你可以不爱我们,但也不至于捕杀我们呀!

师: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面对这幅文中的插图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生:我很感动。

师:你能把“感动”二字说具体些、清楚些吗?

生:有了爱,就有信赖。

教师通过“当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鸟看到这样的画面,又可能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面对这幅文中的插图,又想说些什么?”等巧妙的追问,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使孩子们的心灵一次次地受到撞击,人与自然的爱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们心中扎了根。“请把这一场面描述得具体一些”,“能把‘感动’二字说具体些、清楚些吗?”这些话题的适时追问,学生的言语动机得到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言说的欲望和机会,言语生命在此过程中得到养护。

荷叶母亲教案范文第2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同时,生动简洁的教学语言也是情境设置的有效手段,通过富有感染性、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可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情感共鸣,融入文本意境之中。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创设出更生动、活跃的教学情境,一方面,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细细揣摩课本内容,示范朗读与解分析时,将自身体验与感受融入教学语言中,以情导学,激活学生已有情感与体验,令其思绪纷扬。另一方面,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整合运用图片、视频、多媒体等辅助手段,配上教学语言,再现文本意境,让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其中。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荷花及荷塘的优美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美,并利用生动语言描述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素洁、清淡;月色如水,如雾,似歌。然后教师配乐朗读,让同学们听读,结合画面与语言文字,入境,欣赏美景,细品感情。当学生细细品读后,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分析讲解,进一步感悟体会。

二、妙用补白,想象填充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大多讲究留白艺术,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引人入胜。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联想来感受文本意境,发掘文本所隐含的情感,产生共鸣,填补空白,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情感。同样,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巧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发挥丰富想象与联想,将他们引入到课文情境中,深切体会与感悟。比如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合理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地坛在萧瑟、荒凉、沉寂的表面下所蕴含的超然博大、沉静、醇厚的生命感。同时,《我与地坛》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作者对母爱的独特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语言文字与学生生活实际来分析母爱,唤起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呈现纪伯伦的《母亲》,结合歌曲《懂你》中的的歌词,创设浓浓的情感气氛,诱导同学们找找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母爱细节,再结合实际,说说对母爱的体验与感悟,写写随笔。这样,通过想象联想,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语言,活跃思维,填补文章情感留白。

三、巧用结语,延伸拓展情境

荷叶母亲教案范文第3篇

初相见,花招迭出为你钟情

1929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江西南昌城萧家巷的一个大户人家里,传出了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和父亲争执。女儿希望父亲同意自己与一个中学教员的婚事,疼爱女儿的父亲则坚决反对,认为穷教员与女儿门不当户不对,希望女儿能嫁一个有钱人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大胆任性的女儿却坚持己见,为此父女俩僵持不下。这位年轻的女子名叫罗时慧,她想要嫁的那位男子是她学校的艺术课老师,这位老师就是日后成为中国一代国画大师,被称为“开我国绘画新纪元”的傅抱石。

傅抱石原名傅瑞麟,1904年10月5日出生在江西南昌东湖边一条僻陋的街巷里,傅家原籍江西新余县北岗乡章塘村,父亲傅聚和在年轻时便离开新余来到南昌,在南昌城里开了一家修伞铺,全家以此惨淡为生,家境十分贫寒。尽管家境贫困,但傅抱石通过勤奋学习,在1921年17岁时,考入了江西省的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并且开始迷恋上金石书画。

凭着天生的聪慧和刻苦努力,傅抱石成了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1928年,傅抱石被江西省立第一中学聘请为教员,教授中国画、画论、篆刻及中国美术史。成为教师后的傅抱石,不仅开始了绘画艺术上的发展,也开始经历让他铭刻一生的情感浪潮。他在课堂里遇到了自己终生的伴侣——罗时慧。

罗时慧,1911年出生在江西南昌百花洲边的萧家巷一号,罗家在南昌城是尽人皆知的大家族。罗时慧17岁那年,考入了傅抱石执教的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艺术科,开学后的第一堂课便是傅抱石的绘画理论课,刚入学的罗时慧和同学们都急于想见一见这位当地出名的画家。

这一天,傅抱石夹着公文包缓步走进教室,与学生们打过招呼后,便准备开始上课。上课的铃声响过之后,傅抱石在黑板上写了几行字,不一会,因为临时有事暂时离开了教室。就在他离开时,调皮的罗时慧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等傅抱石回来时,她举手说:“傅老师,你在黑板上写了错字。”傅抱石心存疑惑,回头一看,这字果然少了一横。同学们哄堂大笑,一同学这才说明真相,原来正是罗时慧抹掉了那一横。这以后,他开始留意起这个姑娘。在后来的课堂上,罗时慧依旧用故意迟到,故意答错问题等方法吸引傅抱石的注意,渐渐地,傅抱石对这位调皮捣蛋的女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且也揣摩到了罗时慧那些把戏的真正用意。

一天,又轮到傅抱石教绘画课,画的是学校旁边北湖的荷,上周他已布置让学生观察了。学生们着手作画,傅抱石走下讲台,在同学之间巡行,仔细地纠正构图,说明墨色的层次。终于轮到了那个让他有些尴尬又带点儿欣喜的罗时慧了,她的宣纸上,只着意地画了几朵粉红的荷花,其他地方却是空白。“你怎么不接着画荷叶呢?”傅抱石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我不会画荷叶。”罗时慧红着脸说。傅抱石心想,也许是她怕自己掌握不好落墨力度吧,毕竟荷叶要根据荷花的形态、位置来精心描画,大胆泼墨的。于是他接过她手中的毛笔,在她未画完的纸上接着画起来。经他渲染描绘,荷花立刻显得生机勃勃。他看了看,然后题上:“罗时慧画荷花,傅抱石补叶茎,抱石题。”

下课后,傅抱石走到北湖边,见罗时慧正手拿这幅画观察荷叶。她说:“真奇怪,仅仅是几支荷花,几片荷叶,竟比满湖的荷叶荷花还要好看!”傅抱石不由问道:“你的荷花画得很好,为什么不画荷叶?”“我是故意留给你画的,这叫珠联璧合嘛!”罗时慧看着傅抱石,娇羞地笑了起来。傅抱石不禁怦然心动。

也就从这时起,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靠在了一起。罗时慧把两个合作的这幅夏荷图装裱起来挂在闺房里,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她决定追求自己的幸福,嫁给自己的老师傅抱石,傅抱石也对这突如其来的爱情充满憧憬。

再相恋,冲破阻力誓成佳偶

然而,事情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当罗时慧把自己的决定告诉父亲时,父亲坚决反对,并且开始给他介绍那些家世显赫的对象来,可罗时慧瞧都不瞧,她一门心思琢磨着怎样说服父亲。

不久,为了再次说服父亲同意自己与傅抱石的婚事,罗时慧拉着父亲来到自己的闺房,并取出自己与傅抱石合作的“夏荷图”,力图用她与傅抱石的情趣相投,再次游说父亲同意自己与傅抱石的婚事。可父亲依旧没有被打动,他把罗时慧叫到书房开导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你看这些天来的都是世家子弟,要相貌好相貌,要家境好家境,不可错过啊!”可罗时慧一百个不答应,她说:“他们怎比得上傅老师才学渊博。”父亲生气了,反讽道:“你可别忘了自古文人多贫士,你嫁给他,这一生是舒服不了的!”随之,父亲拂袖而去。

几次劝说都未能说动父亲,罗时慧不免有些失望,同时,傅抱石也觉得自己与罗时慧情感结合的可能十分渺茫。但幸运的是,罗时慧的决定却得到了母亲的支持。母亲是父亲的第三房姨太太,她的亲身经历让她明白,在一个富贵人家生活,不如女儿将来嫁给一个穷书生,如果能恩恩爱爱过一辈子也是一件好事。为此,父亲和母亲因为意见不合而闹僵了。

另一方面,在罗时慧的大家庭里,还有父亲的大太太和二太太存在。大太太虽然很少过问事情,但因为是原配夫人,所以掌握着家里的各种权力,但是她同时是个很守旧的一个老人,比较顾家,但有一点,贪财;罗时慧的二妈,实际上就是她父亲的第二位太太,好玩,是一个年轻的女性,她就喜欢去外面看戏。在这个情况下,罗时慧就跟傅抱石商量,建议傅抱石首先要做她大妈二妈的工作。她告诉傅抱石:“我大妈掌管全家大小事,父亲对她很尊重。你只要送份厚礼给她,应该没问题。另外,二妈喜欢看戏,你多打听一些戏院要上什么好戏,然后再送些戏票,她在替我们敲敲边鼓,父亲到时间也许就同意了。”对此,求救无门的傅抱石一样样照章办理。

果然,罗时慧的妙计起了作用,几位太太开始在丈夫面前说起傅抱石的好来,基于这种氛围,使得傅抱石在罗家成了一个极受欢迎的人物。作为的三个妈妈均已攻克,剩下的便是主堡,自己的父亲罗鸿宾。当然,面对未来的岳父大人,傅抱石也在积极做一些争取的工作,他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显示他的长处,比如诗画书法。

1929年秋,罗时慧的父亲邀请傅抱石到家中吃饭,虽然他反对女儿与傅抱石的婚事,但还是依旧十分欣赏傅抱石的才学,此时的傅抱石还是罗时慧两个弟弟的家庭教师,并且租住的是罗家的房子,傅抱石之所以能租住在罗家,也是罗时慧的建议。

原来,傅抱石在父亲去世后,一直与母亲寄居在南昌东湖边的几间破陋的小屋里,罗时慧在一次登门拜访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老师竟然居住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一时就难过地痛哭起来。后来,罗时慧以方便两个弟弟的教育为由,向父亲提出让傅抱石到她家租住。于是,傅抱石全家搬入了罗家出租的房子。此后他俩天天在一起,约定了要同心协力,实现恋爱自由,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一天的宴席中途,傅抱石终于向罗鸿宾提出了让他同意将女儿嫁给自己的要求。最终,罗父许可了,傅抱石诚恳地说:“伯父,既然你老人家同意我和时慧结婚,那我也有一句话要相告,我尽管出身贫寒,但是我这个人,也是一生奋斗,矢志不移,今天已经有这样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以后我也会一定努力,所以时慧嫁给我,你尽可以放心,我们不一定过上什么大富大贵的生活,但是我一定会一辈子善待时慧。”

1930年的春节,几经周折后的罗时慧与傅抱石在南昌正式结婚,兴奋的傅抱石情不自禁地吟唱道:“乾坤已定,钟鼓乐之。”这一年,罗时慧19岁,傅抱石26岁。

终相守,守贫安善相伴一生

新婚之夜,傅抱石对罗时慧说:“我必然要做到那些公子们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我傅抱石,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婚后,罗时慧转到了另一所中学继续学习。每天早晨,她总是静悄悄地起床,先是准备好全家的早饭,接着去收拾傅抱石凌乱的书房,把昨夜用过的毛笔一支支洗去墨汁和颜料,再朝下一支支挂起来,以备再用。如果傅抱石不去学校上课,她就坐在傅抱石的画案前,铺纸磨墨,为傅抱石画画做准备。

磨墨看似简单,其实很费力。开始时,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锻炼的罗时慧手臂疼痛了好几天,但慢慢也就适应过来,而且成了此中高手。傅抱石一日不可缺罗时慧,常夸其功劳大,罗时慧则笑称自己为“磨墨妇”。罗时慧没课时,总是陪伴在丈夫旁边,帮他寻找一些资料。她从不拿家里的琐事烦扰他,因为她知道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感、情绪、激情。当傅抱石潜心创作时,她总是悄悄地离去,替他关好房门,然后守在厅堂不准别人打扰他。最让她感到幸福的是,当傅抱石认为自己完成了一件得意的作品时,总会欢快地大叫:“时慧,快来,快来!”罗时慧便立即奔去,站在丈夫的作品前,细细审视,相互品评。有时傅抱石情绪不稳,作的画平平,她会直接地指出其失败之处。傅抱石深信,没有时慧,他的某些作品不可能产生,他说妻子是自己新作的“试金石”。

婚后仅几个月,省一中一些大专毕业的老师便联名告到省教育厅,要求将只有师范学历的傅抱石开除。傅抱石失业了,家庭陷入困顿,但为人乐观的罗时慧从不说家中没钱,虽然她已经开始穿带有补丁的衣服。

一天,夫妇两个在房里翻阅黄牧父的印谱,这是傅抱石多年来一直欲求一窥的书,他从别人那儿拿回来,售价尚未谈及,但想来是极高的。罗时慧虽不喜亲自捉刀篆刻,却深悟其真谛。她说:“这黄牧父的印谱,倘若不是你遇到,被那些附庸风雅的假内行买去作摆设和炫耀的资本,那就太可惜了。我们应该保护啊!”傅抱石见妻子如此说,才道:“纵然他要价太高,我也应该忍受。谁叫这部印谱落在我的手上呢?”为了艺术,这对“贫贱夫妻”是从不吝啬的。

1933年,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傅抱石前往日本留学。走时,他母亲已经染上了肺病,罗时慧抱着幼子前去送行。她告诉丈夫,自己会侍奉好婆婆,承担一切家事,让他集中精力学习。1934年5月,傅抱石在日本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作品展,引起很大反响。而此时的罗时慧已经考取了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她也想在绘画领域求得深造,但为了家庭不得不舍弃梦想。

两年后,由于母亲病重,傅抱石匆匆归来。因时局阻挠,傅抱石自己的去留尚未决定,这时的罗时慧不能同往,他们仍靠鸿雁传书互诉衷肠。为了增加一点收入,罗时慧也到南昌一所私立心远学校去教书了。好不容易盼到暑假,罗时慧第一次到南京,傅抱石却投入了《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与著述。他见南京图书馆藏书丰富,且多善本,就把妻子领入抄书的行列。罗时慧冒着炎热,天天在图书馆为丈夫抄写资料。

1940年8月,傅抱石执教于迁到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罗时慧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后,他便租了重庆西郊金刚坡下的一处茅舍安家,并自署其居为“金刚坡下山斋”。金刚坡八年的朝霞夕照,成就了他艺术的灿烂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担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劳累过度悄然而逝,年仅61岁。

荷叶母亲教案范文第4篇

正如书上所说“《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拂过我们灵魂深处;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给文字注入了新生,为读者打造了朴素流畅、清新自然的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1这些天,把刚买来的《朱自清散文集》大致看了一遍。有许多文章都是一知半解,但读来读去才发现,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篇早已学过的《背影》。

一次普普通通的送行,让儿子改变了对父亲两个字的认识,更表现出那份伟大的父爱。

文中“我”虽然已经不小,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但并不放心的父亲还是执意要为我送行。到了车站,安排好了一切,还要嘱咐再三。父亲的一举一动让我不能理解,“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明白了父亲的伟大,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自责。这也就是文章中最令人感动和难忘的一幕,“登月台,买橘子”,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接着“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个个简单的动作轻易的就能做到。但对于身材肥胖,腿脚蹒跚的“父亲”来说,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他还是做到了,是对孩子的那份爱便成了他源源不绝的动力。

这一幕,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这一幕,也同样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父母有何常不是如此。即使儿女已从昔日的一棵小草长成了一颗苍天大树,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儿女永远是一棵长不大的小草,永远需要照顾。但无知的我们总是不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总是嫌他们唠叨。殊不知,那一局局的唠叨是有点点滴滴的关爱凝聚而成的啊!

其实,在我们生活之中的“背影”还有许多,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地去发现。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感受,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每一次感动都能会集成一张张美丽的“背影”。

让我们用心去发掘那一张张“背影”用感恩的心去铭记他们,去报答他们!

所以,感恩的心,从现在开始!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2很多人都明白朱自清,他的散文集也十分地有名。但在他的散文集中最著名的要数《背影》和《荷塘月色》了。

《背影》这篇散文集描述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画面。主要资料是:“我”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我”回到了徐州,在父亲家见到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我”留泪了,父亲教育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然后就去办丧事去了。

办完丧事后,“我”的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去南京后,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了,但因他仍然不放心,最终最终还是说服了“我”送我去念书。

我们到了车站后,“我”买票,他就帮着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小费,他又去谈价格,谈完后便送“我”上车。又叮嘱“我”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我”让他走,他说;“我去给你买些橘子,别动!”他带着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胖胖的,蹒跚地走了过去。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他抱着几个朱红的橘子往那里走,走到了铁路那里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我慢慢爬起,然后再抱着走了过来,一股脑的将它们放在了“我”的大衣上,然后就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然后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如果说《背影》的语音质朴,那《荷塘月色》的语言就十分清丽了。

《荷塘月色》里主要讲的是“我”在院子里乘凉,想到荷塘去看看,于是就去了。到了荷塘,荷叶,荷花让“我”感到荷塘里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让“我”想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州曲》。这样想着,突然发现自我已经到家了。

这篇散文集里最美的一段在第四段:区区折折的荷塘上,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些场景让我想起了叶圣陶写的《荷花》里的第二段: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荷花多美丽呀!我又想起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比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朱自清散文集》真好看哪!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3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们的日子快的就像被偷了一样啊!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时间总是比我们要跑得快。洗手时,时间从水盆里溜走;吃饭时,时间从饭碗里溜走;掩面叹息时间的飞速,而新来的时间又在掩面叹息中溜走了。

时间,是时间最珍贵的事物了。虽说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但依然感谢上帝给予了我们这么多的时间啊!这是我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基本,然而现在的人却有人随意的虚度光阴,“视时间如粪土”。上帝给予了我们短暂的使用权利,而是谁,给予了我们浪费的权利?!如果我们不是时间最好的主人,上帝会用另外的方式来收回宝贵的时间,赠予能够充分利用的人。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在写《匆匆》前,已经在文学上有了很高的成就,但他依然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一个这样的大学者,竟用这样的文字评价自己过去的时光。

这样的成就,也依然让时间溜走,没有得到充分的价值,那怎样才能让时间充分的发挥作用啊!这不仅仅是诗人珍惜时间的体现,更是他为人谦虚低调的体现啊!但我们,却真正应该考虑怎样才不在世间平走一遭。我们从到来,至离开,仅仅是一个过程,结果不是重要的,因为我们离开时什么也带不走。“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这个过程,我们要让它价值最大化,更加的有意义,更加的丰富多彩。虽然现在的我们依然是未成年人,但对是非的判断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概念。

或许真的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应怎样的渡过自己的一生,浑浑噩噩?还是分秒必争?走这一遭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世界对抗的过程。这些,需要思考,需要计划,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出一张切实可行、不好高骛远的蓝图。对照图纸从地基开始,为了梦想努力拼搏。数年后,一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些东西。世界因我们而精彩!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4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景抒情的,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往往因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视。《背影》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这种感情。再如《春晖的一月》就体现了朱自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朱自清散文集》最新读后感心得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果然名不虚传,令我如身临其境,合上这本书,鼻孔里还残留着荷香,目光里还带着对荷的柔情,脑海里还浮想联翩,意犹未尽啊!

早就听说朱自清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直到我们课本上学到他的作品《匆匆》,让我深刻领悟了时间的珍贵,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习,不能枉度此生。此后,我迷恋上了他的散文,要求妈妈给我买了这本《朱自清散文集》,看到此书,我便爱不释手,不肯放下了。

朱自清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大致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个人以及家庭生活为主,具有非常浓烈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另一种主要是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景物为主,抒发了朱自清的个人感情。书里既有《荷塘月色》美轮美奂的荷花,又有《背影》中父亲伟大无私、宽容的爱。还有《春》中一副生机盎然的画卷,《乞丐》,《儿女》,《佛罗伦司》等等,篇篇都令我回味无穷。朱自清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过多的修辞以及惊心动魄的内容情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那清丽隽秀的文笔,一点也不做作,令人读起来觉得亲切朴素,深深打动着我的心,他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和真挚情感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此外,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如《博物院》,让我知道了国内外的一些稀世珍品,知道了许多名人轶事,学到了许多历史及书画方面的知识。《冬天》,《绿》,《看花》,则让我学会了更多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丰富了阅读知识,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诚意》,《儿女》,《哀互生》,又让我看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荷叶母亲教案范文第5篇

一、语言美

《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斑羚飞渡》:“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羚羊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梅雨潭的绿》:“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读出海燕的激昂,读出斑羚飞渡的悲壮,读出梅雨潭的委婉,读出黄河颂的振奋……教学时,我们不妨再给美文配上背景音乐,这样的教学很难想像你会感觉累,学生会感觉烦。

我总以为语文课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应是“诵读”,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切身体会到语言美。古时候私塾先生在教学时就常以诵读为主,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能想像出他们“摇头晃脑、双眼微闭”如醉如痴的模样,而下面坐着的学生也如影随形,可以想像当时他们的那种陶醉,那种享受,感受那种浓浓的教学氛围。今天,我们依然要把诵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把写作者美的语言风采读出来,把蕴涵在这些美的语言深处的道理读出来,读出情感,读出气势,读出蕴涵在美的语言深处的美的情愫。

二、意境美

《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跟随作者我们曲径探幽,一路漫步到桃花源深处,欣赏源中美景,感受不同寻常的风土人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漫步于荷塘月色下,赏花,望月,感受光与影的旋律,不仅使人联想到小提琴协奏曲,享受那种幽雅,恬静,那种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惬意。通过作者为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引领学生身临其境,从内心深处把握文章的灵魂。

三、修辞美

美文离不开美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短短数语,却包含了比喻、拟人、排比多种修辞手法,就象生活中的精神食粮,使我们吃得饱而且吃得好;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就如那高峻的山峰上葱绿茂盛的树苗,满眼花枝招展的野花草,还有那温润的潺潺溪流敲出的一路欢歌,还有各色鸟儿弹奏出的美妙乐曲;山的高峻,树的葱绿,水的流动,花的灿烂,给所有的物体都赋予了生命,都充满了生机,使我们的教学有声有色,充满乐趣。

四、结构美

例:苏州园林。作者为了突出园林的美,从亭台轩榭布局上的不对称,体现自然之趣;从假山池沼配合上的不雷同,体现犹如置身山间之美感;从花草树木映衬上的不寂寞,着眼于体现画意;从远景近景层次的特点:花墙廊子,界而未界,隔而不隔,体现园林的自然美;从阶砌旁、墙壁上,种草栽竹体现角落的构图美;从门窗的雕镂设计,工艺美术体现园林的图案美;从色彩搭配上不用彩绘,而用白色或灰色体现园林的图画美。通过文章的结构美,才体现了园林的结构美,使人读文章犹如游园林,园林的美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果说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修辞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美的品味,那么,语文课中还蕴涵着美的熏陶,美的启迪更会有益于提高我们美的品味,涤荡我们美的心灵。 转贴于

五、美的熏陶

悲壮的两个小时: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1967年8月23日一个人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经过一天一宿的太空飞行之后,圆满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但是当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后,需要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突然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无法排除故障,不能减速,两个小时后将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我们将目睹民族英雄科马洛夫殉难。

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更是珍视这剩下的两个小时,他们把科马洛夫的亲人请到指挥台,让他们在最后的两小时里和屏幕中的科马洛夫在一起。指挥中心首长与科马洛夫通话:“科马洛夫同志,看见你的亲人了吗?请和他们讲话。”科马洛夫看见了老母,看见了妻子、女儿,他显得很激动,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把这次飞行探险情况向您报告,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和科马洛夫通话的首长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哽咽着说:“谢谢你,录音已经准备好了,请讲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科马洛夫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

领导人把话筒默默地递给科马洛夫的老母亲。世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母亲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死掉。此时科马洛夫满头白发的母亲心像刀扎似的疼痛:“儿子,我的儿子,你……”她有太多的话要说,却不知先说什么好。科马洛夫脸上露出了笑容:“妈,您的图像我在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发都能看清,您能看清我吗?”

“能。看得很清,儿啊,妈妈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此时泪水已经把她的双眼蒙住了。老太太把话筒交给儿媳妇──科马洛夫的妻子。科马洛夫给妻子送了一个调皮而又深情的飞吻。妻子抱着话筒刚说:“亲爱的,我好想你!”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出话来。

科马洛夫的女儿接过话筒:“爸爸!我的好爸爸!”孩子已泣不成声。看到12岁的女儿,科马洛夫的眼睛里骤然飘过一层阴云:“女儿,你不要哭。”“我不哭,爸爸。您是苏联英雄。我只想告诉您,英雄的女儿,是会像英雄那样生活的!”

坚强的科马洛夫这时禁不住落泪了:“好孩子,记住这一天,以后每年的这个日子,到坟前献一朵花,和爸爸谈谈学习情况。好女儿,爸爸就要走了,告诉爸爸你长大了干什么?”

“像爸爸一样,当宇航员!”

科马洛夫又一次落泪了:“你真好,可是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1’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同学们记住它吧!”

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可以培养我们的高雅情趣,陶冶我们的高尚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成就我们有价值的人生,引领我们追求真善美。

六、美的启迪

美就在我们身边,“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发现美进而欣赏美,这只是反映了一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而创造美才是最高境界的追求。在语文课教学中,我校曾经创设了:赏读——赏析——拓展三步教学法,而拓展环节,就是一个引领学生创造美的环节,把我们欣赏到的美景加以拓展,启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建设好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祖国;把我们读到的感人事迹加以拓展,启发学生孝敬父母,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把我们从语文教学中感受到的美化作创造美的行动,我们就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而这个过程不应该是枯燥的讲解,更不应该充斥着责骂甚至几十、几百遍的抄写,而应该引领学生在“读——发现美,析——品味美,行——创造美”的完美结合中去完成,去完善,从而实现“我学习,我快乐,我奉献”的教育教学目标。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农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河北冶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冶金学会

河北林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