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的128例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129例婴儿进行了跟踪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1日~2005年6月30日在我院系统管理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1)阻断组:128例孕妇,年龄最小22岁,最大36岁,平均27.2岁,其中初产妇101例,经产妇27例。(2)观察组:89例孕妇,年龄最小19岁,最大41岁,平均25.3岁,其中初产妇61例,经产妇28例。

1.2  疫苗及检验药盒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均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乙肝疫苗均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且均严格按冷链管理运输;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试剂盒由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阻断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每月肌肉注射一次hbig 200u,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后6h、生后2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100u及婴儿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单独采用婴儿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婴儿12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阻断组的128例孕妇所生12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98例,经剖腹娩出者31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的89例孕妇所生8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36例,经剖腹娩出者53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χ2=11.6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乙肝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hbsag阳性、hbeag阳性的孕妇,均具有传染性,都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而胎儿、婴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接触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向肝癌方向分化。因此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采用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方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为95.3%,与单独采用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是由于孕妇注射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含有高效价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可以中和孕妇和胎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使机体迅速获得被动性保护免疫,分娩后的新生儿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能进一步中和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1];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使婴儿自身产生乙肝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性保护免疫。因此,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2篇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 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 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结果 a组 269例,免疫失败6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8%,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b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关键词】 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阻断

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现对2种阻断方案效果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以确定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和随访的839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10 μg 269例,母亲孕期注射hbig,设为a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20 μg 570例,设为b组,b组孕期注射hbig 496例,设为b注射组,未注射hbig 74例,设为b未注射组。a、b 2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首次发现hbsag阳性时间、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a组、b注射组孕妇于20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20、24、28、32与36周分别注射hbig 1次,孕妇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乙肝病毒含量(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400 u/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200 u/次,a组及b注射组孕妇孕期均注射hbig 3~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未注射组由于就诊时间晚未能进行宫内阻断。a组新生儿分娩后0.5 h内臀部注射hbig 200 u,另侧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hbac 10 μg,同时沐浴,母血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新生儿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1、6月龄注射hbac 10 μg,抽脐血查hbv?dna及hbvm,6、12月龄采静脉血查hbvm。b组新生儿接种程序同a组,仅hbac剂量不同,为20 μg。检测hbvm:使用北京万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酶联免疫试剂。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步骤按说明书,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1.3 诊断标准[1]

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u/ml为阳性;出生时静脉血hbsag(+)或hbv?dna(+),并持续至1月龄为宫内感染,持续至12月龄hbsag(+)或hbv?dna(+)且hbsab(-)判断为免疫失败;12月龄hbsag(-)且hbsab(+)判断为免疫成功;12月龄hbsag(-)、hbsab(-)、hbv?dna(-)亦为阻断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a组和b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1。表1 a组和b组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注:与a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对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无效。2组hbsab阳性率b注射组虽然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脐血hbsag(+)或hbv?dna(+)28例,a组复查静脉血仍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6例。b注射组11例,故用脐血诊断宫内感染并不准确。复查新生儿静脉血仍阳性者,再注射hbig 200 u,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结果2组婴儿仍有17例免疫失败,此17例婴儿出生时均静脉血hbv?dna>105拷贝/ml,为宫内感染。母血hbeag(+)或hbv?dna(+)a组占29.73%,b注射组占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及hbsab阳性率,如将此因素加之比较,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2。表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

由表2可见,2组母血hbeag(+)或hbv?dna(+)所占比例比较,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及2组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中未注射组样本小(n=74),可能影响与注射组(n=496)比较效果。观察注射组母血hbv?dna(+)者孕20周前与分娩前乙肝病毒含量变化,发现注射组82%注射hbig后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转为阴性,有3例脐血hbvm中出现hbsab(+)。说明孕期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婴阻母断率,同时提高新生儿hbsab阳性率。b组免疫失败16例,hbsag(+)、hbeag(+)、hbv?dna(+)同时阳性14例,hbsag(+)、hbeag(-)、hbv?dna(+)者2例,剖宫产(临产前)5例,剖宫产(临产后)3例,阴道分娩8例。说明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降低宫内感染率。

3 讨论

3.1 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阻断

hbv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对于后2种传播方式运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已基本可以阻断,但对宫内传播目前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big应用于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制,目前正在探讨之中。可能机制如下:(1)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将igg型抗体转给胎儿的功能。刘海英等[2]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u,结果新生儿脐血中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提示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hbig,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hbv感染。本研究b注射组有3例脐血hbsab阳性,从而印证上述机制成立的可能。(2)hbig对机体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hbig通过增加th1型细胞的活化,促进体内干扰素?γ、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孕妇体内hbv的清除,降低体内hbv?dna的含量,有效降低胎儿hbv感染率。(3)另有研究表明,hbv携带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能显著降低hbsag滴度和病毒数量。原因为hbig在体内可与hbv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快速清除hbv。本研究b注射组82%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阳性转变为阴性,支持上述论点。

本文采用自孕20周始注射hbig,婴儿12月龄阻断率为97.78%,高于未注射组;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高于未注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未注射组样本小有关。余敏敏等[3]报道于孕28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妇每月注射hbig 200 u共3次,新生儿分娩后0、1、3、6个月每次接种hbac 20 μg,肌内注射hbig 200 u,12月龄母婴阻断率96%。孕期未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12月龄母婴阻断率90%。本研究阻断率高达97.78%,故自孕20周始可应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hbv?dna含量高,hbig剂量加倍。应用hbig治疗孕妇及婴儿均未见不良反应。本文b组免疫失败16例,母亲血hbv?dna均阳性,且高滴度,据此可推出,若母血hbv?dna阴性,孕期可不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

3.2 2种阻断方法效果比较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hbv感染的有效措施,但仍有20%~30%新生儿接种后未产生hbsab。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宜加大疫苗剂量,以提高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本文b注射组与a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sab阳性率比较,b注射组高于a组,故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

3.3 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目前的预防感染措施的实施使大部分新生儿免受hbv感染,但仍有免疫失败病例。关于免疫失败的原因目前认为与母血中hbv?dna高滴度、hbv s基因变异以及近年来提出的hbv生殖遗传传递有关。故孕前进行抗病毒治疗,待hbv?dna<103拷贝/ml后再怀孕可降低宫内感染。欧美医生从孕33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 mg,能减少母血病毒含量,减少宫内感染率,尤其适用于hbv高水平孕妇(hbv?dna>108拷贝/ml),但需慎重选择。段恕诚等[4]采用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提示,近期无效,晚期大部分表现出hbsag转阴和hbsab(+)产生,这与接受被动免疫时间的早晚有关,hbig不能进入肝细胞内,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之前中和病毒,所以新生儿出生注射hbig越早越好。我院对1月龄宫内感染婴儿未再继续接种乙肝疫苗,无上述临床资料,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2.

2 刘海英,马玉燕,崔保霞,等.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128?130.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性肝炎是一种传播途径较广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我国虽然现阶段人们的卫生行为习惯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我国的乙肝人群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发病大国,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也非常庞大。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较多,但母婴传播途径带来的伤害最大,若在妊娠期不及时采取措施,则新生儿很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为阻断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传染给新生儿,现阶段可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1],通过有关报道发现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十分有效。我院现就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127例,经常规检测发现这些孕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为阳性,在其他项目的检测中未发现感染到其他类型的肝炎,在怀孕期间身体状况良好,无其他病毒感染。孕妇年龄在23~33岁,平均年龄为(26±1.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按照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含量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3个等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取血,然后将血浆进行离心,保留上清液,检测其中乙肝病毒表志物的含量。观察组患者在妊娠后期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照组不作处理。患者分娩后采取脐带血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说明该新生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1.3统计学处理 此次试验所用到的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2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若两组数据的差异性P0.05,则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此次试验发现,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仅对高风险患者有用,能很好的阻碍有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也就是所多数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如果其传播概率不是高风险等级的可以选择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是由于母亲即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在母亲围产期中传播的概率很大,而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含量越高,感染到新生儿的体内的乙肝病毒也越多,新生儿免疫力较弱,所以被感染的概率很高,绝大多数日后发展为乙肝病毒携 带[2]。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过程较为复杂,现阶段研究还不是十分透彻,但可以确定的是对妊娠晚期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浆中乙肝病毒的含量[3],从而对于乙肝病毒传播高风险的患者能有效的降低腹中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4]。因为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使人体获得被动免疫力从而对乙肝病毒产生特异性,但是这种抗病毒的特性是暂时的,它随着孕妇的自身代谢而代谢失活。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不是通过胎盘传播的,主要是在分娩时感染的[5],所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主要是在妊娠后期,将要分娩时。

从此次实验可以看出,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碍母婴传播途径对风险评估中高风险的孕妇作用较大,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其差异性P

综上所述,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一定程度能降低乙肝病毒标志物在血液中的含量,从而达到降低新生儿感染到乙肝病毒的概率的目的,但危险评估很低的孕妇可以不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郭永,马振芝,土清图,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8(19):133-134.

[2]邱明亮,高元怛,沈慧君,等.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随机双自对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3(15):65-66.

[3]孙浩德,何子佳,朴树翠,等.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影响的探讨[J].中华试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11(13):162-163.

[4]张玲玲,明佳辉,吴久旺,等,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产前免疫阻断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11(12):332-333.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分析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20年1-8月收治乙型肝炎孕妇分娩的新生儿80例,全部新生儿均注射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观察新生儿阻断率及免疫保护率。结果:全部新生儿阻断率为100.00%,免疫保护率为100.00%,其中高应答状态为99%,低应答状态为1%。结论: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治疗,可提升阻断率以及免疫保护率,发挥一定临床应用效果。关键词: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常是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超过半年以上,患者肝脏出现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一种慢性疾病。我国将其纳入一类传染性疾病,而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感染患者是疾病的主要传染源,并且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性接触以及母婴垂直方式传播[1]。其中母婴垂直传播又包含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以及分娩后传播,通常宫内感染出现率较低,一般是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皮肤破损部位或破损黏膜与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羊水、血液以及阴道分泌物等接触后,而出现感染情况。临床有学者认为[2],采用剖宫产方式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实施剖宫产分娩并不能使母婴传播风险下降。新生儿在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约有90%会逐渐转变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对新生儿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产生不利影响[3]。因此,对于明确诊断为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需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予以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从而改善疾病预后。但目前临床对于采用何种抗病毒治疗方式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一定程度上限制有乙肝病毒感染风险新生儿阻断效果的提升。本次研究选取乙型肝炎孕妇分娩的新生儿80例,采用乙肝疫苗以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效果明显,现将研究内容以及结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2020年1-8月收治乙型肝炎孕妇分娩的新生儿80例,男45例,女35例;月龄7~18个月,平均(9.11±0.62)个月。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全部孕妇经临床诊断均符合乙型肝炎诊断标准[4];(2)所有孕妇经检查提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孕妇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如先天性心脏病;(2)乙型肝炎孕妇在纳入研究前已经开始规律治疗[5];(3)孕妇不愿意配合研究。方法:全部孕妇在分娩前均采集血液样本,对其中乙型肝炎感染免疫学指标和病毒学指标实施定量检测。所有新生儿均使用乙肝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1)乙肝疫苗接种方式: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将10μg乙肝疫苗采用肌内注射方式为新生儿进行接种,并分别在新生儿出生后第1、6个月时再次接种10μg乙肝疫苗。(2)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方式: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采用肌内注射方式接种100 U乙肝免疫球蛋白。采集新生儿血清实施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抗体定量检测,掌握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阻断情况。使用罗氏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仪器型号Cobas E602)检测血清样本中乙肝两对半定量水平,检测试剂主要使用罗氏电化学发光试剂。观察指标:观察全部新生儿阻断率和免疫保护率,主要包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阻断、乙肝表面抗体以及免疫保护。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

结果80例新生儿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0.00%(0例),阻断率为100.00%(80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100.00%(80例),免疫保护率为100.00%(80例),其中乙肝表面抗体≥100 IU/L占98.75%(79例),乙肝表面抗体10~100 IU/L占1.25%(1例)。其中高应答状态为99%,低应答状态为1%。

讨论乙型肝炎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传染病类型,并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同时其发病率也存在一定地区差异。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疫苗在临床广泛使用前,约有超过50%的慢性感染新生儿经母婴方式传播而导致感染。但是伴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推广以及使用,其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发挥一定效果,并且我国已经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中[6]。在我国家族性传播是导致乙肝高发的重要原因,其中母婴垂直传播又处于主要地位,若母亲被诊断为乙肝E抗原阳性,其所分娩的新生儿在未及时注射乙肝疫苗的情况下,大多数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同时,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与乙型肝炎发病率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对于胎儿以及新生儿而言,其感染乙肝病毒后,发病率最高,儿童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可有20%会转变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成年人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可有3%~6%会成为乙肝病毒感染者[7]。因此,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尤为重要。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阻断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其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最好在12 h内接种10μL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100 IU以上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依据相关程序实施2、3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经提纯后所获取的乙肝表面抗原,属于死疫苗,是临床预防以及治疗乙肝的特殊药物。在接种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可形成保护性抗体,该种保护性抗体可分布在体液中,当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后,抗体则会即刻发挥抗病毒作用,将乙肝病毒清除,避免机体出现感染情况,同时其对接种者肝脏功能不会产生明显损伤,使得接种者机体出现预防乙肝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8]。徐国荣等[9]研究发现,对于存在乙肝病毒感染风险的新生儿,使用乙肝疫苗以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后,其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4.3%,明显高于单一使用乙肝疫苗治疗者64.3%,并且其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3.1%,显著低于单一使用乙肝疫苗治疗者15.2%。因此,其认为将两种方式联合使用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在本次研究中,全部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0.00%,阻断率为100.00%,免疫保护率为100.0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100.00%。高应答状态为99%,低应答状态为1%。分析原因可知,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浓缩的被动免疫制剂,其中含有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较高,在经过生物浓缩工艺制作后,具有高效价特点。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联合使用乙型肝炎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可在新生儿未建立主动免疫前,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被动免疫,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并消除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进而消除病毒;同时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为主动免疫抗体形成争取时间,进而有效提升机体免疫效果,减少或避免乙肝病毒抗原阳性携带者的出现。因此,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的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需在其出生后早期联合以及足量的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而阻止乙型肝炎在母婴之间垂直传播,对于控制乙型肝炎传播、保障新生儿机体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所生产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中,每毫升包含乙肝表面抗原1 000 IU以上,接种后可快速将乙肝病毒清除,确保机体能够迅速获得被动免疫功能,同时其还可以对血清中呈游离状态的乙肝病毒进行有效清除,进而防止乙肝病毒发生定位感染。将两种免疫制剂进行联合使用后,可在短时间内发挥较高的抗病毒效果[10]。在本次研究中,乙肝表面抗体≥100 IU/L者98.75%(79例),乙肝表面抗体10~100 IU/L者1.25%(1例)。所以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于有乙肝感染风险的新生儿,可获得良好的母婴阻断效果,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但是还会存在部分阻断失败情况。因此,需依据阻断失败因素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提升临床阻断率。所以要求孕妇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孕妇机体感染的乙肝病毒滴度,增强联合免疫的母婴阻断效果。在采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时,需对新生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向新生儿家长进行乙肝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尤其需要向其介绍乙肝传播方式以及危害性等内容,使其意识到及时接种疫苗的重要性,改善新生儿家长的焦虑情绪,提升疫苗接种率。综上所述,为防止出现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对新生儿使用乙肝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Kolawole Oluseyi Akande,Adeola Fowotade,Olukemi Adekanmbi.The effect of Hepatitis D co-infection on the immunologic and molecular profile of Hepatitis B in asymptomatic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in southwest Nigeria[J].Journal of Immunoassay and Immunochemistry,2020,41(3):272-280.[2]崔爱民,秦刚,陈宏林.剖宫产不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J].肝脏,2020,25(3):233.[3]陈嵘,黄美玲,凌雪梅,等.替比夫定联合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5):752-753.[4]王义成,杨永华,孙风波,等.替诺福韦酯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及母乳喂养对婴儿骨密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0,21(1):31-35.[5]卢小娟,罗秋平,汪红艳,等.HBs Ag阳性产妇乙肝感染状况及新生儿血清中HBs Ag和HBs Ab水平分析[J].海南医学,2020,31(7):879-881.[6]谭静,叶晓林,王慧.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s Ag阳性孕妇HBV母婴传播效果及对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应答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1):49-52.[7]Shan Shan,Wei Wei,Kong Yuanyuan,et al.China Registry of Hepatitis B (CR-Hep B):Protocol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nationwide hospital-based registry of hepatitis B[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20,48(2):233-239.[8]丁德军,余小红.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0):2146-2147.[9]徐国荣,柴丽莉.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接种阻断血清HBs Ag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21(6):851-854.[10]刘坤.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3):525-527.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乙肝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02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levels for hepatitis B patient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accep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general group and severe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 and 40 normal healthy blood donor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Subjects’ serum immunoglobulin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nephelometry. Results The general group and sever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of the immunoglobulin levels was significant, and P

[Key words] Hepatitis B; Serum immunoglobul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为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疾病,病情难以彻底治愈,容易反复发作,危险性高,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控制传染性以及危害性。该疾病发病机理比较复杂,该疾病的发生率、传染率高,若未治疗,可能会恶化为肝癌或肝硬化,因此做好患者病情的监测,对于提高临床预后,十分重要[1]。免疫球蛋白类似于抗体,有抗体活性,可特异性与抗原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在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主各个指标的特点以及分工不同,对于早期评价机体免疫情况效果显著。该研究随机选取该院从2013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统计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从2013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总结其临床资料:根据病情程度,划分为一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4±0.7)岁,重型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为(46±0.3)岁,均无其他慢性疾病。挑选同期健康献血3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21~69岁,平均年龄为(45±0.6)岁。

1.2 排除标准

合并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均为排除标准;且排除依从性不良患者[2]。

1.3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必须严格要求在无菌条件下,研究对象至少应空腹保持时间长于12 h,在清晨8:00,取受检,5 mL肘静脉血液,之后所取血液放入到专门的抗凝管中,均匀摇晃,离心10 min,对血清实施分离,放入到-20°C冰箱中保存待测。

1.4 选择仪器以及试剂

该所选取的仪器为贝克曼库尔特生化分析仪,采用比色法,其原理为运用广谱技术中不同原子吸光不同,进行测量。试剂盒、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资料用SPSS18.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正常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

经对比结果为,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且对比一般乙肝、重型乙肝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

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重型组、一般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因感染乙肝病毒而导致的,主要表现为肝脏炎性病变,且会引发多器官损伤。据统计,当前我国的乙型肝炎发病率不断上升,该疾病为一种世界范围性疾病,部分患者会恶化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当前一种危害性最严重、最广泛的一种疾病[3]。临床研究分析认为,HBV病毒作为非细胞性病毒,其不具有伤及肝脏组织的效果。分析乙肝病毒感染伤及肝脏组织,其作用机制,并非因在肝细胞内,出现大量繁殖病毒,而是因患者早期暴露在HBV病毒环境中,继而机体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肝细胞出现病理性免疫受损[4]。因此,分析认为,导致患者肝炎疾病发生,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在HBV病毒清除、抵抗中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均发挥作用。

乙型肝炎疾病发生,临床分析认为,是因机体免疫受损而诱发,随着慢性肝炎肝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失衡,在促B细胞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起到多抗原差异。当前临床最为关注的是,肝炎患者的体液免疫亢进最明显的表现是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加,临床可根据这一特点诊断肝炎疾病[5]。免疫球蛋白为一种具有抗体活动动物蛋白,主要存在血浆中,也可存在于其他组织、体液以及一些分泌液中[6]。免疫球蛋白可划分5类,分别为IgA、IgG、IgM、IgE、IgD,水平升高,与多种疾病相关。该研究中,从中选择3个指标检测,IgA为外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肝炎血清球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IgG是免疫球蛋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血清抗体活动,作为为一个可经过胎盘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一个主要抗体,可有效诊断、预防以及治疗乙肝,效果显著;IgM为感染发生最先出现变化的指标,但并能持续较长时间,为一种近期感染标识[7]。

从该研究中可以看出,一般乙肝、重型乙肝患者的IgA、IgG、IgM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可根据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评价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机体免疫水平,为之后病情分型,提供可参考依据,根据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后期临床治疗,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曹蕾.河南省西平县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5):145-146.

[2] Takayanagi,T.Modeling chronic hepatitis B or C virus infection during antiviral therapy using an analogy to enzyme kinetics: Long-term viral dynamics without rebound and oscillation[J].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13,43(12):2021-2027.

[3] 黄祥彬,陈光艳,区敏洁.乙型肝炎疫苗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预防围产期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研究[J].海南医学,2014,25(24):3703-3704.

[4] 唐洁,许联红,陈洁,等.新生儿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传播易患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3427-3430.

[5] 王方,石婷婷,刘丽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4):69-70.

[6] 陈燕敏,叶德力,缪灵莎.探讨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0):77.

[7] 左彦,陈远博,张允健.血清甲状腺激素NOEGF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在慢性乙肝诊断中的价值[J].河北医学,2015,21(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