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计划

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计划

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计划

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动车调试;计划管理系统

1关键业务分析

1.1通用业务分析

动车调试和综合调试是一项极其繁琐的业务,主要工作包括系统保障、动车调试及综合联调。(1)系统保障需完成动车调试前所需的冷热滑试验,综合调试所需的供电、配电调试,动车及综合调试所需的传输、无线通信及其他系统保障。(2)动车调试主要完成线路部分的车辆型式试验,信号系统ATP/ATO功能测试,信号系统与屏蔽门、PIS、广播、无线、综合监控、TCC等系统动车测试,ATO模式下的定点停车调试、列车动态CI、ATS功能测试、CBTC按图多车追踪功能测试及其他调试内容。(3)综合调试主要实现,BAS与风水电、电扶梯、导向标识之间,FAS与风水电、门禁、ATS及气体灭火系统之间,ISCS与SCADA、PSD、AFC、ACS及通信等专业之间,ISCS与路网ACC/TCC之间的点对点、端对端调试和模式调试,以及中心级综合调试。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调试施工复杂、涉及单位多、专业广、交叉作业繁琐、技术接口复杂、作业标准高,且按车辆段、区间、车站、中心等分步进行,在整个过程需要相关专业、各施工单位及供货制造厂商的联合保障。为确保动车调试和综合调试工作安全有序进行,管理者需对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督,遵循以调试量大的车辆和信号专业为主线并协调搭车试验的原则编制计划,合理安排分段试验和统筹安排各类施工调试计划,组织协调各单位交叉影响区域,通过数据综合分析整体把控施工、集成、动调服务商等各单位不同考核指标。

1.2计划管理基本流程

根据调试总体要求、管理办法、规章制度、调试大纲及应急预案,合理安排动车调试和综合调试作业计划,利用流程化控制节点对作业申请、作业审核、作业执行三大阶段进行把控管理。(1)作业申请阶段。动调计划编制应参照设计、监理、集成供货商及施工各单位调试前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首先,由施工单位按照各专业作业模板发起计划申请,基本信息包括计划作业开始及完成时间、作业类型和内容,申请部门、联系人、受理部门、配合部门、相关的系统设备,以及风险分析、人员、物资、特殊工器具需求、工作许可和作业计划优先级别等。其次,系统按照时间顺序自动生成作业计划编号,供施工各专业负责人利用总体方案、指标计划及经验协作等对本专业的所有申请作业进行内容校核,并标识“已通过/未通过校核”状态。通过初步校核可列入作业计划,按照紧急程度、作业时间等,初步划分并发送至相关工作部门审核。(2)作业审核阶段。不同施工单位、系统专业的作业计划审核涉及以下几方面:①计划时间、作业区域、行车线路、其他专业配合条件、所需备件工具和消耗品及用电区域等资源情况;②需办理的各项许可(如动火、辐射防护、消火栓临时使用)等必要条件及关键要素;③动车调试技术方案及施工配合方案。由审核部门审查并检测这些作业计划的现场符合性,系统记录审核部门、人员、时间和审核意见并标识状态,审核通过即可按优先级排入作业计划列表并以甘特图直观展示进展状态,未通过的作业计划依据审核意见重新准备填报。(3)作业执行阶段。作业计划在现场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可持工作单到现场开始工作。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作业计划的有效实施,系统根据计划进展程度区分“已进行”、“已完成”标识,并将计划执行进展情况、问题汇总、所采取措施、资源使用情况及后续建议等总结为工作报告并进行归档,作为后续工作的参考。

1.3冲突检测规则

整个调试过程中因作业申请部门的众多性、调试内容的相关性、各作业的衔接性等,难免会产生作业计划冲突而无法同时进行的情况,主要包括作业计划的先后顺序、共享资源占用、优先级排序等方面的冲突。在计划管理业务流程中通过利用冲突库规则配置增加冲突检测环节,提高作业计划编制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图1)。计划管理系统在作业计划初始提交时,会自动通过作业时间的同一性进行重合性的初步判断,然后使用包含作业计划的先后顺序、内在衔接关系及资源占用情况等要素在内的冲突检测规则库,进行动车调试和综合调试各方面的冲突检测,设定作业计划的冲突判断条件和指标。当发现作业计划中各要素间的矛盾时,通过对不同检测冲突简单分类、优化和反复修正消除,以达到统筹合理的目标。冲突检测规则根据调试业务进行要素抽取,并逐步随计划复杂度及衔接关系的挖掘不断扩充,实现规则库的可维护配置。

2系统设计构建

2.1软件架构

城市轨道交通动车联调计划管理平台构建于模型视图控制器MVC3层之上,将软件架构分层设计为数据资源层、应用逻辑层、界面逻辑层、用户安全认证、业务功能层及用户展示层等6层(图2)。运用具有操作便捷、数据共享、扩展灵活等优点的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Web技术,采用J2EE+Oracle的研发方式,设计JAVA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层等3层,其中表示层用于接收用户请求、返回和展现用户请求的数据结果,而具体的数据处理由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处理;业务逻辑层用来逻辑处理实现业务目标的上下交互数据;数据持久层主要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功能。同时,整个系统将组件式设计的通用组件、技术组件和业务组件进行分层部署,以保持用户界面、业务处理和数据操作的分离和逻辑独立。(1)通用组件。通过应用逻辑提供基本功能服务,包括数据库事务、消息引擎、报表引擎、系统日志、文件上传下载及共享信息接入、、管理等服务组件。(2)技术组件。系统构建的技术支撑组件包括J2EEWeb应用框架、Netframework、ArcGIS服务等。(3)业务组件。提供各种业务功能组件,包括计划管理、进度监测、日常安全管理、调试进展分析、报表文件管理、事故管理、通讯录与系统角色管理等组件。

2.2功能模块

基于关键业务分析和方案设计的系统可为整个调试过程中的组织部门、管理部门、作业部门、审核部门,分别实现调试工作任务的派发与调度、冲突检测与计划调配、作业跟踪监控、统计分析、查询处理及配置管理等功能,总体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办公桌面、计划管理、进度管理、事故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模块。(1)办公桌面。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动车调试及综合调试的新闻动态、计划方案、进展状态、工单概要、信息统计、即时通知等功能,能够快速地掌握当前调试进度及重要事件。通过引入通信接口将有关重要信息及时转发给相关施工和管理单位,以提高作业进展的及时性与电子系统办公的效率。(2)计划管理。完成对不同施工单位、系统、专业、类型的施工作业计划管理,实现计划编制、计划审核、冲突检测、计划查询、计划甘特图展示等。主要包括总体计划和分项计划,以及按不同周期制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系统提供关键节点计划版本管理的操作。(3)进度管理。根据基础及真实采集数据,分别生成动调设计和实际进度,通过比对形成相应的进度管理分析结构(提前、正常、滞后),进行计划与实际的甘特图进度展示,并基于线路走向示意图进行多线路进度监测及安全事故预警。(4)事故管理。调试管理单位需掌握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故情况,实现事故基本情况上报、事故关联单位指标考核、事故报告分析等。(5)统计分析。按照不同统计维度,提供不同施工单位、不同专业、不同事件类型的数据统计分析图标,以便进行相关指标的比对,为考核系统厂商提供数据辅助支撑。(6)系统管理。提供用户登录、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系统设置、字典管理、日志查询、系统帮助等操作功能。

2.3物理架构

为了保证业务实现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按系统运行的互联网或局域网的方式提供物理架构设计(图3),设计考虑2种不同的方案。(1)方案1。通过配置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等,将动车调试计划管理系统以独立生产系统的方式部署在互联网上,便于多个单位快捷操作和信息交互。(2)方案2。计划管理系统部署在局域生产网内,施工单位利用VPDN专用通信通道及无线网络专用通信方式,将电子申报业务上传至局域网内,以共享和传输业务信息。

3系统应用实现

3.1GIS进度总揽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状态监视的应用中,基于城市地理信息(电子地图数据),通过叠加线路动车调试进度可以总揽和动态监视作业进度,在地图上以不同颜色(红、黄、绿)区分不同阶段进度(未调试、调试中、调试完毕)。点击地图上在建线路,可查看当前区段动调各个专业(车辆\信号、供电、机电、通信等)最新的动调进度详情(图4)。

3.2线路动调计划

对应城市轨道交通联合调试的各个区段,能在线路走向的示意图上直观了解动车调试的进展状态和形象化的动车调试各阶段详情。系统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红、黄、绿、黑、灰分别代表未调试、调试中、已调完、不具备调试条件、未计划调试线路,已开通区段用线路标准色标识),点击相应的颜色区段可查看详细的计划安排、工作内容、已完成情况等具体的属性信息(图5)。3.3计划编制按照动车调试及综合联调作业内容的不同复杂度,制定不同专业动调计划模板,可实现动调计划录入、管理、查询、生成、审核、导出、模板编辑等功能。这些功能通过提供数据符合性的冲突检测检验,来完成多功能计划管理职责(图6)。3.4进度对比为保证多线路多任务动车调试及综合联调的同步有效进行,需依据实际作业的施工内容及完成情况提取实际工作量,并用甘特图动态展示实际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的对比情况。系统对偏差情况按分级分类标准进行报警提示与情况分析,便于后续工作的总体协调与展开,从而为建设管理单位审核和监督施工单位进展情况提供数据分析依据(图7)。

4结束语

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了科学地组织、管理人事统计工作,保障人事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充

分发挥人事统计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

法》),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人事统计工作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

我国人事管理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统计调查、开展统计分析、实行统计监督,为人事管

理工作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第三条人事统计包括:公务员统计;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机关工作人员统计;国有事

业单位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统计;国有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统计;机关、事业单

位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情况统计;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统计;人才市场

和人才情况统计;以及不定期地专题统计等。

第四条人事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人事部的统计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人事统计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人事部门根据人事统计工作需要设立的人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

关机构中设置的专职或兼职人事统计人员,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事统计工作。

第五条人事统计工作要根据人事统计体制改革的需要,开展人事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研

究,逐步完善人事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提高人事统计的实用性、科学性、有效性。

人事统计工作要有计划地进行统计信息处理、传输技术和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高

统计信息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第六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对同级和下级各部门、各单位的人事统计工作在业务上负有检

查、指导和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主管人事工作的领导人,领导和监督各人事统计机

构、统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执行人事统计工作制度。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人事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实行人事统计工作责任制,依据人事统

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如实提供人事统计资料,按时完成人事统计工作任务,保守国家秘密。

第二章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制度

第七条人事统计调查必须按照经过批准的计划进行。统计调查计划及其调查方案按照统

计调查项目编制。

人事部负责制定国家人事统计报表制度,确定统一的人事统计标准,保证人事统计调查方

案和统计报表的调查范围清楚,统计口径一致,指标涵义明确,计算方法统一,信息分类和编

码符合标准,表式设计规范,报送期限明确。

各地区、各部门在保证国家人事统计调查任务的前提下,可根据人事工作需要适当增加统

计内容。依据调查内容不同,制定调查项目计划并分别报党委组织部门授权的政府人事部门或

统计部门审批或者备案。

各地区、各部门的人事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人事统计标准相抵触。

第八条人事统计要改进调查方法,应形成以定期的全面统计为基础,不定期的专题调查、

抽样调查为主体,科学推算为补充的调查体系。

第九条禁止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管理、提供和公布

第十条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人事统计资料,由人事部门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

一管理。

健全和完善人事统计资料登记、报送、提供和档案管理等制度,专人负责人事统计资料的

日常管理工作,杜绝泄密或遗失的现象发生。

第十一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负责人事统计资料的对外提供和公布工作。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对外提供和公布的统计资料,必须经本单位统计负责人核定后,报领导审批。

第四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十二条人事部和地方政府人事部门人事统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人事统计调查计划,部署和检查全国或本地区的人事统计工作。

(二)综合管理人事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与预测,为领导和有关单位提供数据和信息

咨询服务;

(三)管理和协调人事部门各职能机构的业务统计报表;

(四)管理和监督政府其他部门制定的人事统计调查表和统计标准;负责组织下级统计人

员的业务培训;

(五)负责人事统计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人事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

(六)负责与同级统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对口业务协调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的各部门人事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

(一)完成全国和本地区人事统计机构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按照规定搜集、整理、分析

本部门人事统计资料,提供统计服务;

(二)组织、协调本部门各职能机构的人事统计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人事统计调查

项目计划,管理本部门的人事统计调查表和人事统计资料;

(三)对本部门的人事统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组织人事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十四条事业、企业单位的人事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

(一)完成国家、部门和地区统计调查任务,制定、实施本单位的人事统计工作计划。

(二)管理本单位的人事统计调查表、人事统计资料和人事统计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

析,提供统计服务。

第十五条人事统计机构、人事统计人员有权依法行使以下权力: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按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二)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进不准确的统计资料;

(三)揭发和检举统计调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第十六条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人事部门应选配政治上表现好、责任心强、具有统计

专业知识和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担任统计工作。人事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

德。

第五章考评与奖惩

第十七条人事统计工作实行定期考评制度,以进一步提高人事统计工作质量。

第十八条根据《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对在人事统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统计人员和

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泄密以及虚报、漏报、瞒报、拒报和屡次迟报统计报表的单位和个人

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第二条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增人计划卡管理,是完善人事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行政措施。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实行增人计划卡管理,其范围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计划的管理范围相一致。包括:全省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应纳入机关、事业单位计划管理的部门和单位。

第三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卡管理的职能部门。

第四条机关、事业单位不论以何种形式新增职工,包括接收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军(警)官,从社会上招收干部、工人(含复员退伍军人,下同),调入干部、工人等,均纳入职工人数计划,并使用增人计划卡。

第五条增人计划卡是机关、事业单位新增职工的凭证,也是人事计划部门检查职工人数计划落实情况和核增工资基金的依据。

第六条增人计划卡与年度职工人数计划配套,根据用人单位的性质以及增人的形式和来源渠道的区别,实行分类管理:

1.严格控制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增人;

2.从紧控制差额拨款和行政性收费事业单位增人;

3.适当放宽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财政减拨到位事业单位的增人;

4.满足经编制部门批准实行自定编制的事业单位的用人需要;

5.保证各级领导干部的配备和调整、转业军(警)官的安置以及特殊情况增人的需要。

第七条增人计划卡实行一人一卡制,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并按计划管理程序随同年度职工人数计划配套逐级分解下发,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复制。增人计划卡逐年印制,当年有效,跨年作废。

第八条用人单位新增职工,须如实填写增人计划卡,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送进人审批部门办理进人审批手续,再凭增人计划卡到人事计划部门核定工资基金。没有增人计划卡的单位不能进人。否则,不予核增工资基金和调资晋级。

第九条用人单位每年12月15日前要编制好下一年度的增人计划,并填报《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申请表》,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统一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在每年年底前编制好本地区下一年度的增人计划并逐级上报。各市必须在每年12月30日前将《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申请表》汇总,连同有关文字说明一并上报省人事厅。

第十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根据上级政府人事部门下达的计划安排和用人单位的性质、经费来源、编制数、在职人数、人员结构等因素,按照计划管理的原则,分解下达增人计划,同时配发相应的增人计划卡。未编报增人计划的单位,不予配发增人计划卡。

第十一条各级人事部门要严格执行增人计划,特殊情况需要追加和调整增人计划的,须按照计划管理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审计对象调查的意义

审计对象调查主要是指审计机关按照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采取不同方式,对法定审计对象的总体规模和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梳理的一种调查活动。当前,审计机关搞好审计对象调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为制定审计计划奠定基础。在年初编制审计计划或向上申请授权审计项目时,我们手中掌握的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量往往不够充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出现了有需求现挖项目的情况。而搞好审计对象调查,实时掌握新鲜资讯,可以使我们对被审计单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占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计划;同时,在审计机关内部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信息共享,可相应减轻审前调查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正可谓立足当前,规划长远。

二是体现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受审计人力、时间、成本等客观因素所限,审计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后,所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跃于纸面,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扫清审计死角和盲点,体现“全面审计”;另一方面,可将审计工作融入到地域经济工作的大局中,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项目、安排计划,体现了“突出重点”。审计计划安排得更加系统、科学了,审计工作与政府中心工作贴得更近了,审计机关才能更好地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发挥监督效能。

二、审计对象调查的方式、范围和内容

以往在开展审计对象调查时,往往采取的是将设计好的审计对象调查表发放至各业务处(科),各业务处(科)或将表格下发给所辖审计对象的主管部门填报,或以电话、走访的方式自行填列,而后由办公室以处(科)室为单位,统一汇总。这样做既可使各处(科)室所辖审计对象一目了然,又能节省时间,方便工作。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行后,我们发现这种调查方式也存在下列不足之处:一是易产生疏漏,特别是对审计范围内的中省直驻本地单位的情况调查了解得不够全面,有盲点;二是不利于统筹安排审计计划。本级所辖审计对象中到底有多少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今年工作的侧重点是什么?在全局审计对象调查簿中难以直观显现出来。特别是在目前打(科)室界限、统一整合审计资源的大形势下,这种调查的方式在安排项目计划上难以从处(科)室的圈子跳出来,难以适应现阶段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对象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改进审计对象调查的方式,扩大审计对象调查的范围,完善审计对象调查的内容。

(一)改进审计对象调查方式

除由各业务处(科)将调查表下发至各有关主管部门外,还应采取更加灵活、主动的方式,使审计对象调查达到全覆盖、无盲点、无遗漏。一是到财政部门查看经由财政统发工资的机关事业单位名单;二是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查看最新登记或注销的事业单位名单;三是到工商部门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登记年检名单;四是报经同级统计部门批准后,向有关被审计对象下发审计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调查通知,开展审计对象普查;五是借鉴统计部门的经济普查相关资料。将上述各渠道获取的资料综合汇总整理后,即可得到比较完整、全面的审计对象的单位信息资料。

(二)扩大审计对象调查范围

从横向上看,审计对象调查范围应该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级审计机关授权审计对象及国家建设项目(政府性外债项目)五大类。在这五大类基础上,还可将审计对象按工作性质或所属行业进一步细化。将行政机关划分为党委部门、政府部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事业单位划分为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划分为机械、贸易、建筑安装、科研、燃化、交通、建材、粮食、纺织等;上级审计机关授权审计对象划分为金融、保险、电信、电力、烟草等;国家建设项目划分为财政投融资、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融资建设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财政投融资、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融资为主建设的项目两大类,从而对审计对象的行业分布情况和总体规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三)完善审计对象调查内容

从纵向上看,审计对象调查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单位基础信息,包括被审计对象的单位名称、性质、适用的财务会计制度、预算级次、法人代表、会计或审计部门负责人、单位人数、内设机构、开户银行、办公地址及联系电话等一些基础信息;二是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基本职能和主要运作模式,企业的经营范围及主要产品等;三是下属企事业单位简要基本情况;四是基本财政财务数据资料,主要包括近年的财务状况和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年度销售总额、年度利税等)、主要收入种类或经营情况;五是历年审计情况,包括审计实施时间、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等资料,力求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对象的各方面情况。

三、审计对象数据库管理

在按上述要求搜集完相关信息资料后,我们就应着手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将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业务资料、审计情况等信息集中审核录入至计算机中,实行微机化管理。同时,按照审计对象的规模、重要性等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别,在安排审计项目时区别对待。并根据审计信息化工作开展需要,适时将审计对象基本情况信息管理系统挂在“金审工程”审计管理系统中,达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提高效率的目的。

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现状

浙江省财政统发工资发放工作于2000年8月开始启动运行,从最初的80家统发工资单位扩展到现在的123家,统发人数已达到9000多人。

1、统发对象

财政统发工资的对象包括省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派和人民团体机关以及由财政核拨经费、依照(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省直事业单位中所有在编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待条件成熟后纳入统发范围。

2、统发原则

统一发放工资实行“编制部门核准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核拨经费、银行到人、及时足额到位”的管理原则。

3、办事流程

各预算单位负责对本单位的人员、工资的基本数据及变动情况通过统发工资软件进行录入与修改,并按要求报送省人事厅统发工资办公室。

人事厅统发工资办公室负责审定各单位工作人员工资项目、工资标准及应发个人工资,生成汇总的工资发放光盘,并打印相关表单连同工资软盘报送省财政厅。

财政厅根据人事部门核定的各单位行政编制内的实有人员和工资额,按照预算科目分类生成发放工资汇总表,计算代扣款项,列出工资发放清单,并将工资款项拨付银行。

银行收到财政部门拨付的工资款项后,按财政部门工资发放汇总清单中实发工资数额将工资分解发放到个人工资账户,并根据其所列代扣款项划入财政部门指定的账户,同时为各单位出具工资明细表,并负责为个人提供工资单。

4、服务优质

一是对预算单位就统发工资有关疑问都能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答复,例如统发工资用款计划如何申报、统发工资账务处理等。二是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形成政策合力,探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工作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沟通,确保每月工资都能及时发放。

5、制度健全

建立一整套统发工资的规章制度,并将相关工作纳入程序文件,制定统发工资作业指导书。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2009年7月正式运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要求,对统发工资业务进行内部审核,在制度上确保统发工资顺利发放。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统发工资各部门和经办人员的齐心协力,工作中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确保了工资统发工作顺利开展,纳入统发工资的预算单位深切体会到财政统发工资带来的好处。

1、提高了财政经费支出管理的透明度,确保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实行工资统发后,预算单位根据核定的年度工资预算申报用款计划,将工资资金逐月按进度从国库预算资金账户划拨到“统发工资户”,即使用款计划出现负数,也先行发放工资,预算单位可以事后调整用款计划。一旦省本级可用财力不足以确保工资发放时,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资金也可先用于工资发放,从而确保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由于人员经费是定额的,年初预算就安排在人员经费预算项目中,避免了人员经费被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2、有助于控制行政人员的恶性增长,控制和降低行政经费支出

工资实行统一发放后,由于预算单位每月都要向人事部门申报工资发放人员名单,各级人事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各单位的人事管理和工资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增长,规范工资管理。凡属超编制或超计划增加的人员和工资,一律不得纳入统发工资的范围,切实控制和降低行政经费支出。

3、杜绝了单位随意提高工资福利标准的情况

实行财政统发工资、削峰填谷政策以及规范津补贴的政策,对抑制预算单位之间分配不公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前,自有资金多的单位,不仅突破工资发放标准,还自定政策发放福利、补贴,引起单位之间的收入攀比现象。实行工资统发后,实现了多方面的监管,较好地抑制了这种分配不公的现象发生。通过建立各预算单位、银行、财政部门、人事部门工资发放情况的对账制度,确保工资发放准确无误。

4、减轻了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首先是改变了单位多头开户、分散支付的状况,实行统一开户、批量支付。其次是支付管理系统自动申报统发工资用款计划,只有在预算单位的统发工资用款计划出现了负数的情况下,才能补报或调整用款计划。银行提供优质的免费开卡、销卡及工资条分发等与统发工资有关的各项服务,以减轻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三、存在的问题

1、预算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认为实行工资统发后,工资方面的工作就是人事厅和财政厅的事,与自己无关,一旦用款计划出现负数需要预算单位补报或调整用款计划等必须由预算单位做的事项时,极少数单位会以各种借口或理由不按时做好相关工作。部分财务人员身兼财务、收发、文秘等多项工作于一身;部分财务人员不是财经类专业毕业;部分财务人员刚从事财务工作,对统发工资用款计划的申报、工资账务处理等业务不够精通。

2、统发工资软件要跟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入,纳入统发工资范围不断扩大,单位性质也从单一的核算单位增加到非核算单位,这要求统发工资软件做到在不违背国库集中支付政策前提下确保统发工资工作的顺利开展。统发工资软件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优化,进一步完善查询功能,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解决途径

1、明确责任,加强协调

预算单位统发工资的经办人员要相对稳定,并且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掌握统发工资相关知识。要进一步明确预算单位、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责任,各司其责,加强沟通和协作。由于预算单位编报人事工资数据的是劳资人员,而与核算中心有业务联系的是财务人员,所以预算单位内部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做好统发工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