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研修总结

语文研修总结

语文研修总结

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历经四个月的网络研修就要结束了,回顾这几个月的学习,我们忙碌着,却充实着;我们劳累着,却收获着;我们辛苦着,却快乐着……我深刻地感受到,网络研修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这次研修的学习和收获做简要总结如下:

一、研修回顾

这次培训历时四个月,主要学习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教研组进行校本研修的几种途径》等课程。

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我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和休息时间上网学习,认真聆听了众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培训中,我认真撰写日志、发帖回帖、按时完成作业,圆满地完成了研修网对学员的各项规定要求。

二、收获颇丰

观念得到了更新,视野得到了开阔,是我这次研修的最大收获。通过培训,本人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探究合作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修辞 对外汉语修辞学 交际中心修辞观

近年来,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直被忽视和“冷落”的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一时之间成了新的热点。随着学者研究和探索的深入,“对外汉语修辞学”正朝着新兴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起来。

然而,纵观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不难发现,对外汉语修辞学领域的理论基础还十分薄弱,学科框架仍然比较模糊,整个领域的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最早在对外汉语修辞学领域做出大胆尝试的是陈汝东先生(2000),在《对外汉语修辞学》中,他第一次把对外汉语修辞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然而,遗憾的是,全书除了第一章的理论思考外,其它部分基本上沿袭了汉语本体修辞学的框架和内容,没有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因而还不具备使对外汉语修辞学完全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影响力。此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思考,组织召开过几届“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但是,从对外汉语修辞学学科发展的全局来看,基础性的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研究还很不够,绝大多数的研究也未能突破传统汉语本体修辞学研究的思路,因而很难真正体现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乃至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学科的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目的和汉语学习者的实际入手,认清和把握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和本质,这是摆脱汉语本体修辞学桎梏、凸显对外汉语修辞学特色的根本前提;其次,要把握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即“对外汉语修辞是在汉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实现从“语言中心”的传统修辞观向“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这是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再次,要结合跨文化交际和认知科学等学科,拓宽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以汉语学习者的整个第二语言交际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发挥对外汉语修辞学的跨学科性和前沿性特色,提升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指导作用。其中,“交际中心”的修辞观占据主导地位,它是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的本质所在,是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的灵魂,也是本文要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一、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

在具体探讨“以交际为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学”之前,我们必须实现对修辞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向,本文称之为“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

“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就意味着在对外汉语修辞学领域必须改变传统的修辞观,转向以交际为中心的修辞观。

(一)“语言中心”的传统修辞观

“修辞”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非常受重视的一门学问,在自由的风气之下,演讲和辩论术非常发达,这就促进了修辞学的发展。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修辞是比较广义的,接近文学理论,但是,其中也包括了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在智者学派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发展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语言的分析上。不过,总的来说,“修辞”还是一门语言艺术。而

二、以交际为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学

从整体来看,以交际为中心的修辞观对把握对外汉语修辞的本质,界定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明确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对外汉语修辞的本质

什么是对外汉语修辞?这是研究对外汉语修辞学首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陈汝东先生认为,“对外汉语修辞是在汉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对外汉语修辞学》,2000)。这种定义把握了对外汉语修辞“跨文化性”和“交际性”的根本特点,并将对外汉语修辞视为一个行为过程,而不是语言技巧,这是值得肯定的。在此基础上,“对外汉语修辞”还可以理解为“在汉文化语境下以言语为主的交际调控过程”。“交际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观是符合这两种对外汉语修辞定义的。陈汝东先生虽然提出了上述定义,但却未能强调“交际性”才是对外汉语修辞学的本质,这是十分遗憾的。

本文明确提出“交际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观,也就明确了“交际性”作为对外汉语修辞学本质的重要地位。对外汉语修辞是“以言语为核心的跨文化交际的艺术”,是一个跨文化环境下的交际调控过程。这样,从认识论上讲,对外汉语修辞学也就能够摆脱传统的从汉语本体修辞学的套路,转而从整个第二语言交际过程入手,从而重新界定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确定整个学科的理论框架,总结、发展出一套自己的修辞规律。可以说,“交际中心”的修辞观是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基础。

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修辞学 语法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两门有着密切关联和显著区别的两门学科。两门学科都是以语言研究为对象,但是在研究方向和任务上有着显著区别。通常来说修辞被人们认为是对语言的加工,是作家写作功底的展示。修辞学是系统地研究如何适应语言活动定的情旨情景要求,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科学。语法强调的不是对语言的加工和修饰,而是要让人们说出来的话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使语句通顺,简而言之,就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1对修辞学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看法是这样的,“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物。修辞学可以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场合下寻求一切可利用的说服手段的功能。修辞学是辩证法的一种分支,也是伦理学的一种分支。”从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尝试着把修辞学与哲学联系起来,并且修辞的目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说服别人。20世纪美国修辞学家伯克指出:“修辞的基本功能是人用话语在他人身上形成观点和诱发行动……修辞是根基于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之上,……是用作于符号手段的的语言在那些本性上能对符号作出反应的动物身上诱发合作。”伯克的修辞学定义中修辞学的社会性较浓。也表明修辞学是诱发行动的一种学问。这个定义不仅包括口头语言也涉及了书面语言。以上各大家对修辞学的定义不尽相同。总的说来,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运用的科学,是研究怎样在特定情景下更贴切的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

2语法学的界定

一般说来,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规律结构,总结归纳语法规则,指导人们如何让语言更明白的表情达意。学界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由王渝光、王兴中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认为,语法是研究语言规律结构的科学,并从各种角度对语法进行了分类。

简单说来,若是语法教会人如何说话表达,那么修辞便是教会人如何更好的说话。从两者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和语法学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3修辞学和语法学的关系

3.1修辞和语法的区别

从宏观的大范围来看,修辞学和语法学的范畴不同。修辞学属于外部语言学,它是把语言放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研究语言放到一个特定环境中的表达方法或技巧。二语法学则是从语言内部对语言进行研究。

例如:真理总是躲在假象背后,等着智者发掘。

上面这个句子,从修辞学角度来看,是笔者对拟人这个修辞格的运用。将抽象的概念“真理”拟人化,使它具有了人的动作,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活泼,形象鲜明。但是从语法的角度我们会发现这个句子并不适用于语法规范。“真理”仅仅是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能够“躲”?而“假象”也只是一个泛指,怎么能让“真理”躲在背后?由上我们可以得知,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语言进行研究。修辞的运用主要是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赋予它人们感性认知的表达。从这里看出修辞和语法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3.2修辞和语法的联系

在汉语的句子结构中有一个常式“主语+谓语”,比如:“你怎么了?”“你”是主语,放于句首,“怎么了”是谓语放于主语之后。这种表达是符合汉语语法规律的。而在文学作品或者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句式“怎么了,你?”在这样的句子中就突破了汉语“主语+谓语”的汉语语法结构规则,变成了“谓语+主语”的结构形式。这个句式在结构上的改变具有普通句式所没有的特殊效果,能够凸显说话人想要急切知道事情愿意的,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现代汉语语法学只是研究普遍意义的句子结构,强调“主语+谓语”结构形式的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包括提高语言效果与句子结构之间适应关系等规律。

例如一款护肤品的广告词:补水就是温碧泉。

上面这个句子,语法学家可能的分析就是:这是一个主谓语句,谓语部分是个“主语+谓语”结构形式的句子,是汉语中一个很同尾数的句子类型,可以转换成一般的主谓句,即全句由“主语+谓语”构成,按的主谓句与数的主谓谓语句可以互相转换,在意义上题目是等值的。上面所列举的“补水就要温碧泉”的广告语,采用了汉语中一个特殊的句类――主谓谓语句来表达的。至于这样,从语法角度对句子的分析也就完成了。但是广告词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采用这个句式来表达,并不属于语法学的范畴。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修辞学来解决。这个句子也可以也可以写成“温碧泉就是补水。”但是在改过之后,虽然在意义上两个句子是等值的,却失去了对于补水效果的强调,也就是说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不等值。广告词这样写把补水放在句首,这样就使补水成了句子的焦点,突出了产品的补水效果。

科学的说,修辞学和语法学之间是一种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学科。从原则上讲,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前者研究的是有没有这种说法,后者研究的是哪种说法比较好。从修辞的角度看,没有绝对的好,倒可能有绝对的坏,例如使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词语。哪种说法最合适,要看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说话,上一句是怎么说的,下一句打算怎么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典雅点较好,有时候大白话最为相宜。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

参考文献

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修辞;分析;国情咨文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3-0001-09

引言:修辞分析

西方古典修辞观和现代修辞观都认为,修辞(rhetoric)是有效运用语言、影响受众、消除分歧、取得认同的实践活动和话语艺术[1],其目的就是要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旨在影响听众接受某种思想,并付诸相应行动[2][3][4]。

修辞分析(rhetoric analysis)与文体分析(stylistic analysis)相辅相成,互有覆盖。一般认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在探讨信息发出者(作者)、信息本身、信息接受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关注发出者(作者)对语言成分的选择使用及组织,并观察其效果;两者也都注重分析语言效果的实用性及其教学意义。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在信息(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而后者的重点在信息所产生的效果和功用,即文本或话语的修辞功能,能够在听众或受众那里引发后续行动。如下文介绍的DocuScope工具,即主要考察各类修辞特色词语所引发的语言行为类型。

就修辞分析,Bitzer[5]认为需要回答五个问题,即所谓的REALM[6]。其中,R(reader)即界定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地位等,以确认他们与作者价值观的匹配程度及在接收信息或阅读文本之前所持的观点。E(essay)指理解文本最重要的特色、论点、布局、论据、文体特色等,以考察该文本最具理解难度、最具说服力部分,并了解其原因。A(author)指要了解作者的情况,即作者如何让自己有信服力,展示个人性格的吸引力,如何与读者建立认同感,这么做是否有效。L(limitation)即根据对读者的了解,看看这些读者对作者有什么限制作用?作者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其论点论据有什么影响?来自作者本人的性格或价值观的影响?来自文本产生语境(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影响?M(motivation)即作者的写作或演讲动机。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也能对修辞功能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但总体来说,主观性较强。

近年来,随着Digital Humanities(数字化人文研究)在美国人文学术领域的逐步开展,利用计算机辅助来进行修辞风格的分析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Biber[7] 等人利用语料库方法来考察不同人群和不同文本之间在语法、词汇、语言使用、语言学习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Hyland[8]利用计算机辅助考察了8个学术领域的语言,关注多种文体,展示学者如何利用语言来组织和实施学术研究,尤其是那些资深学者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和技巧,同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和学界的意识形态因素,对研究学术修辞、英语教学、语篇分析等都有启发意义。Hart 等人[9]使用计算机辅助研究了政界人士在演讲和写作时所展现的风格以及这些风格的历时变化。Pennebacker[10]利用计算机辅助对语言如何传递地位、进行欺骗、表现个性及群体意识进行了研究。

人们也一直在进行关于美国总统语言的修辞研究,还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如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Lim[11] 对1789年至2000年间所有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和咨文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的内容分析,他得出了总统语言修辞风格在5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也是5种趋势,即越来越避免认知或评价性词语,并避免使用非常正式的词语(antiintellectual)、越来越抽象(abstract)、越来越具自我意识(assertive)、越来越民主化(democratic)及越来越对话式(conversational)。自我意识强指具行动色彩,表现出自信和力量,而较少出现被动色彩和向权威权势表示服从的暗含意义的词语。该研究认为这体现了美国的自信,具体表现在较多用第一人称和很多can类词语,比如克林顿的就职演说这一点在后来2007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即奥巴马的竞选口号“Yes, we can!”。。相应地,表示模糊和不确定性的词语出现频率也有所下降(如if等)。其自信的原因是美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当然,如果过分强调自我,则表明日益缺失的谦卑心理。

近期国内也有一些相关研究,如吴礼权[12]利用计算机辅助对平淡风格和绚烂风格进行统计分析,由此推衍出如要建构两种语言风格时所要遵循的修辞基本原则;张煜和徐世昌[13]利用语料库,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体裁分析法进行了探讨;卢静[14]则对译者风格进行了语料库辅助的历时性研究,并对译者风格产生原因进行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解读。这些研究基本上以文学类文本为主,结合计算机辅助方法,具有一定前瞻性、可靠性和参考价值。但国内这个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话题较分散,也较少关注修辞性语言所产生的后续行为效果。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两任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为例,来说明计算机辅助的修辞效果分析方法和步骤,以期对我国的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一、 研究方法

(一) 语料搜集

1993至2008年期间的前后两任美国总统分别是比尔・克林顿和乔治・W・布什。两人分别发表了8次国情咨文。从美国白宫官方网站下载这些文件并保存为 TXT文档,分别命名为BC-1993至BC-2000和GB2001至GB-2008。

三、 讨 论

上述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的各种分析表明,在内容上,克林顿考虑国内事务较多,而布什考虑国际事务较多;在功能上,两任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在学术性、指导性、说明性、前瞻性、思辨性和战略性等方面,表现比较一致,但在所表现出的自信度、与听众的情感交流程度、需要公众认识及体验国家国际政策的程度、向听众汇报情况的语气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即虽然两位总统均高度自信(克林顿更高一些),但由于所处历史环境不同,布什咨文里各类语言行为类型词语及其所引发的行为效果要更为强烈。历史事实也表明,布什总统成功运用政治修辞,在一定时期内快速在民众心理上建立起了反恐战争的合法性和正义性[27],其任期内发动的反恐战争,姑且不论其成功与否,积聚了巨大人气,凝聚了大量人心,确实激发了美国人民参战的高度意愿,短时间之内在世界范围发动了多场以反恐为口号和目标的战争,这是其政治修辞的一个明显效果。

四、 结 语

DocuScope工具经过两位主要研发者历经20年的工作,已经基本成熟,能够处理任何一类文本,也可进行多种文本的对比分析。但定量数据导出之后,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的研究表明,在该工具背后标注了修辞特色的大型词典支撑下,对语料进行修辞特色的标注,保证了分析的一致性,有效提高了人文学科进行数字化研究的效度和信度[28],从而避免了以往以主观阅读得出的多为印象式选择性结论[15]。本文希望通过引入这种新型的计算机辅助的修辞分析研究思路及其方法,大力推动修辞学科的研究继续向实证方向发展,对其他相关学科,如语用学研究、英语教学、汉英翻译教学也会有一定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小慰. 翻译教学中修辞意识的培养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3): 86-90.

[2] 刘亚猛. 追求象征的力量: 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4.

[3] Herrick, J. A.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 An Introduction (2nd edn) [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1.

[4] Burke, K. A Grammar of Motives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45.

[5] Bitzer, L. The rhetorical situation [J]. Philosophy & Rhetoric, 1968, (1): 3.

[6] URL:http://writing.colostate.edu/guides/teaching/co301aman/pop7b13.cfm, 2015/09/28.

[7] Biber, D., Conrad, S. & Reppen, R. Corpus Linguistics: 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 [M]. Cambridge: CUP, 1998.

[8] Hyland, K.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9] Hart, R., Childers, J. P.& Lind, C. Political Tone: How Leaders Talk and Wh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13.

[10] Pennebacker, J. W. The Secret Life of Pronouns: What Our Words Say about Us [M]. New York: Bloomsbury Press, 2013.

[11] Lim, E. T. Five trends in presidential rhetoric: an analysis of rhetoric from George Washington to Bill Clinton [J].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2002: 328-366. .

[12] 吴礼权. 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 42-46.

[13] 张煜, 徐世昌. 基于语料库的体裁分析法英语专业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 外语界, 2011, (6): 49-55, 78.

[14] 卢静. 历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语料库辅助下的《聊斋志异》英译本调查[J]. 外国语, 2014, (4): 20-31.

[15] Kaufer, D. & ParryGiles, S. J. Refined vs. middling styles in the Lincoln Reminiscence: comparing the rhetoric of formality and familiarity [J].Rhetoric Review, 2014, 33 (4): 344-361.

[16] Kaufer, D. & Butler, B.Rhetoric and the Arts of Design [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6.

[17] Kaufer, D. & Ishizaki, S. A corpus study of canned letters: mining the latent rhetorical proficiencies marketed to writers in a hurry and nonwriters [J].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2006, 49(3): 254-266.

[18] Kaufer, D. & Butler, B.Designing Interactive Worlds with Words: Principles of Writing as Representational Composition [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0.

[19] Kaufer, D., Ishizaki, S., Butler, B. & Collins, J. The power of words: unveiling the speaker and writers hidden craft [J].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4.

[20] Kaufer, D. & Hariman, R. A corpus analysis evaluating Harimans theory of political style [J]. Text & Talk, 2008, 28(4): 475-500.

[21] Kaufer, D. & AlMalki, A. M. “First” for women in the kingdom: Arab/West representations of female trendsetters in Saudi Arabia [J]. Journal of Arab and Muslim Media Research, 2009a, 2(2): 113-133.

[22] Ishizaki, S. & Kaufer, D. Computeraided rhetorical analysis [A]. In McCarthy, P. M. & BoonthumDeneche, C. (eds.). Applie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dentifica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solution [C].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2012: 276-296.

[23] Kaufer, D. & AlMalki, A. M. The war on terror through ArabAmerican eyes: the ArabAmerican press as a rhetorical counterpublic [J].Rhetoric Review, 2009b, 28(1): 47-65.

[24] AlMalki, A., Kaufer, D., Ishizaki, S. & Dreher, K. Arab Women in Arab News: Old Stereotypes and New Media [M].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2012.

[25] Hope, J. & Witmore, M. The very large textual object: a prosthetic reading of Shakespeare [J]. Early Modern Literary Studies 9.3 / Special Issue 12, 2004, 6: 1-36. .

[26] Aristotle. Rhetoric [M]. Translated by Roberts, W. 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

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执笔人:张爱敏

回首语文教研组工作,感触颇深,收获颇丰。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贯彻执行县级教研活动的同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工作计划,并督促落实。其教研工作特色及工作业绩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学无止境",通过学习才有提高。学习形式多样化,有讨论学习材料,观看专家讲座,观看教学录像,开展"读书论坛"活动,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活动等。学习,让我们教研组每一位成员幸福地走在成长的路上。

2、研修活动扎实,富有成效。我校语文组研修活动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凭借承办"语文论坛"这一契机,积极推动我校校本研修活动,激发教研组成员参与研修的热情和责任感。

第二步:重视校内教研课的进行,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同年级教师共备一节课,同课异构,同上展示课,人人听我,我听人人,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做到课前有说课,精心施教,课后评课、及时上传教案、反思。活动实效好,锻炼了青年老师的成长,促进了老教师的提高,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步:通过校外研修推动校内研修,实现"内外兼修":参加校外研修的老师介绍所得所思,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借鉴学习,这样也很好的提高了研修的质量。

3、精心筹办"星河"广播站,初见成效。我校"星河广播站"的成立是语文教研组工作的另一大特色。从筹备成立,组织活动,开始广播等一系列工作凝聚了王雪萍老师的心血和辛劳。

4、隆重举行"樊相镇中心学校首届汉字听写大赛",通过书写选拔、模拟赛场等激烈的角逐,王雨琪、王晨焕、王亚如三位同学摘取桂冠,并在我县第二届汉字听写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5、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因我而精彩"活动,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各个真情演绎,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创新设计,在展示中脱颖而出,张爱敏、崔瑞玲、刘卫东、孙欢欢、于巧言等老师被评为"风采教师".

6."星河文学社"各项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成果迭出。圆满完成本年度"星河"四期的出版发行,成为"意林漂流"活动中的一员,并举行了"意林杯·迎国庆"征文比赛,还辅导学生作文10多篇在"矿山杯"作文竞赛中获奖,其中,高天宇、李双获一等奖。这都源于文学社老师们的不计报酬,无私奉献。

7.临近期末,初三语文组的教师外出参加"中考备考会",学习归来,在语文组又召开了新一轮的学习研修,即把握中考动态,依托中考考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立足课堂,实施点、线、面的全程训练,在培养学生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8.营造书香校园,全力以赴把读书活动由学校引向家庭,营造书香家庭,让孩子和家长读好书,以书为友,在书香中提升自己。这将是我们每一位语文人的美丽梦。