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1.分值分布

2.难度分析

与新课标卷Ⅰ相比,新课标卷Ⅱ难度稍大些。与2014年试题相比,两卷的难度均有所降低。

3.试题特点

(1)命题立足考纲,紧扣教材,突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无偏题、怪题,同时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分析和综合能力。

(2)题目考查情景多数来源于教材,紧紧围绕高中生物教材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考点分析

(1)选择题:

新课标卷Ⅰ: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分子的组成元素,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作用,内环境的相关知识,群落演替,生物性状的表达,人类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新课标卷Ⅱ:呼吸作用对离子运输的影响、酶、胞吐的实例、生态系统、免疫调节和染色体变异。

(2)非选择题:

新课标卷Ⅰ:29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30题考查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原理的理解;31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原理的理解;32题考查学生对基因频率应用的理解;39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40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内容,并与必修内容有交叉。涉及的知识点有:元素种类、基因表达、细胞结构、植物激素、蛋白质结构、光合作用、内环境稳态、呼吸作用、群落演替、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神经―体液调节、种群数量变化、能量流动特点、基因频率与随机等。

新课标卷Ⅱ:29题以基因为载体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主要是考查乙烯的相关作用以及表格信息的分析能力;30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结合甲状腺激素考查其作用;31题考查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功能部分内容;32题考查遗传规律;39题考查胡萝卜素的相关知识及提取;40题考查蛋白质工程,同时涉及中心法则相关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物质运输、细胞生命历程、胞吐、生态系统、免疫调节、染色体变异、基因表达、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遗传基本规律、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特定成分、蛋白质工程等。

下面结合部分试题分析2015年高考的命题特点、解题方法技巧和应对策略。

二、试题评析

1.试题紧密结合教材,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1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试题解读】本题以生长素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作用及与其他激素的关系,重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可以从必修3教材第48页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部分内容直接找到依据“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转变成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判断A、B两项正确。“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这一句,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根据必修3教材第50页“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进而判断C项错误。D项则可在必修3教材第54页直接找到答案,也是正确的。即无论是正确选项还是错误选项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如果平时复习过程中能够认真研读教材,真正理解教材基础知识,这道题应该比较容易答对。

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9)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胡萝卜素是(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将新鲜的岩藻干燥。

(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

【答案】(1)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VA) 夜盲症 非挥发性 (2)需要 (3)乙酸乙酯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

【试题解读】本题以胡萝卜素的提取作为核心考点,考查胡萝卜素的性质、萃取的注意事项等。考查内容完全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体现回归教材的特点,只要相关知识记忆牢固就可以拿满分。当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平时能够把学案认真做完,这样的题目基本不会失分。

2.除了对教材正文部分认真学习外,还要注意课本中小字部分所包含的小信息及小知识点

例3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答案】C

【试题解读】本题以端粒酶作为切入点,考查对细胞分类的认识、对逆转录的理解和细胞衰老的原因。背景材料源于必修1教材第122页小字部分的端粒学说及端粒概念,由端粒学说中端粒的概念(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入手,直接找到正确答案是C项。本题也可以使用排除法逐项排除。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可确定A项错误。依据题意“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此处端粒酶的作用相当于逆转录酶,因为是利用RNA合成DNA,可确定B项错误。D项也可以直接从必修1教材第122页小字部分判断其是错误的。这道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题目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3.核心知识点要能灵活运用

例4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9)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答案】(1)高于 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 光照 基质 (2)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 ATP和[H]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细胞代谢中的光合作用的知识,在新课标卷Ⅰ中已有几年没以大题形式出现过。这道题主要通过对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来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点的掌握和能否灵活、熟练应用相关知识点。在这道题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叙述实验中的关键语句“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特别是“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能够把握住这句话,第一小问就很容易解决,比较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与D组合成有机物的量,当然是C组合成有机物的量多,因为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就合成了D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的94%,所以C组合成的有机物的量多,从而可以确定光合作用有些反应不需要光照。这个问题依据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也可以进行判断,因为只要有[H]和ATP,三碳化合物还原就可以进行。对比ABC组光照和黑暗时间可以判断随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反应过程产生的ATP和[H]的利用率逐渐提高。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否真正理解,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生物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选修与必修的结合

例5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9)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

【答案】(1)苏丹Ⅲ(或苏丹Ⅳ) 萃取法 (2)油脂 (3)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涂布平板 (4)45 40

【试题解读】本题以生物柴油的生产为主线,考查的内容涉及必修1的脂肪的鉴定、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选修1的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等内容。试题设计内容基础,打破选修与必修的界限,将必修、选修有机结合进行考查。从知识点来看,考查内容都是教材基础知识,无偏难的知识点。

例6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40)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进行改造。

(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基因或合成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

(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和,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 进行鉴定。

【答案】(1)氨基酸序列(或结构) (2)P P1 DNA和RNA(或遗传物质) DNARNA、RNADNA、RNA蛋白质(或转录、逆转录、翻译) (3)设计蛋白质的结构 推测氨基酸序列 功能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1.本年度生物试卷具体考查内容的分析

结果如表一:

2.与往年高考试题的对比

2.1与去年本地区生物试卷的对比

我区加入新课标高考只有两年的时间,对比这两年的高考生物试卷,对我们新的一轮备考更具现实意义,下面就这两年的试卷考查内容通过表格进行横向对比,结果如表二:

由上表对比可知,今年较去年而言,必修一的分值比例相当,必修二的分值提升6分,必修三的分值降低7分,这样,必修的三册分值比例较去年更为合理。就知识点的布局而言,两年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有局部有所调整;但考查题型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必修一的变化最为显著,第五章光合与呼吸今年未出简答题,只以两个选择题一笔带过,比较出人意料;同时,增加了该章的选择题比例,从而使该章的分值比例不降反升,但图形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明显降低。必修二增加了一个选择题,在提升分值比例的同时,关注了遗传科学史中相关实验的考查,而简答题的命题仍然持续了去年的风格,只在某空上增加难度,拉大区分程度,但其能力要求两年基本持平。必修三减少一个选择题,同时避开了神经调节,去除了图形分析;简答题变图形分析为表格分析与实验分析,总体的能力考查有所降低。选修1和选修3仍以基础知识的记忆为考查的主体,只不过更换了知识点。综上所述,两年试卷的知识考查内容总体平稳,能力要求今年有所降低,使学生更易入手答题。

2.2与以往六年新课标生物试卷的对比

新课标推行以来,我区与宁夏、黑龙江等地共用一套试卷,而我区较宁夏等地晚进入新课标的高考,因此,本文作者参照宁夏以往六年的新课标生物试卷进行对比,结果如表三、表四。

由表三、表四可知,必修一的高频考点集中于第五章和第六章,其中,第五章重点考查了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酶七年考查四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七年共计考查六次,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第六章七年考查五次,且该章的四节内容轮流出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必修二的高频考点集中于第一章,七年连续考查六次,其中2008~2011四年考查的都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分析;而2012年变为一对相对性状的分析;今年又回到了自由组合定律,但考查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注重了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同时,对本模块在各年高考中的分数统计发现,其分值在8~19分之间,分数总值从未超过试卷总分数的1/3。必修三的高频考点集中于二至五章,其中,又以第二章考查频率最高,达到年年必考的程度;此外,第四章也达到了七年六考的考查频率。选修一的高频考点在专题2和专题6,基本是隔年考查。必修三的高频考点在专题2,七年考查四次。可见命题者对这些考点非常重视,掌握了这样的高考信息,相信在实现有效教学、高效备考中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3.本年试题的命制特点

3.1回归课本,重基础

本次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不论选择题,还是简答题的试题情景多数源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加之题干语句表述明朗清晰,充分体现回归课本的命题意图;同时,试题难易适中,无偏题、怪题,考点分布合理,突出对教材重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熟悉的题境,平实的考点,方便了考生的作答。

3.2能力立意,尊课标

本次高考试题的命题重点仍然是对考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尤其对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基本与往年持平。试题力求以主干知识为背景,以能力考查为契机,通过灵活的问题设置,凸显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3.3稳中求变,作调整

本次高考试题无论是从题型、题量,还是从考点分布,抑或是从能力的考查,都很好地延续了去年的风格,显现了求稳的特点;同时,在一些高频考点上,变惯熟的简答题形式为选择题形式,并避开前一年重点考查的内容,代之以同一章的其他内容,从而显现了求变的思路;此外,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调整了必修三册的分值比例,使去年重必修三而轻必修一、二的情况得以纠正;同时,题干较去年大幅度减少了图形考查的比例,使能力的考查更趋平稳,进而显现了调整的力度。这样的调整与变化,更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合理的发挥。

总之,本次高考试题突出了注重基础、能力立意、适度调整的命题思想,为新的一轮复习备考乃至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4. 带给新一轮备考的启示

4.1回归课本,抓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考命题回归课本的趋势明显,要求我们在新一轮的备考中,注重课本、注重双基,重在协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点,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同时,狠抓主干知识,围绕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特别注意知识的拓展要适中,不宜过度深挖。

4.2训练能力,研课标

《课程标准》无疑是高考命题与测试的终极标准,就教师而言,对其深入学习和领悟,不仅有利于对高考动向的准确把握,还有利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的把握。因此,研究课标、理解课标、感悟课标,是教师教学备考的基础;就学生而言,能力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科素养的提升,而这正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考测试的最高目标。能力的训练,应从方法入手,教会学生方法,引导学生用熟方法,无疑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新一轮备考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方法的优化、方法的简洁化、方法的熟练化。

4.3稳中求新,选好题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归纳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讲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有利于用来辅助学生学习一些化学方面的必修课程。整本书共分为了四个章节,都是一些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学习好了这些选修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下面就是从章节上去归纳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化学反应与原理

在第一章介绍的知识点中,可以看出讲的是化学反应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其中的反应热相对来说难度系数大一些,也重要一些。化学反应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生成热、燃烧热、中和热等。化学反应热,简单地说,指的就是在等温、等压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或者物理变化时所放出或者吸收的热量。化学反应热是一种重要的热力学数据,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掌握好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盐水解反应、电离、少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或者爆炸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其中,吸热和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化学反应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物与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除了遵循一些基本书写化学方式的要求以外,还需要特别去注意一些小的细节。当然,这个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热的时候,去多留意一下。而且在计算化学反应热的时候,除了给定的公式外,还可以用盖斯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在这一章节,讲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指的就是在化学反应中,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所处的条件,其中反应物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时,可以粗略的认为这个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变,因为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在这一章节,需要着重掌握的就是化学平衡。所谓“化学平衡”,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一个不再改变的状态,即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其中涉及到一个化学平衡常数,用常数K来表示。化学反应常数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化学反应可以进行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化学反应常数越小,说明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越不完全。而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有:浓度、温度、压强等,每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具体影响又有些区别,这个就需要在平时去具体总结了。

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在第三章中,讲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都是围绕一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来讲述的。所谓“离子平衡”,即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没有离解的分子与其离子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离子平衡又称为电离平衡,它是平衡的一种,并且也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温度、浓度以及往弱电解质中加入与其相同的离子或者加入能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都有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而离子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有一样的特称,那就是都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离子常数就减少。

在这一章节中,水的电离、盐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离子反应,都需要掌握好它们各自的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还有具体的反应过程、结果等数据,都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去观测。但在做这些化学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从而降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四、电化学基础

第四章,需要把握的就比较少了,但同样也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当做常识来学习。在这一章,由“原电池”讲到“化学电源”、“电解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这里面阐述了一些电化学的基础原理,为以后更深入学习电化学奠定了一个基础。关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总结,就不需要太去注重,只需要多去看几遍书,大概了解书上讲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即可,最好是能记住,并运用到化学的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

从整本《化学反应原理》来看,讲述的都是一些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去把握在必修教材中学习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虽然这本书是选修教材,但也应把它当做必修课程来掌握,里面包含的很多原理都是必修教材没有深入讲解过的,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为学习化学的必修教材服务。当然,我这里总结的这本书的知识点,还不是很全面和详细,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一个系统的结构框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本选修教材。

纵观这本书,只要掌握了这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去总结书上的理论原理,就差不多可以学好这本书了。例如:其中的酸碱记忆,在平时多去记忆、积累一些碱和酸的物质载体,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时理解好酸碱性方面的内容。PH值的计算,就需要明白PH值的定义,然后再根据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去掌握了;电离水解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平时多去记忆几个常见的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这样在掌握电离水解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简单地说,学习《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需要的就是记忆和总结,做好这两件事,就不怕学不好。当然,涉及到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考察学生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了。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课程如何设置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物理课程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调整后的物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缩小了初、高中的台阶,减小了学习困难。加之会考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改变了过去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但是“二、一分段”这种模式,仍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的内容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了,要求不能过高。重点校的师资、生源等条件好,多数学生感到必修课的内容浅,他们学有余力,高中的前两年“吃不饱”,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课的要求又不能降得过低,否则无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不能适应必修课的要求。“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中物理教学。

必修课的内容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且学有所得,又要考虑与选修课的衔接,照顾到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处理。1990年调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见。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应当继续1990年的改革初衷,总结几年来实施“二、一”分段的经验,充分考虑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作进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要为将来准备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矗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要为有不同发展倾向或发展前途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物理课,明显地分开层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解决“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且学有所得。

物理是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学生将来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阶段都需要学到足够的、全面的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有普遍意义。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课,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知识面不宜过窄,程度也不宜过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办法,则现在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仍无法解决,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出路何在?与其分段,不如分为两类物理课,以便分开层次,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分流,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可能会更合适些。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物理课可分为两类。两类物理课的大纲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明显地分开层次。

Ⅰ类物理课属于基本要求的物理课,要学习跟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的基本物理知识。知识面应该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内容对全体学生来说要求较高,Ⅰ类物理课的程度要低于现行必修课的程度。定性的内容多些,定量的计算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